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十七篇)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十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2 05:36:1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十七篇)
时间:2024-07-22 05:36:14     小编:admin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一、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市总人口为357.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96万人,占总人口的82.4%,农村劳动力有178.0万人,富余劳动力约为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9.3%。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4.3万人次,其中就地转移1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使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017元,比上年的868元增加1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36%;劳务收入占全市gdp的6.7%。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劳务输出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16-30岁的占57.6%,30-50岁的占39.2%,50岁以上的仅占3.2%。第二,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来看,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1%,第三产业的占37.4%。其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6.3%、17.5%和29.9%。第三,从务工人员区域分布来看,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京津、胶东一带为主。全市有19.4%的务工人员分布在省内,在沿海地区务工人员达53%。华龙区、濮阳县、范县等地已有数千外出务工人员跨出国门,打洋工,挣美元,成为我市涉外劳务输出的一个亮点。第四,从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情况来看,以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自发外出务工为主。通过劳动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的务工人员较少。,全市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仅7.45万人,占15.2%,经中介组织介绍的有16.26万人,占33.08%,自发外出务工的有25.44万人,占51.76%。第五,从务工的时间周期来看,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特点。外出打工人员绝大部分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忙时种地,闲时打工经商。第六,从劳务收入的资金流向来看,“回流型”、“创业型”的特点初步显现。我市涌现的一批“打工能人”逐渐成长为有资产、懂技术、善管理的经商办厂能手之后,选择回乡创业。比如,范县近几年务工人员带回资金4亿多元,回乡创办“凤还巢”企业2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行政推动。各县(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专项考核,并作为乡镇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市劳动保障局新增设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设制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组织服务网络,切实加强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徐光春《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意义》的理论文章,统一思想,总结交流经验。各县(区)委、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关于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文件,涵盖了培训、输出、维权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部门联动。市、县(区)劳动、商务、农业、扶贫、教育、工商、公安等部门和工、青、妇等团体,紧紧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密切配合,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形成了层层负责,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全市各级团组织重点开展了“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岗快递活动”,共筹措用工岗位38600个,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28600人,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广大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和“穷家难舍”、“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的实际,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人务工,全家致富”、“务工光荣,就业自豪”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发动。各县(区)为炒热群众思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濮阳县、南乐县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打工故事》、《外面世界真精彩》、《走南闯北龙乡人》等电视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3000多条。通过广泛宣传和思想发动,逐步改变了广大农民“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恋土守家的传统观念,激发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热情。二是典型带动。每年年初,全市各级劳动部门组织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组成宣讲团,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南乐县在年初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邀请优秀外出务工青年作典型发言,引起较大的反响。去年底,团市委、市劳动保障局在全市组织评选了我市首届“十优百杰务工青年”。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新的生活理念。不少群众形象地说:出去的是一个人,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一代,造福的是子孙。

(三)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

随着产业升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地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县(区)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市场适应性差的现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训促输出”的思路,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培训。一是发挥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近几年来,全市先后创办了五所县级技工学校。南乐县为扶持市第二技工学校发展壮大,无偿划拔价值340万元的新建县委招待所大楼用于学校建设,又投入1100万元完善教学设施,现已形成多人的招生规模,开设有电子电工、计算机、机械、服装和艺术设计五大类15个专业。濮阳县投资1000多万元积极筹建市第三技工学校。清丰县在县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列支12万元,用于县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已容纳名学生,被省定为全省首批县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同时清丰县组建了市第六技工学校,投资100余万元购置数控机床、电脑、电动缝纫机和立式加工中心,建立了一流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去年以来,该县两校已培训农民工5000多名,占全县输出技能型工人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学。为迅速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各县(区)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整合民办培训机构,全市近百所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成为政府部门转移农民工培训的有益补充。三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根据市场需求,重点突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各县(区)坚持灵活性、实用性的培训原则,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不少技工学校与北京、江苏、浙江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培训就业一条龙,做到培训一批、输送一批、稳定一批。南乐县利用浙江奉化国泰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师资、资金,建立了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先后输送技术工人5000多名,有十多名优秀人员被工厂选送到国外的加工基地工作。该县订单培训的服装工已成为宁波地区的品牌。四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市县劳动部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实现转岗就业为目的,积极落实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去年全市落实培训资金700多万元,培训2.1685万人。

(四)拓宽领域,构建劳务输出对接平台

及时掌握用工信息,疏通转移渠道,搞好跟踪服务是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为此,各县(区)积极探索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顺畅有序转移。首先健全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区)建立了以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中介机构为依托的信息网,认真做好信息发布、用工登记、建档建卡等工作,为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清丰县、范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初步建立完善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础。其次,加强考察,建立牢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各县(区)领导每年都带领有关部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联络,寻求稳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市已拥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唐、中西部和省内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劳务对接。各县(区)充分利用职业中介组织联络、劳务经济人带动、培训机构推荐、召开大型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牵线搭桥。今年三月,濮阳县组织召开了大型劳务输出招聘会,江浙地区22家企业提供4000多个用工岗位,近万名农民工参加,县委书记张建国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会上先后有1300多人通过双向选择,签订了劳动合同。范县还聘请56名信息灵、渠道广、家乡人信赖的劳务经纪人,带动了一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如辛庄乡青年武俭利到北京一家公司打工,自己站稳脚跟后,先后介绍100多人到该公司务工。为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各县(区)还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劳动监察机构不断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查处非法中介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市商务局根据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截止,全市已向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毛里求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人员4850人次。仅去年,外派出国劳务人员1298人。华龙区东田村300多人在国外务工,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创收入两千万元,曾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成了远近闻名的出国打工村。第五,强化跟踪服务。各县(区)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普遍实行了培训、录用、护送、管理一条龙服务。坚持定期回访、节日慰问、干部带队打工、提供法律援助等制度,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大大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稳定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家中生活生产实际困难,各县乡村组建了“义务帮工队”,帮收帮种,保证务工人员家庭及时收种,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抓好就地转移

