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6篇)

最新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1 14:52:16
最新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3-01 14:52:16     小编:zd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篇一

11月1日,在成都双流中学举行的“联想成就状元之路”全国巡回演讲首站中,20xx年山东省理科状元、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金融专业学生李明与高中生们一起分享了高考的成功经验和学习方法,他说,高考成功没有捷径,勤奋才是成功最可靠的保证。

“高三一年下来,我的改错本积攒下了6本,数学草稿纸就用了有3麻袋。我尽量做到对于所学的知识堂堂清、日日明,决不在当天留下知识的死角。”李明说,考上理想中的北京大学是他用勤劳和汗水换来的丰硕果实。“我准备了几个很便捷的活页本子,每当吃饭排队,跑操集合的时候,总会拿出来翻看几眼。充分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也让我收获颇多。”谈到课堂学习心得,李明介绍了一个绝招——跟着老师的眼睛走。“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表情让老师了解学生理解与否,皱一下眉头或者微微一笑都是对于老师授课效果的回答;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在长达40分钟的时间里走神,而老师的眼睛就起到了一种监督和警示的作用。”

睡前“七问”

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准备休息之前,躺在床上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今天上课前都准备好了吗?因为只有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同步进入角色。

第二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与老师互动得如何?我主动参与了吗?我是今天的主角吗?

第三个问题:从这堂课中,我在知识、能力、方法、技能、情感上有所收获吗?第四个问题:在课堂上我投入了激情吗?有激情地学习,才是有兴趣的学习。 第五个问题:我今天的得与失在哪里?善于总结才能有所进步。 第六个问题:明天我还有哪些任务? 第七个问题:今天我过得快乐吗?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做情绪“恒温器”

经常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种稳定积极的状态是高考状元们的一种共同能力。积极的情绪能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要学会一些调节情绪或发泄情绪的方法。比如今天心情不好,可以去做运动,听音乐,找老师或好朋友聊天,看看最新的电影等等。又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撕碎!把坏心情一起撕掉,只留自信快乐的笑容常伴!

历届高考状元经验: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最后一百天

一只乌鸦决定要搬家,恰好被百灵鸟看到了,于是百灵问:“你在这片林子住了很久了,为什么要搬家呢?”乌鸦回答说:“在林子里,大家都说我唱歌的声音特别难听,都讨厌我。”百灵笑着说:“那也用不着搬家啊,你可以改变你唱歌的声音,或者尽量不要唱歌,如果你还是像现在一样唱歌,无论你搬到哪个林子里,大家都会讨厌你呀!”

因此,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不改变自己,不改变策略,就像这只乌鸦,光逃避显然是行不通的。

一、明确自己的目标

你希望考上的学校是什么?应该是努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果子。顺手就能摘到或跳得再高也够不着的都不叫目标。学习目标也是一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会因为太难而丧失信心;太低了,会觉得太容易而丧失积极性。如果你目前是中下游水平,那么学习目标就应该是优化学习结构、夯实基础;如果是上游水平,那么学习目标就应该是稳步发展、保住优势,避免出错。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自己的目标,只有当你总想跳起来去摘学习果子的时候,才是找到了方向。

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篇二

宁夏理科状元李煦文分析学习经验时提到了错题本,而去年宿州高考理科状元赵梓楠接受采访时更是强调了错题研究的重要性。这已经是第n次高考状元们分享学习心得提到错题本的使用了。

我们可以想一下,高考状元们那可是省、市里的第一名啊,模拟考和平时考试中做错的题本来就少得可怜,为何还这么重视错题呢?

