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读书笔记篇一
为切实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特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
学校以“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新校搬迁为契机,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文脉相承、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特色学校”为办学宗旨,以“山河润泽生命,阳光开启人生”为核心办学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秉承“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办学思想,精心打造“山韵•河润”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提升、精细管理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估需要 1.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问卷及访谈都涉及如下内容:你希望有什么兴趣爱好?希望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你希望学校开设什么课程培养这些能力?
2.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教学环境优美,是一所教师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学校决策者思考着把学校做强、做大、做出特色。这样,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有着三十多年光荣史的学校在新时期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理念的方向。而学校所在的社区活动场所缺乏,社区文化活动较为单一,他们同样需要创设一种新的社区文化,来提升社区的品位,促进社区的发展。
3.评估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的需要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校外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指社区)。校本课程开发并非一定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它所需要的是对现有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在新校启用以来,我们开始重塑学校与班级文化,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课程资源,造就怡情悦性的校园文化。在校内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根据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技能、经验缺乏的实际,加强了校本培训及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以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获取课程开发技术的支持。在情感的交互上,实施新课程以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互动,营造了关爱协作的氛围。现在教师与学校决策者的课程价值观一致,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充分达成共识我校现存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物理资源)丰富,同时学校所在社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及丰富的资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不但可行,而且还独具特色。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学校、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学校的发展,增强社会、集体生活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2.发展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3.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4.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5.独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6.民主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6)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主要包括:成立组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申报与审定——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成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课程开发组织和课程审议组织。由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学校内部人员主要包括校长、主管主任、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地方当局行政主管领导、课程或学科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等。只有内外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2.需求评估
教师自行或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一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直接导向性。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是评估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
3.确定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就是依据学校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建构学校的总体课程,并据以实施、评估、改善的过程。所以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是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其制定要遵循国家的教育目的,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目标制定以后还需进一步细化,最终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所以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转化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各学习领域的目标,通过教学来实现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分析与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自身开发能力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确定自己开发的目标和方向。4.编制《课程纲要》
在申报课程前,教师需编制《课程纲要》,即教师自己对改门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课时安排上,一项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几节课,可以是一周一节,也可是隔周一节,还可以是一个半天的时间学习活动。
5.课程申报与审定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自己的特长申报课程,申报课程时须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同时提交已编制好的《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方案》。教科室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6.校本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如果选择的学生人数不足10人,这门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设置校本课程,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至少1-2课时,并一定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
主要包括:时间、内容、教师、场地等,主要形式就是选课走读。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性、探索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充分体现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
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关于教学内容问题。校本课程可编写教师用书或讲义,原则上不编写教材,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7.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记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有激励功能。
学校要发挥校本课程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考核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加评语方式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应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之中。
八、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小组,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必须经校本开发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二是每月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人员队伍保障:指导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4.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5.硬件保障:开发好校本课程报名系统,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读书笔记篇二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其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开展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组员学习国内外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的相关文献,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综述。
一、《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是学习者、社会和有组织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韦瑞特·查特斯(werrett wallace charters)把人类基本活动的单位作为初步的课程编制,弥补了学生缺乏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1944年,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及转化等学习环境的资源,在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他提出了课程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表述课程资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课程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美国学者坦纳夫妇(danicl tanner&laurel n.tanner)和塞勒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三者的本质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
(5)英国课程专家理查兹等提出课程来源于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6)托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依据课程的研制进程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评估方案的资源等。”
国内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课程资源是资源的一种。《词源》中:“资,即财物,本钱,供给,资助;源,指水流起始处,进而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辞海》中资源一词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被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资源的含义已经在其原有意思上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扩展,课程资源同样也是“资源’’一词的拓展和延伸。
(2)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这个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还属于起步阶段。
