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10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13:49:19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10篇)
时间:2023-03-21 13:49:19     小编:zdfb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一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b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翻译本则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

翻译本则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齐:内:自省:

翻译:

2、第七则:三:行:焉:其:

善者:从:改之:

翻译: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

翻译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然: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

翻译:

这一则的成语是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

(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 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 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六

《论语十则》学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论语十则》

2、自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十则论语。

(2)翻译理解全文。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二、重点、难点

(1)翻译理解全文。

(2)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三、自学提纲

1、熟读并背诵全文,合作测评第一课时中“课堂测评”部分。

2、翻译理解前五则,并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

3、查阅资料,对《〈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作整理,并翻译。

a、

b、

c、

d、

e、

f、

g、

四、自学测评

1、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二。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互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学生对部分语句中所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可能会混淆。

解决办法:教师巡视指引,或作讲解。

难点: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并共同整理出后五则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拓展点: 拓展延伸

活动四、探究发现:再次品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1.语言简练,富有哲理。《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论语》在文学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描写比较生动。21教育网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则,他们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是由社会来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交往,那么别人想让你帮忙的时候你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周围有无好友亲朋,与他们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我们要努力学会“学以致用”才行。

课堂测评

翻译并背诵下列论语: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 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 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八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 “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 “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 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