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一
1、反复吟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境。
3、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反复吟诵,培养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并描摹画面的能力。
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读、品、悟
多媒体
诗歌教学中,讲得越多收效就越小。应着眼于“吟诵”,让学生先读,然后想象,再细细品味,最后有所感悟。语文教学应触及学生的灵魂,而不是花絮,让语文回归课堂,让课堂回归心灵。
一、 引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一首诗《我用残缺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戴望舒)
这首诗是戴望舒后期的代表作,体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诗风显得非常明朗。而他前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究竟不同在哪个地方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他前期的代表作品——《雨巷》。(课本23页)
二、 作者介绍
注释①,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而忧郁的灵魂。1927年,年仅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同学们,你们想想,为什么单单一首诗就能让一个人“一夜成名”呢?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学完后你们自然明了。
三、 初读体验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更多地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完成这首诗的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两遍。第一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第二遍揣摩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轻重音,用笔标注出来,并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句。(5分钟)
1、请两个同学轮流读诗。(一人一节)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谈谈你读这一节的感受或者读这一节的时候,在朗读上应注意某些技巧,比如停顿、轻重音、读的时候头脑中想到什么画面。教师做诵读指导。
3、师:读诗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才能融入诗的意境。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四、 品读揣摩
(一) 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把握到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江南是雨的故乡,雨是江南的衣。江南的雨有了咸味,也就有了泪,泪水便汇集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巷中仅有的,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寻香回眸的凄凉。丁香花在枯萎中留下紫陌纤尘的回忆。)
明确: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丁香一样的姑娘
(二)为什么这些意象能表现忧伤的心情呢?
1、寂寥的雨巷:
营造出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气氛。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雨,给人以迷茫、潮湿、阴冷之感。巷,阴暗,狭窄,悠长。
“雨巷”这一典型的抒情意象,又加了“寂寥”二字修饰,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颓圮的篱墙 颓圮,坍塌、破败。颓圮的篱墙,显得荒凉冷落。
3、丁香一样的姑娘:
(1)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是什么样子的?
师:(多愁善感,凄婉动人,纯洁美丽,而又冷漠高傲。外表美、气质美、古典美、忧郁美)她就像不经意间降落凡尘的仙子!
(2)惆怅的姑娘为什么要用“丁香花”来形容呢?为什么不用“荷花”、“兰花”呢?
师:(展示丁香花图片)丁香花多为淡紫色或白色,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 有“百结”之称的丁香花放在心上叫什么结?(心结)
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才苦闷、忧愁。丁香开在暮春时间,而且极容易凋谢,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展示丁香的两句名句)
a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含苞不放,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b 南唐中主李景词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师:从以上的诗句可以看出,丁香历来都被当作什么的象征?(愁)戴望舒将这一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的美发挥到极致,丁香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丁香的淡淡忧愁摄人魂魄。
五、研读感悟
1、师:丁香美,丁香愁,但它只是一个陪衬,它陪衬谁呢?
2、讨论:如此美丽的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什么?
a、恋人 1929 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的扉页上有两行诗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在与《雨巷》同期发表的诗作中出现这样的诗句:
“怀着热望来相见,希冀从头细说,偏你冷冷无言;我只合踏着残叶/ 远去了,自家伤感。”
也可能因为感情的不顺利,才有飘渺愁怅的情愫,才有《雨巷》的情感基调。
b、知己 诗人在那狭巷中之所以徘徊彷徨, 实际上是在寻觅其生命的知音, 希冀能与她沟通交流, 并结伴走出令人绝望、无奈的境地, 摆脱孤独的羁绊, 重获新生。也就是说,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诗人, 其实正怀着一颗愁苦孤单的心, 热切地期盼能偶遇知己。
c、诗人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诗人心理现实的写照。
师总结:其实,恋人知己也好,理想也罢,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人为我们创造的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六、结课
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总会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20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雨巷被搬上了荧屏,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视频。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二
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2课时
投影几首现代诗
《天上的街市》 《偶然》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讲述】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 海子
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作者,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 《望舒草》 《我底记忆》。
【引入】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音韵之美
结构之美
意象之美
意境之美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再说】那么请大家再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朦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听歌】《雨巷》(江涛)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学生自读 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检查朗读以及背诵(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思考、讨论]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参考答案]雨巷 丁香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虚化为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问]丁香与姑娘联系,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姑娘与丁香联系起来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参考答案]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仔细阅读课后练习四,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几首关于丁香的诗词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处。预习《再别康桥》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三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2课时。
一、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探讨诗歌主题:(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八、《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四
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一首象征派朦脓诗的经典之作,特将它列为精讲课文。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深化,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本诗教学以“丁香姑娘”为线索,从导入→走近雨巷,整体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组探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一、导入: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中国现代诗歌《雨巷》这几天广州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有很多美丽的诗歌都是歌颂雨的,请几个同学说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中国的现代诗歌中的故事,也总发生在雨天。雨,总是会给诗歌增添几分诗意、美感雨,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那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天气导入,回顾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雨”,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首先咱们一起将诗歌朗诵一遍,注意尽量做到舒缓、富有情感。
诗歌一共七个小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咱们齐读,从第二节到第六节,女生男生间隔读。读的同时思考:雨巷里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诗人在雨巷里,邂逅了一位美丽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很快这个姑娘又走了。
1、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依据是什么?