(3)对于课程资源这一定义,在我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顾名远.教育大辞典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4)●“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吴刚平提出“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课程直接来源的素材性资源和间接来源的条件性资源。”他还提出“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等。”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
●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6)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二、《校本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构成 1.物力课程资源
现代课程活动不仅要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内容,而且更离不开财力。因此,物力课程主要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可分为自然物质资源和人造物资资源两大类。有效开发学校物质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财力课程资源按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课程财力资源,指一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可用于课程活动的最大财力的指标。它由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所决定,是主要的课程财力资源。二是社会课程财力资源,指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课程活动的财力支持。三是教育机构课程财力课程资源,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财力。学校课程财力资源的获得,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学费的收人、社会捐助、校产收人等。
2.人文课程资源
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在于体现学校的民主性、合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人为中心,开发出人所具备并能进人课堂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文化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观、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创造观念等等。其中囊括了人和与人有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文课程资源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
(1)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我们往往是这样定位学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2)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艺术知识和美学知识等;4)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5)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在具备这些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1)课程制度观。实施校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只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2)课程价值观。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是一种创造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3)课程开发观。教师要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
(3)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目前学校对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不过,重视的主要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在各种办学方面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家长主要还是处于配合者的地位。其实,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学生家长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对学生的发展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家长,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社会人士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目前,社会上很多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教育主动服务的意识,造成大量校外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种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是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学习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前景;3)设立学校人员授课日,学校应该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邀请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文化知识资源 文化知识资源是指学校或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还有社区中的乡土历史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生产经验等等。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校本课程规划;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师生参与程度、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校本的课程资源》综述
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在支持办学过程中达到一定办学目的,实现一定办学功能,以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师生为开发主体,以师生发展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校现有课程资源如下:
1.校本教材资源
我校从1999年办学至今出版了校本《朱棣文》《追求与超越》《让成功伴我成长》:第一册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各种记者对他的采访以及他访问我校时的一些互动情况。第二册校本教材——《追求与超越》,以十六章形式从十六个方面围绕朱棣文文化科学精神进行记叙和阐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学事业成功的秘决。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有二十二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的框架结构相同,分四大块: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动行动,每块内容都围绕课题的主题词展开编写。
学校的一些学科已有开展课程开发,如数学的习题的二度开发等。2.校园环境资源:
我们为挖掘朱棣文这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思想,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走进校门经过提炼的朱棣文精神“求实创新”在学校的门楼上熠熠生辉,两块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题词,中英文对照,并配有十几幅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的图形;宣传廊里关于朱棣文的简历,成就及照片;宣传牌上中英文对照的朱棣文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学校的校标是“dw”(棣文两个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组合,寓意是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学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楼、启智楼、博学楼;景点设计:读书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头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迹和图片的介绍;走进体育馆,“放飞理想”的校歌让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这些具有个性的渗透名人精神的校园文化景点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励和科学文化的熏陶。
各班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结合各自班级的特色,做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班班有名称、有口号、有公约,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强。
3.校园网络资源: 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分头条新闻,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校务公开,教育科研,体卫艺,教师读书等栏目,更新速度快,在太仓市、苏州市的评比校园网站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校园ftp、班级博客、教师博客:
学校购置服务器,建有ftp,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德育、红领巾和个人ftp,首先是方便教师个人文件的存储使用。各学科的优秀教案、课件、错例以及一些其他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ftp上,方便资源共享。
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给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各种学生、教师、班级的各种信息能更迅捷地转播。
4.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我校现有苏州市名校长一名,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4名,太仓市教坛新秀18名,学校注重教师的继续学习,关注教师的梯队建设。
我校有较多的学生社团,关注学生各方面特长的培养,如江南丝竹、绘画、书法等,在太仓市的艺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有各类运动队,有太仓市唯一的手球队,历年来运动成绩出色。
我校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队伍,与周边的海警支队、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社区、水处理厂、和路雪等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拓展教育的时空。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我校建校虽则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已经积累了为数不少的校本的课程资源。这些已经积累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基础,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校校本的课程资源比较零碎,缺少整合,学校的特色尚不够鲜明,通过我们的研究构建更具朱棣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是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我们的研究充分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第三是教师对校本的课程资源的认知比较少,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利用率比较低。通过我们的研究要提升教师参与开发校本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资源开发》文献综述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深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其次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我校拥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但是教师对于磕碜该资源开发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研究改变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明确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廷凯,丰力 《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 3.王翔燕,罗生全 《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 江苏高教,2008,(04). 5.张朝珍.《课程资源研究概述及发展路径分析》 江苏教育研究,2009(08).
