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15篇)

2023年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11:06:14
2023年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15篇)
时间:2023-03-23 11:06:14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一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的第二单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安排在本册书的第四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即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从而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巧设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cai课件、实物投影

本节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抓迁移

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因而,一开课我就设计了抢答题。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抢答完毕老师马上设问:求商时是怎样想的呢?这样便唤起学生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回忆,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当学生叙述求商的思路后教师接着说,前段时间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从而揭示课题,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探究新知明思路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首先课件出示“欢乐的六.一儿童节”情境图,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发现数学信息,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图意。这样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听、说能力,同时训练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接下来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学生从主题图获取的数学信息能自然、流畅地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有了问题,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便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然后小组汇报,引导学生着重说出求商的思路,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和口诀。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在主题图中分别引出第2组和第3组的主题图。引出49÷7=727÷9=3计算。在此,给足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促内化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也是实践的环节。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于是我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程度不一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课件出示题目),利用实物投影集体订正。然后教师设问:竖着的三道算式间有联系吗?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同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比较牢固的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接下来的练习2则显示一棵挂满仙桃的桃树,先让学生人人动笔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分小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爬梯摘桃比赛。将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⑵小猪吹泡泡,这是一组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通过这个练习提高学生应用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程度,

⑶生活中的应用:二(2)班一共有32位同学,每小组有8位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呢?

(四)发展评价扬个性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49÷7=7 七七四十九

27÷9=3 三九二十七

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发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一句口诀可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从而归纳出“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二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法运算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会提出除法应用题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班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复习部分我首先安排了开火车进行口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然后安排了根据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这两题的安排是为本课的新授内容做铺垫。第二题是让学生明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知道求除法的商时要想到乘法,乘法口诀题是为班里的一些学困生设计的。

因为要解决问题才用到计算,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部分我利用书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书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化解难点,让小组内的好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解决第一题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学习,其它两题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进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现代数学信息资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我所上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以说明。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大胆改变教材材:从学生身边的事出发,以收集、整理学生植树活动的数据情况分析来建构。从植树活动情景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中数学之间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更会体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和教师由“教教材”向创造性的“用教材”的新理念。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学习了解答“一个数上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难点: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本节课,我用植树造林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自己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力求教学设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在内需的情感导入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2、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经历过程、主动探究。3、在多样的课堂评价中,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4、在开放的教学教程中,让学生应用数学、体验成功。

1、情景引入,通过植树节,同学们都踊跃地参加植树活动的数据。让学生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含义。(1)六年级同学今年植树的参加率是98%.(2)六年级同学今年植的树成活率是85%.(3)同学们植树的棵数是去年的120%。目的是让学生回顾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关键是什么?为后面的新课探究打下基础。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或少)百分之几”, 是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延伸。

2、探究新知,通过紫金镇今年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的情景图及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通过改一改,让学习利用已有学习经验解决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体现一题多解、一题多改、一题多意的用材要求。

3、深化巩固,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流失。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洞庭湖,因水土流失引起泥沙沉积等原因,面积已由原来的大约4350平方千米缩小为约2700平方千米,没庭湖的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国家实施天然林和藏羚羊保护工程。我国西藏地区藏羚羊的数1999年是7万只左右,到20xx年9月增加到10万只左右。藏羚羊的数量1999年增加了百分之几?两道题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注意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确定单位“1”,用标准量作除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4、课后延伸:我镇今年实际造林14公顷。明年计计划造林比今年造林多20%,估计明年造林多少公顷?我们下节课研究.让学生进一步想对数学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

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

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五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第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第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第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3、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激励引新。

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请大家再认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比例来解答呢?

思考:

①题目告诉我们哪几个量?

②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③怎样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完成填空。(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可以根据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验算: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变式练习。

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学以致用。

1、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

1、万老师骑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上班,6分钟行使了480米,照这样计算,他从家到学校共行使了20分钟。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米?

