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辽宁导游考试导游词(4篇)

辽宁导游考试导游词(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8 17:22:20
辽宁导游考试导游词(4篇)
时间:2023-03-08 17:22:20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辽宁导游考试导游词篇一

在关东地区,有著名关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东陵)、永陵。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动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内葬者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马碑

清代的皇陵、宫陵、王府及坛庙前,两侧的甬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木,作为官兵人等下马标志。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而庄严。

永陵建陵之初,下马标志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时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质下马碑全部换成石刻的下马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竖立在永陵陵宫正门前1公里处的两座下马碑。

两座下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至此下马。

二、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为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

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质栅栏门。门及前后檐柱均涂红色,颇具满足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点。

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祖先们具有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立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的浓重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质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

二、神门与神道

这里就是永陵的前宫院,大家看,我们脚下的是三条石甬道,这三条甬道与永陵的正红门、启运门一样,曾是清代皇权的象征。

永陵正红门、启运门均为三间门,正中为神门,左为君们,右为臣门。与门一样,陵内的石甬道也是3条,中为神道,左为君道、右为臣道。神门与神道是陵内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灵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时要走君门,随从则走臣门,皇帝祭祖时要用芦席在门前搭盖帷幕,将神门遮挡起来,避免看见此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门、君门、臣门与神道、君道、臣道对游人已经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三、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无建树,只是因为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我们现在看到的4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

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四座碑楼却样式一致,于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分高低之感。

清入关以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四祖碑楼”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四、坐龙

与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历史辈分最大,建筑规模最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小视它,因为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龙。

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龙”,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16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左右两侧的石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脑海里网罗一下所见过的龙,似乎从未见过龙像狗一样坐着,那么,坐龙究竟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狗是满足祖先的崇拜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传说中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不过,满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耸立在四座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规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内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笔秦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刻写。

据史料记载,四祖碑楼建于两个时期。肇祖、兴祖之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显祖的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区刻制而成后运到这里的。

六、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这道门为什么叫做启运门,其中有一个典故。据永陵《大事记》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店。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运”一词的解释就是“起运”,封山、殿、门为“启运”,无外乎就是说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清王室对此的解释就是:“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

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有袖壁,由6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铜门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门上不允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可见清代封建等级之森严。

七、螭吻

在启运门和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和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启运门上被宝剑刺在上面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的螭吻,用作镇火防灾。

大家仔细看,启运门上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日”,西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月”,日月和为明,而将日月拆开则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层意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西挑日,东担月,象征着清王朝“肩担日月,一统天下”之意。

八、启运殿

建在方城内的启运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黄帝及皇后的神位。

请大家随我进入殿内一起去参观,这四座暖阁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来供四祖黄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阁设有8个龙凤宝座,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0xx年),道光皇帝来这里祭祖,曾留下龙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东巡祭祖,而将两件龙袍分别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挂出来,替他向祖宗尽孝,显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执政后,仅东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渐衰落,他形色匆匆,并从此结束了有清以来的这项盛典,称为清王朝皇帝东巡祭祖的终结者。

九、宝城

这座呈八角马蹄形的城叫做宝城,又称“月牙城”,这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皇家的坟冢称为宝鼎,容纳宝鼎的城就被称作宝城。

永陵宝城宽20米,纵深18米,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雄伟高大的启运殿做门面,宝城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三座宝鼎,中间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兴祖德右上方有一块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的。

十、神树

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树”。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100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害怕混龙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夺走,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来破除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在山上挖沟割龙首,在山上压小庙镇龙气,一连破了99条龙脉,只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能走能飞,破不了,风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就回京城复命去了。

恰巧在此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在长白山的部落被人打败,他背着父亲的骨灰盒,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见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个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骨灰盒来到龙岗山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没想到第二天来取骨灰盒时,却发现骨灰盒长到了树上,他借来一把斧子想砍树取盒,大树竟流出几滴血出来。

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罢这里地势地形后,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上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骨灰葬在这里吧”。

努尔哈赤的祖父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这里,然后回长白山将部落迁到了这里。前面说的那条悬龙,就伏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父压中了,后来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这段传说意在宣传“君权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谓的“神树”被一场大风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小榆树,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种下的,如今它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十一、招魂葬

古时候,一般百姓人家讲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则要追尊四祖,这是古代宗法制度决定的。皇太极在盛京黄衣称朕后,为依宗法制度,曾经做过将四祖归于一处,建造自家祖陵的梦,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儿的遗骨埋于朝鲜境内,无法迁回国内,因而没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儿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统领,后被明朝授为建州卫指挥使,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七性野人所杀,藏于朝鲜境内一个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东北的第一大家族,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儿始之繁衍,到1920xx年,620xx年间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30余万人,永陵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当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儿。让这位高祖魂归祖陵,不仅是皇太极一个人的梦,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众望所归。

