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6篇)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16:52:01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6篇)
时间:2023-03-07 16:52:01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一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主动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比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称呼?他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二

什么是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众多的环节和措施中,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主动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比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称呼?他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三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新课改中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让教师在新课改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无疑,反思性教学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很好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理念反思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是在教师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定势的思维。这种已有的定势思维会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习惯和经验当中,如果仍然使用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那么新课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就必须对教学的理念进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课程中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实际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对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并且受到湖南卫视中“变形记”节目的启发,我在高中的课堂中开展过一次“课堂变形记”的活动,即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而老师充当学生的角色,这种“变形”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备课环节反思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在高中历史备课时,往往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制订这个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制订这个计划时,不能只按原有的经验来制定,应该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对同一个问题的叙述在两种教材中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当然,以前的经验并不就是弃之不用,在备课环节中,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三)教学手段反思

教学手段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例如,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具备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运用得当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比如:轻质量,而重数量;轻内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等。反思这些不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忽视了教学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该反复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如果不能,则应该宁缺毋滥。只有经过充分的反思,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二、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新课改中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中的反思性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学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证把握整个反思的教学过程。

(一)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

反思性教学以教学问题的发现为整个过程的切入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不应该是简单地对自己教学情况的简单回想,而应该带着一种自我审视的心态来进行反思。

2.以科学的方式来解决对教学过程进行反省发现的问题,并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指导解决问题的宝贵机会。因此,对每堂课都必须静心思考。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采用了《复兴之路》(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课件中,事实证明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课堂上什么时候放比较合适?放完之后可以提什么问题?放多长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同时不影响授课进度?对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第一步。

(二)以积极改进作为关键点

反思性教学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教学。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授课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发现了上述的几个问题之后,认识到了: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反思以后,对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在进行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的东西方形势分析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时的国内外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在视频观看之前还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在19世纪,从英国出发必须经过4个月才能抵达中国,为什么相距如此远的两个国家会爆发战争呢?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三)以有效实践为落脚点

教师是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客观的反思之后,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案再进行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因此,反思型的教师与操作型的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操作型的教师喜欢问“怎么样”,只关心教学的结果,而反思型的教师则更加关心“为什么”,试图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课中,开始只是着重对基础知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隐性问题的挖掘,经过反思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以下的问题:

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马克思就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给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发展带去如此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本土的资产阶级发展却如此缓慢呢?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又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以坚持不懈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通过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来改善自身教学行为。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反思性教学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调整—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循环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会学”,“会学”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会学”离不开教师的“会教”。“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下走进了高中历史教堂,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反思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然后依据作者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对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改中,并不是反思性教学就是万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学为例研究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四

对青年教师来说,开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累掉一层皮,有着刻骨铭心的阵痛,但换来的是突飞猛进的专业成长。可以说,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是名师培养的摇篮。下面,我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基础,从如何看待英语公开课、课前如何备课、课中如何实施、课后如何总结等四个方面,来跟大家谈一谈如何开设英语公开课。

一、理性看待公开课

当前对公开课的定位有点错位和异化,在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眼里,英语公开课是“面子工程”,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英语整体教学水平,容不得有半点差错。

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公开课是一个崭露头角、获得关注、赢得荣誉的好机会。于是就有个别上课教师想借公开课一鸣惊人,毕其功于一役,成为“一课成名天下知”的教育明星。

在这种背景下,公开课已不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或教研行为,而是一场经过反复演练、精雕细琢的“样板戏”,凝聚了当地专家、教学同行的集体智慧,体现着学校和当地行政领导的教育意志,教师和学生早被沦落为逢场作戏的演员。但是,作为青年英语教师,我们要对公开课要有客观理性的认知。

1.正确定位,凸出研究意识。

虽然教育界对五花八门、精心包装的公开课提出强烈质疑,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公开课作为评价和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高效平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无法替代的,很多青年教师正是汲取着公开课的营养,迅速成长起来的。

公开课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既可以用来赛课评奖,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可作为一种研讨方式,用以同行之间切磋教学技艺,后者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那种过分强调公开课的展示选拔性质的风气和做法,肯定会诱导和强化教师的外在动机,是造成公开课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认识到,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青年英语教师要争取多上研讨课,强化对课堂的研究意识,彰显个性探索;另外一方面,也呼吁公开课的主办部门要淡化评估职能,不要把公开的课堂作为优秀教师选拔赛的舞台,作为考察教学的唯一依据,否则公开课就会流于形式,背离课堂教学研究的本身价值。

2.求真务实,体现教学本色。

公开课应该是教师平时教学智慧的一种凝练和提炼,而当前的公开课要么太注重包装,胭脂味太浓;要么过于追求尽善尽美,教学环节做到滴水不漏,其中的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很难被移植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关联,以自己的平时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如果公开课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异太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上课教师也是很难“表演”到位的。因此,青年英语教师要树立“只有注重平时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好公开课”的观念。

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原生态的特征。真实的课,就应该有缺憾,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唯有真实,课堂教学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3.积极主动,珍惜开课机会。

