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历史教学类论文(二十四篇)

历史教学类论文(二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17:11
历史教学类论文(二十四篇)
时间:2024-03-20 19:17:1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首先表现在其创新主体的有限性上。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主要是由一批富有经验的、心灵手巧的人掌握的,而这一批人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充当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这一批人指的就是工匠。工匠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而产生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古代技术发明的主体——工匠。

在古代社会,工匠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承担着技术发明、创新和推广的重要职责,成为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力量。古代重要的技术创新,如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制陶、制酒、榨油、造纸、印刷等工艺的完善,建筑的进步及其材料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制作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等等,都是工匠们经验的结晶。印刷术的创新——活字印刷术,就是由工匠毕昇发明的。工匠们不仅参与新产品、新工艺的构思、制作、商品化的全过程,而且不少工匠有了品牌意识,很注重广告效应,这一些都处处体现着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技术主体作用。

古人认为,技术即工匠的技艺、技能和方法,它们的产生是靠人类自己。能工巧匠在这一时期是受劳动人民尊重的,所谓“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也反映了工匠的地位。然而由于剥削阶级鄙视体力劳动,在对待工匠的态度上便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工匠基本上属于体力劳动者,因而受到他们的歧视,“他们的社会地位前后并不完全一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百工并非‘良民’”[1]。尤其是在中唐以前,“工匠的地位较一般个体小生产者要低”[2],在大多数时期,统治者只有出于军事征战、阶级私欲的需要时,才招募天下“百工”为自己服务。

从数量上看,古代工匠们的技术创新也许比工业革命时还要多,但个体工匠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工匠们“基本上处在先制作、实践,然后再去理解的阶段,他们用‘试试看’的办法”[3]。工匠们一般没有文化,更是缺少现在的科学理论,他们的技术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古代浇铸青铜器的火候(温度)至为关键,决定着铸造的成功与否。我们现在可知,青铜(如铜、锡、锌各占88%、10%、2%)的浇注需要在1200摄氏度左右,可用光学高温计来测量。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的仪器,只能靠有经验凭肉眼观察融化合金的颜色来判断,这一合适温度就是“炉火纯青”。这种技术知识无法准确表达,属于难言知识,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上所讲的工匠的几个特点,包括其灵活性、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其知识的不可传递性都多多少少了造成了,也体现了其所创造的手工业技术并非是大众的、普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的。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这一特点最重要的表现便是在技术传承方面。不论是在任何时代或是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在信息相对闭塞的传统社会,一项比较复杂的工艺往往需要若干年乃至若干代的摸索和积累才能获得,因此其成本是非常高的。尽管“不耻相师”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1],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

个体工匠,尤其是身怀绝技的工匠,为了世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往往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在本家庭成员内部传授,尽量不公开工艺秘方。“中国古时有许多家庭手工业,往往保守秘密,不使外人知道制造方法;有时世代相传,延长到几百年,例如:‘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事其业。……政和后,诸葛氏之名于是顿息焉。……流传将七百年’。(《铁围山丛谈》卷六)”[4]另唐代还有书中讲到:“《广异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富于财,素为州里之豪氓,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太平广记》卷36《李清》),这是世袭染家。”[1]“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5]像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所引的几则史料显示出,个体工匠为了使若干年乃至若干代积累起来的一技之长,成为自己在社会中竞争立足的本钱,是不会轻易地对外泄漏家技的。技艺不仅不传外,而且不传女,以防女儿出嫁后带至夫家,如果女儿掌握了技术诀窍,那就不准其出嫁。唐代元稹《织妇词》中有“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东家白头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6],说的就是为了不泄露“挑纹”绝活,竟然发生了使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的悲剧。这样的传承制度就往往使个体工匠尤其身怀精湛技艺的工匠家庭的婚姻,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余地比较小,严重影响了这类工匠家庭人口的再生产,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这样的手工业家庭出现萎缩。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技术在家族内部的传承,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技术的传播,造成了手工业技术传播的封闭性。我国历史上一些手工业技术的失传,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失传一般由两种情况所致,其一是工匠还没有来得及传授技术便因身体等变故而使技术中断;其二是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超的技术对于未成年的女子是保密的,主要害怕一旦女子外嫁后技术会外传,从而对本家庭造成一定的竞争,有的工匠家因没有符合传授家传技术的男性人选而导致技术失传。

除家庭式的“父兄之教”和“子弟之学”外,古代宫廷、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学徒制也是重要的技术传授和训练方式。古代统治者为满足军事征战或享乐私欲,常常要征召天下百工,由官府直接差遣,使唤。这些工匠在宫廷、官府手工业作坊里制作各种用品,在建筑工地上修筑各种工程。新招来的工匠和学徒都要进行训练,由官府指派技术高超的艺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到唐代,这种技术训练方式趋于完善,出现了“技工学校”。唐朝的官府手工业场集中学徒工,让知名匠师传授技术。视工种不同,培训时间不等,每季由官府考试一次,年终大考一次。学徒制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工匠,但是师傅传授给徒弟的多是一般技术,而技术诀窍即技术的关键部分、核心内容则轻易不外传。因此也造成了技术传播的封闭性。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家庭手工业还是官府手工业,手工业技术的传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主要方面上构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行会”的起源也许很早,不过我们还不能寻得足够的资料,来说明最早的行会制度。但是至少在隋唐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行会已经存在,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行”的名称见于隋代,“唐韦述《两京新记》云:‘东都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四面各开三门,邸凡三百一十二区,资货一百行。’”“唐代的工商业越发复杂化,同时在分工上亦更为精密化,所以由隋代洛阳各市的‘六十六行’、‘一百行’、‘一百二十行’、一跃而变为‘二百二十行’。”[7]“‘行’在宋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几乎在各个地方都有设置,种类也日趋复杂化。”[7]到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的手工业行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据调查,明清时期的苏州手工商业行会大约在一百六十个左右,见于碑刻资料的有九十多个”[8]。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自隋唐以来,行会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之中。那么行会是怎样进行组织和运作的呢?行会设有行头行首,有记载说:“诸行设行头、行首,至迟在唐高宗永徽年间业已存在。”[1]“行会内部保持着尊卑长幼的师徒关系,存在行东、行会师傅、帮工以至学徒一类的阶梯。”[1]行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徒制进行的。按照行会制度,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先充当学徒。学徒期满后,才能出师。由学徒到出师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一般是由行会主持,制定师徒合同,规定职业技术要求。一般合同规定,师傅应训练学徒掌握某种职业技术要求,徒弟应遵从师傅的指教,保守本行业的机密,恪守行会的道德规范,等等。学徒期满,由师傅发给证书,可以自由寻找工作。优异者也可成为师傅,有权开设作坊,经营某些手工业和培养学徒。