有个同学问我,老师,到底这个戴望舒有没有遇到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啊?我读了半天,我也不知道结果。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今天咱们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委派发言人,说出你们小组的观点。
观点一:有。描述得非常真实,具体可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的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或许曾经有,曾经作者在雨巷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姑娘,现在作者在雨巷中期待着再次与她重逢。
观点二:没有。诗人只是希望遇到,在脑海中想象着这个姑娘,并没与真正遇到。第一节、最后一节,希望,仅仅只是希望。
2、小组研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像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浣溪沙》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代赠》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
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油纸伞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我: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3、小组展示:诗人遇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姑娘?请加以描述。
4、朗读展示:再读诗歌,在把握诗歌意境美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音乐美,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生读—————师读——————齐读
四、能力拓展:请以《雨巷》的抒情方式为例,选取合适的“意象”,创作一首小诗。如白云、海洋、小鸟、各类花草,各位物品……
五、课后作业:请大家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如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五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⑵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⑴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⑵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意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与领悟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老师投影雨巷图片以及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
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他的《雨巷》到底有何出众之处呢?让我们闭起眼睛,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情绪。
(老师放录音)
问:录音听完了,我们能从其中感觉到怎样的情绪?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来,并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引导学生体会到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学生本着感情基调朗诵,要求低沉幽怨)
三、互动交流
问:这种低沉、哀怨和无奈的体验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学生讨论从意象得出的感受)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第一个是油纸伞: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不同意象的不同感情)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
“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四、合作探究
同学都很好的把握住的文章的情感基调──愁怨。但是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的呢?
(引导学生自由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爱情诗、革命诗、哲理诗)
(其间补充背景材料)
(老师投影作者及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五、拓展升华
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教师选择符合原诗情境的佳作朗读)
六、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
(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板书】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雨巷 幽深、寂静、
油纸伞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象征意义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高洁、愁怨
我 彷徨、迷惘、寂寞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七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八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
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一课时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乐朗诵
⒉欣赏完了这篇诗歌,那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伤感
⒊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边朗诵边体会诗歌中所呈现的低沉、幽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⒋请一名同学作示范朗诵,让同学们再次感受诗歌的基调。
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分组,咱们班一共有42名同学,分为7组,一组6名同学并设一名组长。
分组完毕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你所认为的这首诗的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每一小组进行发言,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指出学生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书。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象征着作者的寂寥、忧郁的心境。
②.“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中国人的“丁香情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④.“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⑤.“我”,诗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样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忧愁、惆怅 恋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诗人
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这篇诗歌的主要情节
时间: 暮春凄婉伤感
地点: 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丁香先生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⒉ 逐段进行解说,充分把握诗歌的整体概念。
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位丁香姑娘处在一种凄婉迷茫的状态。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细雨朦胧中消散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⒊ 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大体的把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诗歌故事的发展脉络呢?