五、《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献综述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分别以“教师”、“校本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资源能力”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恩哥斯顿(eggleston)、马什(marsh)等众多国外学者都一致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友群在《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中曾提出,在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容一般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系统。在《论教师的课程能力》中指出,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朱超华在《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中认为,“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第二章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房惹、林云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径》中提到,“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
单江新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首先,教师的专业思想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拓展。再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关于专业能力全方位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程研究、开发、实施、评价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教学理念、手段的不断更新。它是一项需要教师去反思、批判、突破、创造的工作。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陈钰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钟丽萍认为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组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评价校本课程效果的能力。李健提出教师在实施和改革课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于海川孔令会两位谈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设计的独特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刘叶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中从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培养合作能力、给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资源服务五方面讲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开发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决策者,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主要是1.提升课程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3.培养合作能力;4.提供资源服务;5.给教师赋权增能,让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达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个案的研究》四川大学 2007年硕士论文。
2.单江新:《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伊犁日报(汉)/2010 年/10 月/20 日/第003版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 年7 月第27 卷第4 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任友群: 《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 年第5 期。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丰十,2001. 6.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研究,2003,(2):68—69 7.房慧、林云.教师参与校本课科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释[j]2004—12—31 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5—36 9.刘冬梅.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六、《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综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军华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
那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什么为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郭华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就校本的课程开发而言,不能仅仅根据可能的资源来设置,而要特别考虑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课程功能,特别要考虑校本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不能低于相应的培养目标,更不能与培养目标相悖。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各年级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内容表: 学科分布
核心学科(课时)(课时比例%)相关学科(课时)(课时比例%)一年级 从“生态园”看世界(41)共生教育 环境教育 生活(30)(73.1)语文、英语、美术、音乐、道德(11)(26.9)二年级 从“课间游戏”看世界(51)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生活(30)(58.8)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道德(21)(41.2)三年级 从“校节”看世界(36)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20)(55.5)语文、英语、社会、美术、音乐(16)(44.5)四年级 从“吉菜”看世界(39)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18)(46.1)英语、社会、美术、信息、道德、科学(21)(53.9)
五年级
从“一汽”看世界(35)经济产业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综合实践(20)(57.1)
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信息、道德、美术(15)(42.9)六年级
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26)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 和平文化 综合实践(16)(61.5)
社会、科学、信息、道德(10)(38.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过程有怎样的关系? 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先于它而进行。但是,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又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考,如教学活动的性质、教师的总体水平、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等等。而较之既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更能突出其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关注,也正因如此,它能有效补充和扩展既定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即使不是完全伴随着教学过程进行的,也是更亲近、更动态地关注教学过程的。
如某中学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将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四大名著原著文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原版,少年版。
(二)有关四大名著阅读的资料,从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上查找并收集。
(三)初、高中课本选文
1.中学初、高中四大名著课文选文及教学 初中教材(语文版):第一册:《.美猴王》、《空城计》、第三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失街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赤壁之战》、《智取生辰纲》等。
2.制作课内教学相关多媒体课件
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合原著阅读,制作课件《林黛玉性格分析之我见》,引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四大名著阅读网站(五)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源
学校与教师应收集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料,在学生阅读原作后,教师可在自修课和课外活动中,定期有计划地让学生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并进行评析。
(六)师生共同开发的资源 1.组建一个文本、图书资料库
2.自创或师生共同创建一个名著学习网页
网页取名为“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名著阅读在线”,开辟“精彩推荐”“文章推荐”、“三国人物专集”、“水浒天地”、《话说红楼梦》等栏目。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维普资讯 2003年第6期
2.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3)3.范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课程责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研究.2002,(1). 4.郭允漷.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维普资讯
2003年第22期 5.王中华.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不足与对策———以f 小学为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9
6.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7.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中国教育报/2006 年/3 月/10 日/第005 版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
课程资源开发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效率的体系结构,还在框架设计上提供了“理想式分布式开发”的设计方法学。我们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插件体系及文件夹管理器等工具,尽可能减少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实现可以让开发人员在很少协调成本的情况下合作开发巨大、高效的课程资源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途径开发课程资源:(1)挖掘教材,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框架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读书笔记篇三