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儿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绸缎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领上缝白绸一条,上写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宝城东北角。

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能看到5座坟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儿之墓没有坟冢,仅仅以魂的形式存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

辽宁导游考试导游词篇二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位于沈阳市中心和平区十纬路二十六号。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博馆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书画特别是晋唐宋元书画、历代丝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较为著名。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至于馆藏之元、明、清书画更是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这些艺术珍品中的一部分是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末代皇帝从北京携至长春,于伪满州国垮台时散佚,而后辗转得归辽博收藏。

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

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中,辽瓷源中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习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可谓丰富多彩。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馆藏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古地图类藏品中有明朝的万历年间李应试本刻本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由八幅组成通屏世界地图,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学成果,明、清两朝得以据此进一步认识世界。

辽博非常重视陈列展览,《辽宁历史文物专题陈列》以中国通史为经,以地方历史为纬,依辽宁地区重要考古资料为据,采取重点文物专题组合的形式,以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为宗旨。以旧石器时代的营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汉以后各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女真等诸民族的文化遗存为内容,构成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丰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陈列体系,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欣赏和好评。

辽宁省博物馆有着较好的基础和广阔地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将辽宁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工程纳入规划,于1998年在市政府广场内破土施工,作为世纪性的形象工程,辽博新馆建成后将对推进辽宁文博事业的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馆址原是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辟为伪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1992年增建新馆。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该博物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其中珍品颇多,有《草书四贴》(唐张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等传世之作;还有绘画如唐周※《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李成《藏林远岫图》等稀世珍品;丝绣方面的,有五代梁贞明二年织成的《金刚经》、元代织成的《仪凤图》、宋代缂丝《紫鸾鹊谱》、米克柔缂丝《山茶图》、明代缂丝《仇英水阁鸣禽图》和刺绣《瑶台跨鹤图》(宋绣)、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等。馆内的中国历史陈列,主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和传世工艺美术品组成。通过这些文物和辅助资料,使人们在了解中国历史概貌的同时,也可看出辽宁地方历史的特点。在展出的辽宁地方出土文物中,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还有汉、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是研究辽宁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辽宁导游考试导游词篇三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抚顺永陵!

在关东地区,有著名关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东陵)、永陵。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动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内葬者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马碑

清代的皇陵、宫陵、王府及坛庙前,两侧的甬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木,作为官兵人等下马标志。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而庄严。

永陵建陵之初,下马标志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时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质下马碑全部换成石刻的下马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竖立在永陵陵宫正门前1公里处的两座下马碑。

两座下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至此下马。

二、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为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

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质栅栏门。门及前后檐柱均涂红色,颇具满足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点。

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祖先们具有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立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的浓重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质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

二、神门与神道

这里就是永陵的前宫院,大家看,我们脚下的是三条石甬道,这三条甬道与永陵的正红门、启运门一样,曾是清代皇权的象征。

永陵正红门、启运门均为三间门,正中为神门,左为君们,右为臣门。与门一样,陵内的石甬道也是3条,中为神道,左为君道、右为臣道。神门与神道是陵内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灵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时要走君门,随从则走臣门,皇帝祭祖时要用芦席在门前搭盖帷幕,将神门遮挡起来,避免看见此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门、君门、臣门与神道、君道、臣道对游人已经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三、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无建树,只是因为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我们现在看到的4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

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四座碑楼却样式一致,于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分高低之感。

清入关以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四祖碑楼”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四、坐龙

与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历史辈分最大,建筑规模最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小视它,因为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龙。

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龙”,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16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左右两侧的石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脑海里网罗一下所见过的龙,似乎从未见过龙像狗一样坐着,那么,坐龙究竟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狗是满足祖先的崇拜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传说中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不过,满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耸立在四座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规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内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笔秦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刻写。

据史料记载,四祖碑楼建于两个时期。肇祖、兴祖之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显祖的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区刻制而成后运到这里的。

六、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这道门为什么叫做启运门,其中有一个典故。据永陵《大事记》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店。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运”一词的解释就是“起运”,封山、殿、门为“启运”,无外乎就是说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清王室对此的解释就是:“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

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有袖壁,由6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铜门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门上不允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可见清代封建等级之森严。

七、螭吻

在启运门和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和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启运门上被宝剑刺在上面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的螭吻,用作镇火防灾。

