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滕王阁序》教案(4篇)

《滕王阁序》教案(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11:53:26
《滕王阁序》教案(4篇)
时间:2023-03-22 11:53:26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滕王阁序》教案篇一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鉴赏,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甚至架空分析,失去语文课的根基。而应回归文本,坚持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达到了内容与语言双赢的千古绝唱。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从内容和写法上去分析品味,感受语言之美。再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心志。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2.初步鉴赏千古名句,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一.导入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一千古绝唱。(明确本节课重点)

二.诵读课文

这么一篇传世之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美读文章。就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老师和几位同学一起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三.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

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你的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的读课文。)

板书:

形式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么?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旬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b.反对(上下旬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c.流水对(上下旬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

3.《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旬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全班齐读课文。

四.仿写拓展练习

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请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感受,写一副对联。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滕王阁序》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是因为,王勃运用了极其华美的文辞,描绘了雄伟壮丽的景致,而且抒情真挚委婉,抒发作者高沽且坚定的心志。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你最欣赏的语言进行了赏析,感受了文章的音乐美与绘画美。在平时语言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我们的心志,我们的文字也会有大家的风范。

学生谈学习感受:

杨继晖: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习,我了解到王勃是个很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人,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依然不放弃希望和坚定的志向。这为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在课堂的学习中,我已经学会了从句子中找出运用的手法、感悟意境独立地分析一个句子。在我分析“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时,老师让我反复读、反复体会,开始总是读不好,老师就提示我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哪里应该重读。我又试了试,果真很好。从文章中,我还学到了“四六文”是个怎么回事儿。更为高兴的是,我还学到了如何写对联,知道了写对联的一些基本格式和规定,写出了一个自认为挺好的对联。总之,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

周易豪:选修ⅲ中的《滕王阁序》总算是学完了。说实话,刚开始老师让我们预习的时候,我很是挠头。读完文章一遍之后几乎一句没懂,从来没读过一篇注释比原文还要多的文章。后来,经过看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终于大体上弄清了文意,了解了作者在各段落中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还有一些句子不是很清楚,我就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学习。这也是老师从开始教我们起就一直说的。在对课文预习时,能够发现自己有哪些理解上的问题;在课堂的学习中,要能够通过和同学或和老师间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上完课后还能再生发新的问题,以便在课下自己查资料继续探究。总之,和原来的语文课相比,在新课改后,多了很多我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探究的方向,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别好。

教学评析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侧重字词的教学,从而忽视“文”的教学;或者侧重文章的分析,而字词的落实又不够。许多老师在这个两难问题面前,举步踟蹰,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滕王阁序》这样难懂难读的文章,就更是感觉到困难。王琳琳老师的《滕王阁序》这节课,或许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第一,她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老师在开发学习资源方面安排了两个学习环节,一是利用小卡片引导学生赏析名旬,一是利用小卡片让学生写对联,进一步赏析文章。这里的小卡片,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挑选语句,以作赏析;二是用写对联的形式,既锻炼写,又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深入。开发小卡片这个学习资源,既能锻炼写作,又能深入地推进阅读,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关键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眼光,挑出来的名句几乎跟老师的预设一致,写出来的对联也基本上符合要求。个别不合理的地方,老师带着学生一一地进行了纠正,纠正也是很有效的。这说明,课堂教学只要是注意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学习,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他们就一定会认真地学,主动地学。

在写对联这个环节上,王老师没有先人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而是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讲解,老师有效的写作示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在。在整个品读环节上,王老师也都避开枯燥地讲解,而是亲自读一读,写一写,以自己的读和写带动学生去读,去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她注意将诵读和品读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滕王阁序》,毫无疑问,要认真指导学生诵读,因为这是一篇骈体文,语句整齐,音韵铿锵,非常适合朗诵;但光有诵读又是不够的,还必须带着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品读。王老师的课就是这样设计的。一方面,老师示范诵读,另一方面,老师带着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和学生合作诵读。在强调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王老师还强调个别重点语句的诵读。多种诵读并行推进,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有利于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相得益彰,又恰到好处。尤其是老师的教读、带读、范读,很规范,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好的诗词,不仅要诵读,还要注意品读。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带着学生诵读,即便是读得很细致,很动人,学生的体味恐怕也只能停留在体验的层面。为了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层面。王老师选择从语言美的角度进行品读,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这不仅可以抓住骈体文的写作特点,而且也能做到上课时举重若轻,给教学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且,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欣赏的语言做赏析,能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让学生学得很有乐趣。诵读和品读相结合,既让学生学习了诵读,也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品读,既扎实,又讨巧,效果很好。

第三,这节课还注意做到开发课程资源和落实文言字词教学相结合,做到语言赏析和基础巩固相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文言教学容易走偏的毛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字词基础。比如,在赏析“青云”一词的时候,老师既引导学生品读感情,也注意到这个词语的基本理解。还有,赏析“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的时候,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个“穷”字的理解。在这节课上,字词句的落实是随文进行的,很巧妙。这是我们从事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注意的。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开发学生资源,注意诵读教学和品读教学相结合,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和抓基础落实相结合,这或许是王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几个要素,但深入地想一想,这又何尝不是较难的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滕王阁序》教案篇二

《滕王阁序》是一篇抒情散文,王勃通过它传递出了对命运的悲叹,对命运的抗争,对命运的希冀于是我在本课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就抓住情感为主要内容我计划以文章中的六个问句为抓手,通过反复诵读来引导学生体会王勃内心的复杂情感此外,写景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之一,而体味景物特色和思想情感的统一也是学习抒情散文的要实现目标之一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比较复杂,无法一一兼顾于是我计划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将景物描绘的如此壮美,把聚会描写的如此盛大,其实主要是展现南昌城的政治清明和南昌百姓的安居乐业,其实就是想传达出对都督阎公治政的赞美这样,就和的与作者在文章最后所表达的渴望在这场盛会上遇到自己的伯乐,从而被人赏识被人推荐的心情联系起来了对于本文的另一大特色用典的学习,因为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所以我在文章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就不再设置单独的环节做重点学习了,而是通过作业设计要求同学们在课下自主学习,同时强化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1.体会文章中的问句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指导同学们理解文章中景情关系的统一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王勃的复杂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他凭借着非凡的才华以及在文风改革中突出作用,而为世人所敬仰但是天妒英才,王勃不幸英年早逝但是王勃用《滕王阁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号,不,应该是感叹号!因为《滕王阁序》说迸发的是王勃生命中最后的呐喊!让我们走进《滕王阁序》,走进王勃!