推进双语教育发展案例
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石河子第五小学:陆杨
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石河子第五小学:陆杨
一、案例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当下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很多名校都能够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求新求异的开发校本课程,成绩斐然。石河子第五小学是一所农村少数民族小学,无论是学校的师资水平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成长环境,都与市区小学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一直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难题。
经过学校管理层的商议,确立了立足于实际,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有效借助外部资源,开发适合孩子们的校本课程的发展思路。
二、具体措施
(一)、开发种植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我校校园占地面积两万四千多平方米,而在校学生仅有不足三百名。校园角角落落有一些没有利用的空地,长满杂草。我们的学生都出自农村,父母大多都从事种植、养殖方面的农业生产工作,孩子们从小耳闻目染,多少都会一些种植方面的劳动。自2013年开始,学校调动全校师生齐动手,在校园东北角和西南角开辟出近三亩多的空地,设立“第五小学种植综合实践基地”,学生们利用课间拣拾出其中的砖块、石头,又从家里带来很多农家肥施到地里,然后在基地中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平时下午下班后,老师们一起除草、搭架、修田埂;活动课上,老师带着学生观察蔬菜的生长,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蔬菜生长过程和不同蔬菜的习性,并且亲自动手学习如何给西红柿打岔,帮助豆角秧攀爬,帮助南瓜人工授粉等等,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每周孩子们都盼着上活动课,很多孩子都写了蔬菜观察日记,记录下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二)、发挥足球运动优势,开发体育类校本课程。少数民族孩子在运动方面有很大优势,尤其是爆发力很强。学校很多孩子都喜欢足球运动,我校借着全国“足球进校园”的大好形势,挑选出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成立校园足球队,每天放学后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训练。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今年我校的男子足球队在师市小学生足球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实战比赛第一,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如今我校已经掀起了一股足球热,为了促进学校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足球队员的发掘和训练已经形成了梯队模式,在原有的高年级足球队基础上,又成立了一至三年级组的男子、女子足球队,幼儿园的大班、中班也选出一些爱好运动的孩子组成了“幼儿园小小足球队”。我校仅有一名体育专业教师,我们又外聘了一名专业的足球教练为孩子们的训练进行指导,力求让足球运动成为我校特色项目。
(三)、借助文化馆“文艺惠民”政策,开发学校艺术类校本课程。我校教职工总人数26人,音乐专业教师一人,没有美术专业教师,艺术教育很薄弱。学校积极联系石河子文化馆,借助于文化馆落实“文艺惠民”政策之机,不仅为我校赠送了十台电子琴,以及毛笔、墨汁、书法纸等物品,还派出文化馆专业的电子琴老师、书法老师到我校为学生教学电子琴和书法,每周四课时的学习,不仅有效的实现了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使我校学生得到了专业的艺术教育。在今年庆“六一”文艺汇演中,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让所有在场的家长欣喜不已。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计划借助于文化馆、电视台,开展绘画、舞蹈、主持等多方面的艺术培训,让我校的艺术校本课程再上新台阶。
三、案例反思。
总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有开放的办学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综合校内资源、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寻找一切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有利之机,才能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读书笔记篇四
城关乡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焦点。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培养多种人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
2.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迫切需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3.当今社会需要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学校必须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4.我校网络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设置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个性化课程。
二、奋斗目标:
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1)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3)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4)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5)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6)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组织管理: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小组,校长宏观调控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指导。教学视导服务中心全面负责校本课程的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教研组拟订《校本课程纲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领导小组 组 长:苏国喜
副组长:李太茂 杨保柱
成 员:张 霞 周海营 张志森 黄干强 张登峰 李 珂 朱东升 吴 娱 张 丽 吉雅丽 许聪慧 王爱萍
职责:领导小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2、组织协调小组
由教务处、教科室所有成员组成。
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
3、执行实施小组
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编著和初审校本教材。
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四、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拓编。其次是对课程结构的革新,它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学科知识横向整合。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使学科知识具有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基础性课程的特点。
学习策略课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这种策略适合任何课程和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实验策略等。学科学习策略直接与学科联系,并具有“生成性”特点,因此应成为学校基础性课程中开发的重要内容。
2、丰富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如乒乓、排球、篮球、足球等,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这类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网页信息浏览等。博知课程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如艺术怡情可通过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演等课程来实现。该类课程可教给学生有意义的怡养性情的方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成功人士案例分析、挫折调适、坚持训练等磨砺性教育课程。当前,很多学校仍偏重智力,忽视意志力培养,致使多数学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会适应困难。因此,开发励志课程已迫在眉睫。“广行”课程就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科技创新、新闻采访、英语会话、实验操作等课程。丰富性课程可单独开设,亦可交叉进行,这要依据不同情况而定。
3、发展性课程
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相对于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学科知识竞赛辅导等课程。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术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思维训练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虽不占很大比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1、调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
2、申报
通过教研组会议,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内容。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
3、审核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
4、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方式与途径: 1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2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3学习--老师们通过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经过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教材编写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并且做到色彩鲜明、图文并茂。
5、实施
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
6、督查
教导处和科研处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建议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实施
一、实施流程(1)选课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
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2)排课
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