因为,每道错题都切中了自己知识掌握的弱点,指出了你的学习上不足之处。

这才是最好的针对你个人的个性化学习资料;在这一点上王尚老师认为每位同学所记录的错题本是任何高考专家、辅导书都无法做到的。

我们都知道,学习要有的放矢,特别是高考备考的时候,每一分都非常宝贵,要把自己的时间用在最需要投入的地方。自己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呢?错题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虽然错题本复习冲刺阶段的最好助手,可相对而言,它是一个见效慢的学习工具,。

错题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积累的,只有有了一定的量,才有价值。

还有一点,就是错题本一点要养成多看多想、定期看、多想、多总结的习惯,它才能发挥出其效果来。而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太多的自制力了,显然这是一座大山,需要同学们翻过去,很多学生走到一半就知难而退了。

高考状元们的学习方法值得学习,他们不仅仅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会反思学习方法,总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效率。而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

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篇三

到自己考了第一,刘锦通反应很平静。

锦通说,自己不是特聪明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特笨呢,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在那里冥思苦想,为的就是:为啥是这个样子呢?而上初一时自己也一直都时班级的十几名,不过自己一直都是一股劲,就是靠着一小步一小步提高,慢慢地就不一样了。

不少人都好奇,成绩好的孩子都是咋安排学习时间的。提到时间的安排,锦通笑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啦,不会在那里弄个表格什么的,一般都是随机安排,根据一周或者是一天各科的重点分量来安排,哪一科分量中就会倾斜一些。还有就是自己觉得稍稍薄弱的科目,就会“偷偷”的加时。说到这,锦通做了个鬼脸。

锦通说,如果一定要说点时间上的安排话,那就是自己不会熬夜,“睡太晚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质量的,再说了,成绩绝对不是靠时间堆出来的。”“一般每天都会在10点半左右就休息了,晚点也就是11点也休息了。最后初四冲刺的时候,也没有几次熬到12点的。

锦通说,自己原来是个话很少的人,刚上初中时甚至有同学笑话他是个“书呆子”。“后来我就想通了,自己一个人在那里思考并不会快乐,而多和同学交流常常还能碰出点火花呢。所以,现在他们都说我特别能说。”

语文:也要提炼归纳

锦通说,可能不少人都认为,提炼归纳是学数学之类的科目必须的,其实,对于语文还是挺重要的。这几科中,语文曾经是锦通最薄弱的科,150分的总成绩只能得不足120分。

如何提高的,锦通概括了四个字,“多读多看”。“别小瞧了这些,语文阅读不是占很大比重嘛,每次我都会非常细致的读阅读的原文,反复研究后面提出的问题,这中间要注意总结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共性’的地方,遇到不同的题则发现其‘个性’的地方,二者一结合,语文成绩就上来了。”

数学:不要局限于书本

初中时锦通曾经获得省数学竞赛一等奖,平时模拟考试也都会答140分以上,可他昨晚悄悄告诉记者,小学时数学成绩挺一般的,甚至可以说不好。后来接触了奥数,“我倒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学奥数啦,就是觉得,如果可以让自己的知识面稍稍高于课本一点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那些,思维开阔一点,那么学数学就会成为一种乐趣。”

锦通说,数学题要做,不过要精选,别一套又一套做起来没完没了,这样会让自己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的,“要少而精”。

外语:让自己在外语环境中

谈到外语,锦通平静的脸上生动了几分。“不少同学都觉得听力挺难,其实听说是分不开的,一定要张嘴,要会说了,自己才能真正听明白录音中的发音。”锦通说,虽然咱平时都不能随时随地接触到外教,但是可以想点“办法”啊,“外语老师不是都说要有语言环境嘛,一般有时间,我就会给自己放录音,可以的话就跟着他们讲,别怕错,就在那自己对自己说,让自己生活在自己‘造’的语言环境里。当然,如果能找到一个对话伙伴那是再好不过了。”

“外语的语法一定要准,这个还得靠练习,没有啥好办法。我和身边的同学都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略细节,外语考试时常常会在小的语法方面丢分,就是那种特别简单的地方,于是就自己跟自己较针,怎么就错了呢,慢慢地就好了许多。”

物理:让心中的知识形成“反射”

“好多人开始学接触物理时都觉得挺难的,但是你要是抓住了物理知识间的那些‘细节’,记住它,就会发现物理其实并不太难。”锦通如是说,他中考[微博]前物理最好的模拟成绩是118分(满分120分)。

认真这个词,锦通说了几遍,“最初接触一个知识点时,一定要认真记,把它印在心里,书里的黑体字啊,划线的部分,都是需要认真关注的,都得认真记住……”

