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十四篇)

2023年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3 19:17:24
2023年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十四篇)
时间:2023-03-03 19:17:24     小编:zdfb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一

因为二年级新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重新分班的新情况,新学生、新班级还没有建立新集体。只能就原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概述: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 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 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 里面的'”运算顺序, 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 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 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 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 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 24 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 24 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 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 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本册教材在数学好玩中安排了 “校园中的测量” “搭配中的学问” “时间与数学”三个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 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 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一、混合运算……………6 课时

二、观察物体……………3 课时

三、加与减………………8 课时

四、乘与除………………6 课时

整理与复习………………2 课时

五、周长…………………5 课时

六、乘法…………………13 课时

七、年、月、日…………5 课时

数学好玩…………………3 课时

八、认识小数……………8 课时

总复习……………………4 课时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二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

(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比如在教学"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到讲台上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这里",然后非常自信地举着图形指给大家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后,他们对自己求周长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使得他们对后面知识的探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特别在讨论求圆、月牙形、特别是阶梯形的图形时,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我觉得课本下节课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了。 欢迎多多指教!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三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以单位面积为参照, 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课件、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 4 表示什么? 3 呢? 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 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 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 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 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 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 改。]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 2 )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 间接测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

(1) “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

(2)那我们今后就揣着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扛着平方米的面积单 位到处去测量面积吧。比如足球场场地面积,想说些什么?

(3)讨论:我们不妨把这张卡片就当作,大家开动脑筋,小组 研究能不能找到简便的方法?

(4)探究交流:为什么长 20 厘米就能摆 20 个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 位呢?

(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测量较大面积卡片的方法,引起学生自觉改进 旧方法的意识,发现长方形长、宽与面积单位边长个数的关系,突破 由面积单位到长度单位的转化这一理解难点。]

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它的面积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课件)看到长 9 厘米,就说明能 摆,宽 6 厘米,说明,一共多少个面积单位?所以。怎 样列式?

(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想象能力,内化操作活动,展现思维状态,推进学 生思维发展,深化理解面积计算方法。]

(三)归纳公式

(1) 研究到现在, 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

(3) (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

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 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 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巩固新知,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研究过程,渗透数学研究的方法 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们经历了“解决长方形卡片面积问 题—直接测量到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发现规律: 间接测量方法—形成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 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四

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时间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集中的、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2)学生讨论后汇报:本学期学习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质量单位的认识;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2.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吧!

3.结合习题,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时5分=()秒

4时=()分5千克=()克

180秒=()分360分=()时

6吨=()千克9000千克=()吨

(2)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及进率。(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4.复习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妈妈每天工作8()。

小明跑50米用了10()。

小红写作业用了30()。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让学生说说选择合适时间单位的理由和方法。

5.课件出示教材111页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3)回顾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方法二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6.课件出示练习题,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600千克=()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吨

设计意图: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五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108页及练习二十四1、2题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脑筋急转弯:有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却只买三张票,这是怎么回事呢?【课件演示】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问题,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感受一下这样的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3、同学们都有许多兴趣爱好,有的同学喜欢看书特别是脑筋急转弯;有的同学喜欢画画;谁来告诉老师你喜欢干什么?可三(2)班的同学喜欢参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老师对此做了个调查,【课件出示】请看统计表:

(1)你能从统计表上读到哪些数学信息?

(2)总人数:质疑:噢,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4、同学们同意吗?老师不同意这些都是第一小组的同学我知道他们14人而不是17?一起数一数,问题出在哪儿呢?(有些人好像算了两次)是不是这样呢?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啊?同桌之间商量商量。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分类再数一数;可把两种都喜欢的分出来。【课件演示画圈】

2、那我们就一起来分一分,老师这里有两个椭圆形的圈一个是红色的.表示语文小组,一个是蓝色的表示数学小组,请同学们把名单填入相应的圈中。

(1)学生独自完成。

(2)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3、现在谁来说说红色圈内表示什么?蓝色的圈内表示的是什么?那么两样都参加的同学我们分出来了吗?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

