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四篇)

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0 19:48:50
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四篇)
时间:2023-03-10 19:48:50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电子课本篇一

;

《匆匆》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感情。

3.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1.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2.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音乐《明日歌》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开启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老师最喜欢刚才歌曲里的一句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是呀,正因为我们心中总是在想着无数的明日,万事才成了蹉跎。我们应该怎样度过美好的一天,才能不辜负人生大好的时光呢?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中去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匆匆。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对,是时光匆匆)词语也是有温度的,带着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来读一读课题——匆匆。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初读自主读识

自由朗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

2、检测读识

(1)出示词语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觉察

徘徊 游丝 赤裸裸 头涔涔 泪潸潸

①指名读、齐读。

谁来说一说在读写这些词语时你想给大家强调什么?

a、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b、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师:孩子们在读句子时不要加字也不要漏字,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谈谈感受)

预设1: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因时光匆匆流逝而感到无奈和惋惜。

预设2:我感受到了作者有些焦急、痛苦、恐慌。

5、出示写作背景

《匆匆》作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这时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但朱自清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他“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他不愿虚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回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不愿蹉跎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而仍思有所作为,《匆匆》抒写的就是这种心境。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能不能发现这些追问在哪几个自然段中比较突出?

三、细读品味,感悟匆匆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第一次追问。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刚才发现很多同学都画下了这一段。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预设1:我觉得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十分富有诗意,很押韵,读这一段文字有一种像读诗一样的感觉!

预设2:我很欣赏后面的反问句,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很茫然,很痛苦,很无奈。对过去流逝的时光,没有好好把握,他又有些后悔。

师:你们真的用心去读了,老师也很喜欢这段文字。作者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运用了排比,通过一连串的反问,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的了他的无奈和惋惜。当你感受到了这些,请你把你的感受融进去再读一读,再来感受作者的这一份追寻。(学生自由读第这一段。)

(二)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自然段

孩子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来谈谈,

预设1:我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预设2:我感受到作者不甘虚度光阴,以及他对时光的眷恋之情。

预设3:我发现第四自然段作者有六次追问。第一次和第二次做出了回答。

师:这一连串抒情性的设问句和反问句,看似在问,其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不甘虚度光阴的强烈感情。

2. 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句换个说法( 课件出示)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但不能平的,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

3.合作探究

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两个自然段都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进行表达。这样表达畅快、直接,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开头: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在写法上叫什么?(首尾呼应)

师:让我们带着对时光流失的惋惜和感叹来美美地读读四然段。

(三)略读第二、三自然段。

1、朗读二三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将这抽象的时光写得具体可感的呢?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2、品读第二自然段。

3.(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感受到了时光的转瞬即逝。)

师:时间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却写得如此感人,他按时间顺序列举了早上起来、洗手、吃饭、默默、遮挽、天黑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板书:时光 一去不复返)

4.小练笔

(1)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然后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 )时,日子( );( )时,日子( );( )时,日子( )。

(2).学生展示。

预设:告诉我们时间的宝贵,应该珍惜。[板书:珍惜时间]

5.试背第3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1、朱自清的语言就是这样的令人陶醉,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他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启示我们珍惜时间,他的作品达到了190万字!正因为他认识到了时光的匆匆,所以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啊!就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全文吧!(配乐朗读)

2.时光如流水,一分一秒从不停歇,(多媒体出示以瀑布为背景的巨大的钟表画面)我们只有抓住时间,珍惜一分一秒,才会不在这世界上白白走一遭。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课堂检测: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徘徊

遮挽 蒸融 伶俐

2、仿写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了,有再( )的时候;( ) 了,有再 ( )的时候;( )了,有再 ( ) 的时候。

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脸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心情。全文语言优美而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文中有许多短句适合朗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实践我感觉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注重朗读,感受其优美的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我们感受到的语言美,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把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读中,学生初步了解的特点,如结构精巧,层次清楚,首尾呼应,情景交融等。

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加强对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时,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中把抽象的时间流逝通过具体的事物写具体。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三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练笔中发现,很多学生写得还不错。如一学生写到“思考时,日子便从脑中飘过:看书时,日子从书页上跳过;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滑过:仰望天空时,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悠悠的白云中飞过。”等等。

