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12篇)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8:22:33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12篇)
时间:2024-03-20 18:22:33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一

将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并在课内演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本设计拟突破这一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1、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

2、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

1、改编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2)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到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3)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

(4)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对欣赏表演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热闹”,而应看出“门道”,进一步对原诗进行思考,同时对诗歌、话剧这两种不同艺术手段在表现同一内容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

(1)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

(2)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

(3)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的佳禽失偶,又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朗诵时应尽量放慢节奏,配合好音乐的速度。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恶。

点拨: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深入理解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造成的。对这各同类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时注意了个性上的差异,这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提问: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可能是“遣归”的最根本的原因。

点拨:焦母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显然以封建礼教为准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说明:这一问的社会意义似较深广,即使在当今,这样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义。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刘兰芝的艺术形象。

3、思考·领悟:通过刘兰芝被遣归原因的思考领悟封建家长制是造成刘兰芝悲剧的罪魁祸有。

4、发现·探究: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置疑并进一步探究。

[过程和方法]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全诗很长,但阅读难度不大,且课文有很详细的注释,学生只要结合注释便可顺利地阅读全文。考虑到诗歌篇幅长,若以老师讲授的方式来处理课文,耗用课时必在3课时以上,且学生很容易疲累,以致失去阅读兴趣,故笔者在本课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过程与方法如下:

1、提前几天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让学生熟读课文。

2、在班内公开“招聘”导演,并由导演招募编剧、演员,将诗歌改编成课本剧,原则上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3、招募法官:教师提前把问题甩给学生:刘兰芝、焦仲卿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却因被逼双双殉情而死,那么,谁该为刘兰芝、焦仲卿的死负责任呢?两天后,老师将开展一次模拟法庭,谁能出任这次法庭审判的主审法官?

4、由法官主持竞选陪审团、原被告律师团(因笔者所任教的高一(9)和高一(10)班皆有语文学习小组,且小组成员间凝聚力很强,组与组竞争意识又很浓,故此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方法:先由各小组报名,如报名人数超过2个小组的,让他们拟出起诉书或辩护词并由老师协助主审法官择优录取,竞选失败的同学在法庭上就充当观众,但允许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原、被告律师团。

5、要求学生,犹其是陪审团、律师团的同学认真研读教材,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课文内容为主要依据,于课前写好起诉书或辩护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刘兰芝形象的把握体会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2、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3、通过多样化解读缩短学生与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喜爱之情。

刘兰芝的艺术形象

刘兰芝被焦母遣回的原因

2课时

一、导入

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被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自缢于自家庭树,刘兰芝与焦仲卿因被迫,双双殉情而死,谁该对这一事件负责任呢?高一(9)班的同学对此已是心中有数,今天我们一起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汉末建安年间,一起去审判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件,为了防止一些莫须有的指控,防止能言善辩的律师们凭空捏造事实,现在有请:小火柴(语文学习小组组名)的组名们为我们倾情再现1800多年前的这一悲剧故事。

二、话剧表演

三、模拟法庭

1、导入语:感谢小火柴们的精彩演出。这真是一个让人为之悲愤的故事,对焦母和刘兄,最愤慨不过的当属“鹰之曲”和“青一色”(组名,皆为原告律师团)的组员们,而“游翔”和“似水年华”的同学却认为焦母和刘兄情由可原,不应当追究其所谓罪行,谁的说法更有道理呢?现在有请法官就位,赶快来主持这一公道吧!

2、幻灯片投影“模拟法庭”审判规则

刘兰芝、焦仲卿殉情一案模拟法庭活动规则:

①本活动倡导同学们的合作、互助精神,小组成员必须共同探讨,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②“灰羽联盟”为陪审团,主审法官:林国海,陪审团负责记录审判过程,并根据审判过程写好判决书。

③“鹰之曲”和“青一色”为原告律师团,负责为被害人刘兰芝、焦仲卿起诉与辩护,辩护理由要充分,以课文情节为主要依据,也可铺以相关资料。

④“游翔”和“似水年华”为被告律师,同时负责为被告刘兄和焦母辩护,要求同上。

⑤审判程序:法官宣布开庭→原告(刘兰芝母亲)读诉状→原告律师团宣读辩护词→被告律师团宣读辩护词→原、被告律师取证辩护→陪审团宣读判决书。

3、法庭辩论:

