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历史教师教育叙事作品 高中历史教师教育叙事(4篇)

2023年历史教师教育叙事作品 高中历史教师教育叙事(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5 17:00:39
2023年历史教师教育叙事作品 高中历史教师教育叙事(4篇)
时间:2024-08-05 17:00:39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教师教育叙事作品 高中历史教师教育叙事篇一

光阴荏苒,转眼一年的教学生涯又过去了。在这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在这里,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记录下来,与广大历史教师共飨。

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因此,要搞好教学,首先就必须协调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成为调节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可以促使教师把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和关心爱护革命后代的真挚感情糅合在一起,促使他们以春风化雨的态度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该如何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

1.融洽师生关系

1.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具有一种“向师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逐渐摆脱儿童的幼稚心理,喜欢以成年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见解,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宰学生的一切,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承载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思考才能掌握,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把握“要我学”,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2要善待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正因为学生是有情感的人而非容器。因此,他们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文中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会学会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会学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会学会自爱。”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一味批评挖苦,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只会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会对教师甚至对这门学科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教师能善待学生,懂得适时的鼓励学生,实施一种赏识教育。则会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我的教学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带初一(7)(8)(9)三个平行班的历史课。在刚接班时,每次上课八班课堂气氛都毕比较沉闷,每次“周周考”的平均分都是三个平行班中最低的。后来我有意识做了一个实验,在七、九二班仍如以前一样地上课,而在八班,每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我都给予“很聪明”“反应很敏捷”“回答得很好”“再进步”等诸如此类的肯定评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上课时八班的气氛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班,学生很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而其历史考试平均分也由原来倒数的班级变为每次都是第一,基本上消灭了低分率,而且,学生对老师态度由原来的冷漠转为热情,乐于亲近教师。花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教学效果,和以前都有天壤之别。这就充分说明了善待学生与激励的作用,同样也证明了良好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力。赞可夫说得好:“就教师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搞好历史教学,仅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还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特别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全面。那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算合理全面呢?

2.教师的知识必须博而专

2.1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俗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注意到前后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上课时才能使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够上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如果自己对历史知识掌握的都不全面,却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经常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于在大学时代所学的那点知识,不能一味地吃老本,认为有“一桶水”,就能源源不断地使学生有“一杯水”,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更替这桶水,使其成为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朱熹曾日:“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也象方塘,如果没有源头流入,也会很快干涸。

2.2教师的知识还应该博。历史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有的学生所见所闻远远超过老师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必须对各种知识都要了解。比如说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课,里面涉及到医学、农学、数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对这些知识都有所了解,同时了解这些方面的趣闻野史,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丰富、有趣。

要搞好历史教学,还要注意一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不同教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避免因单调刺激带来的厌烦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认识水平大有裨益。同时,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法也在不断丰富,但无论哪种教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不足的一面,因此,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具体情况尝试运用不同的教法。在实践中,我注意到运用谈话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讲《两汉和匈奴的和战》时,我就和学生进行了下列谈话:

师:同学们关于匈奴这个少数民族是不是头一次接触到?

生:不是。

师:那么,在讲哪朝历史时讲过? 生:秦朝。

师:匈奴的首领叫什么?

生:单于。

师:与匈奴的关系是和还是战?

生:战

师:秦派大将谁与之作战?

生:蒙恬。

师:为阻止其进攻还采取什么措施?

生:修长城。

师:万里长城的修筑,扼制秦的发展,但到了秦末秦边防松弛,匈奴又重新崛起,今天我们就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看看匈奴发展情况及两汉的战争与和平关系。

通过这样的谈话,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而且采用谈话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与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比如在讲“《布尔什维克对武装起义的准备》”:

师:布尔什维克六大和中共中央通过的决议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讲武装起义方针,一个决定最近期间起义。

师:很正确,为什么“六大”不决定起义?

生:时机未成熟。

师:很对,时机成熟是起义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人民力量的发动是否形成人民革命高潮,那么,10月份中共中央会议为什么决定在“最近期间”举行起义?

生:时机成熟。

师:什么时候时机成熟,标志是什么?

