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十四篇)

最新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9:08:51
最新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十四篇)
时间:2024-03-20 19:08:51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一

b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学生拥有丰富的词汇,他的语言,他的内涵才能有一个质的提升。词语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可是回顾以往的词语教学往往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尤其是中年级的词语教学,要么被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一下,要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难道词语教学就只能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词语教学能否像其它教学环节一样精彩纷呈?  

记得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其实,词语教学,不应该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题。词语教学不该应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抓手。如何通过教师的研究,让词语教学不再是鸡肋,而是教师心中的“香饽饽”;对学生而言不再是机械的记忆、造句,而是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在教《李时珍夜宿古寺》我静下心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点”进行入手。

一、挖掘文本训练点,讲究“准”

每一篇教材都有适合词语教学的训练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文本中适合进行语汇积累训练的“点”进行研究,细致地思考,为学生课堂语言训练找准“支点”。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对直观的富有变化的形式还是很乐于接受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找准词语训练的点,就如中医号脉一样,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怎样的词语教学。同时要给学生营造多样的教学氛围,多变的教学形式。

在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就运用的“词串”教学。所谓词串就是把文本中有关联的词语巧妙的归类教学。我把“李时珍、庞宪”归为一类,是人物的名字,学生通过读书完全就能明了。把“大好月色、飞鸟归林,皎洁的月光。。。。。”表示环境的归为一类,让学生比较朗读;把“断垣残壁、青苔、满是蜘蛛网、灰尘”描写古寺破败的归为一类,教学时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从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后记忆朗读。把“忍冬草、金银花、刀豆子、胭脂草、鸡肠草、鹅肠草”这些中草药归为一类,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识别药材,牢记药名。每一类运用了不同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与利于词语教学。

二、夯实课堂训练点,体现“实”

改革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转化课堂教学中心。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放在首位。而语言训练可以把词语教学作为一个抓手来进行扎实训练。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已经超越了词语的范畴,而是作为一个工具,成了连接文本、学生、教学的纽带。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词语巧理脉络,

《新课标》要求中年级的学生能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训练的难点,也是老师头痛的一个知识点。在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我就巧妙地利用了词语教学,给教学难点设计了坡度。我有意识地在词串教学中设置了“机关”。比如我在黑板左上角写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下面写上了“断垣残壁、青苔、满是蜘蛛网、灰尘、破败”,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上了“舀泉水、啃干粮,”在右下角写了“忍冬草、金银花、刀豆子、胭脂草、鸡肠草、鹅肠草”并在旁边写上了:“端详、若有所悟”。这样有意识的安排除了将词语归类以外,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能很自然的说出这四类词语与主人公想关联的小标题。例如:第一组学生能感受到:查访药材时候的辛苦。就可以用小标题:查访药材,第二组就是写他们:夜宿古寺,第三组是:寺中谈苦,第四组是:夜记药材。有了这样的小标题,还愁学生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2、用词语展开想象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语言美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我们能感受带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种境界。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文中有一句,“他扯过草药,细细端详着,若有所悟。。。。。。”我就抓住“若有所悟”来做文章。什么叫若有所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你能揣摩一下,他在想些什么吗?学生能联系文字进行了深入的想象,深切地感受了他的严谨认真。

3、用词语感悟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词语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牢记这些词语,更要让学生透过词语的本质,去体会人物的品质。

在教本课时,我就抓住了“吃点苦、万民得福”来辐射全文,让学生充分感知李时珍吃了哪些苦后,我问学生:“李时珍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神态?”学生很快找到“笑着说”,我又追问:“笑着”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生回答:“以苦为乐”。从一个词语感悟人物品质也不失为“画龙点睛”之举。

三、整合课外拓展点,落实“广”

光课堂训练,效果还不够理想,我想只有课内课外融合,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的语言运用到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语语,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经受生活的“历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本课而言,我觉得可以拓展有关评价描写李时珍以及他巨大成就的成语,还可以拓展一些描写医生: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等医术的成语:比如:杏林春满、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等。通过课内外交融,丰富学生的词汇。

总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词语教学一个切实的地位,挖掘词语教学的内涵,让词语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既扎实又活泼的课堂新亮点,让词语教学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昔日的“鸡肋”变成课堂的“香饽饽”。愿每位教师有一双能点“词”成“金”妙手。

(敏思博客原创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日志链接地址: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1

教师用投影出示一组数字:30,200万,52,1892,10,百。

学生读一读这组数字。

师:读了这组数字,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这节是语文课,又不是数学课,老师为什么让我们来认读数字呢?

师:问得好。光读这些数字确实让人弄不懂,如果把这些数字放在这样的一段话里面,你们就会明白一些了。(教师出示下面一段话)有这样的一部书,用了30年的时间写成,全书近200万字,一共52卷,记载了1892味药,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部书太不平常了。

生:我感到有一点自豪,因为这是一部中国人写的书。

生:我想知道这是什么书?是谁写的?

生:老师,我知道这部书名叫《本草纲目》,他的作者是李时珍。

师:对,是李时珍修订了《本草纲目》这部书,他是明代的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

生:老师,我想,李时珍用三十年的时间才写成功,那他一定吃了许多苦,一定有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吧?

师: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三

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

生:破败.

师:谁来具体说说破败在哪?

生:到处是灰尘。

师:从“到处是灰尘”,你知道了什么?

生:古寺很脏,已经很久没有住了。

师:是啊,这真是一座肮脏的古寺!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朗读句子。

师:这古寺还破败在哪?

