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黄庭坚古诗词(6篇)

2023年黄庭坚古诗词(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14:06:02
2023年黄庭坚古诗词(6篇)
时间:2023-03-16 14:06:02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黄庭坚古诗词篇一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在县志里记载着他的故事,他的诗书画,称为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

山谷得中宋朝的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的知州,他就任时才26岁。有天他在午睡,做梦走出州衙,来到一处乡村,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一家门外的香案前,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觉的便端起来吃,吃完回衙,一觉醒来,嘴里还有芹菜香味,梦境甚清晰,但以为作梦而已,山谷还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梦如昨,口中又有芹香,于是大感奇异,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梦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门外,叩门进去,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问她有无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在生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山谷问:“你女儿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经26年了。”山谷心想,自己正是26岁,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问她女儿在生的情形,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婆答:“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喜欢读书,信佛吃素,很是孝顺,但不肯嫁人,到26岁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她说还要回来。”山谷问:“她的闺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吗?”老婆婆手指着那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里,只见卧床桌椅之外,靠墙有一个大柜还锁着。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婆答:“全是她的书。”问:“可以打开吗?”婆答:“锁匙不知她放在那里?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记起锁匙的位置,便告诉老婆婆找出锁匙,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山谷细阅之下,原来他每次试卷的文章,竟然全在这里,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称母亲,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然后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山谷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滴翠轩”,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从这首像赞,亦可以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为真实不虚也。

(一)确实有轮回。山谷的前生,原是安徽省南部芜湖县乡村的女子,死后转生到江西省北部修水县的男身黄山谷。

(二)确实有业力。由前生种因,而来生结果。山谷前生喜好文学,遂有今生的诗书画三绝,所以明代进士袁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现今的天才儿童,应属此理。至于由女转男,且有功名,当为其信佛、吃素、孝顺、不嫁,等业力而来,极为明显。

(三)确实有灵魂。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之有形的肉体,但灵魂则是身体的主宰,乃是无形的,佛学上称为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山谷在州衙午睡,灵魂仍会回去老家接受老母的芹菜面,因而促成再生的会合。阿赖耶识在唯识学上他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当他离开芜湖乡村,飞向修水黄家,千里迢迢瞬息即到,飞行迅速且不谈,他何以偏偏找到黄家呢?佛学上说这是由于“业力”,但业力本身会有选择的能力吗?这又使人费解了?后来读了地藏经才知道,原来举首三尺,便有神明,在虚空之中,有很多鬼神鉴察善恶,人世间一切的一切,无论如何隐秘的事物,他们全都了如指掌,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地藏菩萨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可见已经表现在行为上的罪恶,绝隐瞒不了,就连心念初动,也会被鬼神洞察无遗。不过世人不觉,还以为自己心中的事,有谁能知?因此可见业的范围,应包括有形的行为与无形的心念,由业所产生的力量,便决定此人的趣向,而鬼神再从中撮合,这便是黄山谷出生之所自来了。还有鬼神撮合亦应有所标准,否则便是鬼神作主了,其标准即佛家的因缘,说完全点就是因缘果报,佛家因果通于三世,或超过三世,而为多世。如此说来,则黄山谷之出生,必有其因缘,绝非偶然巧合之事了。

(四)这故事依世间法来讲,可以算是成功的,因为善有善报,她不仅保持着难得的人身而且由女转男,又有功名,与前生相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依出世间法讲,则不算成功,因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内,凡轮回一次,便迷失一次本性,何况有了功名富贵,更因权势凌人,而容易造业。

试看山谷少年时期,受一般风气影响,喜好填写有关男女情爱的哀艳词章,有一次与同辈少年擅于画马的李伯时,同游佛寺,参访当代得道高僧圆通秀禅师,秀禅师为了不忍见他迷于艳词,致遭堕落可惜,所以当他警诫完了李伯时,嘱他不要再画马,因为画马时,心念专想于马,以致形随心转,恐难免堕落成马身。

然后又呵责山谷:“大丈夫怀有盖世的文才,难道竟用以写作无益于世,而又动人邪思的哀艳词句吗?”山谷听了这番呵责,还很不以然反自以为是的笑着说:“据禅师这么讲,难道我也会像李伯时一样变作马吗?”秀禅师听他这样反驳,乃特别以威严而庄重的态度,很诚恳的开示他说:“李伯时如果为了画马,念想在马,仿真既久,难免堕落成马而不自知,但也只是他自己的事。而你作那撩乱人情思的哀艳词章,不知会令多少人读后,动起邪思而贪淫好色,这种诲人的作为,岂只是变马而已,恐怕地狱正等着你下去哩。”

山谷被那义正辞严,因果报应道理的当头棒喝,深知秀禅师乃一得道高僧,绝不会虚言吓人,顿时猛悟其间利害关系,遂极为惶恐的向秀禅师谢罪悔过,发誓永不再写作那哀艳词章了。

