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中国宇航员先进事迹素材 宇航员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2023年中国宇航员先进事迹素材 宇航员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7 12:34:32
2023年中国宇航员先进事迹素材 宇航员先进事迹材料(四篇)
时间:2024-07-07 12:34:32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宇航员先进事迹素材 宇航员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今天,是__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告别北京航天城,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日子。7点半,杨利伟的妻儿早早地站在欢送的队伍中,等待出征的亲人。

7点45分,一身戎装的杨利伟走来了。没想到,他和亲人的告别竟出人意料的__静,__静得就像他__时去上班。

杨利伟来到父母身边,对老人说:“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别惦记我。”说完,他回头对妻子笑了笑,既没有泪水,也没有拥抱。周围人多,妻子一时不知该说点啥,突兀地问了一句:“带便服没有?”他笑着反问:“带便服干啥?”说得大家都笑了。杨利伟俯身亲了一下儿子,儿子调皮地说:“爸爸你早点回来,教我打游戏。”

记者见过种种军人的告别———上战场,上抗洪大堤,上风雪边关……然而却不曾见过如此重大的、划时代的告别,竟然这般轻松。

“你真的不紧张?”记者问。“有啥紧张的?”杨利伟笑着答道。“党和国家这么重视载人航天工程,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咱们国家技术力量这么雄厚,我相信党和国家,相信科学技术,也相信我的爱人!”妻子张玉梅接茬说。

记者深深感到,杨利伟的家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69岁的父亲杨德元是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的退休干部;与父亲同岁的母亲魏桂兰,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专门从老家赶来为儿子壮行,两位老人还带来了5斤儿子最爱吃的螃蟹。在某部任档案资料员的妻子张玉梅是杨利伟的同乡,当年是从县志上看到了杨利伟的“大名”,于是有了这段浪漫的爱情。学__出色的儿子杨宁康是三年级小学生,给爸爸的礼物早就准备好了,那是一篇发表在《作文导报》上的作文《爸爸的雄姿》:“我为自己有一位好爸爸而感到自豪……”

丈夫就要出征了,妻子凑在耳边说了句悄悄话:“别忘了打电话……”杨利伟使劲点了点头。

9点20分,杨利伟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乘机飞向远方……

中国宇航员先进事迹素材 宇航员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几位航天员来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专家的授课。他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最初的神秘感变得深刻起来。

他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攻关奋战中,__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如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的冲刺;在他和其他__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献,千军万马托举着__的“神舟”。

他联想到,__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写下动人诗篇,更有万户等人做出了极其悲壮的尝试。如今,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要在他的参与和努力下变成现实!

杨利伟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

当年同加加林一道入选的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称之为“上天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不是一个短的阶梯。”他们没说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10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十几门课程要从头学起。

离开空军部队时,为他送行的师长曾对他说:“你的身体和训练,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但你可能要面临学__许多新东西的挑战。”当时,杨利伟对这话并没太在意。

这会儿感触深了。他给老师长打电话:“让您说中了呀!现在我就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天天在背功课。”

杨利伟天生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更是废寝忘食。他回忆说:“初来时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过去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考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____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安全。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__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前额高高突起。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旋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的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__,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酷苛刻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同样做得十分出色。

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非常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苛刻的老专家十分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是最出色的,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好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据他说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严格要求自己,把一切做得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光荣地确定为首__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呆在“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一百多次。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产品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自己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看。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迅速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他都自信地回答:“没有什么失误!”

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刻,身经百炼的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飞船在实际发射时,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按程序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开始见到舷窗外的天空。然而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一位老总惊讶地问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

身为__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的事,他还能不知道?!”

首飞之前,杨利伟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么心情?”

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__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__静地去飞吧!”

中国宇航员先进事迹素材 宇航员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从太空眺望故乡,耳熟能详的景色,却看得人热泪盈眶。

因为这张照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事业!