见到记者重复“认真”这个词,锦通笑了,“真的,来不得一点含糊,物理老师都教我们要产生‘反射’嘛,我想认真了才会真的印在脑子里吧,见到试题,才会很快反映出来,然后才会有思路。”

化学:一环都别落

锦通说,如果大家觉得物理各个章节相对独立一点的话,那么化学就是更明显的一环扣一环,一环都不能落,都不能不“结实”。

不少同学都会觉得化学的实验题挺难的,可锦通自有心得,“实验题要多见,老师做实验时你得看细节,看历年真题时得善于归纳思路方法,别在那里背题,要真正的开阔思路。”

同学中不少人感觉基础比锦通好,可是答起化学题简答题时总是没有锦通得分高,“得答到点子上啊,拿到题得知道考的是哪个范围的知识,然后才具体到相应的点来分析,别东一下,西一下的答,这样会莫名其妙丢分的。”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篇四

“其实,高考,不过就是一次月考。反正成绩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定了,干脆一切抛开。”

“没有好心态,绝对考不出好成绩。可好心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一点一点的修炼积累。”

“并不是说就读的学校决定成绩的好坏,而是由自己来主宰,只要有信心、用心读,哪都一样。”

刘海燕高考后没有如大部分同学一样选择去放松旅游,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和增加社会经验,开始了打暑期工的“旅程”。面对自己取得的高考成绩,刘海燕说有点不甘,应该还有提升的空间。

开朗、阳光、自信、大方,这是刘海燕留给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班主任黄丽梅是这样评价这个18岁的女孩:“灵活,自信,自制力强,实力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时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重基础,不断训练熟练度,善于归纳总结是刘海燕的制胜法宝。因此,刘海燕每科都有两本以上的纠错本。“纠错本不是简单将错题写上去,还要进行分类,再而归纳总结,到底错在哪,正确的思路应该如何,要经常反复查看巩固。”

高三放弃清中回连中

在清远,可能大家存在无形的竞争,每个人基本都将自己封闭,同学间极少交流。因此她选择回连州读高三。

刘海燕不是一直都是“学霸”,初二前她都是中等成绩,突然在初二的一次考试拿到了人生的首个第一,她就觉得自己是可以的!从此她的成绩就一直“开挂”了。

中考时,刘海燕以781分的高分被清远一中录取,在高二时更是在多次综合考试成绩后,以年级前50名的综合排名,被选进了文科创新班。

本来以为就按照这个轨道一直前进,可在高二第二学期,刘海燕对学校以及班级的氛围备感反感,突然增加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因为被选进创新班的学生都是当时文科的佼佼者,他们成绩都是很棒的,但可能大家存在无形的竞争,每个人基本都将自己封闭,同学间极少交流。”刘海燕说,在这种氛围里,她无法放松学习,“迷茫,非常迷茫!”最终,她选择回连州读高三。

“并不是说就读的学校决定成绩的好坏,而是由自己来主宰,只要有信心,用心读,哪都一样。”就凭这份自信和坚持,刘海燕回到连州中学就读高三,开始了一年紧张的学习。

高考分数出来后,她与之前在清远就读的同学联系,发现有好些同学因为过于紧张,失手了。

妈妈辞职照顾

当见到妈妈几乎浑身湿透站在门口,将饭盒紧紧抱在自己的怀抱,瞬间泪崩。

刘海燕的父母文化不高,父亲在城南一家玩具厂做维修工,母亲在靠近城南的慧光塔附近一家饭店做服务员。

高三下学期的紧张学习,让刘海燕争分夺秒,但由于家住城西,中午来回一趟实在是浪费时间。于是刘海燕的妈妈利用每天中午休息的两个小时,将做好的饭菜从城西家中送到连州中学,紧接着赶回上班的饭店。

“记得有一天下着大暴雨,我想着妈妈应该过不来了,谁知接到电话说已经到了门口。当见到妈妈几乎浑身湿透站在门口,将饭盒紧紧抱在自己的怀抱,瞬间泪崩。”刘海燕回想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她坚定一个信念:绝不能让父母失望。

高考前一个月,刘海燕的母亲毅然辞职,专心陪考,生活上给予刘海燕无微不至的关心,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