行会是为了消除行业内部的竞争,保护本行业的发展,以及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建立的。行会对于技术严格控制,为了保持自身的垄断地位和竞争力,行会往往强制本行业的匠师入会,把行业技术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行会内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是禁止外传的,为了防止技术外传,“各行有各行的隐语,非外间人所能知晓”[7]。这无疑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广泛传播,使手工业技术成为行会所独有的垄断品。另外,“行会为免除自由竞争,对于本行的工商业有一致的限定,凡物品的质料、格式都有公共的规定。违背这种规定的同业者是受不到行会保护的”[7]。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创新。行会制度的建立,在初期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进步作用,保护了城市手工业的存在与发展。但行会手工业是小生产,在严格的章程限制下只能墨守成规,生产的技术分工难以发展,逐渐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和生产发展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手工业技术创造主题自身的封闭性;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以及行会这一手工业组织对技术传播的限制。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作为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所表现出的特征之一,其表现远不止此,在此我仅就所了解的有限史料作了初步的分析,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1]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王秦俊.技术主体的历史变迁.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

[4]童书页.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华书局出版,2005.

[5]老学庵笔记,vol6.

[6]元稹集,vol23.

[7]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8]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二

一、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二、通过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历史课程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文化内涵,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及精神,是一门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科目。但是由于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通常是让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及历史数字,使有意义的历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此会直接制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抑或是名人轶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的兴致及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历史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文时,老师在上课前导入新课时,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前中日鱼岛纠纷事件,再告诉学生鱼岛是在中国在甲午之战战败后,被逼签订《马关条约》后被日本霸占的中国领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被极大程度地吸引过来了,从而引发他们继续探究《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兴趣。接着,老师再指引学生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当前的国内情况及此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研究。进而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唯有振兴民族、壮大国家,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主权及领土的完整。如此不但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懂得要认真学习,树立自己长大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职责感。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授课的进程中,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身的独特见解并提出自身的疑惑,从而带动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及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紧扣学生的生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初中的历史是一门博大深奥、内容丰富的科目,我们学习历史不可以只是限制在记忆历史事件、学会历史知识方面,而应当指引学生探索历史发展法则,从历史发展中获得智慧,进而推进个人和当前的社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初中历史教学非常关键。在初中的历史授课进程中,老师需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需把历史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历史融入生活之中。基于此,老师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1)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的博物馆,从观赏古物中认知每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特点,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奥和悠久;

(2)老师亦可组织历史知识比赛,使学生在比赛答题中学习历史知识,扩展见识;

(3)老师还可以举行唱爱国主义歌曲的活动,让学生经过演唱如《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等,使他们领悟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及伟大意义。这些灵活生动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有益于调动学生参与了解历史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老师需努力开拓此类课堂,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作为初中历史老师,需多方面及多渠道去发掘这些兴趣的源头,为学生打造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兴趣课堂,唯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致,才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而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更加重视。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三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学校未能正确认识初中历史课程,认为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仅属于辅助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不重要。这种认识使很多学校及教师忽视了历史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投入较少,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未得到较好的应用,最终造成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历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属于关键内容,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不理想,在教学方面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及教学设备比较缺乏,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单一、片面,很难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必然影响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发展不利。最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学方法都属于关键影响因素。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选择传统的讲述式、记忆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问题教学、分组教学等均未得到应用,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策略

1.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善历史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重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整体素养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及空间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2.创新历史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新历史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单纯讲解课本内容的教学方式,积极融合更多的新知识及新内容,使历史知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xxx”相关知识时,课本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介绍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未能较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将其融入教学中,使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能够更加丰富,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提升历史认识水平。3.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属于关键因素,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讲述式、记忆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实现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最终得到结论。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很多历史改革,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近代历史上的土地改革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改革进行分析,分析其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意义,同时还要分析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些改革,并且实现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及能力得以提升。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使实际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及现代历史教学实际需求,一项必要的任务就是对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积极探索,选择有效的方法及途径实现历史教学创新,促进历史教学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xx(11).

[2]曹文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考试周刊,20xx(37).

[3]孙维昭.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xx(12).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四

【摘要】传统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传授现成的历史知识,但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策略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通过教学中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想获取历史信息,单方面从教材中解读历史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因此,需要运用史料对基本的历史史实由表及里达到深刻的认识。本文就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重运用的量度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量度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史料的运用不足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在教学中过度使用史料导致教学目标难以按时完成,下面是对这两种问题的解读。

受到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导致在历史教学中更多的教师注重于对历史理论的讲解,但是更多的忽略了利用历史史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降低,进而造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为了引导学生对历史充分的进行认识与理解,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着过度使用史料的现象,教师的目的是方便学生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中的人物,因此将史料作为他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正是由于教师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运用史料的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惜选择大量的为他们补充更多的课外史料,这样一来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难以达到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

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教学史料通常是由教师选取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史料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在史料选取前深入了解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内容与难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选取史料,有侧重也有取舍。这样可以确保教学选择的史料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之间有着共同的知识与内容,方便学生快速的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课本中的核心概念以及总的知识体系,从而起到感悟历史的作用。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选取典型的史料,避免出现重复性的史料导致其数量的过度。例如在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该课程的学习中,可供选择的史料较多,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唐太宗治国的思想,可供选择的史料有《资治通鉴》、《盛唐气象》《贞观政要》等,其中《资治通鉴》中有唐太宗对大臣们说的话:“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xxx愁,……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的负担,以至国危君亡,治国就需要以民为本。此外,《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天下大焾,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史料的记载更多的说明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以及经济上出现的各种变化。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其在位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通过这些典型的材料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并且通过比较或者是归纳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历史材料进行思考,同时还能够防止过度运用历史材料造成的教学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世界反xxx的转折与胜利”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史料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各国的分歧说明了什么?国家之间的分歧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了解反xxx同盟国家的分歧与合作问题,并且达到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知识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史料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充实历史知识体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史料使用的意义,把握使用史料的量度,严格遵循使用史料的量度原则,有针对性的运用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为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把握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五