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针对一些愿意离土、但难以离乡的农民,多渠道创造条件,实现就地转移。一是大上工业项目。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工兴市”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范县仅就上百万元以上项目51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千多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区、华龙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潜力。清丰县大力发展白(灵菇)、红(辣椒)产业,重点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范县依托三十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米加工业,促进了大批农民参与经营。仅专门经营大米营销的经纪人就达600多人。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濮阳县、范县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玻璃制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范县玻璃制品企业就吸纳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民外出务工是群众自己的事,领导不用管。“劳务富民”观念树得不牢,工作抓得不紧,抓得不实。另一方面,农民的就业观念还比较陈旧。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存在着“小富即安”、“恋守田园”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务工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贪图安逸,不愿接受企业的束缚和体力上的劳累,务工青年跑回家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农民存在着“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对土地有着浓厚的眷恋心理,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轻易离开土地。

(二)整体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式单一,有组织的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不高,主要是通过“亲帮亲”“友帮友”的方式转移。据清丰县统计,外出务工8.9万人,通过劳动部门介绍的只有4000余人,占总数的4.5%,95%以上的是通过亲朋好友或自发转移的。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务中介组织收费较高。一般要收300-800元的中介费,加上路途花费,要上千元,一般农民家庭承受不起。二是个别劳务中介组织信誉差,提供信息不准确,致使少数打工者上当受骗。因此,有些农民宁肯自己外出闯荡找出路,也不信任中介组织。三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数量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成本偏高,无法满足外出人员的需求。

(三)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率不高,务工人员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9.66%,初中占47.77%,高中以上占12.57%。在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在就业方面缺乏较强的竞争力,致使外出就业的门路窄,稳定性不高。9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未经各类培训,主要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建筑、电子装配、制衣、木器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培训管理体制不顺。虽然劳动、农业、教育、扶贫、工、青、妇等部门和团体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各吹各打,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有效利用。二是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数量较少,培训的容量不大。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技工学校还正在筹建之中。各县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缺乏市场需求的办学特色,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资金严重不足、教学设备少,全市目前还没有一所有实习基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大多是从普教岗位上转过来的,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培训质量。三是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培训周期长、收费偏高。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学制均为三年,年学费大约在元至3000元,一般的农村贫困学生负担不起,许多农村学生放弃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愿望,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四是出国劳务人员经济负担较重,门槛较高。以去日本打工三年为例,出国务工前需交付三个月的培训费3000元,还需交纳47000元的签证、保险、中介等费用,另外还需由2人为其在外出务工期间提供担保(担保金15万元)。出国打工费用如此之高,一般农民家庭无力负担,一些想出国打工的青年望而却步。

(四)特色劳务发展缓慢,品牌建设滞后。目前我市转移输出尚未形成组织化、集团化、规模化,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较为分散零乱,多是分散转移的“游击队”,规模小,人数少,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影响了我市劳务输出的发展。

四、加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从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市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一是我市各县(区)和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来抓,更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我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来抓,进一步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我市各县(区)要立足本地实际,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中。要研究制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远期和近期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三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力推进。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县、乡政府的业绩考核内容,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建议市县(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联席会议由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组织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农民工的培训、教育、转移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四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劳务富民”、“务工光荣”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市里和各县(区)每年都要召开大型的劳务输出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对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建议市政府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明确任务,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的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供需网络、健全输出机构对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证劳务输出的及时性、稳定性尤为重要。要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要拓宽劳务市场信息渠道,完善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用工地劳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搜集用工信息;全市驻外办事服务机构要及时传递劳务用工信息;要加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利用他们所在的企业、行业、城市及时反馈用工信息;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培训学校的管理,对他们搜集的用工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利用。要加快“金保工程”网络化建设进度,尽快实现上联全国、下联县乡村的目标。县、乡两级劳动保障机构要加大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建立档案。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和富余劳动力的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村信息员要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保证市、县、乡、村劳务输出体系“四级网络”的顺畅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在市县(区)乡建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服务股,具体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乡镇劳务输出工作。要在全市形成“主管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城乡联手共同抓”的工作机制,为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三是要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主体、机关干部、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兴办、领办、创办各类劳务中介组织,不断壮大劳务中介组织队伍,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快速的就业服务。要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强化管理,逐步发挥中介组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劳务中介组织的管理,对所有从事中介机构和人员统一实行资格证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行为。四是打造劳务品牌,大力拓展涉外劳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劳务品牌的培育、组织和引导。加强劳务品牌的宣传推介和包装。要充分挖掘特色技能、工艺,通过能人、专业队伍带动,变一般输出为特色输出,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县数品的格局,要继续扩张出国劳务规模。各县(区)和市商务局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出国务工人员的前期资金和保证金等问题。建议采取提供贷款、劳务工资代扣和设立出国劳务担保基金预借等多种方式降低出国门槛,不断壮大出国劳务队伍。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是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移就业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培训资源整体规划意见,对培训资源和力量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整合利用,我市各县(区)要建立一到两个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议出台《我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实施细则》。全市的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要调整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系统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新途径,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二要坚持订单培训。要把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把技能培训同定向输送结合起来,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扩大组织化培训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区)政府要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支持“三农”的公益性事业,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

(四)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承载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一是立足本地实地,发展第三产业。各县(区)要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批发业、餐饮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积极鼓励农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扩大吸纳富余劳动力的容量,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www.fwsir.Com)二是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要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关联产业,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优势。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上工业项目。要继续抓好我市八大工业园区建设,为农民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加快县城和中心乡镇的发展和建设。提高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高素质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五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土地、信贷、用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策优惠、导向激励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使更多的“务工能人”成为企业家,为家乡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顺畅转移

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派出管理机构,实施跟踪服务。建议市政府设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的办事机构,帮助解决农民工的急难险重问题,依法处理劳资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各县(区)可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精干的服务保障办事机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做到输出有服务、就业有岗位、维权有保障。同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输出单位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后续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加强教育管理,树立濮阳农民工的良好形象。二是制定完善政策,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要逐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工入户条件。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临时工”、“农民工”、“正式工”、“外来劳务工”、“固定工”等用工形式,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享受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实现城乡平等竞争就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的土地流转、信贷、教育、子女入学等给予倾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主动做好农村“留守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我市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子女”增多,已经成为农村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积极研究解决“留守人员”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关心“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关爱“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村庄要继续完善“帮工服务队”、“治安联防队”,为务工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和安全保障。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2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 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       投资建设。                  等企业相继落户      。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           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 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 %,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               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 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七)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3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强化管理  完善服务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4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形势,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会议精神,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朱伯崇、邓望兴两位同志已对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提高全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促进农民奔小康,必须突出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进一步大力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规模效应,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这是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把稳定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二是在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积极有序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几年我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区跨省劳务输出18.9万人,今年我区到沿海的务工人员已经超过年初确定的15.8万人的目标,达到19万人。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比较好的、房子比较新的家庭,一般都有1-2个人在外务工。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临川(抚北)工业园区、向新兴产业转移就业的力度,尽最大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实现转移就业。