二、赏景味情

(一)《滕王阁序》中的盛会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序文,它当然要符合序的一些要求那么能否请同学们说说文集诗集的序一般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用《兰亭集序》来引导)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本文当中从文章开头就开始写这场“滕王阁盛筵”,那么文章中哪些内容是对盛筵的直接描写呢?

明确:从第一段到第四段的前半部分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场盛筵为什么会让王勃如此难忘,让后人无限向往

明确:“四美具,二难并”

谁能具体谈谈这“四美”、“二难”在文中是这么体现的吗?从整体上看作者真的只是想表现这个盛筵自身的美吗?还是另有深意(可用柳永的《望海潮》来引导)

明确:自然美

社会美——政治清明

宾主美——安居乐业

盛筵美

(二)、《滕王阁序》中的王勃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真的完全沉浸在参加这场盛会的激动与兴奋中了吗?

明确:“兴尽悲来”“兴”的是盛会;“悲”的是命运

但是这种悲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在文章前半部分就有所暗示,特别是在对美景的描绘中

明确:孤鸿、雁阵惊寒

这两个意象就和盛筵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因为王勃明白自己就是那孤鸿,就是那惊雁在这场盛宴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等待王勃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只能是“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那么作者的命运为什么落到这样一步田地呢?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抒发内心的无限悲愁吗?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对情感脉络的把握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问句来加以体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意之悲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望之悲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无奈之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豪迈激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充满希冀

(三)、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想通过这篇才华横溢的千古奇文向我们表达什么呢?仅仅是想表达对能参加这场盛会的幸福而激动吗?

明确:王勃在这场盛会中只是惊鸿一瞥,相对于这美景、嘉宾、贤主、盛筵,王勃只是这宏大聚会中的那孤鹜,那惊雁在这盛大的聚会中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人生的失意,但是他又不甘心屈服于命运,他要通过这篇文章来传递出对命运的抗争,渴盼通过这篇文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做最后的拼搏!

那么王勃怎么样通过这篇文章来实现命运的改变呢?

明确:渴盼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在这里就是都督阎公,而对滕王阁盛会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都督阎公的赞美,那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正是阎公的政绩所在吗?这样,文章中王勃对这场盛会极尽赞美之能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除了阎公,在座的诸位都可能成为王勃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所以“所望于群公”

三、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中典故的含义,并且体会作者通过典故所传递的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盛会─兴尽悲来─命运

豪气

希望

《滕王阁序》教案篇三

1、熟悉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学习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文背诵。

2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名楼不少,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著名。

二、文体常识:

1、“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2.“骈文”: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以用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招为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因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在途中渡海溺水而死。

四、诵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2、学生听名家朗诵集体自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4、学生集体诵读课文。

五、初步感知课文并概括各部分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一、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地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人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先从地势与人物写起,借用铺陈的手法,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自然人文景观。紧扣“秋日”,构成一幅“晚秋暮色图”。

1.色彩感——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流丹”,“耸翠”,“青雀”“黄龙”色彩缤纷,摇曳生辉;“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有水有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感——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描摹了一幅秋色全景图。作者立体化的表现,将我们带进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描写。

3、立体感。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浑然天成的绝妙好图。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佳句。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运用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眼界开阔,视通万里。

第三部分(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宴会”

1、用典。“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

“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

“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明确:典故的使用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联想更加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句的理解?

明确: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为有志之士所称道,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的精神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王勃在此化用东汉马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句,主要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和高尚的人生观。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第四部分(6-7):述自己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饯别”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命运多舛,但意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实为鞭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集体诵读。

四、课外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滕王阁序》教案篇四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总目》谓“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3、关于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基本流畅。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读,正音。

2、朗读指导:句子节奏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3、再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四、理清结构,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五。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1—5段,背诵第2—5段。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准确、熟练。

二、翻译并分析第1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3、朗读第1段。

三、翻译并分析2—3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2—3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3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

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同时,“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一句中自成对偶,叫“当句对”,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朗读、背诵第2—3段。

四、翻译并分析4—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4—5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兴因何来:“爽籁”、“纤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

悲从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虚),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关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终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4)学习+创新,写出好的语言。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比高,锋锷与霜天比净。”(王应麟《困学纪闻》)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班固《后汉书·马援传》)

(5)“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朗读、背诵第4—5段。

五、作业

1、背诵2—5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6—7段。

二、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积累实词义项及虚词用法。

【教学步骤】

一、查2—5段的背诵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6—7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6—7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终军、班超、宗悫、谢玄、孟母、孔鲤、杨得意、司马相如、钟子期、俞伯牙。可见,要想写好文章,要多读,要积累。要“厚积而薄发”。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有机结合。光积累还不行,还要会用,为我所用。

(2)第7段回应盛宴,答谢主人阎公,收束全文。

3、朗读、背诵第6—7段。

三、关于骈文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

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四、写作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五、检查课后练习三、四的完成情况,讲评。

六、作业

1、默写2—5段。

2、做“基础训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