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说课稿幼儿园 说课稿一等奖(4篇)

说课稿幼儿园 说课稿一等奖(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13:22:12
说课稿幼儿园 说课稿一等奖(4篇)
时间:2023-03-22 13:22:1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幼儿园 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1.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设想】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南湖晚报”小记者紧急外出采风,需要尽快通知队员参加。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从几次试教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100分钟能让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体验到n个2相乘这一规律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在比较中优化了规律。

本节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特意在三个地方设计了“游戏”这一环节。首先是在课前谈话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玩“找朋友”这个游戏,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可以初步渗透“打电话”的规律,为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服务。其次是在理解最优打电话的方案的时候,通过表演这个方案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最优方案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照顾到班级后20%学生对这个方案的理解。最后是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将本节课发现的规律,通过“快乐传递”这个游戏运用于实际生活,再一次体验这个规律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优越性。

所谓“化归”,可以理解为转化和归结的意思,一般我们都理解为“转化”思想。理论上理解为“化归”方法是指数学家们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最终获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简单地说,化归就是问题的规范化、模式化。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打电话”过程中的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想办法通知7个“南湖晚报”小记者在暑假期间外出采风,这是个紧急通知,怎么办?学生会考虑到许多现代通讯技术进行通知,这时教师就提出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通知,而且每分钟可通知1人,一共需要几分钟呢?怎样通知呢?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设计电话通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考虑到让学生理解这个内容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书本的例题做了适当的修改,将15人,改成了7人,而且合唱团只有7人是不现实的,所以素材选择了某个班级的“南湖晚报”小记者,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方案的同时,与其他同学的方案进行比较,让他们从逐一通知到分组通知的比较中感受到方案的优化过程,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由此而猜想“要通知到这7个人,时间最少要几分钟呢?怎样设计呢?”帮助学生找到最优的通知方案,一方面通过游戏理解这个方案的优化所在,另一方面为班级后20%学生理解这个方案服务。

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游戏做铺垫,通过“如果再多给你1分钟,最多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呢?”让学生产生猜想,在图示和游戏的基础上学生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案中规律的存在。其次,让学生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凭借已有知识会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规律。再次,通过归纳、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到n个2相乘这个规律的价值所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

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幼儿园 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87-88页例3,并且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1-2题。

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又在四册和本册教材中学习了三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之后进行教学的新知识。两步应用题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同时它在应用题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步应用题中,连续问是基础,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例3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应当是重点中的重点,为此给学生造成显明、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大纲精神和教材意图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的。

(1)通过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答,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通过条件变换,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能力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重点应当是;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中用两次学生很少接触是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

2.运用线段图、讨论、总结等方式和解题思路分析,激发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深化学法训练。

本节教材编者是按照: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或是教学过程安排的。其中每一环节均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复习的目的在于迁移引新,例题的目的在于探究解题思路,想一想的目的在于扩展知识,举一反三,做一做的目的在于内化知识、强化能力、训练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

用复习题引入新课。这一复习题是本节知识的生长基础,要有意识地把复习题向例题导入。为此分四个层次完成复习题。

1.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兔多少只?"并出示符合题意的兔子彩图,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和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本题(指名板演),同时教师画出复习题的线段图。这个线段图主要为新授作伏笔,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

3.共同订正复习题。

4.变条件、抓迁移。如果把"16只白兔"改为"养白兔比黑兔多6只"应当怎样算?因为复习题学生都顺利完成,而经此变化学生便会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此激情入境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并简单提出学习要求。(略)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要求的中心环节,通过启发诱导、分析比较、推理判断和线段图的直观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探究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1.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

2.指名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比较例3与复习题相同点与不同点。意在理解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4.讨论:

(1)参照黑板复习题的线段图想一想例3的线段图与它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地方?

(2)谁能把复习题的线段图改成例3的线段图?让学生参与画图活动,培养画图能力,并实现图形的迁移。

5.学生改图,教师适当帮扶。以上几步旨在理解题意和理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形成能力。

6.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1)教师指图说题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教师要指出图中四条线段,五种数量及其包含的与所求有关的两层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①要求一共养兔多少只,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②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共养兔多少只吗?为什么?③根据什么条件可算出白兔的只数?以上几步是按分析法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下面两步用综合法进行解题。④想一想应先求什么?为什么?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6=16。⑤所求问题是否求出?为什么?应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16=26。

7.学生看书消化例3,并完成例3中的填空,提出不懂地方。

8.让学生用分析、综合法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把黑板例3补充完整。

9.小结例3。

(1)共同总结解题方法:①先求中间问题②再求所求问题③根据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问题是解题关键。

(2)抓难点。例3"10"用了两次每次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3)强化审题。比较复习题与例3都有两个已知条件为什么有的一步计算,有的两步计算?

