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三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8 06:52:5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三篇)
时间:2023-03-08 06:52:57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篇一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节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

居安思危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择善而从(之):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篇二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开场白: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政权巩固之后,出现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

壅(yōng)蔽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练习”(二)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

见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骄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乐盘游戒“五戒”三驱以为度“十思”

忧懈怠纵欲慎始而敬终解决问题

虑壅蔽戒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轻人言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戒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赏罚不公无以怒而滥刑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篇三

(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

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当神器之重

(5)戒奢以俭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确](1)生长。(2)使……稳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研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终者盖寡

(4)盖在殷忧

(5)纵情以傲物

(6)董之以严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确](1)帝王。(2)大。(3)能够(4)深(5)看不起人。(6)监督(7)通"震",威吓。(8)戒慎。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终苟免而不怀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思考: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7

[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的教训。作者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以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的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

第二课时

研读第三段。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雍蔽(2)谗邪(3)拙恶(4)谬赏(5)垂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谦冲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乐盘游(6)慎始而敬终(7)虑雍蔽(8)证身以酗恶(9)宏兹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谬赏、以怒而滥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严刑

[明确](1)克制,(2)使……安宁。(3)虚;养,(4)居于……之下。(5)以……为乐。(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选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12)来;而;因为;用

3、把本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如果真正能够看见可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从而警戒自己;准备大兴土木就想到应该不要过分,从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注意谦虚待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会骄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伟大,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欢打猎,就想到围住三面,开出一条路让野兽逃出一些,拿这个作限度;担心自己会偷懒,就想到不但开头要认真,而且要坚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锁,就想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意见;怕有坏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坚持原则,撤换那班奸臣;施恩典给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高兴便乱赏;处罚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发脾气就随便处罚别人,完金做到这十点,再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择有才能的.人使用他们,辨别出正确的意见照着办,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全部献出他们的计策,勇敢的人就会彻底用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忠诚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费神,脑子转个不停,事事过手,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4、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y

(点拨)"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2)在修养上,应核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剿恶;

(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彻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背诵全文。

[指点]抓住"思"字背诵全文。

"思"为一篇之骨。人主"积其德义",才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无须"劳神苦思"——全文15个"思"字,既为一篇之骨,也为背诵全文的总体思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点拨]这篇课文几乎全用排比、对偶句构成,但也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错杂其间,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

先说排比。如第一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在内容上,前后有推理的关系;在形式上,作者连用两组排比句,串连而下,气势充沛,似乎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征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通过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

再说对偶。如第一段末,为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承接上文,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同时,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又如"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两两相对,内容上互为比照,层层推进,把历代帝王夺取天下和守天下时的两种情况说得十分透彻。"董之以严刑"以下四句也是两两相对;实际上"董之以严刑"与"振之以威怒"内容相类,之所以用了两组对偶何,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两两相对的句式相照应,另一分而则为了增强气势,强调丧失民心,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再说反问。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在内容上,是对上述道理的正确性加以强调;在形式上,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二段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句反问"岂得之易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结

本文语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简意骇,有说服力。多用对偶句,笔力遒劲,气势雄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谈起来气势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论题,次段分析原因,末段问于劝谏。从正反两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们借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