三、拓展读书领域,让学生认识学海无涯。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为拓展学生的读书领域,课上介绍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乐课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课后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受时间的珍贵。

在教学实践中虽有闪光点。但也有不足之处:

相关热词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电子课本篇二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详细知识考点 17《古诗三首》
1. 《浪淘沙(其一)》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的前两句“九曲黄 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通过“九曲、万里、浪淘、风簸、天涯”等 词语的组合,展现了黄河雄伟恢宏的气势。后两句中“直上银河”四字显现 了诗人逆流而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而“同到牵牛织女家”一句则化实 境为仙境,将读者带到了奇异的神话世界。

2.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江 南春》这首诗抓住莺啼、绿草、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 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诗中,描写江南明媚春光的句子是:“千 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感叹南朝覆灭,寄托讽喻之意的句子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的邻居, 诗中一句一景,分别展现了茅檐、花木、水田、青山等景物,由近及远,韵 味悠长。赞美庭院清幽,表现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诗中,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地 描绘了江南美丽的田园景色的句子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个“护”字,一个“送”字,化无情为有情,令人拍案叫绝。

4.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 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5. 弯曲.(qū)
花木成畦.(qí)
排闼.(tà)
黄莺.(yīng)
环绕.(rào)
浪淘风簸.(bǒ)
6. 字词解释 7. 簸:颠簸。

山郭:山城,山村。

四百八十寺:虚指,形容寺庙很多。

苔:青苔。

排闼:推开门。

书:题写。

绿映红:绿树红花互相映衬 8. 曲牌名:浪淘沙、 木兰花、 糖多令、 于飞乐 、青玉案、醉花阴 、喜 迁莺、醉乡春、念奴娇、黄莺儿 、踏莎行、南乡子、梅花引 9. 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8《只有一个地球》
1.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 了关于地球的多方面知识,(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2)地球所拥 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有力地说明了“只 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 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一类是可以再生的,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 源;
一类是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人类所犯的错误 是不加节制地开采;
对于可再生资源,人类所犯的错误是随意毁坏,不顾后 果地滥用化学品。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才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3. 至少在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 星球。另一方面,作者对科学家们提出的可以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的设想,也用了“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和“再说,又有 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做了回答。其实,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个设想很难 实现,不现实。

4. 供 gōng 提供、供给 gòng 招供、供奉 巧记:他供(gòng)职的单位,每天提供(gōng)一日三餐。

5. 同音字 xié 威胁.、协.助、和谐.、挟.持 dǔ 目睹.、堵.塞、赌.气、笃.信 6. 反义词 慷慨—吝啬 渺小—伟大 中心—边缘 枯竭—丰富 7.世界地球日:4 月 22 日 8.现象及宣传标语 现象:乱砍乱伐、乱倒垃圾、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乱排乱放导致水资源 及大气受到污染等现象。

标语:
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水是生命之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9《青山不老》
1. 《青山不老》一文讲述了一位老人用 15 年的时间创造的奇迹——绿化了 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造福后代,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赞扬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奉献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博大胸怀。

2. “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点明中心。这句话一语双 关,不老的不仅是老人留下的这座青山,还有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 绿化家园保护家园的奉献精神。所以老人的精神也不老,和青山一样长青。

3. 多音字 参 cān 参加、参天大树 shēn 人参、海参 cēn 参差不齐 巧记:在参(cān)观这次展销会时,我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人参(shēn)
产品,品质、价格也参(cēn)差不齐。

4.劲.(jìng)挺 肆虐.(nüè)
归宿.(sù)
记载.(zǎi)
5.描写青山的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20《三黑和土地》
1. 这首诗歌以质朴的语言,饱满的情感,通过对农民三黑在土地上劳作与 遐想的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 诗中的比喻来自简朴的乡间生活,把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软 床”,把挚爱土地的农民比作“旱田的鹅”。使得诗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3. 耙.(pá)扫 松散.(sǎn)
蹚.(tāng)水 逮.(dǎi)住 疙瘩.(da)
4. 描写农民的词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起早贪黑、春种秋收 5. 热爱大地的名句:
大地,你是万物之母。

——墨勒阿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1. 意见不同时,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要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 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2. 遇到不同意见要做到①认真倾听,准确理解;
②心平气和,表达观点;