生:“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

师:具体说说看你的理解。

生:这座古寺的墙壁都快倒塌了,有的墙上还有窟窿,这是破败啊!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断垣残壁。

师:读好这个词。

生再读“断垣残壁”。

师:就在这断垣残壁上竟然还长满了——

生:青苔。

师:青苔一般都长哪啊?

生:河边,阴暗的地方。

师:是啊,这是一座阴暗潮湿的古寺!

生读句子。

师:还有吗?古寺还破败在哪?

生:“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这蜘蛛网是一点点吗?

生:不是。

师:那是——

生:厚厚的。

师:谁来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

教后反思: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体会这是一座荒凉、阴暗潮湿、破败的古寺,感受条件的艰苦。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当时条件差,生活苦的?学生交流,在这里,我以读为主,以感受古寺“破败”为主,一是因为文章篇幅比较长,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得精心剪裁课文,大胆舍弃,直奔重点段,腾出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让学生品读重点段。再次,语文课堂朗读指导也是重点之一。课上凭借有限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来说习得方法是关键,朗读也是如此。这样的朗读才能有效。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四

今天学习了课文,在教学时抓住了一个“苦”字提领课文第一、二部分,觉得效果不错。特记下其中片段:

师:同学们,李时珍带着徒弟四处走访,你们觉得他们苦吗?

生:苦啊(不苦!)

师: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主要读第一到第八节,你觉得有必要,也可以读读全文,抓住关键的地方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仔细读书,不时与同桌交流着)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很苦,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的古寺很破败,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佛像上有厚厚的蜘蛛网。

师:你知道“断垣残壁”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是“垣”是“墙”的意思,“断垣残壁”应该是“墙壁倒塌”的意思。

师:是啊,倒塌的墙壁,厚厚的灰尘,那么简陋,那么荒凉,所以作者说这是一座(齐答)“破败”的古寺。

生:我要给补充,说不定古寺的屋顶上还有个破洞,古寺里还经常有老鼠蟑螂出没,怎么会不苦呢?

生:我觉得他们不苦,李时珍笑着问他的徒弟“觉得苦吗”,能笑着说明他不觉得苦。

生:另外李时珍说“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他认为这值得,就不苦了。

师:可见,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生:为了老百姓,做什么也愿意,苦也不怕!

生:这只能说明他不怕吃苦,事实上的确是很苦的。“先生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挺”就说明生活苦,很难熬,另外“长年累月”的奔波难道不苦吗?

师:知道“长年累月”的意思吗?“累”的意思呢?(回答略)

生:我还想说:“住在庙里,哪能和住在家里比呢?”住在家里吃好的,穿好的,睡在温暖柔软的床上,可现在只能啃干粮、喝泉水、住破庙,连桌子也是砖头垒起来的。

生:“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又“走了好几个月”,现在连住店也错过了,我想他们不仅仅今天是这样,而是一直都过着这样的生活,真是很辛苦。

生:但是李时珍并不认为这样苦。

师:大家说德都很不错,尤其能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老谈自己的体会,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李时珍带着他的徒弟出去察访药材几个月的生活,的确很苦,然而李时珍却并不觉得苦,那是因为——

生:他不怕吃苦,他要为老百姓修订《本草纲目》

……

思考:本来在组织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时候,就发现学生的想法很多,并且很有自己的道理,所以我告诉学生,只要能说明理由,并且让大家信服,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方法都可以。

所以在教学第一、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抓住一个“苦”让学生去读书。有了这样一个提领性问题,学生的读书就有意义了,并且读得深了,一部分学生通过字词句来说明“李时珍察访药材的生活是很苦的”,课文中有大量相关语句的描写,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就有机穿插有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断垣残壁”、“长年累月”、“饥餐渴印”等等;一部分学生抓住李时珍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李时珍不觉得苦”,由家里生活和古寺生活的对比,由苦和“不觉得苦”的对比,由因“万民得福”而觉得值得的体会,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李时珍的以苦为乐、愿意为民造福。

让孩子能深入读语文书,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契机,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让学生带着话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获得成功。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五

一、教材简介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三备《李时珍夜宿古寺》

这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随着我对文本的解读不断深入,对于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先后备出了三种方案。这个过程虽然是有点痛苦,但对我来说是一种历练,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对于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新课改以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有时纸上谈兵很简单,但一旦真正落实到不同类型的文章中,落实到课堂上,真的还是不容易!今天借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1、一备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在课时的划分上,出于考虑课文一些词语与药草有关,一些词语理解也比较难,如: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生嚼无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后面又有有关训练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训练。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四句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事情也在不断发展着,引导学生概括在不同的时间段师徒俩所做:太阳下山时,错过客店,决定住破庙。夜幕降临时,饥餐渴饮,笑谈吃苦。月亮升起时,记载所得,亲尝草药。再根据这四句话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这样,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在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上。文章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课时,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这样设计教学的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让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出核心问题: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记录苦,再展开想象:

a、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黄昏,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过联系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吃的其它苦并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2、二备

当我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其他老师交流时,新的问题出现了。这篇文章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的,不仅仅是讨论吃苦这一表面,而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透过苦看到李时珍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同时习得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而且,放在一开始理解李时珍的语言,学生没有联系上下文,难以悟出两处的对比:把在家里和住破庙对比,把个人吃苦和万民得福对比。用这句话贯穿全文的教学意义不大。

于是,在原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首先由故事的背景入手,让学生知道,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师徒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直接引出核心问题: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吃了哪些苦?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李时珍?接着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全班的讨论:

古寺破败——不怕吃苦——环境描写

笑谈吃苦——以苦为乐为民造福——细节描写

月下记载

亲尝草药——严谨认真  为民造福——环境描写

课堂实践证明,这样安排还是存在问题:

(1)我发现,时间上不充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处处蜻蜓点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谈得不深入,理解不深入,就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由衷地对李时珍产生敬佩之情。此外教师牵的痕迹很重,而且,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保证!