生答:这首诗刚开始诗人表达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来,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诗的最后表现出诗人想再见这位丁香姑娘。
⒋不错。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这篇诗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七)、温故知新、品味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探讨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⒈变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
效果:通过切割散文式长句,浑然天成地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
⒉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如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⒊词的重叠运用
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使《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九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师板书课题)
读毕,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一生朗读
毕,请一生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师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
生齐声答:雨巷(意象1,师板书)
(紧接着,师出示雨巷挂图)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生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投向赞许的目光,师脸上洋溢着极为满意的笑容。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师板书)的心情。
一两分钟后。
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生再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师补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生①: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②: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
生③: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生答: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①生个别朗读
②师有感情朗诵
师范背朗诵,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全场沉寂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营造的意境氛围中,稍后,生自发鼓起热烈的掌声。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生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师: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生略一迟疑)
师: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师板书)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师板书)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毕,师:“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下课。
社会现实
[课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中共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附:板书设计
雨 巷
悠长、寂寥、颓圮—黑暗、沉闷的现实
希望逢着
我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一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
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
1、意象:
⑴ 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
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 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 “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① 写“愁”的名诗名句: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 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 )、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是写愁的传统意象。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④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⑸ “我”与“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相逢了吗?结局如何?朗读3~6节。
⑹ “我”真的与这样一位姑娘相逢并且又擦肩而过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假设的情节?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这又是一个疑问,我们仍然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⑺ 首尾两节都强调了“希望”,首节“希望逢着”,末尾“希望飘过”,由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感情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
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四、象征意义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结合1927年夏天的背景思考,姑娘有无象征意义?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曾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象征意义:
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姑娘──这种美好理想、朦胧的希望。
(幽长寂寥的雨巷中,苦闷忧伤的“我”在痴痴地等待着自己心中的姑娘,她远远地走来,又静静地飘过,将自己从希望的顶峰抛入幻灭的低谷……而这一切竟是“我”幻想的情节!其中又有多少的苦闷、忧伤和无奈!)
五、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丁香”是愁品。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李璟用它来表现愁情,七十七年前,诗人戴望舒用这个传统意象创造了一个美丽忧愁的姑娘,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唐磊再一次借用了“丁香”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请听歌曲《丁香花》:
丁香花
唐 磊
口白: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山间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此,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像他们生长的土地一样贫瘠,丁香花开,丁香花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病魔把无情的双手伸向了她。终于,在那个落寞的秋季,风又吹起,秋风带走了落叶,也带走了她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空中,却再也唤不回那熟悉的声音。
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七、作业
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二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
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特征
雨巷悠长、寂寥
油纸伞古朴
我惆怅
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颓圮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二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这些意象中哪个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讨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
(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存在吗?哪里看出?
明确:不存在。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见课后练习二。此问题让小组讨论)
明确: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与“我”相近,又显得虚无缥缈。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苦闷之情)、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3、再读诗歌,领悟意境。
再读诗歌,尽力读出丁香姑娘的特点,也读出作者的心境。思考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意境呢?(学生齐读,有愿意单独朗读的更好)
提示:所谓意境是指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整体境界,它包含了诗歌的整体氛围、作者抒发的情感。
明确:孤独、寂寥、凄婉、惆怅、朦胧的意境。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感伤、凄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课时
过程:
一、放《雨巷》配乐朗读。
二、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处理课后练习一)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三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1课时。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你对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五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2课时
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1、诵读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美吗?什么样的美?
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
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②押韵规则(全诗从头至尾都用“ang”韵,没有换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③另外,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复,语言上用反复和排比,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全诗中有哪些意象?请找出来。
明确:有6个。
客观物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1、丁香
明确:丁香未开花时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见研讨练习四)
特点:美丽、高洁和愁怨。
2、丁香姑娘
找出词句: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走近、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凄婉、迷茫、远了、走尽、消散了……
特点:美丽高洁、忧郁迷茫、飘然易逝。
3、油纸伞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4、雨巷
找出词语:悠长、寂寥。
特点:阴暗、狭长、幽深、朦胧。
5、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的超然意境。
6、我
找出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特点:孤独、迷惘、忧愁、有所追求。
多组意象意境美(迷离飘渺)
1、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作者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知人:双鱼座,敏感脆弱。
象征,借用隐喻或暗示,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火炬象征光明,白色象征纯洁或哀悼,红色象征喜庆或革命、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康乃馨象征慈祥、温馨、真挚,玫瑰象征爱情,毋忘我象征友谊和思念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理解的多样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1、“雨巷”
①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2、“我”
我的感情起伏:希望——失望——再希望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者、失落者、执著追求者。
①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②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
③执著追求者。
3、丁香般的姑娘
①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②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③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④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总结: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也可以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1、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雨巷”,都曾经有过希望,有过失落,也曾经寻找过,跌倒之后也希望爬起来,继续前行。诗人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想说的话,引进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这样的诗就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