③求同存异,换位思考。

3.有关环保的词语:生态平衡、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回收利用 语文园地 6 1.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2. 理解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 象来体会。如果古诗与古代神话故事、历史古诗有联系,也可以互相联系, 加深理解。了解历史朝代、时代背景,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学习古诗 词会有很大帮助。

3. 弄清楚一段话的意思,要通读整段话,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然后注意抓 住主要信息。练习中这段话的观点是:花草树木能让城市的生活环境更舒适。

4. 日积月累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习作 6:学写倡议书 关键 1:明确 倡议书要分条写。每一条写什么,语言要非常明确,要让看到倡议书的读者 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也许只有这 样,你的倡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每一条之间不要重复,也不要产生 矛盾。明确地发出倡议,明确地指导读者行动。

关键 2:简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倡议书的特色之一就在于“简洁”。

简单的百来字,让读者阅读起来,要感到轻松、畅快;
阅读之后,能够记得 清楚、明白。记住,只有简洁的倡议书才更具备传播性。而倡议书传播得更 广,你的倡议就有更多人呼应了。

关键 3:意义 文章以“意”为帅。意义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关于意义,也可以理解为写 下倡议书后,希望其发挥的具体作用,或者说是倡议书的功能。意义在哪里 体现呢?可以在倡议书的开头写出“发出倡议的缘由”;
可以在倡议书的结 尾呼应,呼告读者“响应我的倡议”。

再次强调:写有意义的倡议书。读者需要知道自己“做什么”,还需要知道 “为什么要做”;
知道“做了后会产生什么效果”。这样一来,写下的倡议 书就更实在,更有价值了。

素材宝库 好词 面临 绝种 危机 人类 自身 利益 善心 善事 煎熬 梦想 完成 达成 心愿 绵薄 维护 公德 健全 人格 不懈 努力 意味 倡议 倡导 培养 良好 习惯 尊重 权利 关注 生存 环境 提高 增进 增加 认识 数据 指数 恶化 爱心 援助 把握 遵守 规则 严格 执行 充分 理解 心情 勤俭节约 鱼虾绝迹 不容小觑 天灾人祸 援助之手 无家可归 触目惊心 文明修身 严于律己 迫在眉睫 亟待解决 无动于衷 滴水穿石 重建家园 好句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满目疮痍的灾区, 看到摆满遇难群众遗体的广场,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 2.绝大部分城市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它们是被遗忘在角落的生 命,不受重视;
它们的身体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残 疾带来的痛苦。

好段 1.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相同的感受。公园附近有一条河,听妈妈说,这里的 水以前非常清澈,都可以看见河中的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可现在,人 们把垃圾往河里投。工厂也把废水排入这条小河。不久,这条小河就变得臭 气熏天了,现在,大家都要捂着鼻子路过这条小河。

2.文明在我脚下。整治交通顽症。既关系到我们这座城市的荣辱,更关系到 每一个市民的切身利益。我们要以文明的形象向世人展示大都市的风采,我 们有入云的摩天楼,有繁华的步行街,但是如果不少市民一出门就闯红灯、 拾脚就乱穿马路,怎不令八方宾客叹息摇头? 好开头 1. 雨果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叔本华也曾提 到:“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2.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8.0 级地震,造 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 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任何人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 悲叹。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捐款的方式为受灾人民提供援 助,帮助汶川县的灾民渡过难关。

好结尾 1. 收手吧!人类,地球母亲在痛苦地哭泣,难道你们没有感受到地球母亲 的痛苦吗?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努力,携手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 园吧! 2. 让全世界的朋友们携起手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 的朋友——大熊猫。

佳作 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有句话说:“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 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苏联作家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 类进步的阶梯。” 然而,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儿童阅读现状的调研让人忧心:西方发达 国家儿童 6~9 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 2~3 岁才开始;

美国儿童 4 岁后就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 8 岁才 达到这个水平;
美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 3 万字,中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 5000 字,仅为他们的 1/6。

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想大声疾呼:读书就是希望,让我 们一起阅读吧! 一、养成阅读习惯。利用课余空闲时间多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 到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

二、读好书。读一本书就像交一位朋友。书籍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如同 我们选择朋友一样。