(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园区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委、区政府依托园区办工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区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工业园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和投产,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健的产业载体。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民创业的深入推进,我区许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招工难”问题。现在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优惠政策、环境的竞争,更重要的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竞争、技能人才的竞争。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我们强有力的组织引导,让更多经过培训、素质较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工业园区企业转移,向新兴的工业产业转移,实现由跨省就业到市区内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紧迫的、突出的战略任务。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动员会,就是重点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采取一些更好的办法措施,实现这个战略转移,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地在农村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就业。

(三)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区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农民的就业问题尚未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消除就业歧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二是打破制度壁垒,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的改革,重点做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做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5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人力资源,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近日,县委办与县政协办公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劳务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我县农村劳动力共有25.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8.8%。目前,全县农村年劳务输出总数约10万人(次)左右,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新疆、江苏、浙江等地,主要从事选铁、建筑、肉食加工和餐饮业,或在当地的纺织、机械制造、服装企业打工,其中,从务工行业来看,从事选铁行业的人数占31%;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占12%。从务工时间来看,常年在外务工的占73.8%,季节工占26.2%。从性别、年龄结构来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16—45岁者占86.4%,46岁以上者占13.6%。我县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全年总收入约为4.25亿元。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县、乡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近年来,县、乡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当做帮民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选铁行业上,我县已形成了一支有3万多人的劳务队伍,遍布全国各地,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农民群众也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自发或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XX年我县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XX年达到8万人次,XX年达到10万人次。

(二)劳务输出逐步增量提质。随着全国劳务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我县劳务输出得到有序健康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或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占24%。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农民平均年龄比较年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也不断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同时,劳务输出也由本省内的近距离输出,不断向北京、广东、江浙等地延伸。

(三)就地转移空间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引来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据统计,仅濮城工业园区的玻璃制品、塑编等企业就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千人。

(四)回乡创业人员不断涌现。我县农民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除用于必需的生活费支出外,大部分资金带回了家乡,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有一批“打工能人”通过外出务工,逐渐成长为懂技术、有资产、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他们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选择了回乡创业。截止到XX年6月底,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回归型”企业13个,引进各类技术40多项、资金1亿元左右,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调查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到,与农民外出务工的要求相比,与市场对用工的需要相比,与我县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输出机制不够顺畅,组织化程度较低。劳动保障、共青团、妇联、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信息和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形成多方互动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我县农民工绝大多数采取投亲靠友和熟人帮带的方式外出务工,而通过有关组织输出的很少。据了解,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经过正当中介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仅占1.5%。

(二)信息渠道不畅通,职业介绍机构服务不规范。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没有获取劳务信息的正常渠道,无法了解外地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有些村民盲目到外地去闯,很难找到活干。有的外出打工,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花了一些冤枉钱。少部分职业介绍机构既没经劳动保障部门许可,也没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他们利用中介服务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而劳动保障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尽管免费提供服务,介绍的企业应该说也比较可靠,但是务工的农民很少问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用人单位的招工条件比较高,自认为不符合条件。此外,还有少数用人单位不负责任地随意发布聘用广告,私招滥雇,欺骗外出务工者,致使一些想出去务工的人心存疑虑,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技术技能差,成为劳务输出的瓶颈。据县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材料,在我县农村劳务输出的10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1.2%,而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却占86.8%,文盲半文盲占2%。由于文化低,缺乏职业技术技能,农民工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差,找工作的难度较大。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从事工资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另外,我县劳务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不够,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我县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四)劳务输出整体质量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务品牌。林县在全国打响了建筑业的品牌,长垣县以防腐、烹饪为品牌誉满全国,而我县选铁行业虽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还缺乏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劳务品牌。

(五)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管理服务不到位。我县外出务工农民多数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每年都有一批农民与当地用工单位发生工资、安全、工伤等方面的纠纷。农民是弱势群体,缺乏维权意识,多数务工人员不知道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个人利益时常受到损害,带来了务工的风险,影响了收入。同时,我县举家外出和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占务工人员总数的30%以上,计划生育管理、卫生保健服务成为空白。另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成为县乡政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实行目标工作责任制。一是调整充实领导组织,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及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成立劳动输出公司,统一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进行专项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二)鼓励劳务人员回乡创业。把发展“回归经济”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为回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真正做到“只要回来,就有创业舞台”。鼓励引导那些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奖励,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三)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由劳动局牵头,建设一个网络,建成一个劳动力市场。一个网络就是以劳动局为平台,人事局、农业局、扶贫办、工会、妇联及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加的范县劳动力就业信息网,信息网络联通我县劳动力输出重点地区的劳务市场,直达各乡(镇)政府。建立范县劳动力市场,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受理劳动就业事宜。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扩大信息来源。工商机关要加强对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招工中的不法行为,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一是对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入学的,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其到我县职业学校参加职业培训,使其先培训后就业,人人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一代农民。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扩大两所职业高中和范县乐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更多更好地向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输送毕业生,争取打造特色的劳务品牌,实现外出农民由民工向“名工”的转变。三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实行“市场+订单+培训+就业”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以建筑、家政、保安、机械加工、电焊工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以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引导性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使培训后的农民工及时得到转移。

(五)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吸纳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活跃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业,构建农副产品购销、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三大农村系列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创建劳务品牌。一是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在巩固和扩大山东、山西、内蒙、湖北等选铁基地的同时,不断联系和开发新的劳务基地,创有较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二是要继续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定期进行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对劳动力供需情况做好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的资源状况。三是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的服务,建立健全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培训、输送各个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转变。劳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服务。教育部门要扩大乡镇学校寄宿规模,满足“留守学生”在校寄宿生活的需要,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6

三、强化领导,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各部门要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去认识、去部署,切实强化领导,不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已经建立了“临川区签订‘两个合同’、建立‘三个台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好这项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乡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有效转移。二是建立相互配合、紧密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要形成一套工作网络,实现省、市、区、乡(镇)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区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及时调配农村有效资源,主动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区发改委、财政、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各尽其职,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考核制度。对劳动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求,并落实责任制,加强目标的考核评估。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及时进行分解,年终要对各目标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在我区工业园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要达到9000人以上。