“我没觉得是压力,反而是动力。”刘海燕将父母的付出看到眼里,记在心里,“这将是我人生道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篇五

甘肃——【文科状元】

姓名:汪鉴

总分:620

毕业学校:西北师大附中

状元心得:避免死记硬背给学习带来枯燥和压力,享受增长和拥有知识的快乐。

吉林——【理科状元】

姓名:程思佳、徐劲松

总分:688

各科分数:语文133分、数学148分、英语142分,理综279分(程)语文122分、数学137分、英语144分,理综294分(徐)

毕业学校:吉林市第一中学

状元心得:主要就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吃透所学知识。(“吃透”是国内绝大多数学生的软肋)

北京市——【理科状元】

姓名:李泰伯

总分:723分(含20分加分)

各科分数:语文:138数学:146英语:140理综:279

毕业学校:北京人大附中

状元心得:时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是因为有兴趣和信念,学习充满动力。

贵州——【理科状元】

姓名:杨锦瑞

总分:718

各科分数:语文 134;数学 129;英语 143;理综 292;加民族分

毕业学校:遵义一中

状元心得:玩就好好得玩,学就好好得学。

吉林—— 【文科状元】

姓名:申佳颖

总分:653分(含少数民族加分)

各科分数:语文(汉)131分、数学129分、理科综合244分、外语135分、语文(朝)139分。

毕业学校:吉林延边一中

状元心得:综合素质很强的孩子,多才多艺,在同学中间很有人缘。

北京市——【文科状元】

姓名:齐肇楠

总分:685分(含10分加分)

各科分数:语文142数学142英语131文综260

毕业学校:北京5中

状元心得:其实老的学习方法最管用,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笔记。

宁夏——【文科状元】

姓名:张佳颖

总分:620分

各科分数:语文117,数学129,英语136,文综238

毕业学校:宁夏银川一中

状元心得:日常学习紧跟老师步伐,及时完成日常作业,注重基础知识。

宁夏——【理科状元】

姓名:范海霆

总分:667分

各科分数:语文130,数学139,英语141,理综257

毕业学校:宁夏银川一中

状元心得:老师精心的备课,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引导我们。

浙江——【文科状元】

姓名:钟隽仪

总分:725

各科分数:语文129,英语139,文综253,数学148,模块56

毕业学校:海盐元济中学

状元心得:学得很轻松,效率非常高,别人做一张试卷的时间,她可以做两张。

浙江——【理科状元】

姓名:李乐

总分:740

各科分数:语文118分,数学145分,英语135分,理综262分,自选模块60分,加分20分

毕业学校:镇海中学

状元心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高三的节奏

甘肃【理科状元】

姓名:party仪

总分:685

毕业学校:西北师大附中

状元心得:打牢基础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一科特别出色,就要分清主次,主攻薄弱环节。

贵州——【文科状元】

姓名:江林晏

总分:660

各科分数:语文133分,数学109分,文综255分,英语143分,加分20分

毕业学校:贵阳一中

状元心得:高三复习的时候,会根据自己各科的水平来分配复习时间。

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篇六

付宛璐,20xx年从焦作一中考入北京大学,20xx年保送本校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地质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xx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志愿者,北京大学珠宝鉴定师。本科期间公费赴澳大利亚自然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生期间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多的联合培养。曾获国家级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国土资源部部长亲自颁奖)、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学术类创新奖,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大学研究生最高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多次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在颁奖大会、院庆、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加拿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英文口头报告奖。热爱教育事业和珠宝行业,乐于分享。

其实,作为20xx年焦作一中唯一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幸运儿,我已经被邀请在各种场合分享过我的所谓“励志”故事和“高效”学习法——包括回母校对着年级尖子生做演讲,包括被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姨拉着给自己的孩子做“单独辅导”,从小学生到高三考生,都被我大碗大碗地灌过鸡汤。因此,现借此机会和平台把我的故事形成文字,也许并不全面系统,但希望我的分享能多多少少帮助那些有相似心路历程的师弟师妹。