一、通过史学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不断提升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而阅读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一步,历史教师的阅读是另一种备课方式。

历史专业教学杂志对最新史学研究动态进行介绍,以及对教学改革成果的关注,并对课堂教学每一个细节进行探讨,几乎可以说是历史教师获得视野和判断力的“捷径”。

从备课、上课到教学研究,正是这种视野和判断力一步步助推了教师的成长。

2。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由于教师年龄的增长,历史教师普遍出现专业知识日益陈旧、知识面日益狭窄、知识量储备不足等现象。

如果一位教师具备了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发展的能力,具备了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那么他所储备的知识必定兼具了现实性和专业性,他的教学设计也将具有创造性。

史学阅读将会给原本的教学设计注入活力、开拓视野,使得教师的设计更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也将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独特的设计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

二、借助史学阅读材料,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1。史学阅读为备课提供思路和素材

课堂实践发现,初中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所知史料甚少,对史料的解读能力也有待提高。

课堂讨论因无法呈现有力的史料证据而显得局促,教师对历史材料的运用还主要局限于课本材料和常规材料。

史学阅读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新鲜血液。

如在讲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通过阅读大量专业论文和历史书籍,对微课“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的设计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路

有这样一段材料十分有趣:相比清朝政府对舆论宣传的漠视和放任,日本则是全面操纵了现代化传媒工具,在新闻通讯全球化初见端倪的时候,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木版与铜版印制手段、传统的素描、海报宣传画,以及刚刚在媒体中运用的摄影术等手段,全方位控制了舆论。

反复的传播影响了社会公众和国际舆论,在这个战场上,他们占尽优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军的败局。

这段材料来自于万国报馆编著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一书,原来在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舆论战已经是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思维的火花闪现,备课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原来一直强调清政府的腐坏是战败的原因,事实上是不全面的。

通过历史阅读,教师可以看到较全面的史料,进而有助于教师本人对历史的认识,有助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2。史料设计推进和生成课堂教学

在史料方面,教师首先要完成“丰富历史细节”这个任务,储备更真实、更丰富、更多元的史料,然后再选择一些史料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使史料意义化、理性化和内省化,实践“求真”的教学观念。

只有在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谈论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才具有意义。

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历史阅读,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三、选择史学阅读材料,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1。提升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思维训练,而史料是训练思维的最好抓手。

以微课“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为例,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战败是体制落后造成的,需要充分而鲜活的史料,因为体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初中生而言,如何把体制落后这个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考虑的。

例如可以从中日海军机构对比入手看中国体制落后,使学生明白国家机器的运转,尤其是军队机构的运转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机构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战时指挥的混乱不清。

清政府军事体制的落后是甲午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引发学生思考。

2。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将看到的史料变成学生练习的题目,这是史学阅读利用的一种方式,它注重的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是在别人搭好平台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思考的拓展性学习。

通过持续性的训练,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史学阅读贯穿于教师的备课活动、教学设计、新课教授和习题训练等各个环节,是历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式和方向,也是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如何利用史学阅读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可以说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六

谈历史语言课堂提高教学效率【1】

1、语言要简洁明快,增强有效性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

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拖沓冗长,不令人乏味,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

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所以,在一节历史课上,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联姻;(5)用汉制;(6)用汉礼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而且提高了效率。

同样的事情,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既能赢得时间,也能节约能源,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语言要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在讲解齐国文化时,就可以插话说,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而焦虑,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还会促使他们深思。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浪花翻滚,生动欢快,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照亮,把课堂的气氛点燃。

而刻板、呆板的说教,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于感染力

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按照惯例,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学生哈哈大笑之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

借助于幽默的语言,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又趣味无穷。

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4、语言要富于启发。

诱导思维拓展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

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方,为什么相距仅八年,会一胜一负截然相反呢?再如,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设置这样的疑问:“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

因此,一个优秀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自我训练,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才能做一个课堂生动、学生喜欢、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历史课教学实效及其语言艺术性探索【2】

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通过历史课本中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中学生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线建设者,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对美好事物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历史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实践至关重要。

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科学构建以提高历史实践思维分析能力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历史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七

摘要: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以及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xxx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xxx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xxx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三、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xx.

[3]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0):220.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八

保定作为“京津冀”三核文化中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定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形成了“悠”、“义”、“教”、“善”、“趣”的特点,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促进其发展。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国领导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竞争力。

作为“京津冀”三核文化中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在新时期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发展,肩负起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保定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底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定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悠”、“义”、“教”、“善”、“趣”的特点。这些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借鉴。

保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样化的文化相互交融,积淀了悠久的人文历史底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崇信、重义、尚和、争先”的新时期保定人文精神。笔者将保定的人文历史归纳为“悠”、“义”、“教”、“善”、“趣”这五个特点,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保定的人文历史内涵。

(一)“悠”

“悠”取悠久长远之意,又有闲适自得之感,而保定的历史文化便给人这样的感觉。保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选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涞源阁院寺、易县燕下都遗址、清西陵、曲阳北岳庙等众多文物古迹,年代久远,造型精美,气势磅礴,见证了古城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样化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彰显着保定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义”

“义”是古往今来君子所追求的高尚品格,即正义、义气。保定人文历史悠久,是“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秦王报国家的荆轲,桃园结义的刘备等,都体现着保定人文历史中的侠义之气。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定更是“红色之都”,作为革命的主要阵地,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红二师“七六”学潮等革命斗争和工人运动体现着保定人民的勇敢无畏,正义凛然。而狼牙山精神、白求恩精神、双拥精神等红色精神更是新时期保定人追求发展的精神支柱。

(三)“教”

“教”指因材施教,指导教导的含义。保定拥有丰富的学府文化,更是著名的体育冠军之城。莲池书院、保定陆军学校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而现今的保定更是堪称“大学之城”,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学生打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保定还培育出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涌现出多位世界冠军,在世界大赛中为国家争得了无数荣誉。

(四)“善”

“善”有善良、美好之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定人民热情好客,道德诚信,涌现了无数的全国道德楷模。“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为商家做出了榜样;“河北农大9301班”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将真情传递,这些事例都彰显着保定人民的精神风貌。保定人民积极建设现代化开放城市以迎接四方游客,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觉悟,拥护国家的政策、方针,以迎接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五)“趣”

