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范仲淹的故事简短(十一篇)

最新范仲淹的故事简短(十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4 15:56:29
最新范仲淹的故事简短(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56:29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一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曾一人去山上寺院里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正是这样,后来他成为了宰相。范仲淹家境贫寒但他从来不抱怨,一心投入到读书中去。他每天苦读诗书,钻研学问。他还有着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我的家境比范仲淹好很多,但我并不像他那样热爱学习,也不像他那样有着远大的理想。

在我的同学看来,我是一个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想想自己在家的表现,就不由得脸发烫。老师天天叮嘱我们回家要安排时间读书,可是我晚上读书是罕见事。每次完成了书面作业就万事大吉。剩下的时间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妈妈总是对我说:“别玩了,作业完成了就去读书。”我回到房间,拿起玩具玩起来。奶奶见状,又赶紧说:“别玩了,快读书吧。”我不听,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课外书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的成绩总是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上不去。

范仲淹因为自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而每天苦读诗书,最后实现了愿望成为了治国为民的宰相,而我却从没有地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也没认真地想过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被动的。如果我能想范仲淹一样,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朝这个目标前进,每天多读些书,多看看报,而不是在虚度光阴,那样我的成绩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也省却了父母的担心。何乐而不为呢?可以前我并不懂,也从没有去思考过。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不仅让我认识了范仲淹,而且还得到了新的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从小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且要学好本领,这样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二

奄()()夌()()冘()()

()()()()()()

圭()()已()()因()()

()()()()()()

辛()()央()()尤()()

()()()()()()

那时,他的生活(),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他(),每天差不多都是(),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据说,他曾五年()。

这一段话主要讲了。

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上面一段话中的“先生之风”是指:。表达了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说明:学习并借鉴了可儿老师《四季》一课说课稿的框架,在此表示感谢。)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四

故事一: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后来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怎么差这么多的志愿,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这)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绝对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

一个目标就好象海上的一个灯塔,船只能够跟着这个灯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达目标。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的时间往往就耗损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的扎实。

范仲淹在念四书五经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比其它的读书人要多得多,这样子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绝对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

立志当存高远。子曰: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志有恒。志不强者智不达。庸人常立志,圣人立长志,立志不改。

故事二:

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在孩童时期,让一个算命先生给他算命,他说:“先生,请你给我算一卦,看看我长大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卦先生一看,这小孩子,口出狂言。就看着他不说话。

范仲淹马上改口说:“先生,如果我长大以后不能当宰相,请你看一看,我长大后能不能当郎中”?这个算卦先生感觉很奇怪,把这个小孩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打量了一番,说:“你这个小孩子,怎么一会天上,一会地下,一会口出狂言说要当宰相,一会又是要当郎中,为什么呢?”

范仲淹回答说:“先生,不瞒您说,如果我有当宰相的命,我将来要为全国百姓谋幸福,我要全心全意的为老百姓做事情。如果,我没有当宰相的命,那我情愿当一名郎中,为老百姓去除疾病,治病救人。”

算卦先生听了他这番话,非常感慨:“这个小孩子,年纪虽小,有这么大的理想抱负”。 于是,就对范仲淹说:“你呀,长大了一定当宰相!”

据了解,范仲淹宰相的后人,已经延续到了三十多代,现在依然子孙昌盛。

往往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就能看出他的心量和抱负。这也是过去世的善习等流而来。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即使这一生生命结束了,来世他依然能够为一切众生谋幸福。实际上,范仲淹宰相,他是一位早已觉悟真理的大菩萨示现,为了教导我们后人,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仲淹宰相在《岳阳楼记》中有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导我们凡事,先考虑疾苦众生,而不是先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范仲淹宰相,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这种心量抱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一切众生而奉献,这就是一个人的气度和境界。就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心量大小不一样,所以,所受的果报也不一样,都是随心应量。所以,大家明白了此理,就不应该嫉妒比自己好的人,也不应该轻慢比自己差的人,按照如来藏法理来说:大家都是一个本体,没有谁不是谁,都是一念心所变现,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自他不二,别人和自己根本处都是一个心。

所以,勇于为众生奉献的人,也不会因为吃亏而饿死,冻死,穷死,反而会受到众人更加殊胜的回馈。自私自利的人,也不会因为占了一点便宜而活的更好,反而,他生生世世都会越来越贫穷下*。这就是因果定律。没有人能吃亏,也没有人能沾光。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五

断齑划粥

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

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面见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答手诏条陈十事》——范仲淹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六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演示文稿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粥割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七

认一认

粥 磋 凌 佳

肴 岂 泱

词语采集

毫不介意 废寝忘食 粗茶淡饭

和衣而眠 千载难逢 于心不忍

凌晨 宰相 泱泱 米粥

清高 殿试 佳肴

... ... ...