(2)徐老师的一番指导,也点醒了梦中的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你会怎样划分教学内容?词语的理解最好是不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核心问题的提出可不可以由学生完成,而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李时珍最为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是不是要割裂开来?语文元素的体现是不是应该更浓一些?他还特意到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一夜的工作》。

3、三备

是啊,一篇文章内容安排得不合理,教学的重点就难以突出。无论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还是笑谈吃苦,只是故事的一个开始,最能让学生留下印象的是他一夜的工作啊!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的那一夜,看看他如何记载的,学生对李时珍最为可贵的为民造福的品质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相对于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就是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

在品味徐老师的一番话和研读《一夜的工作》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1)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方法要简便,但过程要扎实,理解、感悟要深入。

(2)教学内容的划分要更加的合理。

(3)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利用阅读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多向思维、互动交流,通过思维碰撞,达成教学目标。

(4)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思维、感悟的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改动。在处理教材时,我决定把这个“小故事”与修《本草纲目》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这一夜,看到李时珍无数个夜晚!我决定第二课时只上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也是最能体现李时珍为民造福品质的一部分,合理分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步骤上,体现出层次性,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李时珍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再用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哪些句子触动你心弦,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读,去品,去谈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正走进那个夜晚,了解李时珍记录的条件差,记录得如此翔实,记录时的危险,并从文字背后读出李时珍的品质,让人物形象从有温度的文字中鲜活起来。从三个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的这一夜是为民造福的一夜!最后,由点及面,27年中,李时珍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在忘我地编写《本草纲目》的,从课文中走出来,领会作者窥一斑见全豹的表达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六

之一

作者:吴敏敏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的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

3、今天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二、质疑

1、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呢?请学生回答。

3、请学生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李时珍晚上寄宿在古寺中。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

3、交流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能够解决的,马上师生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下节课的教学中。

五、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大意

六、朗读课文

七、生字教学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的上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精读课文,通过重要段落,分析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6、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读了这个课题,我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请小朋友赶紧拿起课文,到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节

2、你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吗?指名学生交流。(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3、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什么?

4、从这两小节中,你还知道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怎么样?(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自由交流交流)

5、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6、齐读第一、二节

三、学习课文三、四节

1、是的,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焦急地走着,突然前方的树丛中隐约出现了房屋的轮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出示古寺的图片)

2、小朋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3、学生朗读,做标记

4、交流:

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7、读好这句话“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厚厚的蜘蛛网。”

四、分析课文5-12节

1、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寄宿一夜!

2、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文5-12节,去看看一下李时珍在古寺的生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旁边简单地做做批注。

3、学生认真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

4、交流:

非常仔细

●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

● 出示两中药材的图片,请学生看

● 抓住李时珍的动作来说说体会

● 朗读体会

非常爱劳动人民

●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来体会

a.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b. “恩,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c. “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5、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

五、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例如课文讲到的:

忍冬花初开时,-----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虫咬伤。

刀豆子-----治呃逆。

鸡肠草------

3、你还知道哪些中药?说说它的药效!

4、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课文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0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顾年岁大,住破寺、吃干粮的经历,以及认真记载、冒险尝草药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甘愿冒险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初读教材可以发现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可以将课文分为四部分,1走进古寺,2寺中谈苦,3月下记录,4区分药草。但是总感觉这样教会比较的散,整体的感觉不强,似乎没有什么亮点,相信所有的内容肯定有些内在的联系,每篇课文在无形中都有条线,只要抓住它,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于是我反复的阅读教材,想找个突破口,但是似乎一直没有什么头绪,后来我尝试着抓住“苦”展开教学,从住,吃,行三方面来谈。这是个新尝试,我心中也没有底,不知道可不可行。今天上下来,感觉这条线似乎抓的不够,没有一抓到底,课明显被我分成了两段,后面一部分主要是围绕“工作严谨认真”,所以整课下来感觉流畅性不够,现在想想,其实从他的工作中也可以体会出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是整体把握上面欠缺的地方。

今天在阅读教学上其实也是很欠缺的,因为课文很长,对于教学这种课文,我明显感觉自己有点赶,生怕自己到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在感悟古寺的破败的时候,学生的朗读也没有很到位,如果运用多媒体标出重点的词语,再好好的指导一下,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几处的朗读指导也太匆匆了,以后一定会注意这方面的指导。

另外今天在引导学生感悟个别词语的时候也不是很到位,例如从“笑着说”这个神情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讲了很多,但是都没有讲到位,又从“挺”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也不是很理解,可能是我备课的时候把他们估计的太高了,在备学生这块没有做好,毕竟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李时珍编写《本草》时候的环境是不同的,他们不能理解李时珍吃的苦,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本去感受的确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感觉今天的课还不成熟,可能是准备的时间比较的仓促。不足的地方以后会慢慢的改进的!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8080/blog/teacher/user1/valenny/archives//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

1、上节课,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本课的第一、二小节,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你能准确认读这些词语吗?

