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五篇)

2023年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17:28:24
2023年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五篇)
时间:2023-03-21 17:28:24     小编:zdfb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篇一

陆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最近确实挺忙的,科研刚做完,这个月才转到临床,好多东西要学习。我现在正在吃饭,一会儿医院有个讲座,我想去听……

医脉通:当医生的哪有不忙的,没关系,你边吃边说吧。上临床是自己要求还是导师要求的?跟科研相比,你觉得哪个相对更轻松一些?

陆凯:我们学校分的不是那么细,不是说临床型的就得上临床,科研型的就在实验室待着。科研工作完成了就可以上临床。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临床,刚开始压力都挺大的,后来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觉,可能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我觉得临床风险比较大。

医脉通:风险大,是不是也包括因为很久不接触临床导致“手生”易出错?

陆凯:中国的医疗制度就是这样,很多研究生培养出来都直接上临床,以前这种现象更严重。国家现在好像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慢慢开始招收大量的临床型研究生。而且现在还有规培,我毕业以后还得经过两到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去不同的科室继续学习,拿到规培的合格证才能正式工作。

现在每天回宿舍都比较晚,回去也会继续看书。这段时间虽然很忙碌,但我感觉收获很大,面对的全都是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学,感觉挺好的。碰到自己不熟悉、理解不了的问题,还是会有点慌,但师兄师姐会及时过来帮忙处理,所以也还好。

医脉通:跟病人相处的怎么样?

陆凯:还行吧。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但我碰到的大部分病人都还是很配合。偶尔碰到一两个难缠的,他们不信任你,你每说一句话,他都质问你,这种感觉就很不好了。

医脉通: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吧?

陆凯:嗯。因为现在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做好自己。

医脉通:今天下午我们刚去阜外医院,见了跟你们一块比赛的王娟,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她跟你情况一样,也是科研型博三,马上要毕业。现在每天在临床就跟打仗似的,好多东西都要学习。

陆凯:但是她的情况可能比我要好,因为阜外医院毕竟是全国最好的心血管医院,病人对他们的认可度高,对医生的信任度就高,很容易配合,医患矛盾就少。我们医院,虽说在重庆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跟阜外医院比,各方面还有待加强。作为医生,我们在跟病人的沟通方面可能要下更多功夫,否则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你们在这个领域做的时间长,也比较熟悉这个环境,应该能理解我们吧?

医脉通:你们也是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小休息室吗?

陆凯:(笑)你说的休息室可能是值班室,值班的医生才可以休息一下,我现在还没资格值班,所以只在办公室坐着。我不知道这一点上,是不是跟你采访过的其他几个医生所在医院情况不一样。

医脉通:(笑)不一样的地方应该你的感触比我深,记得上一次你说你的课题都是在北京做的。

陆凯:嗯。我在北大人民医院待了两年,导师是胡大一教授。和我们医院相比,北大人民医院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得更好一些。一是理念,比如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上,北大人民医院很久之前就已经有冠心病人的绿色通道和后期的康复。这些在国外并不算新,但在国内还比较新。它实用性比较强,尤其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好,当然他们肯定也是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

二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经常跟着人民医院的一些老师出门诊,我发现北京地区的患者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认识非常到位。他们了解很多的背景知识,诸如怎么去预防、怎么去治疗,甚至于他们经常来就诊是为了抠一个细节上的问题。而我们这边的患者,很多人都不知道冠心病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该怎么预防高血压。住院的时候,你反复跟他讲,很多东西他还是接受不了。因为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一样。北京的生活水平比这边高,很多的检查都做得很细,患者依从性相对高。这边的很多人是从农村来的,每天为了生计东奔西跑。对于他们来说,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精力花很多钱去改善疾病之后的生活方式。

三是政策。北京是中国的行政中心,重庆是西部地区,很多东西相对没有那么新。

医脉通: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努力一把来北京的大医院找工作?

陆凯:(笑)我还是比较希望生活和工作可以稍微平衡一点,北京那样的一线大城市可能不太适合我。

医脉通:也是,其实你们学校的附院也很不错啊。

陆凯:在重庆来讲,确实不错哦,而且现在这边的三甲医院也都要博士,竞争还是比较激烈。虽然跟北京的大医院比,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发展不错,而且这里的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度也很高。我在这里上了这么多年学,也有感情了。

医脉通:留重庆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家属?(笑)

陆凯:嗯,我女朋友也是我们学校的,她本来也是心内科,后来去了营养科。如果我俩都在心内,以后肯定特别忙,没办法顾家。

医脉通:(笑)算不算被迫转专业?