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主要写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后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称颂。

... ... ...

细读感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品质?

“划粥割齑”

①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②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①对比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②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 ... ...

拓展学习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3.搜集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课堂练习

yān mò xī zhōu líng chén

( ) ( ) ( )

jiāyáo gōngtíng fèiqǐnwàngshí

( ) ( ) ( )

zhī ( ) dà( )

只 大

zhǐ ( ) dài( )

yān( ) huá( )

咽 划

yàn( ) huà( )

切磋( )宝贵( )

赞颂( )往常( )

著名( )杰出( )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八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个励志的大典型,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醒神,最厉害的是,“五年不解带”,也就是说五年没脱衣服睡觉。

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对自己有点狠。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装,其实,他还真是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的。

宋仁宗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掌朝的是太后刘峨,满朝文武包括皇帝,都得看她的脸色。宋仁宗为了拍刘娥的马屁,打算率领百官给刘蛾贺寿。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范仲淹站出来了。他强烈反对,写了一个奏章,干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还说,太后过生日,皇帝一个人去,倒还说得过去,带领百官跪拜,岂不是坏了体统?皇帝代表国家啊。不用说,太后很生气,要下旨处分范仲淹,宋仁宗还算精明,提前贬他到河中府任通判。

后来,太后刘峨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一年七月,旱灾、蝗灾在全国蔓延,淮南、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去赈灾,仁宗爱理不理。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他质问皇帝:“如果宫中的人半天没饭吃,会怎样?那么多老百姓饿了多少天肚子了,您将心比心想一想吧!”宋仁宗只好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

庆历年间,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改革,时称“庆历新政”。“新政”的重头戏是干部制度改革,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对于贪腐官员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了,有人戏称他的一支笔比阎罗判官手中的笔还狠。富弼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知道他全家都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

范仲淹死时,家财散尽,一家人贫困交加,暂借官屋居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不是说着玩的。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九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继,日昃再食,遂大通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他于是博通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十

传说他在秋口的时候,一次,与几位朋友外出游玩。在路上,他们经过一座庙,看到寺庙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大家很奇怪,一打听,人们告诉说,这寺庙的神很灵,可以断吉凶祸福,也可以问前程未来。出于好奇,仲淹也走到神前求签问道:“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说:“不能。”又问“不能做宰相,能做良医吗?”神仍说:“不能。”范仲淹对神签的答复不免有些扫兴,不过他并不灰心,仍然刻苦读书,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做良相、良医是范仲淹从小就立下的志愿。他认为,做宰相权位高,可以造福天下,普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做良医,虽然无权造福天下,但可以给老百姓治病,帮助病人解除痛苦。照范仲淹自己的话就是“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良相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朱文翰迁平江刺史 (宋代刺史乃虚衔,可不必到任)。同年,朱文翰解甲归田。仲淹的母亲谢氏是个贤良的女性,她看到家里生活日渐拮据,丈夫年老多病,收入微薄,要养活一家十几口人确实困难,就找仲淹商议,想让他学些商贾技艺,自谋生计,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能够多少挣几个钱贴补些家用。仲淹是个孝顺的孩子,他实在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便勉强答应了。后来,有人介绍他到县城一家店铺里去做学徒。在店铺里,范仲淹不怕苦,也不怕累,可就是看不惯这家商人的虚伪和奸诈,也干不了欺骗别人的事,一个多月后他便回家了,哭着请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这事被继父朱文翰知道了。他觉得仲淹是个聪慧好学而志向远犬的孩子,经商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没有责备仲淹,而是对谢氏说:“不要为难孩子,硬要他去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家这么多孩子,就数他有出息,家里再难也要让他上学,”于是,仲淹又回到私塾读书了。应该说,朱文翰不但为人忠厚,而且生活俭朴,为政清廉,刚正不阿;作为继父,他丝毫没有对仲淹另眼相看,而是关爱倍之,所以对范仲淹的影响很大,对范仲淹思想品质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后来,仲淹听说长白山醴泉寺有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便萌发了进山拜师求学的愿望。第二年,他拜别了继父和母亲,经人介绍,来到了长白山醴泉寺。高僧见仲淹少有志向, 贫而笃学,愉快地收留了他。