出示:察访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焦急、破败、断垣残壁

降临、啃干粮、长年累月

皎洁、寻访、笔墨纸砚

你能选用同行中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交流)抓住关键词的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复述内容。

2、刚才是分行来看,如果把这些词语做为一个整体,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吗?板书“苦”(同步口述:为采草药【写草字头】,夜宿古寺【写古字】,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苦”?板书“?”)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那个夜晚,走近李时珍,探询答案。打开书,认真阅读课文,在你感受到“苦”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精读文本,走近李时珍:

(一)品出文字中的“苦”

1、学生读文、勾画。(四人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随机进行,预设如下)

a、住之苦

(1)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句。

(2)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苦”从何来?结合感受说具体。并结合感受读一读。

(3)这是怎样的一幕,让我们一起轻轻推开门,出示图片(灰尘、断垣残壁、青苔、蜘蛛网)。

──这就是那破败的古寺,你们看,这里到处是(灰尘)。

──就连断垣残壁上也(布满了青苔),青苔多吗?谁再来读读。

──让我们再走近些,你看,屋顶上有(蜘蛛网),窗户上有(蜘蛛网),就连佛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4)此刻,你的感受是否更真切了?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吧,齐读。

(5)从住的地方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b、吃之苦

(1)结合学生发言出示“啃干粮”一句。

(2)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能谈到“啃”,读出你对“啃”的体悟。再指名读。

预设二:不能谈到“啃”。

让学生再细细读读,看看有没有哪个字特别吸引眼球?

(3)从吃的角度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c、工作条件苦

学生汇报,谈体会。

从工作条件来看,李时珍的经历真可说是“苦”。

(二)悟出李时珍眼中的“苦”

1、从住到吃,再到工作的条件,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可真是一个字──(苦), 李时珍又是怎样看待这“苦”的呢?迅速到文中找一找吧。

2、用手势告诉我答案在哪一小节?(七)

3、出示第七小节,指名读。

4、李时珍眼中的“苦”,你找到了吗?(结合学生回答点红“苦多了”和“吃点苦”,其中“多”和“点”突出)

5、再读读这两处,你有什么困惑吗?

(预设学生质疑:到底苦多还是苦少?)

6、让我们回到那个夜晚,边读边走进李时珍的内心,探寻他眼中的这份“苦”。指名分角色朗读3-7小节(找李时珍,找庞宪──齐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1)第4小节处

a、随机采访──这里这么脏,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惊讶呢?(见得多了,吃苦值得)

b、原来,面对这破败古寺,李时珍能如此平静,都是因为他心里想着(出示并引读“吃点苦”一句)

c、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李时珍此时的平静,齐读第4小节最后一句。

(2)第5小节处

a、接着分角色读,至小节末(提醒:读书要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观察扮演李时珍的同学的表情,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那么苦,为什么还会笑?)

b、让扮演者回答。这浅浅的笑,告诉我们,李时珍一心想的还是(引读“吃点苦”一句)

(3)这样的想法,这微微的笑容,感染着李时珍身边的每一个人,难怪徒弟庞宪会说(引读第6小节)。

7、20、50,这样的数字在李时珍身上还有很多,想知道吗?让我们再来看看吧,出示相关资料。指名分条读。

8、看了这样一组数字,关于这“苦”,你又有什么感受?(扣住“苦”)

9、是啊,可就算历经千辛万苦,李时珍还是认为为了修订《本草》,吃点苦是(值得的)。

10、他一心想的就是《本草》,那就让我们走进他编撰《本草》的不眠之夜,走进书中的一个个药方,说不定,你还能品出另一番(苦)。

12、速读8-13小节,找一找课文中提到的药方,勾一勾。

13、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文中5个药方。

──第一条指名读

──第二条女生读

──第三条男生读

──最后两条最不易区分,齐读。

14、“鸡肠草”“鹅肠草”这两个药方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呢。你能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先准备准备吧。提醒:有些同学勾出了关键词再练说。(指名说故事)

──好个“端详了一阵”,神情专注的李时珍给你印象?(认真)

──你刚刚是在背故事,谁能讲好故事?可要绘声绘色,还可以加上动作。

──好个“放在嘴里嚼嚼”,(让其再做做动作),李时珍在细细品,你从这动作中又品出些什么(细致谨慎)。

15、其实《本草纲目》中,许多药方都是李时珍通过实践得来的,出示补充的药方,引读。

──通过试验,他知道了(读前三条)

──有的时候,他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有这样一个药方(读药方),它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16、让我们静静地浏览。字幕式出示《曼陀罗的故事》

17、翻开了《本草纲目》,解读了一个个药方,相信你对李时珍经历的这份苦一定有了全面的认识,这个问号可以消失了吗?如果要换个标点,你想换为?