一项调查显示[1],教龄(1—3年)与教龄(4—6年)上过公开课的人数要远远少于教龄(7—18年)和教龄(19—30年)的教师。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机会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让某位教师上公开课,是学校对他的一种认可。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老教师往往会获得更多机会,而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的机会就相对较少。

其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条关于公开课评价标准的潜规则,让不少青年老师担心上课失败而给自己和学校蒙羞,从而对公开课望而却步。

如果把公开课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展示,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自然是合清合理的。但考虑到公开课具有更为重要的研究功能,则应该给年轻教师更多的锻炼机会。因为年轻教师正处于探索和尝新阶段,具有更强的发展动机,上公开课对于他们的专业发展起步更为重要。

名师的公开课要偏重它的示范、宣传和学习功能,而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则重在研讨和促进其专业发展。建议公开课主办单位要合理设置这两类公开课,并适当向年轻教师倾斜。另外,青年英语教师也要不怕苦不拍累,积极主动承担公开课,不论公开课的级别是高是低,都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开课任务,绝不推诿。

二、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寝食难安是所有老师在公开课之前的共同感受。对于开课经验鲜少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要学会冷静思考,有条不紊的安排好公开课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情绪,保持适度焦虑。

因为要把自己暴露在公众视线中,所以在面对公开课任务时,很多教师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如紧张、忧虑、恐惧、犹豫等。这是一种自然反应状态,是教师自律性和责任心的表现。

每个人面临重要任务时,都会有焦虑、恐惧的情绪出现,它源自个体正常、成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有助于上课教师保持适度兴奋度,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激发身体潜能,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

当然,焦虑也不能过度,否则,带来的只是恐惧害怕、心烦意乱和士气低落。焦虑就像是一根橡皮筋,如果拉得太紧,它会断掉;如果拉得不够紧,张力又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做好公开课的准备工作,我们就要学会找到平衡点,保持适度焦虑。

2.独辟蹊径,选准新切入点。

当前,公开课的授课内容有点固化,大部分老师都喜欢开设课文阅读教学的课型;教学方法也老套,千人一面,不外乎让学生略读和扫读,回答几个问题,做一些trueorfalse的练习,没有新的突破。

如果有机会自选上课内容,我建议青年英语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去探索一些无人问津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活动中,一位青年老师敢为人先,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课文语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回避语言知识,原因是这种课型一般都以讲解和机械操练为主,很难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易显得沉闷。

但是,这节公开课由于教学内容选择大胆和教学设计新颖,而出奇制胜。本堂课中所采用的语言知识语境化教学方式,受到听课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以至于在本次活动过后,该上课老师还多次受邀到其他中学展示。应该说,这节课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同一个石头激起千层浪,激起我市英语教师对语言知识教学的的积极思考和激烈辩论。

学校或教研单位在安排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时,要统筹兼顾,做到有系统性和延续性。例如,苏州市现在提倡一种单元系列公开课,即把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多个课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来授课,这些课受同一个话题所统领,前后之间互相衔接,较好的呈现了单元教学的全貌和不同课时之间的关联性,这种系列公开课非常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彰显个性,汲取集体智慧。

公开课,一定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要有上课教师的独立思考,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思想,不能是平时课堂的简单重复或再现。教师也不能逢场作戏,只会演绎现成的“教案剧本”。

教师在备课时,最好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去参考网络资源,或听取集体备课的意见。在整合资源和征求意见时,要懂得取舍,最漂亮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要挑选最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否则,就容易出现以下三种大煞风景的失败课型。

一是,“撞衫课”。在同题异构观摩课活动中,常有一些上课老师的教学步骤存在雷同,甚至连图片和问题都一模一样。本来是相同的课题,由不同的老师从不同角度来解读,结果变成“同题同构”,弄得听课教师一片哗然,不知道是谁抄袭谁的。课后一问才得知,他们参照了同一个网络资源。道理很简单,你能轻易找的资源,别人也可以不费力气的搜索到。

二是,“杂烩课”。在一些不恰当的集体备课中,年青教师由于人微言轻,言论主张不受到重视,被晾在一边;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全部由资深教师说了算,你一言我一语,拼凑而成。这些主意单个看都很漂亮,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统一的灵魂主宰,无论怎么看都别扭。这就好比用多个女明星最美的五官,拼凑成一张脸,那么这张脸不但不漂亮,而且多半不协调。这种集体备课方式不可取,它扼杀了执教者的个性与创造性,执教者早就沦为一个照本宣科的传声筒。

三是,“模仿秀”。有的上课老师采取“拿来主义”,对照着名师现成的经典课堂案例,一笔一划的学着做。但是,由于上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名师的教案不相吻合,看起来像一个本来适合休闲穿茄克衫的人,结果穿上了一件笔挺的西装,那么怪异。或者由于上课教师个人能力有限,无法驾驭如此高深的教案,看起来好似一个小子,穿着尺码大一号的衣服,那么别扭。