在醴泉寺僧舍,仲淹昼夜刻苦攻读,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学习。每天僧人早起做晨课的时候,他才合衣躺下休息一会。家里日子困难,能供给他的粮食很少,他常常每天只煮一小锅米粥,等冷却凝结后划成四块,加些野菜盐末,早晚各吃两决。后来,高僧被他贫困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每顿饭送给他四个饼子。僧人给仲淹的饼子,他不肯一下子吃光,把省下的饼子放在几案上留给下顿吃,但后来发现饼子总是减少,心里很奇怪。一天夜里,他正在读书,忽然听到一种“窸窸窣窣”的声音,抬头一看,见一只老鼠偷偷地衔了一角饼子而去。出于好奇,他跟随老鼠来到殿前,见那老鼠钻进荆树东边的洞穴中去。仲淹刨土探穴,发现一窖黄灿灿的金于。他不为金子所动,仍照原样埋好。几天后的一个夜里,又见一只老鼠偷了他的饼子,钻进荆树西边的洞穴里去,结果,仲淹又发现了一窖白花花的银子,他仍照原样埋好,继续刻苦攻读。直到三十多年后,他任陕西四路统帅时,一次长白山醴泉寺遭逢大火,老僧苦于重修寺院无钱,忽然想到已经成为镇守西部边关的大元帅范仲淹,少年时曾在醴泉寺求学,于是前往求助。及至,仲淹对老僧热情接待,待若上宾,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并且尽量抽出时间与老僧交谈,一块弈棋,一起用斋饭。老僧住了些日子,见范仲淹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俭朴。老僧虽然经常与仲淹谈心,也说了寺院遭火灾等近况,但是求助的话却实在难以启口。又住了几天,老僧便提出回寺,仲淹因边事繁忙,也没有强留。临行,仲淹取出一包茶叶相赠。

老僧回到醴泉寺,看看到处是火灾后的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想想自己千里跋涉一无所获,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他拿起茶叶包看了又看,端详了好一阵子。想想自己又不喝茶,有什么用呢?于是顺手将茶包丢到弟子们刚修好的佛阁里。

长山知县听说醴泉寺老僧晋见范公回寺,专程从县城前来看望。知县到来,忙坏了老僧,可寺内一贫如洗,拿什么来招待县太爷呢?踌躇间猛然想起了范仲淹给他的那包茶叶,于是连忙拿来泡茶。等到打开茶叶包一看,老僧呆住了,原来里面有范公的一封亲笔信,信上写道:

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

一半修寺庙,一半斋僧人。

众僧见信大喜,立即抡镐去刨,果然刨出了一窖黄金和一窖白银。他们很快修复了寺庙,余下的钱购买了300多亩庙田,僧人们自耕自足,安然修行。

话再说回来。仲淹进山在醴泉寺求学的第一年,正遇上县里科举考试。高僧满有信心地让仲淹去应试。他去了,结果被举为学究。学究是宋朝礼部贡举十科之一,大约相当于后来的秀才。从此,仲淹在县里名声大振。但是心怀天下的范仲淹,对此并不满足,回寺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了。为了学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在高僧的指点下,他利用学习之暇,外出拜师访友,求教学者名流,以增进知识,切磋学问,开拓视野。高僧还鼓励他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机会,到闻名全国的应天府书院去求学。

成才南都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第三年,继父朱文翰因病去世了。他回家办理了丧事,安慰了母亲,便回醴泉寺去了。这年他已是2 3岁的青年,不但学业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继父去世后,家庭的担子全部落到母亲一人的肩上,生活来源枯竭,家里的日于一天比一天更加困难了,所以仲淹很不放心母亲,经常回家探望。