从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到2021年神舟十二号返航,经历50年的发展,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一幕美景。

而在50年前,航天员聂海胜还不知道什么是“太空”。

聂海胜是一名出生在湖北枣阳的贫穷放牛娃,每天为难吃的大酱发愁。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心路历程,极好地告诉了我们“内驱力是如何塑造一个人”。

(一)

1964年10月13日,

聂海胜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县

杨垱镇西北边缘一个

偏僻贫穷的小村庄。

上个世纪60年代,

中国人民刚刚经历了挨饿的饥荒。

聂海胜出生时,

父母已经生了5个女儿。

因为家里贫困,

母亲身体虚弱,奶水不够,

姐姐们抱着他,

隔三差五地央求

有奶水的嫂嫂和婶婶,

才把他养活。

和许多男孩子一样,

聂海胜从小就向往军营。

他爱看打仗的电影,

喜欢听部队的军歌。

有一次,正在放牛的聂海胜

看到天上一架战斗机飞过,

他激动地追着飞机的轰鸣声跑了好久,

从那一刻起,

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

长大当兵,当飞行员!

为了这个梦想,

他更加刻苦地学习,

1980年6月的一天,

正在上初中的聂海胜

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

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

聂海胜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

可是等他跑回去时,

胃壁严重溃烂穿孔的父亲

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

父亲就这样匆匆走了,

没来得及看儿子一眼……

父亲的去世,

让本来就很艰难的家境雪上加霜!

从此以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她没日没夜地操劳,

养猪、喂鸡、种地……

聂海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他决定偷偷辍学。

初三那年,他背回书包,

向妈妈撒谎说学校放假,

扛起工具就去田间干起了农活。

母亲得知真相后

又是心急又是心疼,

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反复劝说,

聂海胜才终于回到学校。

重返课堂的聂海胜

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

终于从数百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成为唯一一个从镇中学

考入县一中的学生。

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

学校为聂海胜申请了救济金。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

高中每年假期,

聂海胜就去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

一个假期能挣十几元钱。

高中离家远,

坐车回家要八毛钱,

第一次放假回家,

聂海胜站在售票口却又舍不得买票,

于是他决定走路回家。

刚走出去一段,

又怕把妈妈做的布鞋磨坏,

就脱了鞋赤脚赶路,

30多公里路程,

一直到天黑他才折腾到家。

聂海胜的高中同学说,

虽然跟他睡在一个通铺上,

但大家都不知道

他早晨什么时候起的床,

晚上什么时候睡的觉。

有时就寝铃响后,看到他钻了被窝,

但熄灯后不知道什么时候

他又悄悄起床躲在路灯下学习去了。

(二)

啥也不想,只管飞!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82年秋,空军某部队

到枣阳一中的招飞,

聂海胜积极报名。

经过层层严格的身体筛查和考试,

他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空军某航校学员。

1983年6月,他于

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聂海胜还记得:

在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

部队为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

他说:“我带着甜蜜走向部队,

是部队让我这个苦孩子,

有了光明的前途。”

然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

人民空军飞行员,

离不开掌握大量的

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更离不开艰苦的体能训练。

凭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

聂海胜掌握了过硬的技术,

成为飞行大队

第一个放单飞行的学员。

一次,教官让他给大家讲一讲飞行体会,

一向不善言辞的他

只说了一句话:

“啥也不想,只管飞!”

1989年5月,聂海胜被分配到

某空军作战部队任歼击机飞行员。

聂海胜在刚当上飞行员一个月

就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_年_月_日,

聂海胜开始试飞新型歼击机。

试飞不同于以往的飞行训练,

每次试飞都要需要

把飞机的某项指标飞到极限值,

这意味着极大的危险!

在一次试飞中,

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飞去的时候,

突然座舱外一声爆响,

飞机开始剧烈抖动,

霎那间,飞机减速、高度下降、

舱内温度急剧升高。

凭借过硬飞行的技术

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他一面向地面塔台指挥部报告,

一面镇定自若地尝试排除故障。

然而,急速下降的飞机

造成巨大的过重负荷,

压迫得他整个身子动弹不得,

几乎就是在不到1秒的时间,

他果断做出判断,

按下了弹射按钮。

降落伞打开的瞬间,

聂海胜驾驶的那架试飞机

就在他身后一百多米的

山沟里起火爆炸了,

聂海胜几乎被震晕过去。

由于反应及时、处理得当,

在试飞机坠毁的最后时刻

他牢牢记住了各种仪表数据,

为科研人员做机型改装提供了关键参数,

聂海胜被记三等功。

在做飞行员的15年间,

他先后驾驶过初教6、

歼五、歼六、歼七4种机型,

创造了安全飞行

1480小时的好成绩。

聂海胜作为中国最顶尖的

歼击机飞行员

已经具备了高超的飞行技能

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

一个比驾驶歼击机翱翔祖国蓝天

更具挑战、更令他兴奋的任务,

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三)

1996年,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需要从最优秀的飞行员中

招募航天员。

他毅然决然报名,

并在报名表中写下:

“选不上我,我毫无怨言,

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

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挑选航天员到底有多严格?