4.挖掘资源,精心制作设计

对于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常能搜集到一大堆相关资料。这就需要上课教师独具慧眼,筛选出最切题的材料,删繁就简,必要时,甚至要忍痛割爱。“课堂不是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我们要明白这一点,否则会造成材料堆积,学生得到的只是视觉和听觉上的狂轰滥炸,一节课目不暇接,看得眼花缭乱,却丧失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我们要学会量体裁衣,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有些材料适合于讨论分析,有的适合角色扮演,有的适合观看影视作品,有的适合于欣赏感悟。所选择的教学活动还要符合上课班级学生的特点,有的班级善于表演,有的班级乐于思辨,这些都是上课教师要考虑的因素。活动设计要追求有效性,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制作课件时,我们要追求一种简洁、典雅、明快的风格,力求注意以下几点:⑴不盲目追求高级软件,用ppt制作的课件就完全可以满足公开课的需求;⑵但求有效实用,过于花哨的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教学内容;⑶课件流程要顺畅,便于操作,不要做得,颠三倒四,一会儿往前翻,一会往后翻,影响教学的流畅性;⑷课件背景和文字要选择反差较大的颜色,最好选定一两种颜色,不要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齐上,引起视觉疲劳;⑸一节课上使用课件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要把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教学内容一字不漏的打在ppt上,把上课变成“看电影”。

5.好“课”多磨,磨出新理念

公开课,要不要打磨?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要看怎么个磨法。如果把一堂课当作研究课题,采取多种形式,应用科学方法,使课越磨越新,成为高水平的精品课,这种科研式的磨又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公开课的打磨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发展与再提高的过程。经常性的打磨,能更好地促进上课教师与研讨人员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听到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来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设计。我们要对“打磨”二字有正确的辩证性理解,要反思两个问题:打磨什么?怎么打磨?

首先,上课教师要明白,需要打磨的是教师本身和教学设计,而不是去“磨”学生,更不是上课老师与上课班级进行的课前“彩排”。相反,上课教师是通过打磨,对教材处理、板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驾驭等方面有一个大概的预期和了解,必要时对教案做一些微调。

其次,公开课的打磨主要有试课和议课两个过程。试课可以“一课多上”,但第二次试课要在不同的班上进行,而且不应是跟相同的学生进行“故伎重演”。要求每试讲一次,在教法或学法上要有所改进或新的突破。而对于议课,可以由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讨论,挖掘出亮点、失误及其原因,调控措施等。执教者虚心听取别人的评议,总结经验和教训,有选择性的吸纳别人的建议。

三、做好课中的实施工作

在课堂上,上课教师就像一个能说会道的导游,把好山好水呈现给游客。不同的解说方式会使游客对同一个景点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家乡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所以说,公开课的实施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最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个人魅力。

1.营造气场

心理学研究发现[2],情绪无论好坏,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课堂上学生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上课教师的情绪所左右和支配着。所以说,我们无论多么紧张,在进入上课教室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拿捏好表情、动作和语气。

有人说,要上好公开课,教师需要一种“人来疯”的劲头,不能畏手畏脚,顾虑太多。听课教师越多,我们的展示欲望越强烈。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喜欢撒欢,爱表现自我,以此来吸引客人的注意力,这就是所谓的“人来疯”。

上大型公开课时,我们英语老师也需要这种“精气神”,挥洒自如,魅力四射,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气场,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进入“人课合一”的佳境,忽略旁边听课教师的存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眼睛只盯着学生看,否则听课教师不经意的一个哈欠,就能扰乱你高涨的心情和清晰的思路。

2.走近学生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跟学生聊一聊轻松的话题或讲英语笑话,缓解紧张情绪。跟学生交流时,多使用人称代词we,少使用让人感觉生疏的you。如果有条件的话,要尽量使用遥控鼠标,这样教师就可以脱离有线鼠标的束缚,从讲台上走到学生当中去。

在课堂上,不要老是让几个优秀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这样容易排斥其他大部分学生,教师要事先了解到七八个英语水平中等、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应该从这些学生开始,来逐渐调动气氛。

如果了解不到学生名单,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眼神来判断,如果学生的眼睛主动迎合你,那表面他们已知道答案并且有发言的欲望,否者会顾左右而看其他。叫不认识的学生发言时,我们不可站在讲台上用手指头乱指,最好走到他们身边,轻拍一下桌边,这样做显得亲切,还能听清楚学生的发言。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面特征和上课表现,使用一些有趣的词语来称谓他们,取得幽默效果,例如,thesmartboy,thathandsomegentleman,theprettygirl,thegirlwithbeautifuleyes.

在课堂上,如果有学生表现不错,要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扬和鼓励他们,最好具体一点,煽情一点,例如,surprising.又如,youdidagreatjob.i’mproudofyou.