大家仔细看,启运门上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日”,西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月”,日月和为明,而将日月拆开则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层意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西挑日,东担月,象征着清王朝“肩担日月,一统天下”之意。

八、启运殿

建在方城内的启运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黄帝及皇后的神位。

请大家随我进入殿内一起去参观,这四座暖阁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来供四祖黄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阁设有8个龙凤宝座,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0xx年),道光皇帝来这里祭祖,曾留下龙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东巡祭祖,而将两件龙袍分别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挂出来,替他向祖宗尽孝,显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执政后,仅东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渐衰落,他形色匆匆,并从此结束了有清以来的这项盛典,称为清王朝皇帝东巡祭祖的终结者。

九、宝城

这座呈八角马蹄形的城叫做宝城,又称“月牙城”,这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皇家的坟冢称为宝鼎,容纳宝鼎的城就被称作宝城。

永陵宝城宽20米,纵深18米,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雄伟高大的启运殿做门面,宝城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三座宝鼎,中间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兴祖德右上方有一块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的。

十、神树

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树”。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100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害怕混龙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夺走,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来破除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在山上挖沟割龙首,在山上压小庙镇龙气,一连破了99条龙脉,只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能走能飞,破不了,风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就回京城复命去了。

恰巧在此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在长白山的部落被人打败,他背着父亲的骨灰盒,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见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个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骨灰盒来到龙岗山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没想到第二天来取骨灰盒时,却发现骨灰盒长到了树上,他借来一把斧子想砍树取盒,大树竟流出几滴血出来。

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罢这里地势地形后,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上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骨灰葬在这里吧”。

努尔哈赤的祖父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这里,然后回长白山将部落迁到了这里。前面说的那条悬龙,就伏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父压中了,后来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这段传说意在宣传“君权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谓的“神树”被一场大风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小榆树,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种下的,如今它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十一、招魂葬

古时候,一般百姓人家讲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则要追尊四祖,这是古代宗法制度决定的。皇太极在盛京黄衣称朕后,为依宗法制度,曾经做过将四祖归于一处,建造自家祖陵的梦,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儿的遗骨埋于朝鲜境内,无法迁回国内,因而没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儿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统领,后被明朝授为建州卫指挥使,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七性野人所杀,藏于朝鲜境内一个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东北的第一大家族,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儿始之繁衍,到1920xx年,620xx年间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30余万人,永陵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当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儿。让这位高祖魂归祖陵,不仅是皇太极一个人的梦,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众望所归。

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儿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绸缎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领上缝白绸一条,上写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宝城东北角。

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能看到5座坟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儿之墓没有坟冢,仅仅以魂的形式存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

辽宁导游考试导游词篇四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位于沈阳市中心和平区十纬路二十六号。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博馆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书画特别是晋唐宋元书画、历代丝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较为著名。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至于馆藏之元、明、清书画更是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这些艺术珍品中的一部分是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末代皇帝从北京携至长春,于伪满州国垮台时散佚,而后辗转得归辽博收藏。

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

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中,辽瓷源中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习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可谓丰富多彩。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馆藏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古地图类藏品中有明朝的万历年间李应试本刻本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由八幅组成通屏世界地图,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学成果,明、清两朝得以据此进一步认识世界。

辽博非常重视陈列展览,《辽宁历史文物专题陈列》以中国通史为经,以地方历史为纬,依辽宁地区重要考古资料为据,采取重点文物专题组合的形式,以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为宗旨。以旧石器时代的营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汉以后各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女真等诸民族的文化遗存为内容,构成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丰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陈列体系,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欣赏和好评。

辽宁省博物馆有着较好的基础和广阔地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将辽宁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工程纳入规划,于1998年在市政府广场内破土施工,作为世纪性的形象工程,辽博新馆建成后将对推进辽宁文博事业的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馆址原是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辟为伪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1992年增建新馆。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该博物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其中珍品颇多,有《草书四贴》(唐张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等传世之作;还有绘画如唐周※《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李成《藏林远岫图》等稀世珍品;丝绣方面的,有五代梁贞明二年织成的《金刚经》、元代织成的《仪凤图》、宋代缂丝《紫鸾鹊谱》、米克柔缂丝《山茶图》、明代缂丝《仇英水阁鸣禽图》和刺绣《瑶台跨鹤图》(宋绣)、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等。馆内的中国历史陈列,主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和传世工艺美术品组成。通过这些文物和辅助资料,使人们在了解中国历史概貌的同时,也可看出辽宁地方历史的特点。在展出的辽宁地方出土文物中,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还有汉、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是研究辽宁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