“趣”取其美学艺术上的概念,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志趣、情趣和意趣等。保定拥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河北梆子、北昆、老调、评剧、京剧等多种曲艺剧种深受人们的喜爱;曲阳石雕、白沟泥塑、徐水狮子舞等民俗文化在全国享誉盛名,“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的民谣更是让人民津津乐道,体现着保定人民生活的志趣。

核心价值观是各地区思想精华的总结与凝练,来源于地方而又高于地方。保定的人文历史精神是保定人民长期奋斗所凝结的思想动力。保定的人文历史精神以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统领,同时又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政治、群众、地域文化等基础,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政治保障,优先发展

保定自古以来便是政治军事要地,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政治基础。一方面,保定为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悠久古老的保定城池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河北省重要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爆发了黄土岭战役、平原游击战、地道战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工业城市,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因此保定地区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保定人民有着极高的政治素养与觉悟,形成了忠义的品格,这与核心价值观的“爱国”、“诚信”等内涵相得益彰,为其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另一方面,保定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战略中的组成部分,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政策支撑。“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旨在探索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保定依托悠久的人文历史,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发展。

(二)群众支持,加快推进

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杰地灵的保定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提供了人的因素。一方面,保定是著名的“名人之乡”,赵国将相廉颇和蔺相如,精密计算圆周率的祖冲之等,都彰显着保定人民的聪明智慧,能够更好地挖掘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保定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保定人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与素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团结奋进、不断争先的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保定人民的心中,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脉相承,为其发展提供广大的人民支持。依托保定的人文精神,保定人民将会更加热情,更加积极地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三)文化支撑,提供借鉴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指出文化在构建软实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保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视城市文化品牌的培育,近年来注重打造“红色文化之城”、“旅游文化名城”等品牌优势,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保定又位于京畿地带,有着地域优势,为核心价值观提供地域文化支撑。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了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使得核心价值观更加大众化,有利于为核心价值观在其他区域文化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借鉴。

(四)增强认同,便于理解

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与升华,它来源于地方又高于地方,因此只有将区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结合才能促进更好的发展。保定人文历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心价值观是对保定的人文历史有着“悠”、“义”、“教”、“善”、“趣”等特点,这些都与核心价值观赋予的内涵相契合,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保定人文历史中,有利于保定人民更好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更好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指导功能。

(五)实践平台,开拓空间

保定地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了借鉴,搭建了实践平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抗日战争时期,保定人民伟大的革命实践铸就了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实践的优良品格。

新中国建设时期,保定成为首批工业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保定人民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走在了国家的前列;努力建设“低碳城市”,打造“中国电谷”;巩固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新时期的保定紧抓历史机遇,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拉回到实践的层面,而积极的实践又为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引领作用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保定的人文历史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赋予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依托保定的人文历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保定的人文历史中去,有利于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区域认同感,将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区域更好更快地发展。

[1]刘京花.依托保定人文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保定学院学报,2013,26(3):123—127.

[2]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九

[摘要]有效教学无论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多媒体、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法、问题式教学等方式来打造初中历史有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04

初中历史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学科,很多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渐对填鸭式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一步学习探究,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伴随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诞生的产物,将教师从讲台、板书中解放出来,将文本教材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立体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够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在进行《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时,教师可在课前搜集部分影像资料,或播放《百家讲坛》《历史揭秘》的相关片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和其厚重感,增加对历史课程的好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运用合作探究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对很多事情极为敏感,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合作探讨式教学更加适合初中生。对于初中历史而言,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安排小组分工合作,为大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该小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及时指导,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感知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很有帮助。同样以初中人教版教材中《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个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预先准备两到三首描述当时时代背景的诗歌作品进行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或搜集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片断进行播放,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就某一具体历史史实寻找几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由他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用肢体动作或语言加以展示,再由全班学生进行打分评判,从而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四、充分开展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实际上问题教学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材,在教材中自己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收到很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不相同,看待问题也有不同的角度。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有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教学环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时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最高追求,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峥.数字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王胜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晏伟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附庸,基本都是老师在陈述知识,同学们被迫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接受知识的速度都相对较小,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添加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对话交流。但是,尽管在融入对话教学之后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进行一些对话交流,可总体上说,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同学们的自主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对话的含金量明显不够。经过笔者探讨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开展对话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于教材上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谈谈他们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全面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在对话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经验,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深远的意义。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因为把握不好内容的方向就很容易产生偏差,如果对话内容没有针对性,或是泛泛而谈,偏离教学轨道或者笼统概括没有内容,变成了聊天活动,那么,这就失去了对话教学的真正意义了。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将图片和声音整合到一起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的方式深受教师青睐,多媒体教学以其方便快捷、易于表达的特点,迅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这对传统教学是有很大程度的完善和补充,但是利用到对话教学之中就会发现,过度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将注意力大都投放课件的内容上,注重多媒体的播放,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对话教学中来。而且多媒体上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也干扰了对话教学的质量。

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环境,是当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有效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和完善学习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效率。所以要在对话教学模式积极肯定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弥补它的不足之处,促进历史教育事业的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

对话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难免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尽管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毕竟和课堂内容无关,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是不被允许的。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对课堂进度和内容有个深度的理解,选择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对话话题在课堂中提出来。及时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必要时要进行思路的调整,通过适当提问、旁敲侧击等方式,及时纠正和提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回到教学主题上来。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师生探讨、学生反思、双向提问等方式的对话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深度解读历史,丰富学生们对话的内涵,将对话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下去。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中课堂广泛采用的辅助教学的方法,但是在对话教学中切忌不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就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被局限了。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当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情绪。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和历史资料等进行铺垫,辅助同学们理解,加深记忆;也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渲染当时的历史环境,也烘托出和谐的对话氛围。巧妙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讨论的习惯,提高高中历史的学习质量。

对话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对话回归教学。筛选出有价值的对话内容给予积极的肯定,巧用暗示、提问等方式搭桥引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优化成果;针对存在问题的对话,要委婉的加以指正,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轨道;至于那些和课堂内没有很大关系的对话,就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一带而过,以免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对话教学还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构建高校有序的高中历史对坏教学,是所有师生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一

一、重视课前预习,加强教师的引导工作

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做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通过收集资料进而把握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对教学提纲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先前准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课标展示,向学生展现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能够反应所讲内容主题的高质量问题。此外,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进行所讲内容的备课,争取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材、走入教材。总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听课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四、结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走进历史任务,从而进行互动式的探讨。学生在课上、课中及课下互动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长久地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二