3.抖响“包袱”

抖包袱,是相声、小品、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同样,我们的课堂也要有“包袱”,要有幽默,有悬念,有动人之处和点睛之笔。

上课老师要学会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做好铺垫,层层推进,把之前酝酿好的关键部分说出来,把包袱给抖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包袱儿”能否抖响,灵活运用语言是关键,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状况,适时适地耐心巧妙地运用语言,做到“铺平垫稳”,才能取得蓦然抖开、满堂皆响的效果。

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例如沁人心脾的语音语调,随心所欲的口语表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公开课堂上的风采,都是来自于平时的修行和一点一滴的积累,靠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所以说,即使平时再忙,英语老师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和口语表达的操练,不可荒废了口语。

4.发清指令

明晰的课堂指令,会给学生信心,让他们更加愿意配合。借班上课时,常有上课老师抱怨学生如何死气沉沉,如何不配合。其实,很多时候,问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是教师模糊不清的课堂指令让学生无所适从。

在变换教学环节时,我们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英语来发出指令,毕竟是借班上课,学生需要一点时间来磨合,来熟悉上课教师的表达方式、语速、语音和语调。

课堂指令不应过多,需要发的指令一定要简明扼要,指令发出后要检查落实。在布置一个较长任务时,英语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逻辑性,前后信息要和谐连贯,并且可以在句子之间可以加入first,second这一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手势、榜样示范、重复指令、变换表达方式、放慢语速等手段来帮助理解。

5.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发生。如果处理不当,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就会功亏一篑,常见的突发事件有:

⑴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不按照规矩出牌,超出预设轨道之外,这时候教师不要墨守成规,要顺水推舟,保护好这种“动态临时生成”的知识,甚至允许学生走偏一小段路,再及时介入和干预;

⑵电脑等设备故障也要重视,教师要在上课前带齐所有资料,调试好设备,主要检查音频、视频和超链接的情况;并且要做好预案,以防万一;

⑶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情不够了解,设置的教学任务难度过大,教学进程不流畅,动不动就“卡壳”,这时老师要灵活机动,分解任务,降低难度。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个小意外可以把苦心设计的课搅得一塌糊涂,但也可以带来新的生机。所以,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它能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四、做好课后总结

青年英语教师在公开课之后的自我剖析和反思十分重要,是总结经验、优化课堂、探索规律和形成特色的快车道。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就曾经说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1.参与评课,听懂弦外之音

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失和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不过,在公开场合,听课教师往往碍于情面,很难做到开诚布公的说出对这堂课的全部真实感受,一般都是尽挑好话说,即使有批评,也是轻描淡写,婉转的一带而过。作为青年英语教师,我们要学会听明白别人评价的言外之意。如果有机会,最好在私下里有选择性的跟听课教师进行个别交流。

2.课后小结,厚积才能薄发

公开课凝聚着上课教师沉甸甸的付出,很有必要做一次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在写课后小结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写的实,实事求是,记录的内容要真实,不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⑵写的快,趁热打铁,时间一长,会有所遗忘;⑶写的深,必要时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课后小结是青年教师积累经验和提升自我的最好办法,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3.抓住亮点,写成教学论文

公开课是教学论文的发源地,这一点是我最深刻的个人体会。每次开设或观摩一次大型公开课过后,我都有一篇相关的教学论文发表。刚开始写论文时,我们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只抓住自己公开课的某一个亮点,哪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课堂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主题。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五

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的历史场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比如我在上《百家争鸣》这节课时,设计了如下的讨论题目: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墨子说:我以身作则。现在我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请从、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然后让学生来展开高二历史教学反思讨论。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对于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传奇世界私服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和积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在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过程中,翻阅了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白华《中国哲学史提纲》以及其他大量的,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自己深入浅出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对于一位教文科的教师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工作。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要多读书。

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兴趣!在课堂当中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将书本的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构建主义教学观认为传奇世界私服发布网,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关于新课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更充分地体现新课程的仍旧是我必须要探索的一个大的问题。在新学期的《导言课》当中我对我的课堂内容作出了如下一些改动,让导言课从简单的“见面课”上升到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与历史教学目的的明确。围绕着三个主要的问题展开讨论:1、什么是历史?2、为什么学习历史?3、怎样学好历史?从而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正确理师在课堂教学“多元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所出来的智慧火花。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热血传奇私服在异彩纷呈的材面前能否从容应对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过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

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并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很好地应付考试。而一标多本下的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新开传奇私服,以专题的形式来呈现。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三个历史必修课模块实质是讲述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文明史,六个选修课模块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在这些方面材无疑给了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贴近我们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可以说文明史观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势必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次真正的。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六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七

近几年,为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语文教学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进。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期以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结合实际情况学习了别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设想,训练发展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坚持提前备课,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注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课前预习、听课学习、训练拓展、反馈迁移各学习环节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学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做到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在写作教学方面,将课堂作文和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册教材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脱节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语文背诵。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关心爱护和转变差生。总的说学生语文基础较一般,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就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使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6、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将不断鞭策自己,继续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力争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八

英语是一门语言,同时它又是将不同国界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桥梁。而听力则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奠基石。根据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语音方面的要求是

(1)能掌握读音规则,包括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读音规则,辅音字母的基本读音规则,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以及单词重音。