2、今年元旦那天,小丽的妈妈到银川商城购物,发现有件保暖内衣质量不错,于是买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来后,邻居张大妈也想买几件,于是乘车到银川商城买同样的保暖内衣,她共付了300元,能买几件?

3、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

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

4、实践作业。

1、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锯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木 锯成7段,需要多少分钟?

2、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

第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六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给出“5是8的几分之几,5又是8的百分之几”和“8是5的几分之几,8又是5的百分之几”与“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两道题目,复习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同时说明更换单位“1”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后,出示“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条件相同,只是问题不一样,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七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渗透逐步逼近和无限逼近思想(极限思想),体会“近似是普遍的、精确则是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有关内容,通过求方程的近似解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节课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初步感受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算法思想。

“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本节课是上节学习内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自然延伸;是数学必修3算法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准备;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似思想、逼近思想和算法思想等。

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理解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符号提供了知识准备。但学生仅是比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对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计算器的使用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造成一定困难。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方法,会用二分法求某些具体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充分体验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为下一步学习算法做知识准备.

通过探究、展示、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具体问题体会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二分法”的思想方法简便而又应用广泛,所需的数学知识较少,算法流程比较简洁,便于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计算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明了;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相关体验,所以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二分法”不能用于求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精确度概念不易理解。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驱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互动探究、搭建平台、分散难点的学习指导方法把问题逐步推进、拾级而上,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

本节课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注重与现实生活中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以李咏主持的幸运52猜商品价格来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在猜测的过程中体会二分法思想。

3、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

本节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在学生合作探究中解决,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4、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揭示数学本质。

本节课中利用计算器进行了多次计算,逐步缩小实数解所在范围,精确度的确定就显得非常自然,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整个课件都以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演示excel

程序求方程的近似解,界画活泼,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

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知识作基础,通过对求方程近似解的探究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采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掌握二分法的本质,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尽管使用了科学计算器,但求一个方程的近似解也是很费时的,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产生急躁情绪;况且问题探究式教学跟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很大关系,各小组的探究时间存在差异,教师要适时指导。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八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9页例6,做一做

2、教材分析:

用数学一节是在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6,是以三个小象运木头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3个4的含义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4、教学难点:建立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淘教案网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含义。

其次,课件出示相同练习题2,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然后说算理,分析问题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2、3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知识理解,理清乘法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九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c语言程序设计完成数学序列求和,教材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谭浩强主编的《c程序设计》第二版,本节课是第六章的第四节:do---while循环结构语句。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采用协作教与学、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效果评价等方式。同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使讲与练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轻松活泼、饶有兴趣,目的是便于老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效果,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突出知识的自我拓宽能力、知识的检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现和发挥学员的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此教材内容上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形式上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具有鲜明的个性:①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编程技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创造“情景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练中学,学中练,边学边练,调动他们学习的个性和创造性;③语言生动活泼,课件演示,逐步引导学生对程序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的编程兴趣。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do---while结构的基本操作(如循环变量,和条件的限制等);

(2)使学生能和while循环语句进行比较;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相互学习的意识;

(3)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通过循环结构程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do---while循环语句的基本操作。

运用循环结构的基本操作来解决数学序列求和。

确定目标→激发兴趣→演示操作→任务驱动→指导探索→作品点评→总结评价→反馈矫正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的模式展开:

1、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根据“观察――分析――交流――应用”的步骤,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与思维升华的过程,感受自我奋斗后成功的喜悦。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从事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语言知识有效的学习策略。

2、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去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3、引导学生将所学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使学生觉得计算机有很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复习提问:针对下示范1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利用数学思想解决求和的思想和方法,如首尾结合法,循序渐进法等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新授内容在知识上做好准备。