法庭中,学生围绕刘兰芝形象以及她被遣回的原因这一教学重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原告律师团抓住课文内容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刘兰芝是一个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的女性,指出她不应被遣,焦母之所以遣回,完全是因为出于妒忌心理,生怕美丽、举止品行不凡的媳妇动摇了她在家中的“家长”地位;而被告律师团也引经据典,抓住“孝”字作文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刘兰芝婚后多年无子,乃“大不孝”,该遣,此外,从其主动请归当中也可看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甚至还提出,刘兰芝入门后,正因为她的美丽、便“子甚悦其妻”,而《礼记·本命》中有规:“子甚悦其妻,父母不悦,出”,认为焦母遣刘兰芝有充分的理由,加之其投水自尽是在主动请归回到娘家之后发生的事,故其死与焦母无关,等等。

从辩论内容可看出学生对教材的研读已是非常透彻。在此,教师只要稍作点评便可完成这一教学环节了。

4、教师小结:

感谢律师团的精彩辩护,请同学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为我们自己创造的精彩而祝贺。刚才两个律师团的辩护皆有理有据,诚如原告律师所指出的一样,刘兰芝确实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而又知书达礼的女性,但被告律师团所言也不无道理,刘兰芝温顺、勤劳、能干,但骨子里却有一股倔劲,对于焦母的百般挑剔,她表现得不卑不亢,也就是她这种独特的个性才使得焦母对她无法容忍。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兰芝并非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的形象,她温顺,但决不唯唯诺诺,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她绐终不卑不亢,这也正是刘兰芝可贵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而焦母,无论其遣走刘兰芝的理由是什么,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

四、释疑、探究

[在前一环节模拟法庭的辩论过程中,原、被告双方都碰到一些让自己“卡壳”的问题,如原告律师指出刘兰芝的美丽、品行远近皆知,被遣回后县令和太守都慕名来提亲这一例证,而被告却提出置疑:对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县令、太守真的会为其子求婚吗?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可能吗?这样的问题,因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学知识有限,无法解决,对于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授课时及时把它们整理出来,并板书以期进行指导、探究。以下是法庭辩论中学生遇到的“死结”]

(1)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

(2)焦仲卿的母亲爱她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

[以上两个问题,因时间有限,已不可能把两个问题都解决,故在教学时笔者只对第一问题进行释疑而把第二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一项研究性学习作业。以下为问题(1)的释疑要点]

a.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是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的。汉魏时期,妇女再婚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蔡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可见,两汉时正统儒家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b.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反衬手法)

c.此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

五、布置作业

1、按生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列表梳理本课字词。

2、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笔者认为,此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这些新理念。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课本剧的编写、表演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改写好课本剧,就必须充分熟悉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把握诗歌形象。为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研读教材,这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目的。此外,无论是编排课本剧,还是模拟法庭,皆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必须一起研读教材,方能写好剧本、写好诉状、写好辩护词,方能作出裁决,没有“合作”精神岂能成功?此外,为了当好“法官”,为了“打赢”官司,学生们不仅用心研究教材,而且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其“探究”精神实为可贵。

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其中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处理信息、思辩能力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梳理字词的能力、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改编)、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辩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短短两节课,就有威严的法官、有优秀的导演和编剧,有出色的演员,有巧舌如簧、机智敏捷的律师。我想,这样的一堂课,已深深扎入学生的心灵,谁都不敢肯定,若干年后,不会从这个教室里走出去一名真正的编剧,亦或一名优秀的律师,故而说这是一个重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此外,本课教学虽只用了两课时,然而学生在课前作了大量研读、探究工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探求知识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带给他们的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预设与生成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置疑:县令、太守为子求婚,可信吗?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本课教学,亮点多多,但也有不足之处,高一(9)班有八个语文学习小组,只有五个小组参与活动(陪审团1个,原、被告律师团各2个),还有3个小组,除个别同学加入律师团外,尚有十七、八位同学只能充当观众,虽然他们也参与了前期的竞选,但必竞后期的学习活动参与不多,能力得不到锻炼,如何改善这一情况,笔者正在思考中。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三

1、试着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悲剧的底因,即探究刘兰芝婆媳关系。

2、积累重要的虚词用法和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1、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2、难点:

探究主人公悲剧的底因。

探究法。

共3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搜集《孔雀东南飞》研究综述类文章进行阅读。

1、让学生预习、翻译、自学课文,自行识记生字、生词和字音,落实本文的重点实词“相、自、见”的用法和意义。

2、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或上网检索汉乐府的特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3、为学生提供几篇有关本课的教研文章,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了解研究类文章的写作模式。本教案系研究性学习方案,旨在培养学生自读习惯和探究意识。搞好预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尤其是古文。导语设计设计一: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情感,也是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诗经有之、汉乐府有之、唐诗宋词有之、明清小说有之,但丁笔下有之、莎士比亚笔下有之、巴尔扎克笔下有之、托尔斯泰笔下有之、曹雪芹笔下有之、琼瑶笔下有之,或悲或喜的爱情感动着人们。下面请看一首爱情誓言:《上邪yé》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梁祝化蝶、唐伯虎点秋香都是熟知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设计二: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学生试着解读《上邪》。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以爱情这个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引出课题;以古诗引出本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解题及文学常识请学生解说检索到的“汉乐府的特点”“汉乐府的特点”: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本文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积累出习惯,习惯出能力,能力出成绩。模拟人物讲述情节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请从模拟文中某个人物的视角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用现代汉语把《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讲给大家听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种划分法: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如有遗漏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第二种划分法: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整体感知情节,梳理文章的结构。拟标题就是锻炼学生概括能力。落实重要虚词用法请一、二、三组的同学结合具体事例分别归纳“相”“自”“见”的用法,请第四组的同学评判。要求学生列表比照记忆。文化常识积累“五更”知识具体见联系举隅表格也系积累生活常识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学创造的重要任务,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请同学简要分析鉴赏文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知书达礼、多才多艺。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忍让既是美德又是缺点。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大孝子,忠于爱情,有反抗精神。有懦弱和服从的弱点。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焦母: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焦仲卿:温情、软弱,愚孝,忠贞。抓住人物在文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来分析人物的心里及思想感情。深度感悟文本重点研究分析悲剧的底因,即探幽刘兰芝婆媳关系文中兰芝被休原因的字样: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四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后】

1、本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再设计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真正体现了新教法的“四性”:开放性、群体性、合作性、交互性。

3、课文分四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基础落实一课时,研究探讨一课时,拓展延伸一课时,总结收束、作业交流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五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他中国民间文学几乎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他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孔雀东南飞(并序)》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族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诗歌。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1、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4、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木兰诗》吗?谁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或句子?(学生随便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与《木兰诗》齐名,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它。

(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并序)》。

1、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不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1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11)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谢:辞别(谢家事夫婿);告诉(多谢后世人);道歉(谢罪);感谢(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推辞(阿母谢媒人);衰亡,凋落(形谢则神灭)。

(14)相(xiāng):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互相(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5)见:看见,会见,拜见(相见常日稀);同“现”(彗星见于东方);表示被动,被,受(信而见疑);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府吏见丁宁)。

(16)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17)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18)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19)赍(jī):赠送。(赍赏)

(20)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踯躅青骢马)

(21)迎:迎娶(明日来迎汝);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迎接(迎新人)。

(22)零:落下,凋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2、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你认为全诗可分成几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可分成五部分。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2、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明确:焦仲卿和刘兰芝。

1、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先讨论,再交流,最后明确。)

明确: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2、你认为刘兰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毫无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3、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明确: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明确:封建家长制扼杀青年男女的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联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游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琬再游沈园,见词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六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三课时

一、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

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

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 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3~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段与第2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八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九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品读法、讨论法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一、导入:

(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

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

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十

知识与技能: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品味古乐府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话剧的展示,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几组“爱”,探讨悲剧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爱情悲剧的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剖析文中几组“爱”产生的原因,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一、情境导入

关于爱情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关于亲情的诗句:“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鲁迅先生对“悲剧”曾有过这样的诠释——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板书:《孔雀东南飞》中“爱”的分析)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在熟悉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析课文中的几组“爱”,探讨悲剧的成因。

2、在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在阅读中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回顾故事情节

回忆《孔雀东南飞》中的故事结构、主要人物,学生回答从人物中可以总结出几组人物关系。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化鸟双飞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的悲歌

四、探究文本(借助话剧表演与小组讨论)

缕清人物关系,分析母子(女)之爱

1、焦母与焦仲卿

2、刘母与刘兰芝

3、焦母与刘兰芝

情节:仲卿求母与仲卿辞母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用终不再娶的誓言表现对刘感情的真挚,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简洁概括话剧的所选情节有感情诵读诵读评价、指导)

对话:焦刘分别的对话

(明确对话情境,比喻手法等,学生分角色表演,评价,指导)

细节描写: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赏析方法点拨细节描写)

分析朗读指导诵读展示

小结:以戏剧性对白为主体,偶尔加之细节描写。通过品读人物之间的对话,深感两人用情至深,这一份爱情,曲折幽怨,动人心魄,让我们领略了悲剧爱情的魅力。

阿母心中的兰芝:

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十三教汝织(侧面印证了兰芝的自诉)