(2)能掌握国际音标。

(3)能掌握朗读,包括句子的重音、意群和停顿,连读和不完全爆破以及语调。另外,还有其他的语法的要求。

目前,学生的听力测试中普遍存在一些难以得到很好的改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一直影响着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提升。通过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的方法

1、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

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学好音标对未来的英语学习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语音、语调。初中教师应认真抓好音标教学,使初中生人人都能认识音标,读准音标,能够看音标读单词,拼写单词。教好音标,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法训练,引导及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法以及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学英语不讲语法,不记单词是不行的。对于语法学习只应让学生多加练习,反复操练。另外,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如分类记忆法,按拼音记忆单词,按结构记忆单词等。在听力训练过程中也要不失时机的将听到的生词或旧词的各种用法加以解释,说明。另外,还要教给同学们一些根据上下文猜词,挑出重点词,关键词的技巧,那就要日积月累,使学生们一定把基础打牢。

3、重视培养学生听力理解的技巧与良好的听的习惯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要教会学生听音前注意略读捕捉信息,即要快速浏览习题,捕捉一切从题面上得到的信息,听时要边听边记,强化记忆,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听句子回答问题时要把题干、问题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听对话和短文时,要抓主旨大意,切忌偏重两个词而忽视全文。同时要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听力习惯。

4、重视日常教学的提高学生的听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要是加上必要的手势、表情、简笔画等,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想办法去听懂老师的话;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材料,如录音带、同步听力练习册及目标测试中的听力练习等,要坚持随教学进行训练。

5、做好听后纠正工作

学生听一些简单内容问题不会很大,但对一些较灵活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我想老师应重听,也可让学生多听几遍,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切实做好听后纠正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听力。

6、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英语的背景知识涉及面广,除了对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教师要进行详细的介绍外,在课余时间,要鼓励学生多看其他书籍,有意识的让他们去扩大知识面。

7、注意学生良好习惯心理素质的培养

保持良好的状态,自觉的养成好习惯,对于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从听力训练的初始阶段就应强调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时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以重视,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听的兴趣,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也要适时给予表扬。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九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1、学生刚学英语时,学生对英语这门课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2、学过的单词,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作业太多,没时间背。

3、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做。

4、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教学的态度误区,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不能以相同的模式来要求学生,另外,我认为关键还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__平时的积累。

一、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体现这一理念,教师是否就应该退避三舍、让出讲坛 有的教师不惜大量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一味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语言点,尤其是观摩课,展示课活动中,只怕评委说自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观念陈旧,于是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

课堂上,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看上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构建了学生主体,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的培养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所以兴趣是激发学生进步,开拓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指示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指示。并在运用的同时形成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课前3分钟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来迎接课的开始;有时用一些英语笑话、国外趣闻来拓展他们的眼界,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有时,课前五分钟有一两个学生doduty或者dailytalk,有三至五人retell。每节课中都进行全班pairwork和groupwork,让每个学生有开口练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课后小结三、四分钟,仍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生生活动和师生活动,总结出本课的要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担当主导作用

英语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不看其是否讲授知识,而更应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guide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ing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入,呈现、巩固等不同阶段中组织好学生活动。

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十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 要学 会 数 学 的 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 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 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 老二分总数的 1/4, 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 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 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 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 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 20 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头; 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 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 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 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 9.5 头, 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 结尾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 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 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 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 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 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 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 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 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 才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教师用心, 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 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 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 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情感的共鸣, 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 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 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当然也要时“思”之。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十一

一、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法是听说读写的根基。在听力练习时能感悟意群至关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语法。至于口语表达,很多人认为能让听者听懂意思即可。语法在阅读上更是举足轻重,完形填空虽是意义缺失考查题,但是语法可以简化句子,降低难度。如先抽出一个句子中主句的主谓,其它的辅助成分,如长定语、同位语可以暂时忽略。阅读理解中有好多细节性考查题,分析某个长句子的结构是无法逃避的。有人认为,多记单词就足够了,不必注重语法。但我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如果把阅读比作建设楼房的话,那么词汇是建筑材料,语法就是框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最棘手的问题。如果语法学得透彻的话,不仅能确保不犯这些低级错误,还能正确使用从句与非谓语动词,显著提升作文的档次。

二、组织好语法教学

1.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同样一个知识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挖掘出语法的深层含义,有自己的见解,尽量用精辟的的语言来阐述语法,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

2.采用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化难为易,使语法讲解通俗易懂。

3.集中呈现,做好系统讲解。

4.做好易混语法的对比分析。采用让学生观察——发现——讨论——归纳这样的步骤,这样不仅仅可以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还能让学生有种成就感,记得更牢固。如果只是纯粹的说教,学生当时觉得听得很明白,但是课后就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了。尽管这样做看似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却能收到事半功倍、一劳永逸的效果。