4、汇报:教师完成板书交集图

5、师:红色圈内表示什么?蓝色圈内表示什么?月亮状的红色圈表示什么?月亮状蓝色圈内表示什么?红色和蓝色圈相交的地方表示什么?【课件演示】

6、那现在你们会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人了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8、总结:大家画圈很清楚的发现了我们有的同学两样都参加了,大家最后的方法也特别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我们以后做题目可要多思考一下,不能像我们之前那样简单的认为就只要8+9就好了。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动物运动会

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自己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五一节就要到了,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学生说说动物名称。老师表扬: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都很佩服你们。

介绍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师: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学生讨论、反馈。

师:原来这些动物有这么多本领,那就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

说说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

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集体订正。【课件演示】

2、【课件出示】文具店

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再接受一次挑战好吗?

①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②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

③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1)在集合圈中表示出来。【课件演示】

(2)学生列式:5+5—3=75×2—3=75—3+2=7

说说怎么想的?

3、作业

【课件出示】在一次考试中三年级语文和数学得优的有17人,其中语文得优的有11人,数学得优的有12人,语文和数学都得优的有多少人?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谁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六

设计以《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修订稿)总目标“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相关阐述出发,尝试从“知识的宽度、思考的深度、思想的高度、情感的温度”四个维度,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意义地探索与实践。教学设计突显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问题串”、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发展学生思维的数学课堂。

如何处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的“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化的关系?”课程实施建议。教材首先通过“四个封闭图形面积比大小”的情境中,运用先前的已有经验参与问题的解决,认知结构暂时达到了平衡。在这一系列认知活动中,认识了“面在哪?”及“面有大有小”的相关概念内涵,建构“面积”的概念;然后出现“不平衡”的情境,即比较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面积接近)。当学生继续“比一比”时,必须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的变化,教师就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达成问题的解决,认知结构达到了新的平衡。在这系列认知活动中,认识“面有多大?”(一个面相当于有几个什么面的大小)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从而深层次体验“面积”的本质特征——面的大小。

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面积”安排在第一学段末进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整理、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水平,形成数学思考水平,真正意义地获取一张从“一维”空间学习进入“二维”空间学习的“通行证”,为学生后继学习面积单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积累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懂得计算图形周长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目测”、“重叠”比较面的大小等生活经验。无疑,这是学生进行再学习的“脚手架”和“衍生点”。

基于此认识,教师以目标为导向,剖析目标的结构性问题——面在哪?面有多大?以“问题串”为主线,开展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系列数学活动,认识了“面积”概念,发展二维空间知觉能力及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9——p50教学内容。

1、通过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等多样化数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从“面在哪、面有多大”两个层次开展体验活动,认识“面积”的概念;

2、在经历“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认知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积累操作、交流、归纳、概括等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二维空间知觉水平;

3、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认识面积的.含义(面在哪?面有多大?);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体验面积的大小。

“面积”含义的建构。

ppt、各种实物,学具(方格纸、方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老师奖了一部手机,你们能帮它找一个合适的保护膜吗?

课件演示:手机的保护膜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面在哪”

师:“面在哪呢?,你能在这些物体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摸到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依次“找面”、“摸面”的过程中,辩析来自学生背后有价值(错误、不完全的、片面的、正确)的行为与信息。】

2、交流与反思

(1)“这些面从哪找到的?

(2)“这些面有什么不同点吗?”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3、体验“面有多大”

体验面的大小——“通过摆一摆,说说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几组面积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唤发学生的多种经验参与问题的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通过图形面积大小数量关系的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表象能力水平。】

4、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比较两个大小悬殊的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三种方法:折叠、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9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这节课,你觉得哪个活动最有意思?为什么?”、“这节课,你觉得哪些同学表现得好?”

【设计意图:围绕上述三个问题,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活动体验层面进行反思与回顾。】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七

教材p91—p100的学习内容

1、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学课件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翻阅教材,回忆梳理

同学们,本单元学习结束了,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回忆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试着整理出来。

(二)课堂设计

1、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知识点:

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分类进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1)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请学生汇报“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知识的梳理情况,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下面问题,会正确读出小数。

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请举例说明。

小数怎么读呢?