不服输让我对“好好学习”觉醒更早

由于父母工作地点的原因,我读小学并没有进入“名校”:从最初山沟沟里的小学到后来对口二十三中(当时还有初中部)的解放东路第二小学。我也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和兴趣班,没学过钢琴、辩论、奥数或者演讲。因此,六年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让我的童年显得异常快乐和完整。大概由于记忆力比较好,专注力比较强,父母对我的学习也一直比较重视,年级第一就一直是我的囊中之物。

而故事的转折从小升初开始,按规定,六年级毕业考试的年级第一可以保送十七中,而我却在最关键的战役拿了第二名。接下来的那个暑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帮我跑关系进十七中的一幕幕,也正是这些让我突然意识到考场如战场,只有全力以赴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的艰辛付出。很快,机会来了!焦作市实验中学首次对全市小学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考,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成绩出来,我的成绩正好压线进场,一分不多一分不少。面对已经费尽周折取得通行证的十七中和每学期高出20xx学费的二中分校,我对妈妈说我要证明自己,我要上我自己考上的学校。于是,我和其他来自学生路小学,塔南路小学等一众“名校”的孩子一起成为了二中分校第一届“小白鼠”:最初的校舍是实验中学的职工食堂,只有几件破旧的平房,连小操场都不是硬化路面。事实上,我们这些“小白鼠”是二中分校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届,仅我所在的一个班,就出了十多个985、211的学生,其中不乏本科就考入北大、清华、人大、浙大、北理工、北体、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当然,这是后话。

天道酬勤,最初的一学期最难熬却也进步最大,不服输的天性让我从垫底的入校成绩突围,逐步成为各科老师欣赏的“好学生”,洗脱了我的“黑历史”。我记得冬天天还未亮就坐上了仅有我一名乘客的“专用”公交车,我记得看着那些小学就学过初中知识并能说会道的“名校毕业生”我有多羡慕,我记得我厚着脸皮去向那些高手借作文本拿回家反复拜读,我记得在公交上背书、在骑车上学的路上观察草木行人构思金句美文,我记得我把小学养成的九点看电视睡觉的习惯硬生生改成了看书到十二点。第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对我妈说:你家闺女不聪明,但挺努力。

“打下江山”后的初中生活就显得轻松很多,虽然二中分校特别喜欢各种全校统考(入学考、月考、期中考、模拟考、期末考),考完还要张榜公示前百名的成绩。现在想来,那时的考试频率和压力完全不亚于高三。长相甜美和性格外向的女生开始谈恋爱,然而我天生“情窦晚开”,身边只有几个志趣相投(其实就是只爱学习的书呆子/学霸)的好姐妹,留短发且讨厌逛街,一年四季的衣服基本都是委托妈妈全权采购。长期霸占榜单前三甲的我,偶尔也参加辩论赛和学科竞赛,但考试成绩依然是我关注的唯一重点。

为了提高成绩、开阔视野,初中三年我有意识地看了很多课外书,包括当时很火的新概念作文,包括类似《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这些我尚且似懂非懂的大部头。逐渐地,我的作文成为范文的概率越来越高,同理,英语水平也跟着水到渠成似的提高。化学和生物是我最喜欢的课程,看课外书总是身心愉悦,模拟题做起来也得心应手。不喜欢数学和物理,但好在初中以知识点记忆和基本原理推到为主,反复做几道典型的例题基本就能触类旁通。初三备考的白热化阶段,班主任屡次在年级大会表扬我学习努力,各科老师在各班讲卷纸都会提到我的成绩有多好。没人再提到我“不聪明”,很多家长都会请教我妈如何培养出了一个年级第一的女儿。然而,继小升初的大坑之后,我在初升高依然没有绕过一个坑。

掌握知识并不是决胜大考的唯一关键

我从来不是一个关键时刻发挥稳定的选手,更不是什么黑马,这里要探讨的不是智商(iq)而是情商(eq),说白了就是面对大考的承压能力。二中分校的校领导本指望我考出市第一的中考成绩给母校争光,结果我只考出了全市五十多名的成绩。中考后我又考上了以批量保送北大小语种的郑州外国语中学,这一次,我本着“宁做鸡首,不做凤尾”的原则,选择了焦作一中,并暗暗下定决心要从焦作一中考上名校。游手好闲了一个暑假,没想到刚入校就劈头盖脸地来了场猝不及防的入校考试。第一场考试,我就考进了年级前三,这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掌握知识并不能保证我能决胜大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读不好书,只是没考好试!爬过两次大坑,让我又一次提前觉悟:“心理战”往往比考试本身更可怕。认识这一点对于整个高中时期,尤其是高频模考的高三下学期,比头悬梁、锥刺股地玩命学习更重要(后文会详细讲到)。