5.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表格的方式呈现出语法(灵活设计表格),这样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6.让学生背诵一些含有语法的名言警句。我们仍可沿用传统语法教学中一些好的记忆语言形式的方法,精选一些包含某些语法结构的典型句子,让学生通过记忆和运用这些句子,而起到既能背诵一些经典句子,又能熟练运用某项语法的作用,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7.多做总结,查漏补缺。对语法的讲解是一个不断探索、永无止境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把语法点展示给学生,这很容易,有些时候学生自己看资料就能明白。但要做到精益求精,必须从各个层次上要求自己。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认真做总结,多参考书本资料和网络资料,多和学生沟通,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做能使语法教学走向更高的境界。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十二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1、学生刚学英语时,学生对英语这门课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2、学过的单词,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作业太多,没时间背。

3、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做。

4、教师面对一些整体学生进教学的态度误区,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要求过于严格,不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不能以相同的模式来要求学生,另外,我认为关键还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平时的积累。

一、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体现这一理念,教师是否就应该退避三舍、让出讲坛 有的教师不惜大量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一味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语言点,尤其是观摩课,展示课活动中,只怕评委说自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观念陈旧,于是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

课堂上,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看上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构建了学生主体,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的培养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所以兴趣是激发学生进步,开拓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指示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指示。并在运用的同时形成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课前3分钟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来迎接课的开始;有时用一些英语笑话、国外趣闻来拓展他们的眼界,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有时,课前五分钟有一两个学生doduty或者dailytalk,有三至五人retell。每节课中都进行全班pairwork和groupwork,让每个学生有开口练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课后小结三、四分钟,仍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生生活动和师生活动,总结出本课的要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担当主导作用

英语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不看其是否讲授知识,而更应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guide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ing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出发,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入,呈现、巩固等不同阶段中组织好学生活动。

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十三

一个学期以来,我在教学上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相处的过程中,总的来说,感受最深的两点是:高中英语教学要一气呵成,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下面从教学和备课两方面谈谈所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

一、教学方面: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伊始,我们透过入学考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忙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潜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还加强了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1.每周一至周五晚上进行15分钟的黄金背诵,每单元做一份双语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report。这一做法初中就经常采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坚持让学生继续做,实践证明dutyreport是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状况,也能够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3.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资料。针对近期所学资料,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4.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圣诞节游艺晚会。这些活动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用心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只有透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潜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潜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潜力。另外,自学潜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超多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求学生人人尽量买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时有目的讲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识和趣事。课后我还多和学生交流接触,了解学生的需要,适当和学生一齐参加活动如:圣诞节游艺晚会就极大的拉近了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也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性与用心性。

透过如上的举措,本学期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大部分环节取得了进步,也增强了信心。但是这半年的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是,在进行speaking这一块时学生不太乐意开口;还有就是对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五、备课方面:对新教材的使用的反思与实践:

1.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推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资料,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应调整:

1)删减难度教大的资料主要是listening,speaking,以及练习册中的project等等;project因为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甚至需要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这对于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很难做到。而listeningandspeaking则是鉴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大部分根本无法开展。于是选用英语辅导报上的听力材料或者英语歌曲等代替,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外关于写作,因为每个单元写作任务比较多,也只能是有所筛选着用或者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见的句型背诵以及课文精彩段落背诵。

2)调整教学顺序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一般需要6个课时,通常是:warmingup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重要特点是既体现学生主体又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它强调学生在构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力;构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潜力。综合语言运用潜力的构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十四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本色语文

笔者认为,课改以后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教法纷纷出台,其目的和结果不外乎两个:

1、标新立异,“乱花渐欲迷人眼”

课改之后,如何上好语文课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批判了过去填鸭式教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语文教学的尝试: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语文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一个站在旁边看热闹的观众,课堂气氛活跃,但效果如何呢?一位高中老师说:“很热闹,但收效甚微。”

2、死守高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教育重功名已是众人皆知的现象。能否培养出“当官的人”“出名的人”,能否考出状元,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于是语文教学瞄准高考,一切为了高考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初一,高一,甚至小学都是如此。

贵族化,戏剧化的语文教学象一场戏,可能很完美,但也只能是几个人在舞台上演演而已得了。高考化,应试化的语文教学象一次机械化的操作,但我们培养出的只能是一大批规格相同的产品。这两种语文教学方式使许多有心上好高中语文课的老师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语文课。回归语文课的本色,彰显语文的本色,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的心声。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本色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全国优秀教师黄厚江教师的阐述非常精辟。

本色语文,就是必须把语文当作语文教,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课必须以语言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

本色语文展现了语文最本质的特征,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固定的教条式的约束,它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契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教与学相互促进。

二、“本色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如何实现“两性”统一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本色语文以学生为本,以语言为本,以学科为本,从而实现二者有机统一、

(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强化教师的角色作用。

课改以前,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课改之后,又有人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前一种填鸭式的做法还是后一种冒进式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应高中语文教学的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者是交织融合的关系。