三、读以致用。将读书、做人、做事和谐地统一起来,将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 进书香的芳草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选好书、读好书。让我们在书籍的 指引下,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未来 ! 六 6 中队 20×× 年 × 月 ×× 日 1《白鹭》
1.《白鹭》作者郭沫若,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2.6—8 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水田钓鱼图、闲立枝头图、黄昏低飞图。

3. 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 美得恰到好处。(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 为 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白鹭是一首歌,一首优美的歌,一首铿锵的歌。全文描写了白鹭的形 体、颜色和神态,赞颂了寻常事物中蕴含着的内在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而高洁、朴素而美好的境界的 追求和向往。

4. “清澄”一词一般形容水清澈透明,这里用来形容画面,含义为“清新、纯净”,突出了画面清纯 美丽的特点。

5. shì 嗜.好、试.验、示.意、故事. xián 嫌.弃、悠闲.、贤.惠、弓弦. 6. 澄 chéng 清澄、澄澈 dèng 澄清 巧记:浑浊的水放在缸里澄(dèng)清了,就变得澄(chéng)澈多了。

7. 描写白鹭的古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绝句》)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2《落花生》
1. 作者课文围绕落花生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四部分内容。

2. 文章借写花生告诉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 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 竹子——虚心正直,梅花——高洁顽强,蜜蜂——勤劳奉献,路灯——默默坚守 由“蜜蜂”我想到了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唰—唰——唰—”前方传来扫地的声音,晨光中,我看到 了一个又瘦又小的身影。她,就是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的女清洁工。我从她身边经过,只见她戴着手套, 穿着单薄的衣服,不停地挥动着扫把,把枯枝败叶、果皮纸屑扫进簸箕里…… 老师虽然不像着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 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们呕 心沥血,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耕耘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行动和耐心播撒了爱的种子,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 道理。多少个静静的深夜呵,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那作业本上的那一条条批语, 那一个个红 勾不全都凝聚着老师心血吗?他们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 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4. 分辨、争辩、花瓣、小辫子 爱慕、临摹、坟墓 5. zhà 榨.油、爆炸.、奸诈.、微风乍.起 6. 便 biàn 方便、便利 pián 便宜 巧记:楼下便(biàn)利店里的商品卖得非常便(pián)宜。

7. 歌颂奉献的古诗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桂花雨》
1.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桂花盛开时桂花的香气,摇桂花、晒桂花、食桂花。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家乡的生活离不开桂花,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 的。母亲并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母亲的话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3.“桂 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浸,泡,使渗透。形 象地写出了桂花香的浓郁,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4.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从“抱”“摇”等动词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将纷纷飘落的桂花说成是桂花雨,形象贴切,生动地描写了儿时的“我”摇桂花的情景, 表 现了“我”欢乐与兴奋的心情。

5. jiǎn 捡.拾、挑拣.、检.查、剪.刀 6. 鲜 xiān 鲜美 新鲜 xiǎn 鲜见 鲜为人知 巧记:这座鲜(xiǎn)为人知的小岛上,盛开着许 许多多鲜(xiān)艳的小花。

7. 作者喜欢桂花,为什么却将桂花与梅花对比,说它笨笨的?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写它平淡无奇、不够灵秀,然后笔锋一转,交代“我”喜欢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表达了我对桂 花的喜爱之情。

8. 描写桂花的古诗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桂子月中落 , 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4《珍珠鸟》
1.《珍珠鸟》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著有《俗世奇人》《神鞭》等多部作品。

2. 本文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从相识、熟悉、亲近到信赖的关系变化过程。小鸟由“怕”人到“信赖” 人,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爱的颂歌,揭示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主题。

3. 蔓màn 蔓草、蔓延 wàn 藤蔓、瓜蔓 巧记:我发现蔓(màn)草中有几条瓜蔓(wàn)。

待 dāi 待会儿 dài 等待、招待 巧记:请你耐心等待(dài),待(dāi)会儿我就下来。

卷 juǎn 卷尺、卷心菜 juàn 试卷、画卷 巧记:我小心翼翼地卷(juǎn)起了这幅珍贵的画卷 (juàn)。

4. 信赖是一盏灯,一盏明亮的灯,它使我们前进的道路更亮、更明;