20xx年是焦作一中搬入新校区,实行寄宿制的第一年。那一年焦作一中花坛没有绿化,操场没有修好,看台前始终立着三根不明所以的水泥柱子,仿佛佛龛前的三根香。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开始一步一步接近“高考”。

有很多一中高一学生的家长问过我,曾经教过我的各科老师有哪些,能不能给他们的孩子推荐一些好的老师。我非常能体会家长的心情,这反映了两个问题:1、高一的学生和家长都明白提前规划高中学习的重要性;2、高考是一锤定音,高一的一切刚起步,想使劲却又无从下手。很幸运,我那时遇到了一批特别优秀的一中老师,比如语文老师党老师、物理老师马老师等,可惜这些老师现在已经不在一线教学了。我想说的是,虽然老师的经验有高低之分,但关键还在于这个老师的教法是不是适合学生,学生能否自主地学习,毕竟全国特级教师的班里依然会有考不上大学的孩子。还记得我的高一班主任侯老师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人很年轻,完全没有教学经验,但由于对学生很耐心,教学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全班同学学都很听话,上他的课更是认真。因此,高一那年,我们全班平均成绩也一路高歌猛进,可惜他在第二年就考上中科大的研究生去谋求深造了。

对此,我的看法是,与其托关系找门路,把力气用在找老师的上面,不如提前了解最新高考改革动态、研究透保送和自主招生的政策,根据政策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前规划和准备学科侧重点、课外活动以及学科竞赛。这些才是在高考加分全部取消后唯一的“捷径”和“保险单”,才是其他地市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和家长关注最多的着力点。

军事理论里讲究“制信息权”——“制信息权是争夺未来战争主动权的基本内容”。对于高考这场战役也是这个道理,所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些规划到临近高考再去做就为时已晚,因为郑州的高中生、北京的高中生在高一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你战略上的懒惰”,这里引用雷军的话,用在高中的学习和备考上可类比为:天天认真听讲、埋头做题是“战术上的勤奋”;而不愿做错题集、复习错题集,不愿花时间去反思学习方法和查漏补缺属于“战略上的懒惰”。前文所说的“制信息权”才是“战略上的勤奋” 。

为什么战术上的“勤”就不能补“拙”?

因为没头苍蝇似的皓首穷经并不能弥补缺乏学习目标和动机带来的无效率,只能给家长、老师、同学甚至自己营造出一个“我很刻苦努力”的假象,除了能换来别人的宽容纾解和自己的心灵慰藉,一无是处!其实,不仅在高中校园里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大学校园里也是屡见不鲜,很多天天泡图书馆、自习室的学生,不仅简历没有那些把大学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的人好看,很多时候连绩点都不如后者高,评奖评优时自然全无优势。所以,不要忧心于老师不够好,不要归责于家长什么都不懂,更不要怀疑自己的努力和天分。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方法,怕就怕你只看得到案头的一本书和一张纸。

于我而言,整个高中的前两年半都顺风顺水,基本实现了“宁做鸡首,不做凤尾”的目标。前5个学期,每次考试的总成绩基本排在年级前五,班里同学看排名向来从第二名开始看,我的总分永远比第二名高50分左右。据我老公(当时我高中班里的班长)后来说他们两个男生宿舍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激励男同胞奋发图强打败第一名,可惜一直到高考毕业也没人能取走那笔钱,最后大家把钱拿出来吃了散伙饭。当然,顺风顺水并不代表没有刻骨铭心的努力。像所有“好学生”一样,从上高一开始,我就知道我的目标是要去重点大学享受一流的图书光、实验室,和权威的学者交流,和全国的优秀学子成为朋友。就是这样的憧憬,支撑着我高中的每一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每天、每周、每月都有定时定量的复习任务和阅读计划,每次考完试都会把各科所有错题用彩色的笔全部抄写下来并在下一次考前认真复习(从高一到高三的各科错题集最后有厚厚一摞),一旦发现不懂的问题马上找同学或老师请教(有时自习课探讨问题也会因此招惹了讲台上负责看班的老公点名批评)。