学生主体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主体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的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学生主体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师不但应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清楚正确,而且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绝对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讲完了,自己也学完了,老师说对则对,说错则错。教师讲得透彻,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方面,但还应注意教学的另一方面,即要求学生在教师“举一例”的基础上能够从这一例类推而知道得更多。因此教师讲课在“举一例”时要讲得深透,讲得明白,让学生在疑难的问题上通晓,才能对学习发生兴趣。对于其他类似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敦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样,则推动了学生向着知识更深层次去探索。最后寻求出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实现应该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外因)必须通过“学”(内因)起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听得有味,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并且能自主解决问题,与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主体有机构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则成为学生的对象、客体。二者不是两个抗衡的主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二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交织融合的共时互动的行为。忽略任何一种行为,教师只能“抱怨”着教书,成为教材、课标的奴隶,学生只能“埋头”学习,成为书本、考试的奴隶。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两个主体在行为方面的互动结果。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

二者交织融合的纽带是“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就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去寻找教师的答案。所以,一个好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课文,甚至产生一系列的古代或现实生活的联想,得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使教学达到激疑起智的目的。如在讲解高中现代文阅读文段时,我不仅把它作为考试的文段,而且重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并进行相关联想,也请学生阐述对文段的理解和进行的相关联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进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进而真正实现教师主体的过程。

(二)以语言为本,把语言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示范和学生的语言训练同等重要。

教师上课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职业气质,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和人格,展现出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象。教师细心揣摩课文内容,精心组织课堂语言,恰当而有激情地进行语言表达,才能既体现教师个人的气质特征和素养,又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语言示范,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

第一,选择语言的能力。

对应不同的课文内容,语言组织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对应诗人对康桥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选择轻柔而优美的语言能引导学生进入康桥的世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选择激愤而铿锵的语言,能让学生明白刘和珍君的无悔选择和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在教学《项脊轩志》时,选择舒缓而哀伤的语言,才能表达出归有光对亲人深深的爱和想念之情。

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示范,让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体会不同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逐渐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感知能力,形成一种选择语言的能力。

第二,组织语言的能力。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知,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少的可怜,口语化现象严重,一般只用陈述句,还不时有错别字和病句,可见,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差,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积累少。平常文学类的书读得少,优美的新鲜的词汇接触的少,更不用说有意识的去记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词汇储备少,用起来怎么可能随心所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运用少。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也就是为了完成700字的任务。虽然写作时绞尽脑汁,但搜肠刮肚挤出来的,还是少的可怜的几个词汇,使人读起来很干瘪,味同嚼蜡。的语言有几个层次:有较多的错字与病句,这是最低层次;语言基本通顺,这是第三层次;语言朴实流畅且富有文采,这是第二层次;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富有文采,这是最高层次。就学生的现状而言,要达到最高层次是比较难的,但第二层次通过努力一般能达到。如在写作时,有意识地采用新鲜优美的词语,运用多种句式,以及多种修辞,并且能持之以恒,作文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也会越来越有文采。积累少,无词汇可用,运用少,不能激发自己去积累,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写作文变成了“挤牙膏”。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丰富教案内容,精心组织授课的语言,使课堂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文采。这样的课往往能吸引学生,他们在获得课堂的知识含量的同时,自己也在品位老师的美言,美句,美文,从而思考,这个词用在这比别的词都好,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述会是怎样的效果?这种思考也是学生潜意识中提高自己组织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能够长期持续,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意识地去积累词汇,组织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有了源头活水,何愁作文之水不清?

第三,朗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对语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朗诵是语文课中一朵永不凋零花,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总给人一种沉闷之感。怎样的朗读才是最好的朗读呢?一位老师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最后插入了一个朗读片段。朗读的内容是这位老师自己所写的有关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感言。朗读结束后,学生眼里都溢满了泪水,沉寂了两分钟左右,教室内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次成功的朗读告诉我们,除了读准字音,掌握断句外,浓厚的感情和饱满的激情是朗读必不可少的因素。

课堂上一次成功的朗读之后马上给学生集体朗读或单独朗读的机会,往往能事半功倍,因为这既给了学生一个朗读示范,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念经式的读书变成充满激情的朗读,其间的进步不言而喻。

在课堂教学中,对比朗读给学生的启发性也许更大。有比较才能明优劣,有比较才能明得失。在教学《将进酒》时,我将自己的现场朗读和著名朗读家的朗读录音进行对比,让学生评价优劣,最后把问题集中在朗读这首诗时,应有怎样的的感情历程。经过对比,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朗诵方法,也了解了诗歌的主旨,真是一箭双雕。

在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语言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为了使课堂氛围感人或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

所以,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忽略的是语文教师讲课,语言必须有艺术,有特色,要言之简略,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生情,总之教师要讲得津津乐道,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好的语言课,最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那就是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深含情感色彩的内容后,要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还要辅之以表情,将文中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质量。语言教学不能像一潭死水,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地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人昏昏欲睡的境界。在语言教学中,生动的语言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既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愿意读书,就会产生一种执著的追求。

(三)以学科为本,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的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现状:语文课人文性的缺失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内涵一直比较模糊。黄厚江老师立足学科本位,阐发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感情。

现在,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人文性在课堂上逐渐消失。人们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的获得,所以,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学做人。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培养了一批畸形儿:高智商,低情商。大扫除时家长上阵,读大学时带保姆已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xx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而自杀的事情也时有耳闻;更有甚者如杀室友,杀亲人。“救救孩子!”是时下许多有识之士发出的感叹。