(阿母:慈母心肠、理解女儿)

婆婆心中的兰芝:

1、不懂礼节、自作主张----此妇无礼节,自专由(不把婆婆放在心上)

2、体态不美好---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焦母:蛮横无理、软硬兼施、顽固而有心计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

引入学生表演的话剧

总结人物形象:

1、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贤惠美丽---十三能织素等

2、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

3、聪颖智慧---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白自己在焦家处境)

4、刚强倔强---及时相遣归

(焦母:故意刁难,异常挑剔)

(二)分析姑嫂之爱

对比两组“告别”

与婆婆告别:“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与小姑告别:泪落如珠子

明确:“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

(三)分析兄妹之爱

质问:作计何不量!

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阿兄心中兰芝:

不识抬举、不知好歹、愚笨---怅然心中烦

阿兄形象:

1、性行粗暴

2、视财如命、趋炎附势---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

3、尖酸刻薄、冷酷无情---不嫁义郎体,其往何处云?

刘兄:是一个十足的市侩形象。

(四)分析夫妻之爱

通过揣摩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几次对话进行分析

焦仲卿:1、对爱情忠贞不渝2、珍惜眼前人的好丈夫3、孝顺

焦仲卿:

遵守孝道,忠于爱情,追求幸福,为爱殉情,是一个善良怯弱的书生形象。

焦仲卿眼中的兰芝

1、值得厮守终身、生死为友的合格妻子----幸复得此妇、黄泉共为友

2、受尽委屈之人----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在贯穿话剧的所有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和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辦是非但又迫于母亲不正当表达“爱”而养成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

五、深掘文本与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爱的告白

焦刘双双殉情,以刘兰芝或焦仲卿的身份或其他任何一个故事里的人物,写一封信。

学生当场宣读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与加深学生对悲剧意识的理解。

拓展延伸: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外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

总结与思考:是爱,还是对爱的扼杀?忠贞的爱情之花,伴随着两个年轻生命的凋零而陨落,令人扼腕叹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情之深,尽在语言。恰当地表达“爱”,才能收获美好的亲情、爱情。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课时。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复习旧课〗 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

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

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

(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乐府命名有很多种类:

一歌,如《襄阳歌》;二行,如《兵车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梁甫吟》;七辞,如《明妃辞》;八篇,如《白马篇》;九唱,如《气出唱》,十调,如《清平调》;十一怨,如《长门怨》;十二叹,如《梦妃叹》。

5、听(网络)录音朗读,给每个自然段标明序号,思考给全诗分几部分,如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各部分。

6、讨论之后,用pps显示:

〖情节〗

小序:一、起兴① 二、遣归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鸟

6、翻译小序。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概括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情节,写作缘起。

7、讨论起兴的作用:

一、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8、有时间就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家庭作业〗

1、翻译全诗,提出难懂的词句;

2、本诗犹如一出电视剧,请给各部分每个场面再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一下其内容。

第二课时

疏通全诗词句;掌握“相”字、部分偏义复词与“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个场面的内容。

〖复习旧课〗 检查有关汉乐府及本诗有关的知识。

〖学习新课〗

1、疏通全诗词句(要求针对每段提出问题,小组竞赛);

结合概括每个场面内容

pps:

┌请归 ┌兰芝还家

│求情 │县令遣媒

│斥子 │兰芝拒媒

二、遣归│慰妇 三、逼嫁│

│整妆 │太守遣媒

│拜别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筹婚(铺陈排比)崐

┌备嫁 ┌对兰芝夫妇的同情

│诀别 │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殉情│ 五、化鸟│

│别母 │对封建制度的抗议

└殉情 └照应开头

3、掌握部分词语的用法(见pps)

〖家庭作业〗

思考: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据,根据教材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来说明。要写在笔记本上,明天检查。)

第三课时

讨论问题;总结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复习旧课〗

1、检查词句知识及文学常识。

2、讨论问题: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可各抒己见)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结合“练习”第二题及诗中人物语言谈谈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特点。

先讨论,再用pps展示:

刘兰芝:忠于爱情;聪明善良,勤劳坚强;敢于反抗封建迫害

焦仲卿: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焦 母:蛮横无理(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刘 兄: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pps:〖艺术手法〗

一、构思

1、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选材)

焦刘两家对青年男女婚姻的干涉只写一家就不行。

2、起兴,化鸟

孔雀失偶起兴,鸳鸯双飞作结--民歌常用手法

二、语言

1、语言个性化; 2、铺陈、比喻

〖练习〗朗读全诗。

〖家庭作业〗 背诵有关段落(见“练习”第四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