(五)山谷奉母最孝,他的母亲喜爱清洁,他就亲自为母洗涤溺器,虽然后来他作了官,也还是要亲自来洗,这是他行孝的美德,所以他被后人选他为二十四孝之一。若以其少年的行为不检,几乎堕落,幸遇善知识指正,后来有此孝行,这都足以证明山谷的善根深厚,山谷曾作戒杀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由此诗得知山谷终于回归佛门,而学佛吃素了。

黄庭坚古诗词篇二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1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2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3;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4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5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6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1、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离骚》里以兰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1]

2、薄丛:贫瘠的丛林。

3、芳:发出芳香。

4、不见:不被人知道。

5、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6、贵:以……为贵。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枝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枝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作者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作者特意点出这两点,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

黄庭坚古诗词篇三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在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黄庭坚古诗词篇四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名人轶事:

黄庭坚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来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称花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每值春暖花开,他就终日坐卧花间,吟诵赏玩。曾于月夜见梅影映窗,疏影摇曳,悄然可爱,于是欣然提笔摹写。此后,他的梅花画技大进,将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横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黄庭坚对仲仁画作称叹不已,夸他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观和苏轼留下的诗卷给黄庭坚观赏,并且画梅数枝及烟外远山相赠。苏、秦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挚友,但两人均先他而逝。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两位晚辈,竟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银二十两作办丧事之用。此时此地,又见亡友遗作,想起官路飘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汹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叹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及画烟外远山追少游韵记卷末》。

黄庭坚古诗词篇五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1、题郑防画夹——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云,故人言是丹青。

2、晚楼闲坐——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3、牧童诗——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4、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5、新竹——黄庭坚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6、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7、寄黄几复——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8、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9、病起荆江亭即事——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10、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1、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12、水调歌头——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敧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古诗词篇六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孤城三天刮风吹雨,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

烟雨迷蒙中远眺,那浩渺如练的长江水滔滔流向远方,那巍峨绵延的山岭,犹如一双长颈赤目的属玉鸟,近观此景,见雨中淋着一只白鹭。

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

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

⑴池口:今安徽贵池,在安徽省南部,秋浦河下游,北临长江。贵池市以城西贵池得名。

⑵孤城:贵池城。

⑶属(zhǔ)玉:即鸀鳿(zhúyù)。郭璞注:“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

⑷舂(chōng)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⑸临渊不羡鱼:《汉书·苓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无行动。这里反用其意,说虽然面对江湾,而不羡鱼。

⑹俯仰之间: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俯一仰,形容极短暂的时间。

⑺陈迹:过去的事情。

诗的前半在写景中抒情。首联从扣题入手,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贵池孤城,恰逢瑟瑟秋风夹着如烟秋雨,绵绵濛濛下了三日,我无奈滞留小城,集市也因为淫雨而失去了往日车水马龙、街市繁荣的景象,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诗人信手拈来,不假藻饰,富有孤城风雨图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这里纯为写景,但内心情意已曲曲传出。

颔联触物起兴,诗人放眼四顾,无意中有一些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怀,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那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司马相如《上林赋》说:“鸿鹔鹄鸨,鴽鹅属玉。以上是远眺。近观则是:“身闲心苦一舂锄。”舂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但诗人却感到它身虽闲而心实苦。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这里意象中含有兴起,赋中含有比喻,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当时黄庭坚面临种种矛盾。他志大才高,但现实政治又使他失望,他只是个闲散无权的学官,只能自叹“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次韵答柳通臾求田问舍之诗》),“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广文困齑盐,烹茶对秋月”(《林为之送笔欢赠》)。他不愿屈身事人,渴望归田,但迫于生计,又不得不折腰为官,所谓“尝尽身百忧,讫无田二顷”(《次韵寄润父》),“斑斑吾亲发,弟妹逼婚嫁,无以供甘旨,何缘敢闲暇?”(《宿山家效孟浩然》)都道出了内心的苦闷。但诗在这里只点到即止,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

诗的后半在记叙中抒情。颔联以物为比兴,颈联则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一造语也是一种巧思。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如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艺苑雌黄》说:“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这种手法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推重翻却成案,更进一解的睿智,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惠能对神秀以树、镜来比喻心的偈语的翻案。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闪耀出思想的火花,类似禅宗的机锋,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诗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这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此诗是作者触景物即兴而作,写景淡雅风致,用语清新奇峭,用典翻出新意,在平常事物中予以名理,将古诗气脉运用于律诗,一洗刻镂饾饤,留下了自然古雅的本色。

作者曾在北京当了七年的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入京改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触景兴怀,有感而作此诗,抒发自己抱负难实现的抑郁、归隐情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