陆凯:其实她对营养科还蛮感兴趣的。我们选科,也不是非这个科不干。我手比较笨,外科我做不了,所以选了内科。内科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像我,大内科各个科都喜欢,当然最喜欢心内科,但是呼吸、内分泌、消化,我也很喜欢。

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就觉得看病挺有意思的,就像当侦探一样,不断寻找线索、逻辑思考,诊断然后治疗,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医脉通:那你为什么要去读科研型呢?

陆凯:前几年有一种风气,大家都觉得科研高大上。结果走到一半,风头一转,临床型开始吃香了。说实话,我们本科的时候对研究生什么样都不太清楚,基本就是跟风。所以稀里糊涂读到现在,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越走越明白科研是怎么回事,临床是怎么回事,才会去思考到底哪样更适合自己。

医脉通:这几年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心里痒痒的时候?就是特别想从实验室出来,走到临床去。

陆凯:有,不仅是我,很多人都这样。做实验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老是失败,结果一直出不来,心里压力会特别大。看到身边临床型的研究生每天在病房里忙活,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上临床多好。不过反过来,经常上临床的人也羡慕我们,他们天天跟人打交道,东奔西跑的也挺累,不如我们在实验室弄点细胞、老鼠。这大概就是围城,自己没得到,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

医脉通:现在终于可以回到临床了,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很开心吧?

陆凯:对,很充实,我现在每天都斗志满满。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种感觉很爽,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偶尔遇到比较难的病例,有点心慌而已。但是还好,这边都是三级医生负责制,如果有不懂的,让上级医生看一下,然后按他的指示处理,解决了问题也能学到东西。

医脉通:你原来本科报临床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才选的是吗?

陆凯:对。我高考填志愿,一共可以填七个,我全部报的是医学。

医脉通:是因为家里有人当医生?

陆凯:有这方面的影响。我姐是护士长,我表哥是医生,他家和我家住的特别近。我从小就感觉当医生挺好。而且说实话,我们小的时候医患环境还不像现在这样。他们那时候也忙,但是心里不会觉得这么憋屈。你用你十年所学的知识去给病人看病,人家关心的却是你是不是要从他身上赚钱!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如果碰到那种特别愿意理解你,特别相信你的病人,感觉就非常好,尤其是你还把他治好了,那就更不一样了。

医脉通:今天看到新闻说一个医院95%的投诉来自5%的医生,可能有一小部分人他不喜欢做医生,他不享受那种成就感,然后抱怨很多,情商又不高,不会沟通,又天天叫苦连天的。可能那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做医生。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是怀抱着理想主义、有济世情怀、有慈悲心,又很聪明的。

陆凯:如果单纯从医学这个角度讲,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的。因为它与人的真善美的本性相符合,就像我们始终相信老师这个职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当然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做,是因为现在社会很复杂,很多不干净的东西进来了,但是其实本质是非常好的。

医脉通:希望你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

陆凯:我也希望一直都是这样。我觉得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像磐石一样的东西吧,这个东西如果够坚定,外界的环境很难干扰到。偶尔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但是本质不会动摇。

医脉通:加油!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篇二

交叉领域,创新成果就此而来

基于本人横跨三个学科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架构,我的论文综合了三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的问题更多面,交叉性更强。由于建筑学系一直以来身处理工科却极具社科特性的学科特质,我们往往很难在固定的实验室中获取数据,而必须外出调研,得出的数据也往往更宽泛而不具有传统理工科的针对性。

我的博士论文选题过程,确实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景观中学到的植物知识,建筑中学到的修复技术和城市规划中学到的社科基础理论及调研常用方法使我坐拥十八般武艺,却没有一项足够精进。为此,我苦恼良久,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确定了历史城区公共空间这一研究对象,以三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方法理论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注入新鲜血液。

tips:

我的导师常常教导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读史籍,从史料中挖掘可取之处,由古及今从而拓展。私以为,博士论文的厚重有赖于沉淀之后的创新,如果仅凭一味地阅读,奉行“拿来主义““把前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框架”,则失去了这个过程的意义。眼下,各种学科知识理论不断交融扩展,各领域之间研究技术联系紧密,纯理论向或是纯单一学科的创新不仅难上加难而且难逃闭门造车之局限。