18、(!等,让学生说理由──太苦了,甚至要付出生命)结合学生发言引读──李时珍的内心仍然回响着同一个声音(出示并齐读“吃点苦”一句)

19、现在,如果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眼中的(苦),你想说?(预设:“值”等)随机板书

20、对,为了《本草》,一切都(读“值”)。

三、了解《本草》,走进李时珍:

1、真的值吗?一切还得后人评说。出示《本草》图(学生说资料)

出示补充资料(引读)

2、此刻,你对这“苦”与“值”是否有了更深的感悟?那就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李时珍的心声吧。(出示并齐读第七小节)

3、(渐变为李时珍图)这番话语,就出自这位瘦弱的老人,他就是(李时珍),学文结束了,可学习未结束,课后围绕他(李时珍)你还打算做些什么?(学生自主研发研究性学习主题)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苦?!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从而深入体悟文本内容,切身感受李时珍为修《本草》而吃的“苦”。

2、在与文本直接对话,适时补充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了解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善于提出疑问,以及复述叙事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以“苦”为抓手,深入学习文本。

2、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学难点:通过文本,感受人物身上的可贵精神品质,特别是体悟李时珍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准备:李时珍的故事,《本草纲目》的介绍,课件等。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九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激趣引入,读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三)读通读顺课文。

(四)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理清文章脉络。

(五)认真书写生字,学理清课文脉络,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及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引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生齐读课题。

1、课件出示词语: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

边忆边写若有所悟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指名读词语。

2、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3、过渡: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编写了药物史上一部巨著《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本课讲的是他在编写《本草纲目》近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极普通的一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发生在古寺中的一夜。

(评析:温故而知新。从词语的朗读引入到课文的内容,再到人物的品质,教师就像高明的导游,渐次打开了学生记忆仓库的风景。学生感觉不到词句训练的单调,通过诉说所感,反而对李时珍逐渐产生一种“尊敬感”,自主地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二)、走近古寺,感受生活之苦。

1、在这座古寺里,李时珍和弟子庞宪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1---7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他们的生活。(学生读书,交流:苦)

2、师:他们的生活究竟苦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课文1---7自然段。

要求:先读读课文1---7自然段,再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吃苦的语句,找到了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对感受深的地方还可以做做批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

①吃得苦:他们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粮,这就是“饥餐渴饮”。重点抓住“啃”字。

②行得苦: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出示词语“晓行夜宿”,齐读词语。

③住得苦:那时一座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脏;断垣残壁:危险;长满了青苔:

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久无人居,荒凉。

这样的环境,你敢住吗?

师:这古寺实在是破败、荒凉、危险,让我们一起跟着李时珍进去看看吧。

(生齐读第四小节。)

4、在我们看来,李时珍的生活够苦了,但他觉得苦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第7小节内容。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5、师:在李时珍二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医术精湛,被推荐到太医院当御医。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他过的可能是怎样的生活?

是啊,现在的生活和太医院的生活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可李时珍却不以为苦。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李时珍说的这段话,感受他为了百姓,甘愿吃苦的精神。

生读第七小节。

(评析:引导品读文字,体会李时珍的“苦”。想象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品质,冲击学生的思维,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人文视野拓宽,跳出教材看教材,理解呈现多元,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再入古寺,感受工作之勤。

过渡: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仅饱尝着生活之苦,还经历着更为繁重复杂的编写之苦。

1、请同学们自学8---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些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

2、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

①“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在每天辛苦的奔波后,还要及时记录下来,说明李时珍工作的认真。)

②“边忆边写”。

李时珍在“忆”什么?(白天寻访药材的经历。)

猜猜他都到哪些地方去寻访了?(可联系上文。)

③“几块砖垒成桌子”。

④从他记录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认真。

⑤“端详了一阵”。

“端详”是怎样地在看?(鼓励学生多说些词语,诸如“认真、细致、聚精会神”……)

为什么要“端详”,随便写写不行吗?(“端详”是仔细地看,因为鸡肠草和鹅肠草样子相似,李时珍为了辨别它们,所以看得非常仔细。)

⑥“嚼嚼”。(为了区别它们,他把两种草药扯下一点来放在嘴里嚼嚼。可见他的工作多么认真细致。)

4、师:是不是所有的草药都可以随便放在嘴里?

师: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愿不愿意这么做?为什么?

(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讨论,不管是何种答案,都予以积极的评价)

5、师述《李时珍尝曼陀罗》的小故事。

今天,庞宪看到李时珍又把药草往嘴里塞了,假如你是庞宪,你会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面对弟子的劝告,李时珍会怎样回答呢?

如果说前面他们所受的的是生活上的苦的话,那么试尝草药是在冒生命危险啊,李时珍这么的奋不顾身为的是什么呀?一起说——万民得福。

让我们再来读读他那句简单却不平凡的话。出示: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评析:品草药的小故事把李时珍的品质和形象进一步放大,也放大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自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李时珍一起感受“苦”,体会那份“值得”,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6、仅仅是分辨两种药材,工作就这么繁琐,这么危险。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本草纲目》一书中共记载了1892种药材,书中附方一万一千余个,药物图片一千一百余幅,这又得付出多大的艰辛啊!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现出他工作的辛劳。生齐读12自然段。

7、师述:此时,埋头工作的李时珍已经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听,寺外——(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让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象(语速渐缓)——

音乐响起——教师深情朗诵:夜深了,荒凉的破庙里,灯光微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专心地记着药材。他似乎忘记了拄着拐杖蹒跚地登山,忘记了渴了喝泉水、饿了啃干粮,忘记了掉下悬崖险些被摔得粉身碎骨,忘记了品尝毒草时失去了知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评析:缓缓流淌的音乐声中,李时珍采药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白发苍苍”“蹒跚登山”“喝泉水、啃干粮”“掉下悬崖”“品尝毒草”,这样可亲可敬的老人怎能教人不动情?学生的情感在声音与音乐的交融中喷涌而出,得以升华。)

(四)总结全文,升华人物形象。

1、将近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将近三十年的辛勤工作,化成了一本书《本草纲目》。