信赖是一杯茶,一杯浓浓的茶,它将温暖与爱传递给大家;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提示:1.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
2.提出班级建设的目标,从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考虑;
3. 制定细则;
4.认识公约的重要性,约束自己的行为。

示例:班级公约内容 1. 进校:穿戴整洁,危险物品莫带来,见到老师要问好。

2. 集队:出操快静齐,升旗仪式要庄重。

3. 锻炼:两操两课要参加,动作规范做好操。

4. 学习:上课专心听讲,作业按时完成。

5. 课间:休息不打闹,上下楼梯有秩序。

6. 安全:防火防电防跌伤,出现事故莫慌张。

7. 公物:公共财产要爱护,如有损坏要赔偿。

8. 生活:勤俭节约不挑食,文明就餐讲卫生。

9. 离校:值日卫生勤打扫,离校熄灯关门窗。

10. 目标:班级公约大家定,行为习惯常对照。

名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语文园地一 1.三句话都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
白鹭的精巧、和谐、匀称 之美;
“瓜、藤、叶”的美丽可爱。

2. 温和(形容气候)昆明的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形容性格)薛老师说话很温和,从不向我们发脾气。

3.《蝉》这首诗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藉(jiè):凭借,诗句包含的真理是: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一、确定写作对象 习作 1《我的心爱之物》
选择你最喜欢的、最好写的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文具、玩具、生活用品)
二、进行观察 1.外形 (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组成)
2.观察顺序 三、说一说它的来历 写一写你是怎么得到它的,为什么它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其中又包含了什么感情在里面呢? 四、写作提纲 开头:点出要写的心爱之物 中间:
a.介绍其外形特点与内部构造 (大小、形状、颜色;
按空间顺序)
b.介绍其来历、功能或用法 c.展开联想和想象 结尾:表达你对其喜爱之情 好词 香气袭人 郁郁葱葱 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 含苞欲放 惹人喜爱 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心满意足 悠然自得 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洋洋得意 没精打采 小心翼翼 可怜巴巴 细嚼慢咽 慢条斯 理 忠心耿耿 人意 心 怒放 好句 (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到内……)
3.作用 1. 香气就是从马缨花的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在香 海里游泳。(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人景合一)
2. 我有点坐不住了 , 书包里的小蚕活像在我心里爬来爬去,痒丝丝的。(细腻生动,充满童趣,蕴 含情感)
好段 1. 它小时候可逗人爱哩!才来我家时刚好满月,腿脚还站不稳,已经学会了淘气。一根鸡毛、一个 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 跌,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就到院子去玩了,从这个花盆跳到那 个花盆,还抱着花枝打秋千。(描写段)
2.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 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 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它一边只有三个小抽屉,抽屉的把手早不是原套了。一个是从 破箱子上移来的铜把手,另外两个是后钉上去的硬木条。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 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描写段)
好开头 1. 即使在不怎么冷的日子,我也喜欢围上它,它是一条不起眼的围巾,但它的抚触轻暖,有如南风 中的琴弦,把世界遗留在恻恻轻寒中,我的脖间自有一圈暖意。(开门见山,运用比喻,铺垫下文)
2. 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
但最恋恋不舍的是西府海棠。(运用 排比,强调重点,点出喜爱之情)
好结尾 1.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总结全文,表达赞美之情)
2. 太阳照射的时候,三角梅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
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 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要挣脱枝头,翩翩飞去。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 秘和潜能的。(意蕴深长,回味无穷)
佳作 陪伴童年的挚友——舞蹈鞋 时光,稍纵即逝,回顾过往,满目尽是天真烂漫的金色童年。弹指一挥间,刹那芳华,只留下一阵 阵欢声笑语,与你相伴的日子,有欢乐,有惆怅,令我难忘。

你,陪伴了我五年的挚友——我的舞蹈鞋。

犹记得初见你时,百感交集,心中有按捺不住的激动。你静静地躺在匠心独具的包装盒里,身穿一 件肉粉色的晚礼服,犹如一位小姑娘急匆匆地去参加舞会似的。旁边还有两条带子,系在舞蹈鞋里面 的两边,好似一条腰带系在你美丽的礼服上翩翩起舞。