因此,在相关资源能够获取或者能够创造条件获取的情况下,不妨把视野打开,融入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为研究做支撑,如此一来不仅有更广阔的选择方向,创新性也得到了保证,还有利于日后科研人脉和资源的积累。用不同的视角解读现象实现成果,研究探索的乐趣又多了一份。

稳定心态,困难面前多找方法

恐怕博士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最令我难以消受的就是文献研读这一过程,起初的一个小观点,随着写作和思考的不断深入,漏洞百出,错漏重重,仔仔细细的啃大部头、翻山越岭的找海外文献的过程充满坎坷艰辛,却又在导师同门和师兄师姐的帮衬下柳暗花明。

回头来看,博二下学期拟好的提纲,和论文初稿的主题与框架再对比,判若云泥。从选题到调研到数据分析,再到设计成果最后整理成文,一步一步虽然循序渐进,但战线拉得近三年半,无数痛苦和纠结的时候,回想起来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在添堵,是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而非研究能力或选题的研究难度。

tips:

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好比绘画创作,构图、出造型、描画,看似全是散落的细节,但最后都零零碎碎拼凑成了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其中有枯燥的筹备时段也有艰难的瓶颈时刻,能预见和不能预见的所有困难一个都无法避免。既然这九九八十一难都是经历,那不如心平气和的去接受这些经历。

文献难找就多问经验,数据难求就自学爬虫,问卷难做就招兵买马广募援手,思路不明就造访大牛前辈请求点拨,与其被不知来由的焦虑压垮,不如向外看看多找方法,方法总比困难多。但凡想到起初杂乱素材,通过逻辑的整理和推敲构成,最后将成为一本顺理成章的大部头,成就感和满满的期待就足以压垮不安。

一定要相信,从来没有轻松的课题可做,但保持心态永远是先于头脑,耐心找装备和路线打怪,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都是上天推敲文章的启示。

收集灵感,可能比埋头苦干更有成效

建筑学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云游四海。不论是大一大二入门的异地采风,还是大三大四的田野调研,亦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各类项目现状调查、街头采访等等,我们永远需要走出工作室和人打交道和自然打交道和形形色色的山水打交道。

因此,在论文的前期阶段,我几乎有三个月的时间在路上。和外校老师交流、和调研地政府沟通、了解调研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对我课题的理解和想法。

我的论文题着眼于历史城区,由于年代久远又因为当地政府的频频搬迁,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缘故,历史材料并不周全。如此硬性材料的缺失给我的后期研究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就在我为此苦恼不得妙法解决的时候,我忽然记起之前在国际会议上印尼的一位老教授对我的调研地似乎是做过类似的文献收集,于是托导师人脉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老教授,从而顺利的拿到了需要的材料,完成了文献部分的汇总,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新的点子,最终糅合在文中锦上添花。

tips:

“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不得不说,灵感也是成就学业的一大要素。灵感的来源和时间地点都不甚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非是凭空而来从天而降的,而是产生于日常的勤奋积累之下、出现于思考和收集的习惯之中。因此,灵感虽好,如若没有足够的和可靠的能力和资源与之对接,灵感也会惨遭浪费。

所以,日复一日扎实的打地基才能是抓住灵感闪现最大的保障。对于论文而言,灵感可遇不可求,如果有,自当及时把握灵感,但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学习敏捷性和自律性,以向至臻至善迈进。

格式装点,离不开标准和包装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论文内容充实之后,规范和格式的调整必不可少。标题等级、标注规范、图片像素及尺寸调整、注释说明、附件插入等等等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身边有不少同学,在论文送审之前反复检查格式规范,画面更清晰、注释更简洁,为的就是在审稿老师面前不因为小事小节扣了印象分。前前后后我调整格式花上了一周时间,看似有些浪费了,但事实上却是我认为花得最值的时间——一周前和一周后,不细看内容的前提下,至少是整容级别的改观了。送交导师过目,不至于因为文章不整而惹人心烦不愿细看,从侧面也有利于更直观更全面的获取导师的指导和修改意见。

tips:

在日常项目汇报之时,导师总是会先“挑剔“一番我们的文本排版、行间距之类的细节问题,再对设计的过程加以分析,为此一开始我们很不解,没到最终环节,为什么要在不重要的小事上消耗时间,但导师提醒我们:做设计就是做细节,连基本规范图面都不算完整,没有人会愿意多花心思琢磨你高深的设计逻辑。论文撰写更是如此,想法再好内容再精,失去标准来规范整合就难以入眼入心。看似冗杂的条条框框的背后体现的是科研人的严谨和科研领域的行为模式,是不可忽视的对准确的追求。

最后,回顾我的博士论文撰写过程,苦乐参半,似乎也呼应了这几年苦辣酸甜交织错落的博士生涯,这几点小小心得也许不算干货,但却也是一步步走来的点点感悟。发文不易,读博不易,且行且珍惜。祝愿行走在学术路上的人,都能保持发泽光鲜、发文顺利,都能如期完成学业,开启下一段科研探索~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篇三

毕业答辩,恐怕是每一个硕士,博士都逃不掉的鬼门关。本文一点点心得,供同道们参考。

答辩心得:

1,制作并熟悉幻灯,准备讲稿。熟悉,并可以对照幻灯熟练的讲出内容,尽量没有磕磕绊绊,同时确认幻灯中没有错别字,幻灯的每一个文字都可以让观众与评审在台下看清(推荐黑体或宋体加粗)。

2,根据论文和答辩幻灯,准备评审有可能提问的内容,如果评审或者学会发表中又或者其他老师教授事先问过问题,记得准备。

3,如果可能的话,提前到场熟悉幻灯,确认场地中的电脑可以毫无疑问的播放自己的幻灯片。

4,答辩过程中有没听清的问题(尤其针对留学生,语言不是十分过关的情况下),让评审再问一遍,或者加以解释,会有利于自己的回答。

5,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回答因为研究时间和环境的原因,我们没有做相关研究。有机会会再将来补上相关研究。

6,答辩之前演练的时候,千万注意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好。讲稿的时间,语速,语气都要在台下提前演练好。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诸君多多努力。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篇四

简单总结这一年在做三件事,

1 成立了生物公司,做脑科学方面的研发。

2 注册了readmind蕊蔓公司,做精神心理方面的服务。

3 和奥博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健老师合著一本帮助和启发创业者的实用书籍

然后我想讲讲这一年遇到的事,最主要的目的是我们想吸引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一起做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

20__年12月9日,我在纽约的实验室里,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20__年初,也是在纽约的街头,一位老师给我一记直击灵魂的审问,你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我说我想做一个作家,也想多做一些精神心理科普,40岁以后,想有个做脑科学的科技公司。

那是我第一次和自己以外的人说自己的梦想,那时候我还在读博士,离毕业还有一年半,工作离我很远。可我没想到走上梦想之路会那么快,以至于我都没有时间准备好。

20__年4月中,我从纽约回国。20__年5月26日,我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

20__年夏天,我拿到了同济大学最高奖,并作为医学院毕业生代表发言。漫长的求学生涯结束了。

从20__年12月开始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在找投资和找项目中不断碰壁,最终20__年11月22日,投资进来,生物公司成立,我是ceo,找了学长的夫人做会计。

在夏天毕业到11月公司成立的这几个月里,我想既然公司还没有启动,就把另一个做精神心理服务的梦想行动起来。我招募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基本上是同学,我们给自己取名readmind,想为大众心理健康出一份力。

readmind因为大家都是兼职,所以我一直没有注册公司,觉得时机还没到。直到一次路演,央视《创业英雄汇》居然选上我去参加录制。我当时以为他们弄错了,但是选都选上了,又不能打退堂鼓。于是,我在一周内迅速注册了公司,20__年4月1日成立,叫蕊蔓,谐音readmind,像心灵的木桩上长出一朵小花,枝蔓缠绕,花蕊芬芳。

录制后,我还真的问了总制片人闫琼老师,当时选上我是不是弄错了?她说没有,初创的项目我们也需要,我们都很看好你。

后来,我不断参加路演,拿到了同济大学梦想助力基金1.5万,拿到了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同济大学金奖,拿到了weme路演第一名奖励5万种子基金……得到了鲜花和掌声的同时,我也不禁反省,我们的项目推进太慢了,以至于到现在也就是个初步得不能再初步的雏形。

说来惭愧,我把120%的时间都花在了生物公司上,公司从零到有,再到步入正轨,有无数琐碎的事,也有无数需要谨慎再谨慎的坑,对于我这样毫无工作经验的创业者,再小的事都要从头学起,我实在抽身乏术。