出示课件:《本草纲目》图片及介绍。

李时珍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近200万字,共52卷。里面详细地记载了各种中药的名称、用法和作用。李时珍为后人留下了这样宝贵的经典著作,后人永远记得他。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2、小练笔:看着这本巨著,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吗?请把话写在书上李时珍的画像旁。(配乐)

学生交流。(必要时可结合板书提示引导。)

3、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李时珍修《本草纲目》漫漫长途中的一个小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李时珍的资料,相信大家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评析:学生用饱含情感的小练笔倾泻心中的情感,而教师的总结话语充满情感的力量。这个环节实则上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回顾和把握。)

【课后作业】

1、复述课文。

2、课本p90第三题。

3、搜集有关中药或中成药(包装盒或说明书),了解药效。

4、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或像李时珍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评析:语文学习注重积累与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故事,举行故事会,此举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严谨认真一心为民

《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赏读,感悟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作风和造福人民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句,感悟李时珍的“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学习难点: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体验李时珍一心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时珍的相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反思】

(一)、扣“苦”字,巧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先学习课文的前七小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的生活,概括成“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具体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小故事,大背景。

课文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感受李时珍的甘于吃苦、一心为民的品质和形象,就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什么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呢?我发现小小的故事里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些小故事,使得教材由原来的单一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些小故事的支撑下,再来品味文中的情节,学生的体验真实而强烈,人物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丰满,情感丰富起来。同时,小故事也开发了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了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如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等等。看来,小故事里不仅有大背景,还有大文章。

(三)、突重点,读中悟。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1、古寺的破败景象;2、李时珍亲自尝草药;3、李时珍师徒的对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谈谈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体会到李时珍修《本草》时的艰辛与危险,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从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

(四)、精练习,强感悟。

寻找课文中练习的结合点,这是本课的又一个训练点。课中,我预设学生说和写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自由生成,绝不要所谓的标准答案。如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三五句即可,体裁不限。有了很好的课文解读,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练习虽简短,但是效果较好,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多感悟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和品读文字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尤其是在课文结尾处安排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音乐与声音的交融中画面一幕幕浮现,学生在体验的生成和感悟的撞击中不断升华感情,对人物品质的感受又更进了一步。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十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在课时的划分上,出于考虑课文一些词语与药草有关,一些词语理解也比较难,如: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生嚼无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后面又有有关训练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训练。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四句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事情也在不断发展着,引导学生概括在不同的时间段师徒俩所做:太阳下山时,错过客店,决定住破庙。夜幕降临时,饥餐渴饮,笑谈吃苦。月亮升起时,记载所得,亲尝草药。再根据这四句话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这样,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在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上。文章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课时,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这样设计教学的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让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出核心问题: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记录苦,再展开想象:

a、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黄昏,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过联系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吃的其它苦并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在对于本课的理解上,我们不能孤立在局部,而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对于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6、7段的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嚼草举动危险性的认识,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学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学习,学着老师的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章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里干了什么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学习,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很有帮助。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引导不够,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体会得不够深刻,以至在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时,不那么水到渠成。以后再上此类课,老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紧扣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李时珍夜宿古寺》,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三个板块进行说课。

第一板块:说教材

1.教材分析。《李时珍夜宿古寺》以简约、朴实的笔调叙述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途中与弟子庞宪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夜宿古寺的事。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腻、传神,环境描写烘托、渲染了气氛,“于细微处见精神”,李时珍的一言一行彰显了他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品质”的极好范本。

文中还有两幅插图,一幅李时珍本人头像,一幅李时珍与弟子庞宪在古寺中编著《本草》的情景,图文并茂,“古今一相接”,有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

2.预设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新课标中规定的本阶段学习目标,结合本课写作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学习情况,预设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准确读记“宪、碗”等8个生字,端正书写“宿、材”等12个生字;(2)理解“夜幕、降临、隐隐”等词语意思,并能串词说一段描写夜晚景色的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感受李时珍为百姓造福不辞辛苦的精神。其中,识记、书写正字,朗读课文为本课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赏读,体会人物精神是难点。

3.学情分析。本课中人物言行如颗颗珍珠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而人物的内在精神成为串起珍珠的缕缕丝线,“抓言行悟品质”,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初步接触,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再次感悟细节之处的传神刻画。

第二板块: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文内容朴素真实,笔调质朴淡雅,文中许多感人的话语,感人的段落读来令人回味悠长,为此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传情,以情达情,运用“情境教学法”,看似老套,但却是经久不衰的方法。

说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文想象画面再读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旨在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在文字中思接千载,畅游一个来回后,再读课文,积累、涵咏文字中规范、凝练的语言,并进行内化,吸收,进而为我所用。

第三板块: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如下理念:文章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于细节处刻画人物李时珍的形象,看似娓娓道来,没有激情的渲染,但是读进去后,一股情感的暗流在文字中涌动。因此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形式读文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开课揭题。课伊始,教师以课件出示李时珍头像,问:“认识他吗?”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对他你了解多少?”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畅谈对李时珍的了解,最后教师在点评后小结并介绍:“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历时二十八年,风餐露宿,尝尽百草,为世间留下一部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说的就是在他编著《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发生的事,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揭题并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随机教学“宿”的意思,进而理解课题的意思,再读课题,教师问:“围绕课题,你有问题吗?”由学生的回答提炼,聚焦两个质疑点:为什么夜宿古寺?怎样夜宿古寺(在古寺中干了什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此起课,源自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并不是一张白纸,由此就先立足在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上,让他们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人物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揭题,围绕课题质疑,课堂热起来,“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一)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想自己提出的问题。(二)检查反馈。在此过程中重点检查学生对文中字词的掌握,课件出示词语“夜幕、降临、隐隐约约”等,多种形式读词语,特别是想象画面读,教师问:“轻轻地读读这些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彷佛出现怎样的画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评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词语。(三)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描写夜晚的景色。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过词语想象画面,丰富词语的内涵,使每个词语灵动起来。同时自然衔接到下一环节“选词语说一段描述夜晚景色的话”。】