第一次上课时,我穿着你在窗明几净的舞蹈室里练习舞蹈,虽然索然无味,却也有些许期待。你在 日光灯下闪闪发光,似乎在为我加油,望着光芒四射的你,心里不再浮躁。两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 使我心 力交瘁,但却因为有你的陪伴,疲惫中又掺杂了丝丝喜悦,不知不觉中缓解了身上的酸痛。

和你在一起的日子里,我把舞蹈视作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你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好搭档, 在你的陪伴下,我越发喜欢舞蹈了。

你带给了我喜悦,亦伴随着泪水。那是一次舞蹈课,我没有穿袜子,古灵精怪的你在我脚上磨来蹭 去。起先,我毫无察觉,但不知不觉中,我感到阵阵切肤之痛,我情不自禁地向脚踝看去,蓦然发现,竟 然被你磨破了一层皮,滴滴殷红的血正从伤口溢了出来。无奈,我穿上了平常穿的鞋,一瘸一拐地回家了。

相关热词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电子课本篇三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 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 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 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再次,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第2课 《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
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
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
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
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 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
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
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
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诗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
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
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 )【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来去匆匆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一)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
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二)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一)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a.离开枝头;
b.斜枝、树枝;
c.另外一枝。本文指的是横斜突兀的树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2)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3)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说,指名演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4)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作业布置】 1.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2.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3.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4.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第4课 《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体验隐趣,导入新课。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
春使我开放;
夏让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我是婚礼的冠冕;
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作者简介: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 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字词释义 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

琼浆:指美酒。

啭:鸟婉转地叫。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7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第1至4段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第1段写“我是大自然的话语”,第2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以星喻花,突出花的高洁夺目。第3段写“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冬,写出了花孕育、生长的过程。第4段写“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第5至7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全诗都是“花”的隐喻,前四段尤其可以看出花的特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是说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这是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犹如草坪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
春使我开放;
夏让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我是婚礼的冠冕;
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是说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

三、拓展延伸:
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习作:变形记》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用比较通顺的语句,不拘形式地写出想象中的“变形记”。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在交流中,学会欣赏习作的成功之处,学习修改习作的不足之处。

3.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教学策略】 孩子天生爱幻想,教师在课上让孩子欣赏动画片,陶冶情趣,再和孩子们讨论各自喜欢的动画,并适时提问:动画中的人物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把目光投向神奇的变化,不断发现、捕捉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教师借想象让大家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随后教师扮演新角色,来营造一种互相自我介绍的氛围,达到情动辞发的效果。习作完成后采用让学生尝试自我修改、同学间相互修改、老师修改等多种形式,并针对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进行二次指导、二次习作、二次点评,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发挥想象,选择自己最想变成的一种东西,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3.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变”的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画面,感受“变”的神奇。

(1)师提问: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2)小结:孙悟空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太神奇了!你们想和孙悟空一决高下吗?今天,有一位客人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他就是想象大师。(课件出示:卡通人物)
2.板书:变形记 【设计意图】 《西游记》是同学们最熟悉的故事,在视频、配乐的感染下,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变”的神奇意境里。

二、引导审题,明确“变”的要求 1.阅读习作提示,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
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2.同学们,刚才孙悟空给我们全班都施了魔法,现在我们想变什么就能变什么,一会儿,他让我们变成白云;
一会儿,他让我们变成小花,变成超人,变成机器人……你们想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

课件出示:
…… 3.在孙悟空的帮助下,我们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你为什么想要变成它(他/她)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4.指名交流。

5.教师小结。

瞧,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地想,快乐地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设计意图】 从神话故事过渡到自己变,进入主题,学生感兴趣,教师也可以基本了解学生的个人感知,适当引导,让学生乐于想象,为下面编故事时的大胆想象奠定基础。

三、想象交流,体验“变”的乐趣 1.同学们,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有魔法的仙女,我用手中的魔法棒,轻轻一点,看,变了,变了,大家快看自己都变成了什么?(课件出示:动画设计,飞出一只只美丽的小蝴蝶)
2.快看看,变成蝴蝶的你们身上都有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看屏幕,将自己变成蝴蝶的样子说具体,语言优美生动。)
3.变成了蝴蝶的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呢?(齐读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4.变成了蝴蝶的同学们,你们在蝴蝶的王国里,一定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你能先自己回忆一下吗?(自编故事)
5.可爱的小蝴蝶们,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蝴蝶王国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在蝴蝶王国里的“经历”具体表达出来。)
6.点评:你们觉得谁经历的事儿最有趣?为什么?待会儿我们就将这几个经历编到我们的故事中去。