教师优秀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中学也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原始的农耕工具,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动画,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学会如何制作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些动画,例如,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动画。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来制作教学方案,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丝绸之路的动画,从而更好地展现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多媒体技能,从而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视频,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故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应该掌握相应的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郭可景。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适应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1):126-127.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三

摘 要: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教师应该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浅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课堂教学;学习效率

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教师的心中。有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该有新的教学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我认为有效率的“课堂”积累,势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就我的专业教学环境——初中历史课堂谈几点拙识。

一、历史课堂是学生心智得到发展、身心获得愉悦的场所

营造学生适度学习压力,释放学生心智,激发其自身求知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历史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显现教师教学素养的舞台

我们有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要求学生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思路或答案来回答问题,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其实我不以为然。历史教改的关键是老师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学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想法,尤其是有创造性的主张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记得在上《三国演义》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诸葛亮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要让别人当呢?”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补充,最终达到设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素养。教师采用自己喜欢并熟悉的模式,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教学方法得心应手,老师也会有教学成功的成就感。

三、历史课堂是师生和谐交流、互动共生的精神乐园

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提倡构建平等、民主、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改变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需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现在很多学校一搞教学开放活动就强调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把它当作是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从表面上看,这节课形式上显得很赏心悦目,但我倒觉得这种课有点形式主义。我个人认为一堂优课,标准是课堂结构是否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例如,我在讲日本历史的时候,提问:大化改新时,日本比中国要落后得多,而现在的日本却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为什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学生纠正、补充,教师进行引导,从而完成学习、探究、深化的过程。

四、历史课堂是构建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桥梁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的发生,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如,在学习古代文明传播途径时,大家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却是由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并加以传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历史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学生情商的培育,少些单向教育,多些互动教学,只要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特定的必然环境,就会有心灵的共鸣,从而自然而然掌握所学知识要点了,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陈晓燕。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07)。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四

一、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观念上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不认同

情境教学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表示认识,但是表示情境教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情境教学使得学生的关注点聚集在同伴交往上,而严重削弱了学生关于历史史实的记忆。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设置大多局限在一些内容较少、较简单的课程,是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调味品或者说是对学生前期认真听课的一种奖励。一些教师还简单地将情境教学理解为情境问答,例如,一名教师陈述,在科举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提问,范进中举需要参加哪些考试,需要读哪些书,学生通过读书回答问题,教师认为这就是情境教学。也就是说,一些教师在观念中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分离,将情境与学生主动性相分离,导致情境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出现形式化特征。

(二)初中历史的情境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问题情境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情境教学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学生只是简单地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课程内容的复述,并没有展开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初中历史的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形式化地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然后开始点名,由学生个别回答,而对于扩展性理解的情境问题大多数教师自己讲解。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思维为核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形式,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自我思想,没有自我思考,更无法借助历史经验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对现实问题产生独特借鉴。

(三)情境问题的设计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教学是贯穿整节课堂的,包括导课、教学和课后作业的设置,其核心是情境问题的创设。通过对教师的问题情境的反思发现,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并没有通过讲故事、旧课回顾等情景问题设置的方式起到引领新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大多停留在语言上的承接。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只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固定答案,并没有涉及知识理解,例如在讲到老子和孔子思想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孔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关于孔子思想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老子思想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等需要学生讨论和思考的问题不曾涉及。

二、初中历史有效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以情境的教学活动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学习是融合在情境的教学活动中的,情境教学的课堂中没有脱离情境活动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完全是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例如,在《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以ppt的方式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关于秦汉文化的展示引发学生关于秦汉文化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设计问题为什么表演者手上拿着竹简,是用来干什么的?教师作为导游,以ppt画面的展示带领学生了解秦汉文化,观察纸的演进过程,在秦汉之前大家把文字写在贝壳、骨头等上,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拿上来引导学生把名字刻在上面,学生用圆规刻字,有的学生开始反映刻的看不出来,有的学生说字的笔画不好写,教师让学生搜贝壳名字的过程中贝壳还出现了损坏,学生从中理解贝壳的不易保存和不方便。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纸的原料,想象纸的出现,是通过麻的初加工,纸质粗糙,有的学生说颜色像现在的烧纸,学生理解纸的改进需要对纸的颜色和纸的粗糙度进行改进,教师通过纸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完全融入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观察、感受,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体会纸的演进过程,学习新课程内容。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五

浅析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一、历史学科问题教学的概念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二、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就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时空结构体系方面;从历史的哲学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自身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他们视野扩大,思路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

三、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xxx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六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上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对时事记载的传统,虽然“言”和“事”都有可能成为历史,但又区别于目录学中史部。目录学由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经过后代学者的不断发展演进。清代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术,与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古籍目录中著录的历代典籍能反映出历代典籍的保存、流传、亡佚状况;另一方面古籍目录中类目和提要具体内容等能够反映出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史部目录为例,概括其从无到有、从有道繁荣的发展历程,并探究目录学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一)史类图书概况

典籍的最早分类起源于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创立了《七略》,把图书分为分成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六大类分别是“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之前还有《辑略》,梁阮孝绪《七录序》云:‘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可知《辑略》不是单独一类,所以《七略》只有六类,可称‘六分法’。”像《国语》、《战国策》、《太史公》等十二家都附于六艺略中春秋类之后,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议奏三十九篇、国语二十一篇、新国语五十四篇、世本十五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汉春秋九篇、太史公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著纪百九十卷、汉大年纪五篇” 被纳入了六艺略中,后来也被人们称作的“春秋十二篇”。从史部目录体系的形成来看,《七略》可谓之滥觞。

(二)原因

之所以在萌芽期史籍不能独立成门户且依附于其他书中,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早期的历史由史官记载,但那时的史官都接近于卜祝之间,有学者称这一现象:“可谓巫史一体,史官的职能非常广泛,包括占卜、阴阳、天象等,像史官记载各国历史的《春秋》,并不具备专门记人记事的史学功能,这一时期史书的政治意义是远远大于历史意义的。”

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史学不发达,著书立说的不多,历史书籍数量不多、种类不丰富,历史典籍还不足以与其他类书目抗衡。而汉代时期经学繁荣,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汉武帝特别提倡《春秋公羊》学,因为《春秋》是孔子正名分的著作,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表现,其他经书都不像《春秋》那样实用,因此其他学说都以经学附庸的地位存在。史学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未能摆脱“附经立说”的局面。