(二)强化措施,务求实效。促进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要看成效。这个成效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积极有序有效的转移就业,农村群众在就业中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全区工业园区、新兴产业“招工难”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抓紧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不断完善符合我区实际促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各项政策的重心要向鼓励本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招工单位招收和定向培训本区富余劳动力,培训单位订单式定向培训本区富余劳动力倾斜。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部门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信息通气制度、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特别是要把政策激励、督促检查、绩效评估制度落实好,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来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规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使其参加社会保险。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平安江西的要求,在全区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业园区活动,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就业环境,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宣传,创优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更多更快更好地实现就地转移就业。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宣传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宣传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大服务企业的力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定向培训就业与服务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用工环境,更好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同志们,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开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局面,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7

二、结合实际,强化措施,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突出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工业园区就业这个战略任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定两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的工作思路来开展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转移就业,要看成效、看成果,要实现“四个转变”:由跨省劳务输出为主向市区内外转移就业并重转变;由无序流动向有组织有引导到工业园区就业转变;由谋生型转移就业到全面发展型就业转变;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和创业并重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是要做到“加大三个力度”。一是要加大就业转移的力度。就是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出来就业,这既是我区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二是加大就业引导的力度。就是要适应市场规律、运用政策杠杆、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力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向企业、向新兴产业、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就业。要鼓励经过长期在外务工、训练有素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土创业,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特长用于临川,成为本土创业的“领头羊”。三是加大就业对接的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就业实现对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签订两个合同。一个合同就是要组织引导我区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定就业招聘合同,这项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不放,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牵头落实。第二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定的定向就业培训合同。这项工作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中小企业局具体负责落实。区内的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要按照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大力推进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三)加强三项管理。一是要建立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前提,是我们贯彻落实促进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础。要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我区劳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乡镇开展劳动保障事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我区全面建立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各乡(镇)全面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的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抓好各项建设工作的落实,为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推进其他劳动保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要建立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就是要求工业园区企业和工业企业,还包括其他企业,都要建立好劳动用工和管理需求台账,在我区建立的劳动保障网络平台上定期发布用工需求信息。要通过建立台账,做到三个“清清楚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清清楚楚,企业和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清清楚楚,定向培训要求清清楚楚,然后实行有针对性的用工服务。三是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现在我们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少,有很好的培训能力和资源。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训与本区就业需求脱节。为培训而培训,而不是培训与促进本区富余劳动力就业相结合。二是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资源没有在有效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联通、挂钩,捏紧拳头,形成合力,提高定向培训、促进就业的能力和实际效果。区内的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和培训资源都要有序地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化管理。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管理职责,引导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工种(专业)、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向网络服务平台发布培训信息。

(四)建立四个对接机制。一是建立劳动用工的对接机制。通过乡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台帐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二是建立定向培训的对接机制。根据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就业对接。三是建立资金、资源、政策整合的对接机制。就是要通过资金、资源、政策的整合,把资金、资源和政策真正用好,用到真正促进转移就业上去,用到定向就业培训上去。要整合好培训资源,把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定向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实行定点授牌,按照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就业率高的专业定向培训;要把各类培训资金整合好,防止资金分流,防止资金分散,不要搞小而散、小而低的重复建设。要整合政策,建立鼓励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平台。四是建立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现有的政策、资源、资金对定向培训就业的实际效果要进行绩效评估。财政资金用于就业培训要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效果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政策延续还是紧缩的依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联合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绩效评估制度,评估和考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资源配置、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五)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引导就业、激励就业、扶持就业、对接就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对我区企业、工业园区企业招收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各类培训机构按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等,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是要落实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的政策。要通过政策的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二是要建立鼓励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工业园区和企业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在政策资助定向培训上,在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使用上、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在银企挂钩合作的选择推荐上、在有关税费政策的优惠上要给予倾斜。工业园区和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重解决“留不住”的问题,要合理确定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三是建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对返乡创业的区外务工人员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返乡创业投资的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四是要健全和完善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五是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的政策。认真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进一步用好、落实好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合作培训,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倾斜。就业培训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优劣要有激励和处罚办法,对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向要有区别和倾斜,着重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8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xx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xx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xx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

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

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快,经济较发达的坝区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慢0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xx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

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

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9

近年来,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坚持就地转移与劳务输出同步,就业与创业并重,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作出了应有贡献。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求职者就业观念不一,心态不平衡。一些就业观念陈旧的求职者,自我创业、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安于现状,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条件,得过且过,虚度年华。一些就业观念“超前”的求职者,文化水平低又无一技之长,但首先考虑的不是寻找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是宁愿不就业,也要挑三拣四选择职业。

二是弱势群体就业矛盾突出。弱势群体普遍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无技能,实在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员就业难度更加突出,同时,目前用人单位招收员工条件也过高,大中专学历、35岁以下年龄的要求比比皆是,不按实际需求,不科学、不合理地设置高门槛,使不少求职者“望龄兴叹”、“望历莫及”。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建筑行业、国外劳务输出以及部分经营业主统一组织外出务工外,农民依靠中介组织实现劳动力转移也占一定比例,但农民亲搭亲,友搭友,自行外出务工也不在少数,这是农民盲目外出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合法权利、应有的报酬和待遇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

面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求职者的择业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就业靠市场、市场靠竞争、竞争靠技能的就业观念,突出宣传一批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自谋职业、自我创业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的宣传,积极鼓励和引导,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消除广大农民工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二、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6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工作。一是进一步办好综合性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各镇乡的成教中心和社会办学机构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工人。二是加大行政推力,确保职业技能培训生源。对各镇乡继续下达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把在农村既不能劳动致富,又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想外出挣钱又无技术专长的适龄剩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组织起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三是按照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发展订单式定向免费培训,做到培训一个,合格一个,转移一个,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问题,又解决外商投资企业招工难问题。四是加强对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联合农林、科技等部门结合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科学技术培训,以及农民经纪人的创业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化水平。

三、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架设劳务经济“桥梁”。各镇乡以劳动保障所、农经站为主,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创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劳务公司”,收集市内外各类用工信息,考察了解用工单位基本情况,有组织地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强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强对所输送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各个镇乡成立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劳务公司),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真正做到: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服务,调控有手段,权益有保障。