7.在蝴蝶王国里经历了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有什么感想对大家说吗? 8.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谁愿意将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编故事,让全体学生明白如何去大胆想象,讲清楚自己编的故事。这个具体范例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四、独立习作,编写“变”的故事 1.同学们,编故事简单吗?编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讨论得出结论)
师小结:编故事的时候,要说清楚你变成一样事物后是什么样的;
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想象这些有趣的“经历”的时候要写清楚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最后还可以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2.同学们,展开想象:你还能变成什么?又会经历什么?自己再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3.学生各自编写故事。(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由讲到写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有了前面“变蝴蝶”的经历后,学生讨论概括出了编故事的方法,由此拓展开来,编起故事自然手到擒来。

五、分享故事,评说“变”的精彩 1.画出自己的故事中大胆想象的地方,在旁边给自己一颗大大的五星。(自我评价)
2.选取部分习作,当场评说。教师指名学生读一读故事中大胆想象的精彩部分,全班评议。

3.教师评价,鼓励创编。

【设计意图】 多途径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读、自评、展示、修改习作,享受习作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六、提出要求,期待“变”的世界 今天,我们在想象大师的帮助下进行了神奇的想象之旅,用手中的笔编写出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想象故事。同学们写好以后,记得要读给小伙伴听听,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好后,想象大师要帮我们评选出故事大王哟!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习作要求,写好后和同学交换习作,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阅读他人或自己的习作,按习作要求评价作文,提高赏析能力。

2.学会修改习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过程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朗读课前分发的两篇优秀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师生共评。

(1)讨论交流。看了这两篇优秀作文,你发现它们好在哪里? (2)习作中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呢? (3)该如何修改呢? 3.赏读,交流修改感受。

(1)现在请刚才展示的同学把改之前的习作和改后的习作分别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2)引导学生讨论修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赏评优秀的学生习作,让学生既能自我品味,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赏析,增长知识,掌握习作的写作方法、修改方法和技巧。

二、自我推荐,组内互改 1.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请同学们在组内读读自己的习作,让组员给你提提修改意见。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组员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

2.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1)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结合组内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主修改习作。

(2)修改后在组内互相读,并请组员进行修改。

(3)自己再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设计意图】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一直以来,命题、指导、作文、批改、讲评一直是作文教学的固定模式,批改学生习作花费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收效却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学生参与,缺少学生主动提高这一过程。所以教师要把修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中,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修改习惯。

三、交流收获,共同提高 1.习作改完了,说说你对所改的习作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修改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总结:要想写出好的习作,修改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后,一定要反复地对习作进行修改,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己对修改的认识,端正修改态度,掌握修改的方法,养成动笔则求疵,见疵则思改的习惯,不断培养习作时严肃认真的态度。

四、誊抄习作,展现成果 将修改满意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 展示习作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习作的信心。

【教学反思】 1.利用童心,激发童趣。孩子天生爱幻想。我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欣赏动画片陶冶情趣,再和学生讨论喜欢的动画,动画中的人物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把目光投向神奇的变化,不断发现、捕捉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

2.放飞想象,拓宽深度。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教师借想象让大家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随后教师扮演“蝴蝶”,营造一种新角色互相自我介绍的氛围,达到情动辞发的效果。教师用语言描述,放飞想象,带领学生踏上神奇之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分享交流的方式,体验百变后的快乐,在交流中拓宽思维的深度,丰富“变”的过程,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到习作的思路,将变的过程“说清楚”,为“写明白”奠定基础。

3.多法修改,扎实有效。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采用让学生尝试自我修改、同学之间相互修改、老师修改等多种形式,并针对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进行二次指导、二次习作、二次点评,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变的内容”上的指导还不够,因为学生“变的事物”并不多,说明老师的启发还不到位。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电子课本篇四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1.

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2.

2017六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复习题

3.

人教课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基础复习题

4.

小学第六册期末考试复习综合试卷

5.

语文第六单元试题

6.

2017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试题

7.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试题

8.

gmat综合推理复习建议

9.

职称英语综合a复习试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