小数的读法:从小数点左边部分读起,左边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然后顺次读出小数点右边每一位上的数字,“0”也要读出来。

典型题目:

读出下面的小数。

①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千米,其中正桥长1、16千米。

②海豚每小时可游78、5千米。

③非洲大甲虫重99、9克。

④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13米。

⑤我国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赛中,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这个项目的金牌。

(2)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请学生汇报交流关于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的知识。

谁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说一说小数的含义。

教师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典型题目:

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3)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谁能说出几个一位小数,并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怎样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先看小数点的左边部分,左边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左边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小数点的右边部分,右边大的那个小数就大。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八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方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很乐意去的地方-学校阅览室。在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

[说明: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带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摆书

1.学生细看课件的信息,领会题意。

师: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生:阅览室有200本书, 2个4层的书架

(随着学生说的课件出示条件)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2个书架有几层?

生: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

生: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师: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猜猜看老师今天最想请大家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4、汇报,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汇报的时候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 (2)2×4=8(层)

100÷4=25(本) 200÷8=25(本)

(3)200÷2÷4 (4)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5、汇报时提问:(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 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6、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7、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九

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知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课题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等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教学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年历卡

第1课时看日历(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看日历)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观察教材附页1,把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

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

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的原因。因此,本节课教学时注重突出基本算理,不仅使学生掌握“隔位退位减”的算理,还加强学生对程序和步骤的理解。

1、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弄清楚“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10到十位上,再从十位的10中退1当10到个位,这时十位上是9”,从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注重比较,突出专项训练。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计算的错误率相对较高,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和补充对比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退位减法的各种情况,在观察、对比中,进一步明确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师准备ppt课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计算下面两道题,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反馈,指名汇报算法。

2、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作铺垫。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课件,呈现信息:20xx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xx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xx年比20xx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403-158,并试着计算403-158。

(2)交流算法。(课件展示各种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算法三

(3)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看来比较难,同学们计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但是结果只能有一个是对的,哪一个对呢?大家想办法验证一下。

(学生组内讨论,通过加法验算,验证出第二种算法是对的)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针对每个例题的学习都安排了相关的操作活动,以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1.鼓励学生用分数表达操作结果,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通过动手折一折,使学生在巩固四分之一的基础上,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尝试、合作探讨,借鉴前面的学习经验用分数来表达操作结果,加深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

2.关注经历和体验,启发多角度思考。

在比较几分之一时,学生积累了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的经验,随着对简单分数的逐步熟悉,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ppt课件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彩笔

⊙复习铺垫

1.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2)比较分数的大小。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实践探究

1.教学教材92页例4:认识四分之几。

(1)学生把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3)再说一说没有涂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说出理由)

(4)师小结:这些正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教材92页例5:认识十分之几。

(1)课件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7份呢?(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对折,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加深对分数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

(4)课件出示教材92页“做一做”1题,指名回答。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一分》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理解分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等。

活动一:猜谜活动

(课件出示)八字下面藏把刀。(打一字)

出示课题:分一分

活动二:分东西。

1、4个苹果和2瓶水,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要怎样分才能让两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和水一样多?用数字几表示?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可是只有一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

出示“一半”。

活动三:创设表示一半的符号

1、你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一半呢?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或写一写。

(学生创设一半)

2、汇报交流

活动四:认识1/2

1、师:老师是这样表示一半的。(板书:1/2)

2、介绍1/2。

活动五:涂一涂(涂出1/2)

1、师:那你能涂出下面图形的1/2吗?

(课件出示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3、师小结: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饼,还可以表示很多事物的一半。

活动六:认识其它分数

1、让学生说说一张正方形纸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2、动手试一试。

3、表示出你喜欢的分数。

4,展示学生的`作品。

活动七:认识分数

1、概括什么叫分数。

2、自学课本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交流。

活动八:生活中的分数

1、(出示几个国家的国旗)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几个国家的国旗,它们能让你想到了哪些分数?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学生交流

3、汇报交流

活动九:课堂总结

活动十:拓展提升:

一个三角形,它是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那原来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拼一拼。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