(四)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还有字词不理解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因为本课四字词语较多,并且有一些药物名字学生未接触过,让学生相互解疑,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步,解决疑难,感受人物。教师过渡,提问:“字词会读了,意思也明白了,那课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别着急,再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在学生一番默读、寻找、思考后,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文中重点词句。回答问题“为什么夜宿古寺?”聚焦句子一:“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理解两个问题:“一心赶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一心赶路?从而顺势导到:“李时珍一心赶路为的是‘四处察访’药材。”随机学习第一段:“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读着读着,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一番品读交流后,得出“李时珍为编著《本草纲目》非常辛苦。”再读这句话,哪些词体现这份“辛苦”?着眼到“风餐露宿”和“晓行夜宿”,理解这两个词,同样先想象画面,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由“为什么夜宿古寺”引出第一、二段的学习,同时有选择地抓住“一心赶路”、“风餐露宿”和“晓行夜宿”体会李时珍的辛苦,由点带面,提升阅读品味。】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教师随即抛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夜宿古寺的原因我们已经找到,那在古寺中李时珍和弟子做了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首先聚焦句子一:“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读这句话,你有什么话想说。同样让学生体会李时珍的辛苦,并且抓住“啃”字做文章,“啃”我们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作者为什么要用“啃”来描写,一方面由啃感受到干粮的难以下咽;另一方面想到师徒两人一心赶路,肚子早已饿极,饥不择食。“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住的呢?”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追问,自然联系到文章前面部分对古寺的描写。聚焦句子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让学生朗读描写古寺的句子,感受“破败”,体会作者在描写古寺上细节的刻画入微。由此拓展开去,“其实在编著《本草纲目》的二十八年中,李时珍吃的苦何止这些,同学们不妨阅读这样一段文字。”师穿插课外补充阅读进行练笔:夏天,在炎炎烈日下,李时珍……;冬天,在寒风刺骨中,李时珍……;为了采摘悬崖峭壁上的草药,李时珍……”在一番“苦”的咀嚼后,问:“李时珍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生活?”学生自然找到句子:““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李时珍的这番话,哪里打动了你?”“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围绕“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这句话,反复体会,首先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感受到“李时珍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可贵品质。再抓住这一中心,设计导语引读句子,因为“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所以,李时珍……”正因为:“李时珍全心全意想着老百姓,所以他……”,反复引读书中重点语句,一唱三叹。教师再次问到:“李时珍啊李时珍,一路上风餐露宿,连口水都没有喝,你不觉得苦吗?”进行角色的转换,学生说到:“万民造福,吃点苦是值得的。”感受李时珍朴素话语背后的坚定与执着。师小结说到:“是啊,一部《本草纲目》给百姓带来无穷的福祉,请看这样一段介绍。”课件补充对《本草纲目》的介绍及其价值。

【一个“苦”字,看似简简单单,但怎样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到这份苦,进而感受人物李时珍的不怕苦,充分利用重点词句,在文本中细细地读,反复地品。】

结课同样是顺势而成,教师指着文中插图,动情叙说: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李时珍,看他如何在月光下,古寺中编著《本草》。

本堂课板书设计,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呈现。既反映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一心赶路夜宿古寺。

渴饮泉水饿啃干粮,

借着月光编著《本草》?

万民造福吃苦也值!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十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重要段落,分析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6、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读了这个课题,我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请小朋友赶紧拿起课文,到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节

2、你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吗?指名学生交流。(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3、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什么?

4、从这两小节中,你还知道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怎么样?(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自由交流交流)

5、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6、齐读第一、二节

三、学习课文三、四节

1、是的,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焦急地走着,突然前方的树丛中隐约出现了房屋的轮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出示古寺的图片)

2、小朋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3、学生朗读,做标记

4、交流:

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7、读好这句话“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厚厚的蜘蛛网。”

四、分析课文5-12节

1、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寄宿一夜!

2、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文5-12节,去看看一下李时珍在古寺的生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旁边简单地做做批注。

3、学生认真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

4、交流:

非常仔细

●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

● 出示两中药材的图片,请学生看

● 抓住李时珍的动作来说说体会

● 朗读体会

非常爱劳动人民

●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来体会

a.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b. “恩,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c. “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5、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

五、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例如课文讲到的:

忍冬花初开时,-----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虫咬伤。

刀豆子-----治呃逆。

鸡肠草------

3、你还知道哪些中药?说说它的药效!