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3)上课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4)考核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对学生的选课要科学引导 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及学校安排中的实际困难,克服学生选课中的兴趣主义倾向,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避免学生选课中“想选就上,不想选就不上”的现象。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及时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3)学生要认真上课
学生要按时出勤,遵守学习常规,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要求。学生校本课程的学分应纳入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评价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4)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
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调研和监控。通过听课、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及时反馈,并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设提供决策依据。
三、校本课程评价
1、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1)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有现实意义 *课程宗旨较好体现现代价值观念
*对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有切实帮助(2)课程目标的确立 *目标明确、清晰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
*能考虑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3)课程内容
*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编排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新科技、新观点、新方法含量高(4)课程评价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1)指导思想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2)目标内容
*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3)指导过程
*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善于设疑激趣 *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设计训练针对性强,方法灵活、生动
(4)教师素质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板书科学、新颖、美观(5)全体性
*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全体学生都有收获(6)全面性
*掌握学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7)主动性
*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8)创新性
*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3、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学时成绩(c),即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成绩;超过90%,可计满分;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成绩(p),即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占学业总成绩的40%。
(3)结业成绩(k),即课程结业成绩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读书笔记篇五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学校课程开发的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视角、新的焦点。通过 年的课改实验工作,结合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经过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专题研究,特制定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供校本课程开发究。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本校的优势,自主开发和运用本校的课程。积极开展学校课程开发与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努力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及意义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而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力军。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教师、提高教师、发展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发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兴趣,能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建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国家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有力地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概念的论述
1、什么是“校本”及校本研究
“校本”(school-base),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英文来看,大意可以解释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大教育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认为“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
一切为了学校,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课程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宗旨和主题。一切在学校中,是指树立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在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要有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甚至学生和家长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一切基于学校,是指在课程改革中,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所有存在的种种潜力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源收集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与形成理论的一种活动。
2、什么是课程及校本课程
“课程即教学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进程的总和”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北师大教育博士肖川认为:“课程是指我们将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能体验和经历到的客观世界”。校本课程主要指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校长领导下,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3、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都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属于 条件性课程资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不能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4、什么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校长为主导的由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的,充分挖掘利用校本资源的活动。
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原则(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不是随意而行的,它需要遵循如下八条原则:
(1)优选性原则:
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应用。
(2)适应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同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使所有学生都能适应。
(3)开发性原则:
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4)经济性原则: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用最小的开支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5)针对性原则: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 不同的课程目标应开发与利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6)个性原则:
不同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突出个性。
(7)因地制宜性原则: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要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做到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与其它教育内容协调配合,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实现可行性。
(8)趣味性原则:
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中,要结合所开发的课程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从而带动相关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五、六个小组十八个专题的校本课程资源探索构想(一)学生资源(1)学困生(2)问题学生(3)学生心理健康(4)模范学生、小组长
(5)学生作业、日记、学习方法(二)教师资源(1)教师思想素质、师德(2)师能、特长(3)教法、学生管理(4)师生关系(三)学校管理(1)制度(2)会议(3)机构(四)家长资源
(五)社区资源(1)电影院(2)文化广场(3)典型事例
(六)校园文化(1)环境设施文化(2)活动形态文化
以上十八个专题的调研时间主要可以安排在两个假期和节假日内进行。十八个专题又可以下设子专题。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来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和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作用,鼓励工作认真、优先完成任务、形成报告材料和发表论文的师生。
六、校本资源开发的前景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以提高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将步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我们坚定地相信:随着校本课程资源探索的推进和发展。随着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资金的到位。随着不断提高现代教育信息中心网站的应用率。明天的什字中心小学一定能够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时俱进,走在各兄弟学校的前列,成为现代化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