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2年高一读书感悟(八篇)

2022年高一读书感悟(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2 10:14:12
2022年高一读书感悟(八篇)
时间:2022-11-12 10:14:12     小编:admin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读书心得感想推荐1

上周看了电影《一轮明月》,讲一代宗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成长、变化和经历。

“一轮明月”这个名字应该是来自一句禅语: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明月皎皎,是参禅人内心明净空灵的象征。弘一法师一生如皎皎明月,品行、学识都足以照耀千古。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有点反感这部电影——我本以为,既然是主角是一个禅师,电影自然要以“禅”为主,少不了传灯、机锋之类的。因为去年看过一本书《千古禅灯》,我也期待电影中有自古以来灯录中大量记载的场景。可是这部电影却不是我所期待的那样,而是像一般的电影一样记录的他的生活、转变等等。

这几天有时会想到这个问题,又隐隐感觉到我长期以来一个不太明白的问题似乎与之有关。儒道禅的一些书我都略有涉及,儒家比较实用,道家唯心的思想比较重,我浅涉的禅都重话语间的禅机。这三个特性是不协调的,以他们为指导的行为也会有很大不同。而我却又想从一个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三者、并指导自己的一些活动。

我之前理解的禅宗是重视言语间隐含的禅意的,比如五祖看了慧能的那首诗就将衣钵传给他,以后历代的师徒相承也是通过一句话的内涵确定“开悟”的。参禅着之间的语言别人听来是一头雾水。难道这是禅的重点么?或许是以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误解罢了。

回想以前看过的关于弘一法师的书、再想想电影中的事,我能感觉到在他的世界里,禅只是平常之物。他不像古代的一些人浮华地空谈道义,而是重品行修为,在平常生活中体现这些。自律、待人等方面他都做得很好。实际上古代的不少有修为人都是这样的,我管中窥豹、未能识得真面目,注意了禅语而忽视了禅性和禅行。

可以看出,弘一法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在精进自己佛学修养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因为“看破红尘”、“愤世嫉俗”而出家的和尚。在出家之后他仍然心怀天下:他支持丰子恺救生画册的出版,他积极推动佛学的弘扬,在战争爆发后他鼓励僧众帮助世人。他离开了妻子朋友遁入空门的确令人难以接受,我就把这看作是他个人的思想追求吧,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行胜于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注重说话的内涵,更要重视在每时每刻落实到行动中。这就是于格物致知之后的修身、受戒诵经之后的持戒、上德不德的表现。

看东西,也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不要刻意去看什么或刻意去追求什么。其实,所谓的法眼也只是平常眼、慧心也只是平常心。

影片的主题曲是他出家前写的《送别》,我也放在这里作为结尾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高一读书感悟篇1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大家同时活动起来。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

高一读书感悟篇2

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1939年夏天,王二小的家乡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未收,闹起了灾荒。结果,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因病饿先后去世了,无依无靠的王二小开始了逃荒的生涯。后来,二小就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的进攻,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打定主意之后,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引向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一进石湖旮旯,山头上的部队枪炮声四起,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可是二小却被鬼子杀害了。

王二小是个孤儿,从小是党和乡亲们抚养他长大,他心中牢记党和人们对他的恩情,他更痛恨日本鬼子,侵略祖国,烧杀抢掠。在危急关头,他想到的是老乡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临危不惧,成功地消灭了敌人。他虽然是个少年,但他同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一样,意志刚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那高尚的品质,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让我们刻骨铭心。

历史虽已过去,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高一读书感悟篇3

近日里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

《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福》。《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

高一读书感悟篇4

慢慢合上书本,我心情沉重,一个18岁花季少女绝望地选择做人弹结束了生命,巴以战争到底经历怎样的一段历史?故事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展开,讲述了两位花季少女在生命的最后十二个小时发生的悲剧故事,带领我们走进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民族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中。

迪玛是一个18岁漂亮、学习优秀,参加任何考试总是轻巧夺冠的巴基斯坦姑娘,她的未婚夫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哥,幼年的迪玛和表哥及伙伴们因为巴以战争的影响,活动受到束缚,经常玩着假扮死亡的游戏,那时的迪玛就是一个主观、倔强的女孩,随着逐渐的长大她在巴以冲突中饱受心灵摧残,每天在封闭的屋子里与电视里新闻主持人进行心灵交流,宵禁让她的婚期一再延长,宵禁让她只拥有一扇窗户去看这个世界,见证一场场血淋淋的枪杀事件,目睹邻居家两个小孩是如何失去他们至亲的爸爸,迪玛心灵越来越麻木,现实的残酷催使着迪玛,让她自愿当人肉炸弹,中间她也有犹豫过,但是仇恨令她更加坚定信念……

梅利亚姆是一个与迪玛同龄的以色列姑娘,从小生活在美国,近几年跟随父母回到故乡,与迪玛不同的是她经常逃课,经常呆在树林里怀念的朋友—来自美国的米歇尔,米歇尔和她有共同的美国自由生活经历。在这战火硝烟中,米歇尔是她生活的希望,是她精神世界的救兵稻草,然而在一次爆炸事件中米歇尔被炸的四分五裂,埋葬了米歇尔手臂的同时,那根救命的稻草也被烧毁,这让梅利亚姆对世界彻底失望。