“生:9、10月份,标志是人民掀起强大的革命浪潮,各种革命力量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

通过这样的谈话,把“最近期间”作为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的窗口,经过层层诱导,使学生的认识加深,同时也训练了其思维能力。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效果。

2.3还必须注意巩固复习的方法。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但是历史知识又比较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这些知识,有效地记忆呢?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分散记忆优于集中记忆。”这种观点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运用的很少,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有的老师怕讲不完,一上课就一直讲,把内容讲完了才能吁一口气,如果还有时间剩下,就让学生死命地背,以前我也这样做过,但效果很差,背的时间长了,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来不及检查,有的学生偷懒。因此,我在上课时尽量地少讲,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基础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出来,重点和难点问题,简单地提示一下,学生明白就行,不去花大量时间长篇累片牍地叙述,这样就节省大量时间。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把可以利用的时间分散在一节课当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然后检查,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该记住的东西也都记住了,课后再用少量的时间巩固一下就可以了。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考试前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因为该记的东西在平时全都记住了,这样不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节省教师课余检查督促时间,使老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搞好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

在今天世界各种课改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观点不断出现,我们也要在课改浪潮中撷取属于自己的浪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教师教育叙事作品 高中历史教师教育叙事篇二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而,历史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归结到最后还是在于一个“兴趣”问题。

其实,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的戏剧性,又饱含各种人生哲理。暂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好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的人群,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下,由无数复杂的情感、利益衍生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富有情节又耐人寻味,也包含许多发人深省的悬念。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为何在教学过程中却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教材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准上述四种病症,改变了这种格局,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寻回本应该属于历史课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从属地位一跃而成为主体地位。新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意在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能力,为师生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作为一个新教师,在这次大比武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正逢新教材的初步试点阶段,问题就显得更多些,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吸取些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使之更加符合新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2、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游走的范围应当遍及教室的每个角落,不要遗漏任何一组学生;教师不要在小组中逗留太长时间。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时不宜太快或太频繁,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

3、需要掌握的原则:鼓励——但不能庸俗化(适度);自主——但不能不帮助(引导);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实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伪矫情(自然);创新——但不能浮躁化

历史教师教育叙事作品 高中历史教师教育叙事篇三

当教师也有几年了,回顾短短的教学生涯,感慨良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协调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应善待学生,懂得适时的鼓励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再次,教师应学识渊博。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把课上得丰富、生动、有趣。要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还要注意多种教法的运用。它可以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对提高认识水平大有裨益。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由于条件的不同,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劳动。在今天世界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每一位教师,都应不停的钻研、学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一己之力。

光阴荏苒,转眼一年的教学生涯又过去了。在这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在这里,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记录下来,与广大历史教师共飨。

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因此,要搞好教学,首先就必须协调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成为调节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可以促使教师把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和关心爱护革命后代的真挚感情糅合在一起,促使他们以春风化雨的态度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该如何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

1.融洽师生关系

1.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具有一种“向师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逐渐摆脱儿童的幼稚心理,喜欢以成年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见解,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宰学生的一切,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承载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思考才能掌握,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把握“要我学”,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2要善待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正因为学生是有情感的人而非容器。因此,他们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文中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会学会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会学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会学会自爱。”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一味批评挖苦,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只会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会对教师甚至对这门学科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教师能善待学生,懂得适时的鼓励学生,实施一种赏识教育。则会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我的教学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带初一(7)(8)(9)三个平行班的历史课。在刚接班时,每次上课八班课堂气氛都毕比较沉闷,每次“周周考”的平均分都是三个平行班中最低的。后来我有意识做了一个实验,在七、九二班仍如以前一样地上课,而在八班,每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我都给予“很聪明”“反应很敏捷”“回答得很好”“再进步”等诸如此类的肯定评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上课时八班的气氛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班,学生很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而其历史考试平均分也由原来倒数的班级变为每次都是第一,基本上消灭了低分率,而且,学生对老师态度由原来的冷漠转为热情,乐于亲近教师。花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教学效果,和以前都有天壤之别。这就充分说明了善待学生与激励的作用,同样也证明了良好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力。赞可夫说得好:“就教师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搞好历史教学,仅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还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特别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全面。那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算合理全面呢?