继父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子,继娶仲淹母亲谢氏后又生二子,仲淹就生活在其中。继父与初氏所生的长子从小就失去母爱,父亲长年在外做官,对他也疏于教诲,故而养成了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习惯。父亲在世时对他还有些约束,父亲去世后他就无所顾忌了。谢氏对他束手无策,请族中长辈劝说也无济于事。

一次,范仲淹回家探望母亲,从村里人那里知道了一些哥哥的情况,便找他谈心,好言相劝。谁知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恶声恶气地说:‘‘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钱,与你有什么相干?”仲淹听到话里有话,也就不再劝了。为这事,他找母亲想问个明白,可母亲听了只是哭泣,什么话不说。仲淹更加奇怪了。他想了很久,后来找到村里最要好的朋友那儿去问。朋友吞吞吐吐地说:“公乃姑苏范氏之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并透露了一些真情,仲淹总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过去,他对自己的家就有些疑惑,但他只顾专心读书,加上继父对他从小就很关怀和疼爱,所以从来也不曾多想。这下完全明白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一夜,他辗转反侧,终难入睡,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继父多年的养育之恩,将来一定要报答;想到了母亲的痛苦处境,几时才是出头之日;想到了目前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自己又实在无力挽回。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暂时离开母亲,先去南都求学,等功成名就,然后自立门户,再把母亲接去奉养。

碧云黄花,秋风送爽,正是美丽的金秋十月。范仲淹拜别了母亲,又回醴泉寺拜别了高僧和寺庙主持,带上必备的一点行李和琴剑,一个人直奔南都去了。

仲淹这一去渺无归期,母亲越想越不放心,儿子远走千里何时归来?在外又依靠何人?她后悔不该答应儿子出走,于是找到儿子平时最好的朋友,请他赶上去把仲淹追回来。那朋友追上仲淹,说明来意,再三劝仲淹回家。仲淹主意已定,对朋友说:“请回去转告我母亲,让她老人家放心,请她保重身体,十年为期,我考上进士,一定会立即将她老人家接去奉养,临别,仲淹再三拜托朋友,请朋友费心关照他的母亲。

就这样,2 3岁的范仲淹来了南都。南都位于今天的商丘南端,是北宋的发祥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地方,在当时十分繁华。范仲淹来到南都,进了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名南都学舍),是当地人曹诚出资,在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故居旁兴建的,规模宏大,藏书数千卷,皇帝亲赐“应天府书院“匾额,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有名师指教,与众多的同学切磋学问,又有大量的书藉可供学习参考,真是如鱼得水,心情十分高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伏天,他都是昼夜苦读,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从不懈怠。然而,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粥。这种生活状况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但范仲淹并不在意,他一心扑在学习上,以颜回自励,“瓢思颜于心还乐”;他效法颜真卿“饘粥不继”的精神。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回家时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很受感动,便关照差人给儿子送饭时也给范仲淹捎上一份。当那同学把捎来的饭给仲淹送去时,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婉言谢绝,怎么也不肯吃。他对那位同学说:“我吃粥吃惯了,过去在醴泉寺3年,我就是这样过的,如今一旦吃上好饭,粥就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请向伯父转达我的谢意。”在南都5年,他坚持过着清贫刻苦的生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皇帝到达府城的消息轰动了南都,大街小巷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群,府学的学生们也纷纷涌到街头观看,谁都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样子的。唯独范仲淹没有去,仍一个人留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认真地说:“皇帝是要见的,但等以后也不迟,眼下我首先要完成当天的功课。”

刻苦勤奋地学习,使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2 7岁时以“朱说”之名考中了进士。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篇十一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天圣三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负责治理水患。许多前任都是简单地修修堤坝应付而已,范仲淹却亲自去海边,与当地居民商讨良策。民工们开始修堤筑坝时,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现场指挥。

有一次,白天刚修好的堤坝,晚上就被海浪冲毁。民工们怨声载道,不肯再修坝,有的则偷偷溜掉。范仲淹来到施工现场,不仅劝勉民工们要同心同德将坝修好,还将自己的薪俸拿出来,为民工们改善生活。民工们深受感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

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范纯仁不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

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