2、新课导入:教师通过演示示范2的数学求和来比较两个效率截然不同的问题,

(示范1利用数学思想):1-1/2+1/3-1/4+……+1/99-1/100

解决思想:①把所有的正数相加;把所有的负数相加;再把二者结构求和

②从前往后一步一步求和,直到最后一个数为止

(示范2利用c语言思想):main()

{

float n, m, s;

n=1;m=1;s=0;

do

{ s=s+n/m;

n=-n;

++m; }

while (m<=100);

printf (“s=%f ”, s);

}

让学生说出前后思想方法的不同之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数学序列求和”,即教师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主要依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因为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比确定研究目标)

3、新课教学:

(1)具体演示do---while循环结构的各种操作:教师利用网络的广播功能,针对数学解体思想,通过逐步操作实现c语言设计的思想,向学生展示各种操作的步骤和要领,即让学生在观察屏幕的同时,了解do---while循环结构的各种操作的步骤和要领(集中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2)提供数学序列:由教师说明本节课数列所在的位置(如“d:教学c语言数学序列”),并引导学生登录。此文件夹主要是为学生创建的,集中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知识回顾、研究主题、疑难解答和针对不同主题所提供丰富的素材等,为后面的教学提供方便。(目的是通过学生数学序列文件夹提供信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任务驱动:在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do---while循环结构基本操作”之后,要求学生自由创建一个具有一定创意的数列求解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学生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遇到学生操作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到学生文件夹中寻求解决办法,或者直接加以辅导解决。通过巡视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编写程序的进度和差别,为教师后面的点评提供针对性。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基本上可以创建出具有一定主题的美化的文档.(体现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动手动脑,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作品的创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作品点评:教师根据学生上机实践时巡视所掌握的情况,精心组织点评三到四名学生自由根据数列的要求编写的程序。首先让学生说明自己编写程序的创意以及自己具体进行怎样的循环操作操作,然后也让其他同学对该程序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优点或改进建议等,最后教师对作品本人和其他同学的点评进行总结概括,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好的操作进行重点点评,以实现和其他同学共享,共同提高,共同熏陶。(表扬优秀,实现激励教育,让后进生找出差距,对程序体进行多角度评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5)学生程序的保存:要求学生将已编写好的程序保存到指定的位置,以便课下继续交流和改善,并将部分学生好的程序保存到教师机上,以充实本学科教学素材库。(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积累)。

4、小结:教师适时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表扬同学们在本节课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分析和积极探索创新精神,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

5、数列求和程序的评价:利用提供的数学序列“反馈练习”部分,逐题提问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与思考来思考回答,完成练习。教师适时地加以讲解示范,并通过纠正错误,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6、课后作业:教师通过学生文件夹的“课后作业”部分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for循环语句”的内容。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十一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较原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很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

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采取了随机编排,而且例题大大减少,共只有3个例题。这样并不是降低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集中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策略,可以节约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更多的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对后续学习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情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1、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的找到相应的除法口诀。

1、教法:

根据本课的创设意图,我创设了复习引入自主探究提升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

2、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遵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总结灵活运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优化方法的选择。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口算。

2、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春游吗?在春游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好多好吃的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呀?他们是怎么分的呢?(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老师板书:有24个苹果:

1、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2、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1、学习例题1。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谁能说说: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是什么意思?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这种分法呢?

列式:244=

求商:这个算式的商是多少?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算式的商?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求出商。先在小组内交流摆学具求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244=6(个))

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用过去学习的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吗?

师:请同学们想想24除以4,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能求出它们的商?

生:可以用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求出244=6

小结:在计算244,先看除数是4,就想4几得24,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求去商。

师: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是什么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6=

师:能用哪句口诀求出它的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246=4(盘)

师: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分小组议一议

①上面两道除法算式的商是怎么算出来的?