2.教师的知识必须博而专

2.1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俗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注意到前后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上课时才能使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够上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如果自己对历史知识掌握的都不全面,却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经常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于在大学时代所学的那点知识,不能一味地吃老本,认为有“一桶水”,就能源源不断地使学生有“一杯水”,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更替这桶水,使其成为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朱熹曾日:“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也象方塘,如果没有源头流入,也会很快干涸。

2.2教师的知识还应该博。历史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有的学生所见所闻远远超过老师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必须对各种知识都要了解。比如说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课,里面涉及到医学、农学、数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对这些知识都有所了解,同时了解这些方面的趣闻野史,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丰富、有趣。

要搞好历史教学,还要注意一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不同教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避免因单调刺激带来的厌烦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认识水平大有裨益。同时,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法也在不断丰富,但无论哪种教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不足的一面,因此,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具体情况尝试运用不同的教法。在实践中,我注意到运用谈话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讲《两汉和匈奴的和战》时,我就和学生进行了下列谈话:

师:同学们关于匈奴这个少数民族是不是头一次接触到?

生:不是。

师:那么,在讲哪朝历史时讲过? 生:秦朝。

师:匈奴的首领叫什么?

生:单于。

师:与匈奴的关系是和还是战?

生:战

师:秦派大将谁与之作战?

生:蒙恬。

师:为阻止其进攻还采取什么措施?

生:修长城。

师:万里长城的修筑,扼制秦的发展,但到了秦末秦边防松弛,匈奴又重新崛起,今天我们就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看看匈奴发展情况及两汉的战争与和平关系。

通过这样的谈话,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而且采用谈话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与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比如在讲“《布尔什维克对武装起义的准备》”:

师:布尔什维克六大和中共中央通过的决议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讲武装起义方针,一个决定最近期间起义。

师:很正确,为什么“六大”不决定起义?

生:时机未成熟。

师:很对,时机成熟是起义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人民力量的发动是否形成人民革命高潮,那么,10月份中共中央会议为什么决定在“最近期间”举行起义?

生:时机成熟。

师:什么时候时机成熟,标志是什么?

“生:9、10月份,标志是人民掀起强大的革命浪潮,各种革命力量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

通过这样的谈话,把“最近期间”作为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的窗口,经过层层诱导,使学生的认识加深,同时也训练了其思维能力。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效果。

2.3还必须注意巩固复习的方法。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但是历史知识又比较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这些知识,有效地记忆呢?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分散记忆优于集中记忆。”这种观点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运用的很少,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有的老师怕讲不完,一上课就一直讲,把内容讲完了才能吁一口气,如果还有时间剩下,就让学生死命地背,以前我也这样做过,但效果很差,背的时间长了,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来不及检查,有的学生偷懒。因此,我在上课时尽量地少讲,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基础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出来,重点和难点问题,简单地提示一下,学生明白就行,不去花大量时间长篇累片牍地叙述,这样就节省大量时间。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把可以利用的时间分散在一节课当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然后检查,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该记住的东西也都记住了,课后再用少量的时间巩固一下就可以了。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考试前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因为该记的东西在平时全都记住了,这样不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节省教师课余检查督促时间,使老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搞好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

在今天世界各种课改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观点不断出现,我们也要在课改浪潮中撷取属于自己的浪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教师教育叙事作品 高中历史教师教育叙事篇四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而,历史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归结到最后还是在于一个“兴趣”问题。

其实,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的戏剧性,又饱含各种人生哲理。暂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好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的人群,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下,由无数复杂的情感、利益衍生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富有情节又耐人寻味,也包含许多发人深省的悬念。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为何在教学过程中却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教材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准上述四种病症,改变了这种格局,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寻回本应该属于历史课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从属地位一跃而成为主体地位。新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意在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能力,为师生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作为一个新教师,在这次大比武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正逢新教材的初步试点阶段,问题就显得更多些,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吸取些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使之更加符合新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2、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游走的范围应当遍及教室的每个角落,不要遗漏任何一组学生;教师不要在小组中逗留太长时间。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时不宜太快或太频繁,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

3、需要掌握的原则:鼓励——但不能庸俗化(适度);自主——但不能不帮助(引导);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实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伪矫情(自然);创新——但不能浮躁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