(一)史部类图书概况

《汉书·艺文志》之后,直到唐初纂修《隋书》之前,正史中均未再设立艺文志。曹魏时人郑默编著有一部名为《中经》的目录书籍。到西晋时期目录学家荀勖在此基础上, 编撰了一部新的典籍目录,名为《晋中经籍》,与郑默的《中经》相区别,史称《中经新簿》,是我国古代目录史上四部分类法的开端。荀勖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甲部登录六艺和小学的书;乙部登录古诸子、近世诸子、兵书、数术等书;丙部登录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等类图书;丁部登录诗、赋、图赞、汲冢书等。对照其类目内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丙部属于史学类,这是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史学独立门户著作,标志着史部目录正式形成,从此我国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属的地位。东晋时期的李充,依据《中经新簿》编成《四部书目》,将史学地位由丙部上升为乙部,史学地位大大提高。

(二)变化原因

司马迁以后, 经学在学术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史学成为经学的附庸。从魏晋开始,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史学逐渐摆脱了经学的束缚而获得独立。史部目录创立并被划分出来,这与当时史学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动荡的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经学的主流地位, 在分裂格局的大环境下迸发出各种新思想、新学派,以史思辨成为当时社会的热潮。各统治者纷纷一改往日繁琐复杂的旧儒家纲常名教,开始反思过去,重面未来。史学便由此而成为他们争相学习的对象。

其次,在纷争动乱的时代,群权并立,统治者们需要史官修史来为自己“正名”,以达到维护统治、巩固xxx的目的。

最后,造纸术的改进极大地方便了书写,这为史学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由此可见,以上种种原因促进了史学的繁荣兴旺,史学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的显学。杜维运称“史学范围的扩大,各种史学体裁的出现,以及驰名史学家所写史书卓越不群” 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新特点。

(三)评价

荀勖用四分法,将史籍单独列为一类,并归为丙部, 承认了史学在学术上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从他的四分法中我们可以与后世四分法相比较,甲部收录内容就类似于《七略》总的六艺略,相当于后世的经部;乙部收录的内容类似于《七略》中的诸子、方技、数术、兵书,相当于后世的子部;丙部收录《七略》春秋类所附的历史书,相当于后世的史部;丁部与《七略》中诗赋略一致,相当于后世的集部。这种四部的大致分类框架出现,首创了史部目录,确立了我国图书分四部分的牢固基础,很好地反映了自《七略》以后三百余年,由于学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典籍范围的扩展和学术变迁的情况。

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其分类名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分类方法也不科学,经过后来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

(四)史部目录与史学的发展

史学从经学中划分出来,史部目录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单元存在, 反映了这一时期史学兴盛发展,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史学的发展又促进了史部目录的繁荣,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

(一)史部类图书概况

史部类的完全独立期实在《隋书经籍志》的编撰完成,其著录之丰富、分类之精当、体例之完备,备受后人的重视。从史部创立期到独立期经历了《汉书·艺文志》到《中经新簿》再到《隋书·经籍志》,我国目录学史完成从“六分法”到“四分法”转变。《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史部也正是成为仅次于经部的第二大部类。

《隋书经籍志》著录存数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 其中载史部书籍共计十三大类、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卷。这十三类分别是: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薄录。不仅收录史部图书的数量增多,范围也大大扩展。

(二)原因

由于东汉以来社会政治思想受到冲击,儒学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动摇,学术思想界也在此时出现了新的变化,史学逐渐觉醒,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自觉独立发展的道路。伴随史学繁荣的同时出现了经学的日趋衰微,经学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危机沉重打击下逐渐瓦解衰竭。

(三)史部目录与史学的发展

史学的发展必然反映在史籍目录上,史学典籍最初的分散并依附于各个目录之中,到集中发展于专门的史部一类,反映了史学的发展变迁轨迹由分散趋于归类统一。同时,史籍数量的增多也体现了史学的重要地位。

(一)史部类图书概况

史部类从《隋书·经籍志》中独立出来以后,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调整,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充分吸收前人整理的书籍后,又对《隋书·经籍志》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使得传统四部分类中的史部,达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

具体来看《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史部分类,共有十五个类目,分别是: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其中,相比《隋书·经籍志》增加的有:纪事本末、别史、诏令奏议、史抄、时令、史评、政书七个类目;减少的有:起居注、旧事、谱牒、仪注、刑法;整合取代的有:用载记取代了霸史或伪史的名称。

总体来说,《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类目设置较为合理,它标志着传统四部分类中史部已经趋于完善的阶段。

(二)变化发展

史部的在完善期变化不大,主要沿袭了《隋书·经籍志》中四部分类法,在刺激上进行了调整,有增加、有删减、有整合,总结其变化特征如下:

1.基本大类不变。从《隋书·经籍志》确立史部到《四库全书总目》完善史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保持不变,像:编年、正史、职官、传记、杂史等,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种类和数量。

2.小类不断调整变化,最终趋于合理。像起居注、刑法、礼注、故事等类根据其内容的安排,在《四库全书总目》中都被合并调整,逐渐趋于合理。

大体来说,人类学术的发展总是经历着由混沌而分明、由简单而复杂、由粗浅而精深的过程。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经历着不断地分化,在分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又不断在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庄子·天下》是一篇论述先秦时期的各个学术流派的著作,其中的府安店“道术将为天下裂”阐述了秦时学术的发生是由一而多的分化过程,史学的发展也不例外。清代著名目录家王鸣盛强调:“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研究古籍,通晓目录之学,要循序渐进,同样,史学的研究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史学这门学科的变迁与发展,与古籍目录史部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了解我国古代的史学走向,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更加正确的发挥史学的经世功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将史学家秉笔直书、惩恶扬善的史学精神贯穿到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中;德、才、学、识兼备,重视学史者个人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正走在史学学习之路上的我们,更应该理清史学发展脉络,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继承与发展史学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也应当在以后的历史研究中,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去探索更科学、更高效的目录分类方法。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七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八

一、历史微课资源一般包含的要素

一是教学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是可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用于帮助学生了解微课资源的历史背景与要解决的历史教学问题。

它包括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等。

二是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微课资源的核心。

根据具体的历史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视频教学内容一般有以下教学步骤:第一,学习导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导入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并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阐述与解释,引入核心概念或新知识点,围绕新知识点进行讲解阐述或操作示范。