四、切实贯彻落实,积极扶持和推动薄弱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扶持经济薄弱镇加速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经济薄弱镇开展订单式定向农村劳务培训,凡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同意,审查核实后,所需培训费用按核定标准由市全额承担,同时明确:鼓励经济薄弱镇大力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凡完成市下达考核指标的,指标内按每人50元、超指标按每人100元标准由市财政对所在镇予以奖励。

五、打破城乡隔离的就业制度,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就业。市、乡两级政府在统筹规划城乡劳动力开发利用,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上,进一步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做到每季度组织一次的大型招聘洽谈会,每月召开一次的专场招聘会,日常不间断开展招聘活动,打破城乡劳动力的限制,实行平等竞争岗位,一视同仁。重点抓好: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就地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实现就近就业;三是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工成为城里人,实现进城就业。

六、严格考核,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作列入全市国民经济综合考核目标,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按月排出各镇乡的进度,通报各镇乡,年终按照标准严格考核,确保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为了抓好这项工作,市政府对各镇乡、开发区都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0

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地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调查报告

近年来,##以引导从事##小吃业为重点,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科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我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迎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作些肤浅的探讨。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截止去年底,本县农村总人口180570人,劳动力103591人。实现转移的劳动力达61460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9.3%,其中外出务工的42968人。当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6585人,占10.7%。说明农村劳动力还在不断向外、向非农产业转移。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据初步统计,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以经营##小吃为主的餐饮业占62.8%;工建运业占11.9%;纯打工业人占25.3%。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的比重从1995年的71∶13.8∶15.2调整为现在的45.5∶14.8∶39.7。说明农村劳动力已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和流向。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亲朋好友影响、介绍和政府发动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从流向分布看,在省外的21598人,占35.1%;在本省市外的15845人,占25.8%;在本市内的23926人,占38.9%;在境外的91人占0.2%。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州、闽南以及##市各县(市、区)。 4、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情况。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59元,增长10%,其中人均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288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9.4%。农民以外出经营##小吃为主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和支撑点。同时,他们的务工收入资金大多数都回流本乡本土注入城镇新村建设和投资、入股办厂。 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 1、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出就业、就职的好坏。2004年,全县共培训2828人,其中小吃培训30期1230人,提高外出务工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在文化、法律、安全、卫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加强宣传发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手段。2004年,通过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发动,依托46个指导服务站和18个职业介绍窗口,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了6585人走出山门。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就业或创业的典型,并把政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强化政府统筹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时间跨度长的长期任务,而且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作。去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并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共有来自福州、泉州等地118家企业参加,推出就业岗位11291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单位53家、5608人,有72家企业与1418名求职者签订用工协议,取得明显成效。因此,必须搞好政府统筹,多方协调配合,才能打破城乡分割,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4、深化配套制度改革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保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营造更加宽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环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保证。近年来,县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政策基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才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出务工者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9.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4.8%,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更低。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导致他们基本上只能从事小吃业、建筑业的小工以及低次层的服务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 2、劳务市场不够完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苦于没有技能,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技术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业前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或只是短期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匆上路,经营生存能力较弱。目前外出务工者中,由政府(中介机构)组织的比重很小,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仍然是劳务输出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小吃业经营者,外出时比较盲目,道听途说某个地区效益好就涌向该地区,造成市场区域性饱和,互相挤压,影响了经营效益;有的缺乏对市场正确的判断,盲目投资,亏本无功而返。 3、管理和监督难度较大。一是行业监管难到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缺乏组织性,属于自由式、松散型的外出务工,给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比如,##小吃业,有的未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培训、办理有关证照或随意受让和转让##小吃注册商标牌,同时行业监管鞭长莫及,难以对原料、质量、卫生等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维权工作难度大。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骚扰事件时有发生,难以查处。比如,在外小吃业主之间的无序竞争与“面霸”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侵害合法者经营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且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县小吃办接到各地业主投诉40多起,今年一季度这类投诉已达20多起。三是相关政策难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便于躲避计划生育,给两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跟踪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受户籍管理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无法解决,只好将子女放在原户籍所在地就读,出现“留守孩”等新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缀学,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着身份歧视、生活存在着户籍歧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负面影响。 4、转移载体承受能力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即它的流动取决于工资收入高低导向,而工资收入的高低又取决于吸纳劳动力载体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转移有三大去向:企业、小城镇、大中城市。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减缓农村劳动力对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民就地转移的有效载体。就##而言,近年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仁∽芴逅平,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7.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分别占GDP的45.1%、30.4%,工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不强;除了城区和夏茂、青州、青州镇发展相对较好外,其他集镇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尤其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1、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根本大计,强化教育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1)转变宣传方式。大多数农民的价值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动力不足,单靠传统的宣传理念是很难转变的,强制转变更不是办法,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实惠。(2)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农村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出路不是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是务工务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搞好布局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速效的手段。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就##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对##小吃从事人员系统性、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宣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 2、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业内部就业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分工分业,促使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到加工业和流通业等非农产业的一条捷径。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产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且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限于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实际出发,应当立足竹业、畜牧业、茶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做大做强如三和食品、青竹集团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以劳务为主的就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发挥##小吃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导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同业公会为龙头,加强培训和规范管理,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巩固其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主渠道地位。 3、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对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增强转移载体的承受能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而言,应当把握当前这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培育林业、金属、生化三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金沙园、金古工业园和高砂、青州等工业小区开发建设,促进大亚木业、明光公司等企业尽快建成、达产,再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聚大批劳动力就业。应当立足独特的区位,紧紧围绕建设中等规模绿色工贸城市这一目标,做好与##市区城市联盟文章,主动对接南平、福州,以京福高速公路和205国道为轴线,做大城区,加快夏茂、青州、高砂等重点集镇发展,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应当发挥好“铁公机”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物流、餐饮等服务业,繁荣商贸经济,提高第三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 4、必须搞好服务保障,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和支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的山区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迎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组织服务体系,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前,应当适当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转包、出租、继承和有偿转让土地的使用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前提条件。应当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孩”问题,探索建立联系制度和发放联系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应当规范劳务市场,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主动保持与流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帮助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同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参与行业协会组织,守法经营、诚信务工,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保障外出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搞好劳务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快捷、准确地提供劳务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有效转移。 作者沃泄##市委常委、##县委书记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1

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 %,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2

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 %,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居住。