完成"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主要联系例3变换条件,进行比较,使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知识,使单一知识点变成知识链。从而合理扩展知识,实现举一反三。通过例3完成了四个方面知识教学,"想一想"扩展两方面内容,因此分两层进行教学。

(1)看书中第一题该怎样想?怎样做?①学生试着改题。②出示改好的题。③对比例3找出联系和区别。④学生说思路和方法。⑤独立完成并共同订正。

(2)出示第二个问题,问该怎样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偏重中下生。指名回答:每步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师生共同回顾上两题,联系例3回答:

1.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2.没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践的环节。

(1)求同思维内化知识。完成"做一做"两题。一题是培养审题能力,如何确定用一步还是用两步运算。二题是巩固几倍求和。

(2)变式思维拓宽知识。完成练习二十二前两题。一题是逆向思维拓宽知识。二题是几倍求差,是本课、扩展的第四方面知识。可比照"想一想"解答。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改变本节做过的问题。

课堂过程实质上是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进行的。全课总结是再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升华和飞跃,时间虽短却起到画龙点晴、概括规律的作用。

本课总结:

1.总结解题思路。

2.总结解题方法。

3.总结例3

所扩展的知识链,培养发散思维意识。这样把规律性东西条理化,总结出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说课稿幼儿园 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纠正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幼儿园 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听鱼说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设计等几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本次说课的课题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要对大班语言活动教材中的文学活动《听鱼说话》,《语言》是幼儿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幼儿大班语言教育总目标要求:幼儿做到喜欢听故事,愿意朗诵简短的文学作品,能体验好欣赏文学作品的优美,有良好倾听习惯,能理解主要内容与意义,会使用日常用语。所以我设计《听鱼说话》这节活动课,就运用了故事当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丰富的语言吸引孩子,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已有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谈话水平,使他们能流畅的围绕主题有重点的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的进行讲述。我这个活动设计都要使幼儿在主动观察思考中学习理解《听鱼说话》故事,活动中不能停留在学说故事的层面上,而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体验故事的内涵。活动中要以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思考,幼儿的语言能力、倾听能力、社会情感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由此我制定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感受故事带给幼儿的清新、优雅、风趣的语言。

2、情感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关爱动物,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次活动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关爱动物,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难点是:感受故事带给幼儿的清新、优雅、风趣的语言。

再依据以上活动目标我确定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提问法:使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直观法:让孩子直接观察事物,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

游戏法:通过孩子角色扮演,更能直接体验故事的情境。

学法有:感官参与法、表演体验法、讨论法

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条件,在活动前我还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听鱼说话》故事挂图4张

2、鱼缸里的鱼,鱼和蚯蚓的头饰各一

现在我将重点来介绍下本次活动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兴趣导入—交流讨论—情境体验—总结分享—活动延伸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要想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整节活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头时必须设计生动的言语,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第一兴趣导入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我会一条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教,摇头又摆尾。(鱼)让孩子先猜猜那是什么?并且给他们动作提示,引导他们回答正确,并对回答出来的孩子给予小红花奖励。我这样设计孩子立马就会对鱼就有了关注。并很顺利就进入了我的活动二:我又出示鱼缸里的鱼,让孩子进一步的观察小鱼。在孩子观察的同时我适时的提出问题:“小朋友们,鱼会说话吗?”

“不会,不会,我没听到。”

“会,我听到它吐泡泡了。”

孩子七嘴八舌的回答我。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有一个叫琼儿的孩子,她能和鱼儿说话哦。她和鱼儿说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想”孩子异口同声的告诉我。

“那好,我们就来听听故事《听雨说话》,大家就知道了”并相继出示故事挂图,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认知是从互动交流中获取的。因此再听完故事之后,我带领孩子进入第二个交流讨论环节,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形成认知。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发言并全班交流。

1、画中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2、她在做什么呢?

3、他们是怎样钓鱼的呢?

4、鱼儿说了些什么?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法提问法的落实点。在整个的讨论交流过程当中,我还会对敢于发言和回答正确的孩子给予表扬、鼓励。这样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做幼儿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幼儿的语言教学就是要设置情境,所以我第三环节设计成情境体验。让孩子角色扮演外公、琼儿、鱼、蚯蚓。这是我出示鱼和蚯蚓的头饰。让自愿扮演鱼和蚯蚓的孩子带上头饰。根据我的讲述,孩子扮演的角色出来做出相应的动作,可以加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在外公钓鱼的过程中我适时的加入自编的儿歌:

外公和琼儿,一起来钓鱼。外公钓大鱼,琼儿钓小鱼。

在这一环节中前面所提到的教法游戏法得到展现。也能让孩子从游戏中感受到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孩子喜欢与人交谈,有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学会分享。”

教师总结会让孩子能再一次的回忆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所以这一环节是总结交流。我提出问题,让孩子发言:

1、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

2、学会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起到了相互补充、促进的作用。

活动延伸是每节课必备的环节,因为课堂的学习不能本知课本的知识,要通过活动延伸进行巩固认知。所以此环节我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下课后我带领孩子将鱼缸里的鱼放入河水。期间有些孩子会舍不得,这时我会告诉孩子鱼也是一条生命,我们要珍惜、关爱它。

活动二:回家的时候把故事说给父母听,这个设计是为了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以上是本次活动所有的教学过程,接下来要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相当于一个微型教案,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故事挂图的粘贴而成。

最后再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谜语、儿歌、图片展示、游戏教学等,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题变的生动有趣。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以上说课内容均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会根据孩子不同的表现特点进行调整,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委批评指正,谢谢老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