第三,归纳提升,注重对规律的总结和提升,侧重于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

三是练习与测试。

练习与测试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微课资源中的知识点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围绕微课资源知识点设置相关检测题,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呈现。

四是相关学习资源。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十九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制约历史教育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目标的有待升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也有待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反应过去的人和事物的一种记录,当代人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过去的人和事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眼光去分析当代的问题。因此,学习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对史实的学习上,教师应当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历史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教材的学习上,没有上升到总结历史观点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层面。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容易使学生认为对于历史的学习仅仅是对过去的史实进行学习,学生容易对学科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表现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仍未全面实现。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一门琐碎的学科,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记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时间,同时,历史也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历史成绩确实关乎着学生的升学与未来。但正是因为历史学习的枯燥性,教师才应该改善机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提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年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高中历史与初中的历史课程在衔接上十分地生硬。考虑到升学后的衔接问题,如此生硬的衔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育观念的落后会伴随着错误的教学目标,到时教学效率的低下。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熊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同时,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增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将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习历史增添动力。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此外,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创新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分享历史典故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总之,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二十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学校采用素质教育教学,但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是针对考试而言,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例如,在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时,要加深对顾炎武先生语句的理解,不要只知道这句的意思,要真正理解其内涵。通过分析古人的思想和观点,明确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儿女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作贡献的。

3.设置课堂情境,加强互动和交流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此丧失了兴趣。所以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多媒体或者小组表演的方式来模仿课程中的内容,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二、结语

历史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可以研究古代人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能在历史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思想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是整个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改变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二十一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历史复习课是初中学业考试备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习课效果好、效率高,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如何优质、高效、自主、科学地安排好历史学科的复习,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自主;高效;初中历史;复习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生为本,强化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和教学效率最大化,我校历史组教师构建了历史复习课“三部曲”教学模式。

一、“三部曲”教学模式的由来

长期以来,在进行传统的历史复习课教学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复习提纲,学生自由复习,教师缺少对课堂的调控指导,部分学生目的性不强,复习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更不能进行能力的提升与相应的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对历史学科产生厌倦情绪;还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地讲,不顾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只是无味地听,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说的过程和写的过程,课堂效率极低,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旨。我校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吸收新课改带来的全新教学理念,结合教学新课改的实施,从而摸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三部曲”教学模式。

二、“三部曲”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外显特征

“三部曲”教学模式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生为本、高效课堂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化。

(一)基本结构分析

“三部曲”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的三个复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复习任务,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结构图如下)

1.“三部曲”前奏――课堂导入环节的设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复习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历史学科的复习中,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以灵活的方式、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复习本部分教材的迫切欲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入课堂。在复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教师设置情境,带领学生踏上红色之旅,走访革命圣地,探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之路,方式新颖、灵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更浓了。

2.“三部曲”解析

(1)第一部――我梳理,我展示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二十二

摘要: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所组成的,学习历史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是非常适宜的。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以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对整个的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的了解,知道历史的大框。这就需要了解知识年代,事件。采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故事教学;初中历史;故事应用

听故事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中单纯的死记硬背,枯燥的记忆历史的发生事件、年代、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难记的知识串联起来,学生通过听故事就把知识点记住了。听故事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故事化教学情境;布置作业多样化;用故事引导启发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的故事环节。”通过这样的故事化教学方式来课堂教学中运用。

1布置作业多样化

听故事学习历史,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布置的作业也要多样化。让历史作业中融入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布置多样化的作业也充分的适应不同发展程度学生的需求。作业多样性就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由于初中生的学习习惯还不是特别的成熟,布置多样化的历史作业可以自主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每个学生喜欢的东西都不同,即使对于单单一门历史学科,学生喜欢的方面,关注的方面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发生的历史事件感兴趣,因为这离我们现在比较近,有些老人能够给我们讲一些发生的事,还有就是抗日战争,这些对于男学生会比较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拥有英雄情节。对于女同学可能更加喜欢唐宋时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当时的风流雅士,以及对他们的开放程度都会比较的关心。通过布置多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出发,探究历史背后的故事,通过寻找故事进行历史教学。

2用故事引导启发学生

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于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历史可以更好的为生活而服务。以史为鉴可以很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学习历史事件的最后的一步就是讲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事件的启发。例如:“在课堂当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像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将人物的先进事例进行进一步的宣扬,用这些真实人物的事例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事例,通过听故事,在课堂中利用故事、使用故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故事比一般的说理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3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是人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而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作为必修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会普遍的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只需要读读背背,考前一冲刺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初中历史作为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基础,教师必须走在学生的前面,要提前学习,更要在学习之前摆正态度,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历史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善于将故事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初中历史系统性强,而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又会忽高忽低,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加入故事的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初中历史更多的是人物和时间,识记起来比较复杂,通过用故事化的语言将教学内容总结提炼出来,教师做讲故事的人,学生做忠实的听众,将枯燥乏味的文字用故事化的语言讲出来,通过创设这样故事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中去领略历史中的人和事;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来完成。通过故事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中会让教学能力得到释放,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会更喜欢故事化的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运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故事

5结语

历史这门学科在学习上需要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将故事与学习内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故事化的课堂会更加有趣,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探寻更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故事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享受历史带来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220.

[2]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36-136.

[3]陈桂琴.初中历史学科中故事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j].新课程,2016(17):124-124.

[4]王军.论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7):87-87.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二十三

基于对教师为主,教材为主要知识载体,学生为被动教学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反思的基础上,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诸种措施中,提倡研究型教学是其中重要的改革维度,此种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中颇有成效。研究型教学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研究型教学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有诸多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完善的措施。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型教学;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多采用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基础主干课,辅以专题选修课或经典导读课的格局。专题选修课和经典导读课受限于师资力量及授课教师的研究专长,各高校开课情况参差不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则以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成为各高校必开课程。因此,本文所论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展开的。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已渐渐为人们所意识到,并由此从多方面尝试教学改革。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变教师如何教为学生如何学,如何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其次,增加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再次,充分信任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其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总之,在新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中心,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而是知识方法的指导者;不是单调的结论的宣布者,而是制造问题引发怀疑的启示者;不是雄辩于讲台的演说者,而是退隐于幕后的设计者;不是占据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权威话语施之于学生的征服者,而是放弃话语霸权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1]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尝试了如讨论法、案例法、启发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诸多方法、理论,这些方法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在教学改革大潮中,研究型教学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创建新教学模式的崭新窗口。