4、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县转移。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外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和鼓励政策,大力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鼓励学习技术,了解信息,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充分利用我县的劳力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形成链条经济,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拓展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诸多就业岗位,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5、建立完善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以较为完善的服务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劳务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低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米泉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等多项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今年,我市累计转移劳动力36215人,相当于全市6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有序流动。实现劳务收入近2亿元,来自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为米泉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市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引导,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宽松环境

离开赖以生存的家乡和土地外出务工,对于祖祖辈辈守着家门和土地的农民来说,存在着种种困难和不便。为此,我市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引导。一是组织引导。市政府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主抓,分管市领导具体负责。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村上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乡镇、村均设置劳动保障专(兼)职信息服务员,各乡镇、办事处均有3—5人具体负责劳务信息工作。各乡镇、村都提供了办公室和一定数额办公经费。与此同时,我市主动出击,为富余劳动力找出路。每年都组织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同当地企业负责人座谈,征求企业用工意见,实行订单培训,有组织输送,受到企业欢迎。今年调查企业265家,空岗1867人。如保温瓶厂、瓷砖厂先后吸纳当地农民工1000多人。二是政策引导。为了让富余农民走得放心,加强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首先,推广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制度。利用各类培训网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在外长期转移的技能。凡参加培训的农民除食宿自理外,免收其它一切费用。仅今年上半年,已发放技能培训合格证书875个。其次,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的落实,明确规定在城区买房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在城市落户,其子女入托、就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第三,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发现问题,提前介入,及时解决,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多万元用于支持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也用当年财政收入的2支持转移劳动力工作。三是信息引导。针对以往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和转移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狠抓信息服务工作,使富余农民无论通过哪一级网络,都可以了解用工信息。首先,市、乡镇全部配备了电脑,实现微机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其次,建立了市、乡镇两级劳务市场,及时向富余劳动力发布信息;第三,建立了咨询服务中心,解决富余劳动力遇到的疑难问题;第四,市劳动部门在根据企业需要,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发展订单劳务的基础上,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络,扩大劳务输出空间。从20__年起,我市连续向吉尔吉斯坦输出种水稻的农民18人次,并积累了向外输出劳务的经验。四是活动引导。在采用电视、各种会议、培训班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今年,我市筛选组织了十几名劳动力转移致富能手,分赴各乡镇、村进行宣讲3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万多人。通过介绍自身在转移过程中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战胜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绩,谈经验,谈感受,谈体会,从而影响身边群众。同时,各乡镇组织了具有现实说服力的展示活动,引导鼓励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尤其是铁厂沟镇举办的“农家乐”烤全羊技能大赛和羊毛工镇举办的清真饮食制作大赛,设四大类,十多个小类,参赛选手达200多人,吸引4000多观众,由区、州专家评审,现场发放劳动力技能培训上岗证书。今年,当场有10多人被6家宾馆聘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广大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广大农民转移出去的积极性。据了解,今年在这两个乡镇累计转移出去的8834人中,就有2967人是受到这些活动的影响,占转移出去人数的`34。

二、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是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先后规范和建立了市、乡镇级7个劳务市场,并支持成立了2个劳务派遣公司、3个民办职业介绍所。每年由市人才劳务市场牵头举行2次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今年举办乡镇级人才交流会60场次;除此之外,因企业生产需要每年还定期举行人才交流会23次。灵活的交流形式,激活了人才资源,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通过人才交流就使新就业的人数达1100人。

三、加大综合素质培训力度,为劳动力长期转移提供技能保证

无技术、低素质是走出家门的富余劳动力的一大弱点。劳务输出的关键是必须把农民培训成技术工人,实现角色转换。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市想方设法在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合理配置、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新“科盲”的产生。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建立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米泉市就业培训中心”,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和“春风进万家”等培训活动,分别由该中心和市成职教中心有计划地培训转移农民,使之拿上技能证书走上岗位。目前,我市先后有5000多人取得岗位就业证书,占外出农民总数的17.1。三是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综合培训。劳动、就业、科教部门建立市、乡、村三级立体培训体系,对外出农民工进行劳动政策法规、特种安全操作、餐饮服务、食用菌栽培技术、牛羊育肥等实用种(养)技术共10个专业的培训,今年举办专题培训班213期,培训人员10246人。其中技能培训18期,培训人员20__多人。四是加强基地培训。我市分别建立了食用菌、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多个实践性培训基地,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免费进入基地接受技能培训,通过跟班学习,现场操作,获得最直接的工作技能。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进城提供创业空间。今年,仅米东新区石化工业园建设、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今年已投资1.4亿元。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共使用季节性当地民工20__多人,实现创收10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依法招商、以利富商等多种措施,力争今年招商引资达12亿元,吸纳当地农民工130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市是回民族集聚地,广大回民有经商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各级政府提倡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鼓励党员和先富起来的农民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乌市赛马场从事旧车交易、依托通汇市场从事牛羊贩运及服务于市内外各大宾馆饭店的从业人员去年就达到900多人,形成了辐射效应。

五、鼓励返乡创业,帮助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在近几年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市有相当部分农民闯出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对这些致富典型,政府充分利用煤体,进行表彰宣传。同时尽可能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这批有资金、有技术、先富起来的农牧民返乡领办、创办、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服务机构等,象羊毛工织布厂、琉璃瓦厂、精洁米厂这类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截至去年底就达10余家,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

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农民走出去一是担心家中的地无人耕种而撂荒,得不偿失;二是担心走出去,失去了土地,生活无着落;三是担心家中缺少劳动力,种不好,管不好,收不好。为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我市进行了土地流转的探索。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法制定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从而为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文书保证。二是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监督,确保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三是公平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和流转金标准以及土地流转期限,做好原承包土地投入补偿的协调工作、土地流转后的动态监测工作、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兑[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现工作、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工作等,保证转移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四是对未进行土地流转的外出务工家庭在种、管、收等方面组织党团员提供无偿服务,解除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4

摘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这是因为“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

因此,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如果不就业,农闲时没事干,人闲就会生事,这极不利于社会和谐。

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做的工作最辛苦,可是收入却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人拿着高工资,工作却很轻松时,会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

这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通过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也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现阶段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以自发流动为主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亲戚介绍是主要途径,大部分人出门务工,都是亲戚朋友给介绍的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占56.8%,其次是自发外出,农忙结束后,农民在家闲着,就自己出门找工作。

这部分占34.8%,而靠中介组织介绍的占4.9%。

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中介组织。

政府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只有3.5%,政府组织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农民政府也组织不到。