我一直是拿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在做readmind,得益于个人综合展示能力比较强,这也是我们至今产品的名声小,奖项拿了很多的原因。

毕业无缝创业,要交的学费会很多,跌的跟头会很重,我都明白,也从来没有害怕过这一点。相反,我至今都很感谢自己,能有勇气在毕业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

活到那么大,这是我唯一一次感受到,我爱我自己。

创业这件事,人脉积累很快,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认知提高很多,新鲜又刺激,可是在28岁的年纪,发现自己在商业领域只是个婴儿,这种感觉并不好受。

前几天和一波大佬吃饭,其中一位d总问另一位z总,你觉得她会不会成功?

z总说,如果按现在的情况,不会。

d总说,好的,映波你记住这句话,今后你在ipo的时候要记得曾经有个z总说过你不可能成功。

d总跟我说,我可以给你一笔钱让你先摸索起来,这个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更想逼你上绝路,只有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思考清楚你应该怎么做。

我,已经过了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激发斗志的年龄了。

失败不可怕,我很乐意成为一名连续创业者。

但是我很讨厌自己没有在这件事上拼尽全力,我不服我自己。

随着生物公司逐步迈上正轨,且很快会有大佬加入管理团队,我想我是时候在心态上逼自己一把了。

最近,我和奥博资本的董事总经理王健老师在合著一本关于创业者与资深投资人对话的书,希望真真切切地解决初创者的一些困惑,陪伴创业者走一段鲜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没有浮于表面的东西,直面真实血淋淋的商界,我们希望能够深刻剖析创业这件事,让创业者能够少走哪怕一点点弯路。

这一年,我听到过不少投资人说,他们不喜欢投资女性。

有说女性感性、不够杀伐果断的,有说女性结婚生子会完全变样,有说女性很难在男性为主导的商界厮杀出一条血路的。

如果早几年,我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跳起来。现在,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

可就是因为我们是我们,我们成不了你们,这才让有些事情交到女性手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走向。

我无比无比感恩在这一年中,一直不遗余力教我的前辈,还有愿意跟我们这种小破公司合作、帮助我们的人。

这是一个少有正反馈的一年,极其艰辛,但我何其幸运,这一年学到的东西比之前27年都多很多。

回到正题,

我们readmind蕊蔓想做一个专业的精神心理互助平台及女性心理成长平台。

可能我们在做的事情幼稚可笑,或许这是一场情怀和理性的博弈。

但事情是由人做出来的,我们渴望有浓厚兴趣、有共同理想,能付出足够充裕时间精力的小伙伴加入。

我们是一个充满思维碰撞的团队,欢迎和我们一起做这件有意义、有趣的事。

如有意愿,请在后台或者评论区联系我。兼职全职皆可。

在此深深感谢。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报告 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去向篇五

她祖籍浙江宁波,1982年12月,在距抚顺市中心15公里的东洲区出生。20__年,她高考,数学满分,却违背父母意愿执意学医,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20__年,她去西藏旅游,遇到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给老人看好了病。老人很感激,用夹生的汉语问她:“西藏缺医生,你能来吗?”

回到北京后,她跟父母、导师商量,但遭到了一致反对。她的导师,著名肺癌专家李龙芸教授,特别希望周南能够留在协和医院呼吸科,认为周南提出去西藏是一时冲动,去了以后很可能会荒废协和的八年培训。

20__年,她在北四环看中了一套 70 平米的房子,那时房价才一万元一平米,家里很想帮她买下来,但她犹豫了。

20__年,27岁的她博士毕业,毅然选择奔赴西藏,导师和亲友既震惊又感动。“西藏需要医生”,这是她入藏的理由。

周南的同班同学回忆:当时全年级120多名毕业生,90多人都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医院,30多人出国继续深造或者到公司就职,只有周南做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选择。

20__年,她牵头创立了西藏第一个风湿免疫科室,填补了多项西藏医疗领域的空白。

周南在藏区20__年,她被央视评为“最美医生”。主办方给周南的“颁奖辞”说:偶然的旅行,必然的决定,此生只为雪域而来;行医问药,甘于奉献,开创藏区风湿新天地!

20__年,她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中国好医生”。

她就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血液科主治医师、科副主任,80后医生周南。

20__年8月2日,周南在四川苍溪县因车祸去世,美丽人生永远定格在37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