如何救孩子?这既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少些功利,多些人道主义关怀,也需要教育更多地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并将这一点落到实处。就语文教育而言,就是要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这也许是杯水车薪,但如果能细水长流,物质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这样一种畸形现象,或许能慢慢解决。

时代的形势要求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但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其工具性,如果这样,必然会导致人文性的泛化,模糊其学科的个性特征,语文学科价值的体现,必须以其工具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实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实践主要是读与写。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懂道理,就达到了文道统一。而写作的过程,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作文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相统一,文章才能优美、深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思想的灵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容易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去感悟课文。但在讨论时应要求学生“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据”就是文本。只有这样,才算面对文本,进入文本,体验和感悟文本。脱离文本,任其天马行空地乱谈,谈得再好,也不是语文课。感悟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同时也应该而且有必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去感悟,明白为什么这里边要用这个词?为什么这个句式更能表达出这种感受?然后习得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与写作中学会迁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不提倡本色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就难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学,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到语文。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还语文课以本色,才能上出语文味,实现语文课的价值。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十五

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怎样才能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使高中音乐鉴赏课体现优质高效的特点,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要想让获得音乐感知则必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才能获得音乐体验。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感知、领会音乐的过程。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主体,教师具有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领会作品,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当中,受到音乐的感染,才能抓住音乐作品的本质。讲通、讲透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在欣赏相同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也会依据自身经历与生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呈现不同的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课中不宜过多讲解音乐内容,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二、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师生互动

创建科学高效的音乐课堂,常常以师生间的合理互动为前提。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可以大量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利用设问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话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的角色由此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和主持者,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掌握课堂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享受同学间的音乐感悟,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自多个方面增加自己对音乐的认知。教师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存在显著错误的、与科学道理相违背的看法要及时给予指导;而针对那些立意新、创造力强的意见,则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体验式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与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巩固原有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应用问题体验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各种问题当中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展示各种音乐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对音乐学习产生强烈愿望,进一步体验学习过程;如教师可以反复播放经典音乐,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赏析《黄河大合唱》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具备对音乐作品的初步认识,才能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战火纷飞年代的意境,在具备一定的感情基调以后,教师可以展示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与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相比,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和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求学生自理解音乐主题开始,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然后结合音乐内容和创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构成与体裁,感悟音乐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赏析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它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多种器官的参与,在赏析作品时具有认知、强化、研究、评价等多种情感体验与升华。所以,要求学生加强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过程,在当前的审美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五、有效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丰富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也可以自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课的学习当中,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捕捉到学习重点,有时还会出现偏差。有时教师也易将精力用于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上,而用于钻研教材的时间过少,不能进行认真的教材教法设计。做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发挥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和长处,才能使高中音乐鉴赏课得到成功。

总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人们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高中音乐教学质量也必须提到提高,因此广大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致力于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总结经验与发展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音乐鉴赏课水平。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十六

(一)课后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不满意。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制定了两个复习目标,一个是复习巩固主要的文言知识,一个是品读语言,体悟作者的感情。对于这样的传统篇目,在设计上不容易上出新意,但在学生体悟感情这方面,却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境界。在处理体悟感情这一环节时,主要是让学生找出有感悟的句子,先自己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推选出较好的同学展示,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的还能够,但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感染力不够。

在处理第一个环节复习重点文言知识时,我认为很是失败。首先是课前导入完全成了摆设,没能起到带动学生进入课堂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找重点文言知识,以及展示这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用心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其次,学生仿佛一向被老师推着走,老师觉得上的很费劲,学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课堂也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

这堂课使我深切的认识到,教师要成为课堂真正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二)组内老师的评价

王景会老师:

1、目标的制定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可谓简明扼要,省时高效。

2、课堂结构各环节衔接自然,有文本中的词汇成语到情感体悟,然后关联写作,可谓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潜力点的讲解适度拓展,联系高考中的典型例子,可谓触类旁通,潜力提升。

4、教态大方自然,可谓镇定从容,魅力无穷。5、本文以情感动人,教师读文解析,动情、传情不足。

任桂秀老师:

1、备课充分,了解学情,能根据学情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教态自然,基本功好,驾于课堂潜力强。3、注重文言知识落实,突出重点,指令明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潜力。4、再有一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更好了。

x老师:

教态端庄,沉稳自如;连接高考,凸显地位;在研讨中赏析语言,使得学生认识深刻,体现了文、言并重的思想。时间处理再紧凑些就跟好了了。

xx老师:

1、落实到位,衔接自然。拓展延伸适度,链接写作有深度。2、教师就应再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度。

xx老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材处理方面采取了创新的做法。形式上以练代讲,从梳理文意到评价到写作,从不同角度切入解析文章。阅读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训练的指导权由老师掌握,这种抓住关键,以练代讲的方法,效率较高。

xx老师:

1、课堂语言规范简练,指令明确。以重点、难点字词为抓手,强调诵读,很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进行了写作训练,促进了知识的生成。2、时间把握不够完美,前松后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