研究型教学是源自欧美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洪堡便提出大学教学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思想。1916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创立了“问题教学法”。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倡“发现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对大学教育质量问题,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予以应对,大力提倡研究型教学。1983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的调查报告《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明确要求学生采用研究与问题探讨的方法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1998年,博耶委员会发布的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指出“研究型大学应对其课程和主流教学形式进行重大反思,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2]由此,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正式进入向研究型教学转变的改革。当今美国高校83%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但研究型教学方法却是大多数美国教师必然渗透在教学中的因素。“研究型课程己成为欧美许多研究型大学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以研究为本的教学,要求每门课程都有需要学生亲自去探索的问题领域,每个教学环节都有需要学生去研究和探索的机会。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提交科研论文或科研计划的课程非常多,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课程计划中就有5门特别研究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才能获得本科毕业总学分1/6的学分。”[3]斯坦福大学则开设了近200门研讨课供本科生选修。伯克利大学有“新生讨论课项目”,杜克大学则要求学生大一新生必须参与研讨课程。目前,研究型教学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推广。2000年左右,国内开始关注到研究型教学,并将之视为对抗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大学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率先进行以研究型教学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其中清华开设了200多门研究型课程,并改革了学业考核方式,采用了课题论文、口试答辩等新途径。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面,研究型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得到广泛推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淡化知识传播的权威者姿态,以平等合作的态度跟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教师有意识地在教材基础知识之外,增加学术前沿信息的介绍;注重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学术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并在研究方法上给予学生积极指导;在学业考察上,逐渐改变一卷定终生为注重学习过程、创新能力的考察。种种举措不一而足,极大改变传统古代文学教学的刻板、沉闷、无生机的局面。但同时,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型教学正处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首先,对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理论认识不足。研究型教学该如何进行界定,是“研究领先的教学”“研究取向的教学”“研究为本的教学”“研究支持的教学”[4],还是四种类型兼具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的本质特征、类型等问题需进一步明确。以及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等有何本质区别等,都需要建立在人们对研究型教学有更深认识的基础上。其次,研究型教学实践的体系性尚待完善。目前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大多是基于教师对研究型教学教育思想理解的基础上,个体性的自发的教学行为尝试,缺乏系统的组织与引导。同时,由于教师个体对研究型教学教育思想理解的差异,研究型教学实践参差不齐。故而,目前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呈现为散点式、强弱不一的局面,基本上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小打小闹。这一方面未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教学模式的根基,另一方面对研究型教学实践而言太过零星不成体系,削弱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再次,研究型教学的学科适应性需继续加强。人们对研究型教学教育思想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教育理论本身,如何将此种教育思想切实应用到具体学科教学中,探讨二者结合的最佳形态的努力还需大大加强。中国古代文学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该如何进行,是取消现有课程模式,另起炉灶,还是在维持现状的同时进行改革,都是需要进行认真思考的问题。最后,研究型教学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研究型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已在欧美教育界效果卓著,并为国内大学教育领域普遍认可,以致成为国家的教育导向。但反观国内大学教育领域,相应于研究型教学的政策及配套扶持激励政策远远不够完善,成为制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一大因素。

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际和未来指向,研究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从学校乃至国家层面,对研究型教学展开全面而灵活的政策扶持。具体应涉及教学、职称、考核评价政策等多方面。研究型教学改革的获益者是学生,但教学改革的主体却是教师。研究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对教师的时间、精力、教学科研能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要实现现有高校师资向研究型教学师资队伍的转变,必须要有宏观政策的积极引导方可实现。其次,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取消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主干课的地位,削减其课时量。大量增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导读课和研讨课的权重。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式教学僵化学生思维,浅化文学历史存在,背离文学的人文精神,其弊端久为诟病。如何正确解读文学现象,培养共情能力,探索文学规律,合理转化传统文学资源应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而这些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古代文学资料细致、认真感知、理解、探究的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研讨课、导读课可以充分承担这样的任务。同时,中国古代文学导读课和研讨课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其解决问题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同样具有显著效果。再次,以探索创新为根本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知识状况及课程性质采取不同形式的研究型教学。大致可分为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引导型教学和学术研究实践类教学两大类,旨在培养学生从知识消费者成长为知识创造者。前者可以是专门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方法专题课,也可以将二者以案例形式强力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用以配合教师讲授法展开。后者可以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实践教学,也可以是课堂之外以兴趣小组、项目研究等形式而存在的研究实践教学。两者形式的灵活性均迥异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固化的教学样态,这在为教学增加活力的同时,学生也因得到适合其自身条件的灵活而多元的研究型教学而获得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极大提高。

[1]杨清之,范潘,胡小城,等.“古代文学教学笔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建:进展、问题、走向”,外国教育研究,2004(6).

[3]高永军、施宙、赵洪挺.“略谈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科教导刊,2010(9).

[4]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历史教学类论文篇二十四

最新通过的初中历史新课标(20xx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现状却是历史学科日益被弱化,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突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些困难及其形成原因、解决对策进行分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困境及其形成原因

1.学生因素

农村学生在上初中之前几乎都未曾专门接触过历史知识,很多学生都是把历史当成一门“副科”来学的。因此,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甚至不做作业、不看书、不记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过窄,除了课堂之外,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都是从所谓的“历史穿越剧”中获得的,这更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2.教师因素

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高屋建瓴”,一开始就以中考甚至高考的标准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设计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致使初一的新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课便感觉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生会“知难而退”。

3.学校因素

学校层面也存在不重视历史课的问题。历史课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时常被学校的各种活动占用;有些老师甚至在历史课上叫走学生去完成落下的“主科”作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历史课是副科的思想”。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很多地区的中考中,包括历史在内的“小四门”所占的分值很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考历史。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多数家长反对孩子在这门课上花太多的时间,加之地处农村,条件所限,孩子们普遍缺乏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的意识。

二、对策

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历史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更新,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新教材中,对秦始皇统治的特点用了“急于求成”这样的观点;“民族融合”也改为“民族交融”;司南由“战国发明”,改为“汉代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的时间,由“唐代”改为“宋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作业,致使学生的厌学和畏学心理不断加重。

3.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历史资料,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结合历史事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历史名人诞辰周年纪念等。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又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历史纪录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历史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还要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不只在于中考考多少分,更在于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途径向主管部门建议,中考中适当增加历史学科的比重,以中考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家长、社会重视历史等所谓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要解决这些困难,还需要各方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