虽然政府和中介组织组织的劳动力务工数量有所提高,可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劳务输出的能力仍然相当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以自发流动为主。

(二)省外转移数量减少,省内增多

从总体转移趋势来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到省外打工的趋势有所转变,近年来,许多农民已放弃了去省外打工,而是选择在省内打工,省内就业形势良好。

,省内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234万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省外转移的总人数是609万人,与前些年相比,减少了很多。

这说明劳动就业岗位增加迅速。

近年来,我省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如制造业,金属业等。

农民工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

不少务工的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有一些农民选择在家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说开超市,到邻近的集市上卖一些小商品。

或者比较富裕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盖个小工厂,生产一些产品,他们不仅自己就业,还让同村的农民找到了工作,这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

(三)就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外出务工的男子大多选择从事建筑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农民工的杰作。

外出务工的女子大部分大多选择从事制造业,一般都是进一些工厂,从事一线制造工作。

转移行业中除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外,还有服务业、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如有的农民外出工作选择去酒店饭店做服务员,或者有驾照的农民选择去做司机的也比较多,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对较少。

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存在盲目性

自发转移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虽然说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数明显增多,但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人数来看,政府起的作用仍然很小。

农民工自发转移,没目的没计划,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后,由于信息不通畅或者信息错误,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只能再回到农村,无法及时就业。

另外,政府对农民工就业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划,中介组织不完善。

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更加艰巨。

政府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组织和指导。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促进农民收入的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土地的增加。

而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原因。

外出务工的人员,一般有技术有文化的工资较高,而没文化的农民干的活很累,工资又不高。

特别是贫苦地区的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思想观念落后。

自古以来,河南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很慢,所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这不仅造就了农民生活上的贫穷,也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落后的山区例如象信阳等地的山区至今还坚持“女主内”的落后思想。

这使一些女性宁愿在家闲着穷着,也不愿意出门挣钱,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文化水平偏低。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总人口达460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达58万人,占1.2%。

高中学历共520万人,占11.3%。

初中学历2780万人,占60.4%,小学以下学历1242万人,占27%。

大部分农民因为贫穷,上不起学,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的思想有问题,觉得上学没用。

所以就不上学,直接出去打工。

由数据可知初中小学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仍占绝大多数。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只能从事于建筑业和制造业或者服务行业,很难从事管理层或者科研开发工作等。

(三)受社会政策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需求,建立起的有系统、有组织,众所周知的行为模式。

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等。

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有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

1.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民即使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每亩地都有经济上的补助。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土地就成了农民的最后保障,农民会抱着如果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种地的想法,所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彻底的转移。

另外有些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经营土地,就把土地承包给亲戚或者朋友,土地的承包价格,国家的经济补助等矛盾纠纷就由此而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很多,农民呼吁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实现。

2.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

我国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务工了,但是却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社会身份。

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居住、就业、社保等问题都缺乏完善的保障。

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不能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待遇,所以只能选择在农村上学。

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工资低,受歧视,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险、同工同酬等待遇。

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有所解决,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不能把农村劳动力当成国家的包袱,针对一些不愿意出门务工在家闲置的农民,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成立村委会宣传部,多宣传一些出门打工生活走向小康的例子。

同时还可以深入村庄村委会,为群众做好思想工作,各个村的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增强其外出务工的观念。

二是要科学制定规划,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城市就业再就业联系起来。

在制定规划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比如说有的单位不要农民工,他们不是担心他们工作做的不好,而是担心他们素质低,出现偷盗打架的事件等。

因此,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收入低而且很累,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技之长。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到两门的专业技能,摆脱单纯靠力气吃饭的境地。

政府要把农民工的培训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政府可以在乡镇办一些免费培训的学校,可以开一些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可鼓励私人开办培训学校。

另外,颁发国家统一的技能证书,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只有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保留农民的土地永久使用权。

使农民在城市能够安心务工,准许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土地或者住宅转让租赁给其他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土地转让给别人,这样既利用了土地,又可以收些租金,防止土地荒芜造成浪费,提高土地使用率。

2.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分开划分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了,可是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可以把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依据,这样农民就不会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城务工的子女也应受到同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改革住房制度,使买房或者租房不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找到归属感,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能够安心在城市务工。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这些剩余劳动力要就业,只能到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不用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只能再寻找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但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实施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市郊区的发展

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农民都涌入城市,会造成城市的混乱。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多方向转移,城市郊区的发展是不错的选择。

城市郊区既接近城市,可以方便的把城市中的资金人才引进,又靠近农村,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城市郊区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把郊区发展成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现代城市文明。

使农民最大程度的实现非农业就业,用工业化,现代化取代原来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2.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结构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还表现在城镇化层次不合理。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

以我省为例,应重点发展省会城市,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重点培育两个到三个有特色的大中型城市。

关于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要有适度的规模和数量,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要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并合理进行布局调整。

3.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外出务工的就多,但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加之各方面的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在城市定居还有很大的难度。

可以鼓励打工者回乡创业,群众合伙创业等,建设有特色的乡镇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志东,王建民. 转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构建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7).

[2]兰景力,佟光霁.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J].学习与探索,,(02).

[3]侯明利. 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联特点、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4]黄敏.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7).

[5]闫小欢,霍学喜. 农民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基于河南省479个农户调查的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5

为充分发挥xx市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集中一批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单位,确保20xx年全市“阳光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上向社会公布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重新认定的通知》。

一、精心组织

市、县(区)两级阳光办都分别组成由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认定委员会,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中规定的原则、条件和程序,对申报的xxx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实践场所、就业渠道、服务承诺、收费标准等情况逐一进行审查和审核。在20xx年、20xx年已经认定并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完成任务较好的,我们进行了优先考虑,对培训质量不高,转移就业率达不到要求的,重新进行了认定,对个别的完不成任务,操作不规范,且存在问题的,坚决取消了基地的认定资格。根据省阳光办通知要求,市属培训机构由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直接认定,市农业局,财政局等阳光办成员单位对市属申报的x所学校逐一审核认定,将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等7所符合条件的学校认定为市管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同时对招标认定的培训基地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x天,并公布市和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二、督促检查

市阳光办对县(区)认定的培训基地进行抽查,重点抽查认定的基地是否符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条件,对在认定培训基地的招标、公示过程中是否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除限期整改外,并在全市通报批评。