严格到我们难以想象。

首先是看档案根据身高、体重进行初选。

入围后,所有人员都要进行体检,

体检程序十分严格,

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

连皮肤、牙齿、语言等都要查到!

更有精细的医学检查

和航天生理检查。

聂海胜凭着过硬的素质一一过关,

1998年,34岁的他

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为了啃下40多万字的

飞船飞行操作手册,

他几乎没有出门逛过街,

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

在模拟仓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

反复读仪表、按旋钮、操作仪器,

开着灯练熟了,

他就把灯关了摸着黑练,

练到所有的动作成为肌肉记忆,

练到看球的时候

把自己的膝盖

当成“紧急营救”旋钮狠狠按下去。

按照要求,航天员的理想体重

是65公斤左右,

可聂海胜体重74公斤,

航天员不能吃药和节食,

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运动量锻炼。

于是聂海胜除了每天

跟大家一起参加常规训练之外,

还要加班两三个小时锻炼,

无论寒冬酷暑,他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最终,在不影响体质的前提下,

聂海胜成功减重7公斤,

使身体保持在标准状态。

低压缺氧训练中,

低压氧舱以每秒5米的速度

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

氮气在血管中乱窜,

一旦造成血栓可能危及生命,

可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舱内待30分钟。

跳伞训练中,聂海胜竟然仅用8天

就完成了一个空降兵

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

失重训练中,俄罗斯助理教练

都在机舱里呕吐不止,

聂海胜却镇定自若。

超重训练中,

胸背仿佛有80斤的大铁锤挤压着,

教材要求训练时间不少于60秒,

聂海胜硬是坚持到了80秒。

头低位卧床训练中,

整整五天,聂海胜保持着

脚高头低的姿势躺在床上,

吃饭喝水都要靠嘴和胃的吸力完成,

时间久了头部充血,眼睛刺痛,

一站起来,血“哗”的一下

全从头顶流到脚底。

还有训练要求航天员

适应弹射盖的超大震响,

有把耳膜震破、造成终身残疾的风险……

这些考验的难度之大,

普通人完全无法想象,

可聂海胜全部挺了过来!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

虽然这次没有上天,

但他拥抱着太空归来的杨利伟,

依然激动得眼泛泪光……

他离航天梦越来越近了!

两年后的2005年10月12日,

伴着清晨霏霏的飘雪,

神州六号即将问鼎苍穹,

这一次,聂海胜和费俊龙一起

出征太空!

“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

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

不管白天或黑夜,

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

因为只有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

只有那里是你的根。”

聂海胜凯旋后,

这样动情地说。

2013年6月,

聂海胜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

担任指令长。

队友王亚平说:

“聂师兄就像是

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

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什么都不怕。”

(四)

自1998年聂海胜

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

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

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

如今,他带着全国人民期待和重托,

再次叩问苍穹!

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

是从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的,

但由于第一批航天员年龄较大,

必须要提高系统训练的强度,

以确保他们能适应太空环境。

虽然已经年近六旬,

但聂海胜为祖国航天事业

拼搏的心仍然年轻!

他知道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

都是“从零开始”,

即使执行过航天任务,

面对新一轮的航天员选拔,

年龄最大的他

更没有捷径可循!

聂海胜顶住了压力,

得益于他在生活中近乎“自虐”的自律,

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

时刻以航天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他很快适应了训练强度和节奏,

表现优异,最终入选。

聂海胜的履历十分光鲜,

标签也很多,

博士、少将、57岁、指令长……

这些标签随便一个都可以“吹一辈子”,

但聂海胜却不,

他口中最常提到的身份是“航天人”,

不管自己有多大成就,

有多少荣誉加身,

他总是说:

“航天员状态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

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中国宇航员先进事迹素材 宇航员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3天就来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

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他当时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时的情景: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他们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非常稀薄的空气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__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几个月下来,800多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进模仿万米低压的舱里。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心想:“总算都通过了”,心里不由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征服了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1998年1月,作为__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分子,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