4、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课文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昨天,参加了我校“草根化”校本研究活动,听了吴敏敏老师执教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也听了各教科研组长的点评,自己也参与了点评,只是当时时间紧促,未来得及深思,所以晚上和第二天清早一直在思考,得以梳理自己的看法。

吴敏敏老师的课突显了两个新课程理念:一、以教材为主,紧紧围绕教材引领学生进行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解读文本;二、以学生为主,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然而,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的基调方面,吴敏敏老师处理得相对欠缺一些。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其中心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也是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这个中心;写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在这里住得差、吃得差,也是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这个中心;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也是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这个中心。三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吴敏敏老师可能没有看透其中的内在联系,而把各部分割裂开来,没有把它们往中心上靠拢。其次,文章的重点部分在于第八到第十三自然段,可是吴敏敏老师没有把这部分处理好,比较散,中心挖得不够透彻。修改方案是:①第四自然段不必处理得过重,只要让学生体会到哪些词体现了古寺的破败,让学生读好即可。对于中草药的知识拓展和看图复述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本草》的情景,都放在第三课时进行,腾出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让学生细细品读第八到第十三自然段。②抓住“嚼嚼”一词不放,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让学生透过这个词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亲身实践的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③在拓展李时珍编写《本草》过程中的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关于《本草》一书的介绍,如:《本草》是李时珍花30多年的时间写成的,全书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李时珍对旧书上的错误记载加以纠正,如旧书上记载穿山甲是靠鳞甲来诱捕蚂蚁的,李时珍就去捉了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后,发现穿山甲是用舌头吃蚂蚁的。《本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传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部“东方医学巨典”。以此让学生感受《本草》的辉煌,从而感受李时珍的非凡,这样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赞美之情就得以升华。

语言文字的美在于其富有情蕴,一段文字,它表现的是一个画面、一种情感、一种意境、一个情景。《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折射的意境是静寂的、惨淡的、严肃的、认真的,那么,老师的语言、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朗读都应是与此基调想和谐融洽的。可惜吴敏敏老师在这方面疏忽了。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的观照下学习全文。这一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

2.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4.出示: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 ,是 ,是 ,是 。在这里,没有 ,没有 ,没有 。

5.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重视形象性。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浮想相关画面,感受到李时珍师徒夜宿的古寺是破败的。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灰尘,是断垣残壁,是青苔,是厚厚的蜘蛛网,在这里没有完好的桌椅,没有平整的床铺,没有口渴的饭菜,没有……所出示的填空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李时珍的辛苦不仅仅是在住宿条件上,还在于整个察访过程。这一教学环节在前后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在这好几个月的察访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从而感受察访过程的艰辛。】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 ,没有 ,没有 。有的是 ,有的是 ,有的是 。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

【这一环节在进一步将客店与古寺的对照中,在视“诸多之苦”为“吃点苦”的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那种甘于吃苦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设计是简单的,这样的过程中扎实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要体现“适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文字浅显,但内容感人,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 ;渴了, ;冷了, ;累了, 。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这一填空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眼前浮现夜深人静时李时珍师徒活动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白天他们是累的,夜晚他们仍然很辛苦。】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伟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全国小语会崔峦会长说:“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这些论述其实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草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水到渠成地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总评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方法要简便,但过程要扎实,理解、感悟要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重了朗读而轻了表达,不能重了人文而轻了语言。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内容易懂的课文,学生读了后,就能大致地知道文章的主要意思。再多读几篇,学生也能理解李时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但理解是不是深入了,会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由衷地对李时珍产生敬佩之情,学生的这种情感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比较恰当地表达出来,这都是教者所要思考并努力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学过程是清晰的,是扎实有效的。一是在情境表达中训练语言。教学中设计了几个表达训练点:课始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古寺环境破败时,说说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深夜里,说说李时珍的活动;总结课文时,写写自己的心里话。二是在品词析句中增强感悟。课文为什么用“啃干粮”,不用“吃或咬”;将古寺环境与客店环境进行比较;“吃了那么多苦”与“吃点苦是值得的”进行品析。三是在适度拓展中升华情感。课内补充了李时珍尝药草的一个小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李时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通过这些过程较好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李时珍夜宿古寺阅读理解答案篇十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5

放手是一种美丽。这是我从王美芳老师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堂出来的第一感受。

本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悟,感受李时珍的察访药材之“苦”,从而逐步领会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以苦为乐的伟大。全文几乎是围绕一个主打话题: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李时珍察访生活非常“苦”?找到这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在学生默读完成自学(大概5分钟左右)即将交流的时候,老师说: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注意,别人说过了的感受,我们就不重复说;但是别人如果说到的词句你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要补充,请你把手举得最高,老师就马上请你回答,明白吗?”

在聆听学生回答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了他们的语言。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很多学生都非常自如地运用了“我补充意见”“我有不同看法”的话语。甚至有的同学会补充前面若干个同学的发言。而且发言的表达的内容从篇幅和质量上来看都非常值得圈点。在这其中,老师不断地关注学生聆听发言之后的即时反馈,比如问:“××同学,刚才有同学补充了你观点,你认为呢?”不断地在课堂反馈中即时生成。

课后我和王老师交流,非常欣赏她的课堂语言和学生的课堂语言。她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这个班的孩子就是这样富有个性,有时候老师的预设会因为他们发生诸多的改变,在教学“维生素”一课的时候,学生竟然当堂争论起来了,我预设的流程都上不下去了!言语中些许遗憾其实是更多的自豪。

走出课堂我在想,放手也是一种美丽,自由与个性才会有呼吸与生长的空间。当然,放手不是“放任”,王老师的这种“放手”理念之下又不乏理性智慧的适时点拨引领,才有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良好习惯,才能生发出更多的课堂个性化的语言,也才能从当下的“有效”关注更长远的发展。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