通过市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的阳光操作,市阳光工程领导小组认定了xx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认定的基地中,农广校x所,占x.x%;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培训中心x所,占xx%;教育部门所属各类职业学校x所,占x.x%;其它部门所属学校x所,占x.x%;社会民办培训机构xx所,占xx.x%。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6

20XX年,在市委、市府、市教育局的重视和关怀下,全体教职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苦练内功,加快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用心学习,用心工作,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学校事业发展、劳务开发培训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年累计劳务开发培训2813人。现将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市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四川省再就业定点培训基地、乐山市旅游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设有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在校生3516名,8大骨干主体专业,27个子专业,实训室33个,校外实习基地11个。学校利用现有优势资源,不断拓宽培训专业,增加培训工种。为了保证培训工种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一致,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决定在原有培训工种:计算机、电工、家用电器、餐饮、导游等专业的技术工种培训的基础上,新开设了汽车修理工、焊工、钳工、车工、化学检测工、广告制作等技术工种的培训。XX年转移前人员培训608人。

为拓宽培训面,加大培训力度,学校采用培训上门的形式;采取走出去,与企事业一道,对转移后的人员进行在职技能培训的办法。XX年对转移后在职职工培训1317人,培训单位包括峨眉山神龙大酒店、乐山雄秀宾馆等15个企事业单位,培训内容有酒店管理、创新三标培训、酒店软硬件设计指导、运政员工办公软件计算机培训等进行岗位在职培训,培训人数1317人。

二、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

三、抓学校内涵建设,确保转移培训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质量引领学校发展”已成为必然。正当很多学校为招生问题倍感焦急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寒潮”中迎来了门庭若市的“春天”。深究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质量!乐山一职中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当人们把乐山一职中看成“质量”象征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这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队伍,按照郭树林校长的话来讲,就是把自己的教师看成学校的“宝贝”。“宝贝”来自学习与进取;“宝贝”需要培养与塑造。多年来,乐山一职中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利用今年暑期,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培训活动:

暑假前夕,乐山一职中根据发展要求,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拟定了暑期外派102个教师培训方案。按照计划,这次暑期分别将102个教师派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时间在2个月以上,参加省级、市级培训的不低于20天。此次培训对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强化“职业性”起到了很好作用,达到了预期目标。

7月17日、18日,乐山一职中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工作效率和创造能力,围绕20提出的“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主题进行了为期2天的封闭式干部学习与培训。培训中,郭树林同志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的讲课形式对“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作了深刻诠释和讲解;李永志同志以《教育管理工作要在“用心”上下功夫》为题、徐斌同志以《怎样当好干部?》为题作了详实讲解。学校三级干部和沙湾职中干部参加了培训,并联系自己的工作都作了发言。这次培训,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为乐山一职中的发展“再创佳绩”奠定了基础。

8月20日至8月25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意见》,进行了以“班主任工作重心和方法转移”为主题的为期5天的封闭式培训。全校80多名班主任全部参加了培训并有20多名班主任代表作了发言。培训中,学校主要领导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主题培训:郭树林同志以《班主任的五大绝招》为题全面强调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及转移的必要性;李永志同志以《班主任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职业性”的培养;李言奎同志以《做名符其实的职教班主任》为题强调了班主任工作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吴则平同志以《以德治班》为题强调了道德教育是良好班风和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抓手;李萍同志以《如何预防和处理学生中的重大违纪事件》为题强调了对学生重大事件迅速决策与果断处理的重要性;徐斌同志以《从学校招生就业看学生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教育管理系统性的重要性。这次培训,以讲课、研讨等形式重点研究培训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如何转移、如何提高有效性等工作思路,为学校扩大规模后的新学期工作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支持。

8月28日至8月30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推行以国家标准工种为项目的“项目教学”改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分别以讲课、专业研讨等形式集中培训了3天。在培训中,郭树林校长理论联系实际,以《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教育力》为题,围绕“项目教学”的概念、特点、推行思路作了全面讲解,明确提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项目教学”改革的关键的主张。李言奎副校长在培训中也作了《如何实施“以工种为项目”的课堂教学法》的具体讲解。最后,各专业部还为自己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作了热烈讨论。这次培训,为新学期全面推行的“项目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乐山一职中今年暑期的培训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达到预期目的。培训活动的全面展开,使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性”得到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得以提升。

2、重视设备设施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决策,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加大了培训设备设备的投入,我校原有实训操作室26个,设备设施价值近千万元,其中计算机房8个、电子电工实训室6个、餐饮、客房、导游训练室4个、汽修3个、化工实验室2个以及财会模拟室、琴房、练功房等,为保证培训技术工人工位足够,学校又新建了汽修车间3个、数控机床训练室1个,焊工、钳工、车工训练室各1个,投入资金150万元。加上校外实习基地,我校培训技术工人的操作训练时间大大增加,保证了培训质量。

3、重视软件建设。

四、严把出口关,为地方培养合格技术人才。

严把培训出口关,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我校长期以来把参加鉴定取证作为质量把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规定,凡是参加学历教育的长期培训者必须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培训人数增大了,培训的质量当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培训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就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二者是正相关的。因此,学校极为重视。首先,将培训学员结业的标准定位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规定所有参培的人员,学完规定课程,取得合格成绩外,还必须获取培训相关专业的技能等效级证书才可毕业。另外,学校改革课程结构,根据“从做开始,先会后懂”的教学思想,要求培训专业编写出“浅、简、广、新、用”的教材达40多种,学校还适时调整授课比例,培训各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为3:7,其中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比例为2:8,重在训练学员的专业技能。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还利用政治学习、培训或专题讲座,向教职工灌输“培训一人就是养活一家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拨出10多万元专款,先后派出部份教师到山东、南京、成都等地学习专业技术,如机械专业教师到山东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技术,汽修专业老师到成都学习汽修检测技术等,从而保证培训的教学质量,使今年的培训合格率在95%以上,90%以上的学员都找到了新的工作。

根据国家相关专家的预测,即,我国还将有2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劳务开发培训基地的职业学校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办学空间与潜力都是很大的,劳务开发培训任重道远,我校将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地为打造乐山劳务品牌,培养农民工尽责尽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篇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总结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责任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计划2011年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4、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环境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党员培训、科技之冬、各类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坚持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思想。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1 2 3

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应始终把这项工作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二是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有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的不同实现了季节性、临时性的劳动力就地转移,

总结

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2011年全乡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及任务

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 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单位+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合作,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