具体各科的学习和复习方法,甚至不同题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学就不能在这里一一展开了(这不是一片方法论)。但回想那段时间,我有一点体会很希望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我幸运地遇到了一群很乐意和我探讨解题思路、复习方法的同学。我始终认为分享和交流是人类进步的捷径。我也鼓励师弟师妹们不要胆怯于自己的不足,不要自满于自己的长处,把自己觉得好的参考书和思维方法分享给周围的人,虚心请教别人的看法和模式,往往会有1+1>2的奇效。试想,如果你们不只是两个人的互助小组,而是更多人,那又会有什么样的爆发力呢?

我的幸运在于,我所在的班里有好几个小伙伴并没有因为我总考第一而对我心存芥蒂(我相信你们所有人的班里都不乏这样那样的戒备心和嫉妒心),反而非常乐意和我交流,包括后来考上武汉大学的小c,还有成绩虽然不好但总会有出奇制胜的解题思路、写得一手好宋词并且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同桌。和他们“切磋”不仅让我提升了学习效率,也在我整个高中生活暗淡无趣的基调里平添许多欢声笑语。从最终的效率和结果看,这也是“战略上的勤奋”。

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是人生的偶然

新未来分享焦作高考状元谈心得:我眼中的天道酬勤

真正的“高考凶猛”是从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开始的。对于师弟师妹来说,最终极的问题恐怕就是:快高考了,我该怎么提分?写到这里,我翻出了我在高三最后一学期的日记本。第一篇是从20xx年1月2日开始记的,最后一篇的日期是20xx年5月31日。我曾把这本记录了我成绩起伏和内心挣扎的日记连同厚厚的错题集都借给了去高补的好朋友,据说这本日记在她那比高三更暗无天日的一年给了她很多力量。副标题的这句“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是人生的偶然”端端正正地写在日记本的第一页。

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是人生的偶然。所有的失败都有因果,而所有的成功都有撞大运的成分。我常向高三的学生和家长提起我们那一届“火箭班”(全年级文理前20组成的尖子班)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比平时模拟成绩至少低20分的情况,包括我在内。高考向来不乏让人跌破眼镜的折戟沉沙,也从来不缺让人喜出望外的黑马,比如平时成绩从来上不了一本线的老公高考裸分竟然620分(高考语文成绩竟然比我这个模拟考曾考出语文满分的人还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白热化阶段的备考纯粹是一场心理战!我始终认为高中最后一学期并不是拼题海(打基础是高中前两年半的事),而是拼“闹市中读书”的心境。在我的这本日记本里就不停出现诸如“今天物理又考砸了”、“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学习机器”、“我最难过的是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弱项没起色而强项怎么也开始拖后腿”、“曾经的辉煌什么都不能代表”、“梦想到底还有多远”、“某某怎么能考出这么高的分数”的表述。“宠辱不惊”,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又有多少成年人能做到,何况我们面对高考时还只是未成年的孩子。然而,若不能平心静气、摒除杂念地啃下自己的高考复习计划,如何飞得出这漫漫书山题海?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1.宣泄的出口:内向的师弟师妹可以选择记日记,记录下你的每一个“触目惊心”和“患得患失”的小情绪;但我更建议师弟师妹能敞开心胸,和三五好友一起探究和分享彼此的困境和体会。因为一个人的寂寞和痛苦最容易被自己放大,而交流后你会发现你真的并不是一个人:你会发现原来这个知识点所有人都没掌握好,你会发现原来用他的这个思路可以从根本杜绝你犯过多次的错误。无论怎样的发现,对你来说都是莫大的收获,避免你钻牛角尖或进入恶性循环。如果前方有坑,那就让自己早点掉进去,快点爬出来。别人掉过的坑,能绕过去就绕过去,干嘛还要再去试试深浅!