2002年3月的一天,迪玛从爆破专家贾桑手中接过炸弹,从容不迫走向以色列的超市。

2002年3月的同一天,梅利亚姆一个和迪玛同样肤色、同样年龄形同姐妹的少女拿着购物清单,毫不知情地来到超市。

也许是命运女神的捉弄,迪玛见到梅利亚姆的第一眼便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她肯定这是一个犹太人,于是她确定了目标,开始复仇,引爆炸弹,即将绽放的花蕾突然凋谢,看似美好的一切顿成泡影……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是灾难是痛苦;是仇恨是心灵的焦虑与扭曲。两个互不相识的花季妙龄少女,因为种族之间的斗争,因为上层领导的私人利益成为牺牲品,这不应该让我们去认真思考吗?梦想与现实的冲撞、生命与死亡的对决,不禁让我潸然泪下,让我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吧!

高二读书心得感想推荐6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高一读书感悟篇5

一个人外表的美丽固然重要,但若内心贫乏,不过就是个一碰即碎的美丽瓷器,这是读完《致未来的你》中《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这篇文章给我的深刻启示。

文中的博尔赫斯从幼年便畅游在图书中,长大后又由图书助理馆员做到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如果有天堂,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在博尔赫斯的眼里就是世间最美好的地方。

虽然我们无法像他这样热爱书籍,但时常读上几本书,哪怕每天浏览十几分钟也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从不读书,那么即使他外表强壮,内心也脆弱不堪。翻遍历史,没有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是个单纯的“肌肉男”,相反,倒是那些经常在思想里畅游,读书修身多于娱乐健身的人更容易成功。当然,一个人如果只读课本,而无暇顾及其他书刊,那么他也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掌握了一些死知识。很多同学在生活中之所以懵懂无知,就是典型“读死书,死读书”的结果。

文中还提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回望古今,大家公认的成功人士,哪个不是喜爱阅读的呢?比尔盖茨高中退学,爱因斯坦上学时是大家口中的“弱智”……他们虽然都有这样的“黑暗史”,但他们无一不是成功人士。我们不能够否认他们其他方面的努力,但也不得不承认阅读的力量比尔盖茨从小便在图书馆帮工,长期阅读各种书籍;爱因斯坦也是从小就爱看那些父母认为“乱七八糟”的书。书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阅读决定了他们的人生。

书籍之所以有改变人生的魔力,关键在于书籍能为身处困境的人指明出路,成为一个人迷惘时的心灵导师。正如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所说:“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在《天堂是一座图书馆》一文中,一位杰出的社会学教授1岁成为孤儿,备受煎熬觉得时间暗淡无光,心灵充满了无助感,但在8岁时读到了一本儿童文学家创作的故事书,发现自己仍能掌握命运,创造人生,从而铸就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此外,《致未来的你》还就如何选书提了好多建议,让我受益颇多。比如,书中对盲目追赶“时髦阅读”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当前很多人被所谓的“畅销书”,包括成功学书籍、厚黑学书籍等迷得神魂颠倒,其实这是肤浅的阅读,反而会阻碍成长。书籍的挑选也是一门大学问,内容涵盖的领域要广,表述的文字要雅,阐释的思想要正……唯有这种书,才能真正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

现在我要做的是,走进那座名为“天堂”的图书馆,让心灵之旅越走越开阔。

高一读书感悟篇6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确,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挫折。人生就像大海,在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我们若是一味地躲避,不敢前进,那就永远也到不了彼岸,只有那些敢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就是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以后获得的启示。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英国人鲁滨孙在乘船前往南美洲时,不幸被大浪冲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重重困难,生存下来。二十八年后,他终于回到了英国。

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生活的多面手,烤面包、酿酒、做陶艺……样样精通。而且他敢于迎难而上,乐观面对一切不幸,有着顽强的生存意识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凭一己之力克服了重重苦难,最终重回祖国。

合上书,“迎难而上”这四个字牢牢地烙印在我的心上。主人公鲁滨孙用他的行动将这四个大字诠释得真真切切。

何为“迎难而上”呢?何为“勇于克服困难”呢?鲁滨孙在岛上生活时,得了疟疾,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等死,二是治好自己。鲁滨孙当时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疗自己,但他凭着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坚持下去了,并想到了用烟叶给自己治疗。面对这样大的灾难,鲁滨孙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想尽办法生存。正是强烈的生存下来的信念,他在面对食物问题、住所问题时,都能迎难而上,勇于克服,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我想,面对困难时,如果鲁滨孙选择了逃避,那么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迎难而上,成功就向他招手了。我知道了,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是胜利的必需品。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碰上像鲁滨孙一样的灾难,但是人生的路上必然会有挫折与困难。我不禁想到了去年滑雪时发生的事情。听完教练的讲解,我就想自己赶紧去试一试。我先在较为平坦的斜坡上练习,一连几次滑下来,我都顺利地着陆。我越滑越激动,望着坡上的点,心里跃跃欲试。我怂恿老妈陪我上去,说:“妈,我一连几次滑下来都挺好的,连教练也夸我呢,要不现在就去试试从处滑下来吧!而且我感觉这个坡一点儿也不陡。”妈妈有点儿心动了,就随着我爬上去。我在电梯的围栏旁看到从上面滑下的人一次又一次摔到,有些害怕了。上到点时,我看了看斜坡,更是害怕,便退缩了,拉着妈妈走下了斜坡。可是,我一回到家就后悔了,因为我放弃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就是因为自己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所以不敢从处滑下去,以致今天还是没有体会到滑雪成功的滋味。