②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小结:从上面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中,我们发现用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算出来的,这说明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让学生全面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全神贯注,集中思考)

(三)巩固深化、掌握方法。

完成课堂活动1、2题。

1、议一议: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34=12

124=3

123=4

(让学生根据图说算式的意义,通过说进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开锁。(连线)

(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和相应的除法算式,乘、除法算式与相应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以此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55=

324=

366=

273=

244=

284=

182=

305=

(强调求商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也就是看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想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采用这种简明扼要的方式结尾,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在轻松、愉跃的心境下来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48—49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掌握计算方法。

2、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3、通过多层次练习巩固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一)再现旧知,做好铺垫

1、组织口算练习。

4×55×87×99×4

7×36×89×58×8

7×83×69×96×7

2、组织将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三()二十一

六()五十四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例1,独立求商。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节快到了,明明和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教室呢!可是她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大家帮他们解决好吗?

2、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谁来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该问题,并列出算术:这个问题大家能帮明明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除法的商,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56÷8,大家知道得多少吗?可以怎样思考得出它的商呢?

让学生计算出商,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多让一些学生起来说说想法。

板书56÷8=7

(4)引导学生解决另一个问题。

图中,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要挂7行呢?你能解决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自行得出答案。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明明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计算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结果了。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求得商的。组织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0页第1、2题。(通过练习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说一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不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十四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布置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布置,匠心不只在于加深同学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学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同学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同学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同学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考虑,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课件、小棒等。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只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同学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同学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提高同学的.探究能力。

重点:使同学经历从实际问题中笼统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同学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笼统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同学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同学初步懂得应如何考虑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置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1.通过操作活动,让同学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考虑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

本课教学充沛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以本班同学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同学说出答案后,讲一讲考虑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身的学习成果,教师向取得优异成果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同学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同学发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同学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同学的学习欲望。

在课的新授局部,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同学参与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与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同学亲自参与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同学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同学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同学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考虑、充沛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同学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和例2的学习,同学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同学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同学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只使同学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身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优秀教案,摒弃了保守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同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发明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协助同学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让同学畅谈自身在本课中的表示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同学充沛表示自身的机会。

数学说课稿子 数学教案说课稿篇十五

1、教学内容:“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19页的例3。

2、教材分析:用数学不是孤立专项的训练,而是分散于新教材的各个单元,其目的在于让数学更加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用数学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同时也是为后面文字叙述式的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所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并提出问题

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我特意设计了动画课件,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多变性。

本节课我安排1课时,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知道什么是问题;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也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此。我设计一个大家到公园游玩的故事,让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不断解决数学问题,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1、教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到来了,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们出来活动了,你们猜他们去干什么了?下面我来做动作大家猜好吗?

2、教师藏在讲桌后面,喊:好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捉迷藏”;教师又拿出手绢,学生马上猜出是“丢手绢”;接着教师比划一个圆圆的东西放在地上一脚踢出去,学生情绪高涨,“踢足球”脱口而出。

3、教师:你们太聪明了,看来难不倒你们了。小朋友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学生会高兴地说:愿意!)

(二)、读图明意 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把主题图稍作修改,一块一块的出示,如出示捉迷藏区域,丢手绢区域、踢球区域。让学生看一块根据相应的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1、课件出示捉迷藏图(伴音提示: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个人?

a、找出已知和未知

(渗透给学生一道完整的文字叙述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b、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c、总结思路,全班交流。

2、 课件出示丢手绢图(伴音提示: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a、组内讨论(教师巡回参与,适时点拔,收集资料);

b、请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自己的问题及想法;

c、讲评、鼓励;

3、课件出示踢足球图(探究过程同2)

(三)、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

1.教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来凑热闹,都等急了,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教师:都有哪些小动物呀?(学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有几条小鱼在做游戏?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

4、教师: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本解决你喜欢的问题。

5、学生反馈,集体订正。

(四)、练习巩固

课本练习四的第一到第三题。

(五)、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数学问题吗?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而且还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看来学数学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七)、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

(八)、板书设计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条件 问题

来了13人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 藏起来几人?

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一共多少人?

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 。 还有几人没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