2.找到自己的节奏,只要能前进就不怕速度慢(成功不可复制):高三后半段经常会出现各科尖子不断更换的情况,要“赢下这场战役”就不要盯着坐在第一把交椅的那一小撮人。高三下学期大大小小的考试太多了,第一名的那个人会更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奏和模式,以人为标尺只能乱了自己的脚步;而你需要盯住的是自己的高考目标——比如,680分上北大或600分上郑大。扎扎实实地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失败后,我并没有邯郸学步似的学习尖子生的“先进模式”,而是始终盯着自己的那个名校梦(当时是复旦梦,听过我演讲的师弟师妹知道其中原委)一步一步往前走,等待柳暗花明的那一刻。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为了节省时间复习对自己也是挺狠的:熄灯后搬着凳子去洗漱间做模拟题(当然,高三下的时候很多人都这么奋斗),午晚饭时间从来都是等到就餐高峰过后再去食堂快速吃点残羹冷炙,在放假半天的周六晚上和周日上午经常就我一个人在宿舍吃泡面、缩在被窝看书(那时候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周末半天假回家是不给空调供电的)。当时,因为常常憧憬大学的惬意,并不觉得苦或累。听过一个说法,学霸和学神就是能把别人觉得牛逼但苦逼的事做的很享受。算不上学霸或学神,但我当时就是这么一个老实又享受吃苦的好孩子,我坚信越努力就能越幸运。那种超重压下的癫狂状态,就是我自己的节奏。老公到现在还会提起高考倒计时后,他站在楼上走廊放空的时候总能看到我向食堂暴走的场景。你看,作为高考一匹小黑马,这就是他的节奏——累了就去走廊放放空,课间和男生们在教室后面踢矿泉水瓶锻炼身体,晚上和宿舍室友打一些无聊的赌。这些休闲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既无趣又奢侈,对我无效。

3.你可以不自信,但不要忘记感恩: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就像我的老同桌说的“想要自信,那就多考好几次”。但,说起来容易,做到难啊。我也无数次怀疑自己配不上复旦那么好的学校,在高三下学期我的成绩一度滑到年级二十左右的时候,北大于我更是肥皂泡里幻影,想都不敢想。但有一种精神念力是持续有效的,那就是对父母、对老师、对帮助你的同学和师兄师姐的感恩之心。进入“火箭班”的后期,我经历过心理状态最差的一段时间,我的父母果断同意让我走读,每天晚自习后,我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拼车回家。那段时间,我不仅吃的好,休息的好,也能感受家中温情给予我的动力,让我快速的调整好了状态。我并不是在鼓励一中的师弟师妹走读,还是那句话,找到自己的节奏。我要说的是,在备考的关键时期,你一定能从各方面感受到父母加倍的关切,班主任、年级长甚至各科老师的各种“私人定制式的”指导。千万不要把这些看做负担(部分人可能不可避免的会有负担感和逆反心理,家长就得注意方式了),而是应该学着感恩这些人对你的付出。你要相信,没有人盯着你的失败,也没有人笑话你深陷泥潭,那些愿意听你倾诉、愿意和你分析问题的人唯一的期望就是你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打倒。体会感恩的力量,你就会学着跳出案头的阿拉伯数字和abc,跨出唯分数是从的怪圈,站在人生的高度上思考“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我现在的努力能让我和爱我的人过上理想中的生活吗?”。而这,才是让你受益终生的思维模式,不枉你走过高考这一遭。

没想到一提笔就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不知对这么长的文字大家能否坚持看下去。anyway,这就是我大学前的寒窗故事和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故事的后来就是我在十八岁生日那天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虽然在此之前复旦和中科大招生办的老师多次打电话给我父母保证我报考就能随意选专业(我们那时候还是估分报志愿)。我在曾经无数次幻想的种种画面里,选择了“长发飘飘走在未名湖畔”这个最遥远的画面,这其中有故事也有运气,我很感恩。

这不是一篇方法论,因为这世上没有万金油。对于那些想知道如何复习、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的师弟师妹,我们这些师兄师姐就在这里。在此,我只是希望用我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对“天道酬勤”的认识:有目标(梦想),有高效的战略和战术,有能支撑你持续战斗的动力,越努力才能越幸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