困境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只有将它搬走,才能成功,每一次搬运就是一次锻炼。如果人生处处有彩虹,那就会少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体会不到“迎难而上”的真谛。

高一读书感悟篇7

今年暑假有一个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正好家里有一本还没有看过的《鲁滨孙漂流记》,可以利用暑假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笛福。这本书的大概内容讲的是主人公鲁滨孙在一次事故中被冲到了一座孤岛上。一般的人遇到这样事情,应该会放弃生的希望,觉得这下死定了,可是鲁宾孙却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就这样一个人在这个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在孤岛上生活的这段时间他也遭遇了很多的问题。食物的缺乏,还有野人等等。但他有着比一般人更坚不可摧的信心,最后经过两年多的航行,终于返回了英国。

笛福塑造的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和作者自己一样,都是一个敢于冒险,敢于不断去探索的冒险家。这样的人,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主人公鲁滨孙是英国人,出生于17世纪中叶。他从小就喜欢和向往探险的生活,长大以后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阻拦,一心去航海冒险,不幸沦为奴隶。他经过千幸万苦终于逃走了,却流落到没有人烟的荒岛上。但是鲁宾孙并没有因此而气馁,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建造房子,种植粮食,圈养山羊,修造船只,烧制陶器,用树条编箩筐。让自己生存下来,还救助了野人,并给它取名叫“星期五”,他还教会了“星期五”好多文明。最后鲁滨孙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下了被歹徒劫持的货船船长他们,从荒岛生活了28年的鲁滨孙终于回到了家乡。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整整二十八年,在二十八年中,他忍受着孤独,艰辛,病痛和危险。在岛上,他除了遇到残忍的野人和可怜的俘虏外,再也没有遇到其他任何人。在这独自生活的二十八年中,他多次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忠告,并且每次都会很后悔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他也曾多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问我自己,如果我是那个流落到荒岛上的人,我能像鲁宾孙一样坚持下来吗?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在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够被困难吓倒,要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

这本书真的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而且也反应了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小孩子许多不好的习惯。我们这个年代的小孩子都像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总是被家里人保护得特别好,所以在遇到一点点的挫折以后,都会受不了。我们想要什么只需要张张口就能够得到,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所以也就不会那么的珍惜所得到的。而鲁滨孙在孤岛上的生活因为条件的不允许,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这样便利的城市之中,就应该更加的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们也应该更加的继承和发扬鲁宾孙的冒险精神,并且学习他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一直坚持的精神。现在新奇的事物越来越多,我们接触的东西越杂乱,对待一件事情的专注度越低,总是被说成是三分钟的热度,正因如此,我们便需要向鲁宾孙学习,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因此努力奋斗,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一直一致的坚持下去。

暑假的时间很长,足够我们都很多的书籍,也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开拓我们的眼界。读一本好书,长一些见识。鲁滨孙是我所敬佩的一位冒险家,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就是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感想。希望大家都能够来认真的看看这本书。

高一读书感悟篇8

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榜样”一词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别人心中的好榜样!

翻开我心心念念的它,目录上记录着许许多多平凡的人,有很多我都不认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都用其一生做着并不平凡的事,她(他)们伟大的事迹启迪着无数想要成为他们的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一位位普通的平凡人令我心潮澎湃,情绪激动!其中“一辈子做教师-----于漪”这个故事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要知道我心中的理想就是做一位伟大又平凡的教师,是书中的于漪让我更加坚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于老师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她一生都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她对学生对教育都胸怀大爱,她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尊敬。虽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她却是当代群体当之无愧的模范和偶像。于漪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她的母亲。她告诉于漪做人最重要的:第一要心地善良,第二要勤劳,第三要助人。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于漪时刻谨记,一辈子践行。

于老师不仅在知识上倾心哺育孩子,也在生活上时刻关心孩子。她曾说“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师心上的事。”什么是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学生都是你的儿女。所以我从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如果以后我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要以她为榜样教育关爱我的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最信任的人。学生有一大部分的时间是和老师渡过的,所以老师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着很深的影响。我要让她(他)们都成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

通过于老师的事迹,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她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幸福。于老师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的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学习于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假如有一天,我有幸成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我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于漪用自己的生命栽培着学生,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如何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老师的事迹让我感受到教师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如果以后我真的能成为一名教师,我要用我的激情我的爱,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有师曰:“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斯是教师,惟勤耕耘。”这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自然流露。

我知道有一种爱叫无私奉献,有一种态度叫平易近人,有一种付出叫无怨无悔!此时的我必将加倍努力,只为将来能成为的您!

高一读书感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