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7篇)

2023年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6 20:12:20
2023年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7篇)
时间:2023-02-16 20:12:20     小编:zdfb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篇一

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哲学的主根。短短的文字,却如同迷宫一样,玄达数千年,被世人视为稀世珍宝。老子仅凭一双犀利的眼睛就看穿了人间的种种是非,他向往的是安宁恬适的生活方式,他想避开现实中的种种烦恼和忧愁,去追寻自己心灵之中的自由。而这种超脱的生活方式,给世人以启迪,令人心驰神往。这是老子的智慧所在也是他做人的一种选择。

老子做人的态度,总是与一个字相关,这就是“道”!“道”是什么?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意思是,到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但是“道”又是不可见的,他依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着。由此引申而来做人之道也是不可见的,但却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因为无论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地想一想老子所说的“道”,认真地思一下这之中的道理,并且将这与自己的人生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纠结于世间的是非,还是寻找一种可以使自己身心放松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那种生活是你自己想要的,是可以使你全身心投入的。

那句“好武力者,志不可得”让人看起来就觉得很赞同。在老子看来兵器是战争的祸端,不管是正义之战还是非正义之战,结果都是会有人员伤亡,而这些都是凶事,都会有人员伤亡。正是因为这一点老子有兵器是不祥之物的言论。老子不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武力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国与国之间动用武力就会死人无数,血流成河;个人与个人之间动用武力,就会激化矛盾,损伤性命。由此可见,我们与人相处,应尽量避免与人动用武力,因为一旦动用了武力总会有一方受伤,而另一方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做人做事能不用武力解决就不要用武力解决,否则害人害己。

“以人为先,以己为后”圣人明白自然之道满招损而谦受益,所以绝不自满自骄而是自谦益人。他们不会为自己而积蓄,所有的积蓄都会尽量帮助别人,正是由于他们自谦益人所以他们就会受益,反而会得到更多。其实“以人为先,以己为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我们帮助了别人,收获了以人为先的快乐,与此同时我们自身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这样算来我们还收获了两份快乐,但没有损失什么,还多得到了一处益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士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最朴素的责任感,人如果没有了责任感对任何事情都不是特别上心,那这个人便失掉了人性和良心。

这本书读了一点还没有全读完,选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挑着看的,写了一些东西,有的是书中的内容,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就这样写完了。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篇二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的人,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的人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篇三

―――治国与治人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治国思想“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道德经》主要的治国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净无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阐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净无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没错,若不崇尚贤能,就不会有人想去争“贤”这个名号;若不使难得之物变得昂贵,寻常家庭也可以拥有,就不会发生偷盗之事了;若百姓见了珍宝而没有占为己有的欲望,社会就能安定。这些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品价格过高,人民生活就会的不到保障,社会安定也就没有保障。不过现今社会,尚贤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无贤无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浪潮无情淘汰。不过,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会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君主,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更需要做到“清净无为”。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战火纷飞,战乱不断的时代。对统治阶级而言,实践“清净无为”最基本的就是不轻易挑起战争。战争的可恶与可怖是谁都知道的。战火一起,百姓垦种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荆棘便会丛生于野,房子也会毁于战火……最后无论谁胜谁负,流离失所、受灾受害的,到底还是那些在底层的百姓而已,统治阶级仍旧可以继续他们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见,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万不得已,千万别用,而应该舍弃之,代以农耕之具。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而在治国方面,要用“正、德”。这样,国家平安无事,个个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轻而易举了。

当然,正如老子所说,事物总存在两方面。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道德经》,毕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陈述难免会与现代社会相悖。不过,《道德经》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治人方面,都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篇四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传世之作。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发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此,他得出"物极必反"的通则,并警戒人们待人做事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得不偿失。

现代人普通认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酷爱,崇尚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的机会,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强加干涉,引起公愤,使人民不得安宁,国家不稳定,社会不和谐。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需要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应是一件自觉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能够学有所成,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自觉、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生拉硬扯参加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增长,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不正充分说明了物极必反这一道理吗?在极度兴旺发达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走到极致事物向反面发展,最终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好多观点和思想,对后人在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学会自知、知人、自胜;其次要贵身而轻名利宠辱;最后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做事要顺其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看待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目光,不能一成不变地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因为贵贱美丑是非善恶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而且随时间、环境的差异而变动。老子的许多观念主张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以便指导我们每个人更好地去生活、学习和工作;使国家更稳定、更团结、更繁荣、更兴盛、更强大;使社会更和谐、更融洽,远离战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使自然界不再遭受人为的破坏,让我们人类能跟自然友好共处,和谐发展。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篇五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我想以我个人观念修正几点内容:

1,我对上文“视角共同”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曾经摆脱了“视角约束”,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论《老子》的缘由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念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以至对星际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示作用,能够说它没有时期性,它能够随时间无限延长。

3,它能够小到,分子生物学以至更微观的科学范畴,由于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构造是什么样子。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篇六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编纂史料史书的职位,所以老子博闻强识,在写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名著的毕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

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

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的规律。而老子的道德经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说「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从自然的规律,由此可见,道德经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学习易经。

《易经》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阴阳二元论是这本书的主导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从二元论的阴的层面去帮助解决怎样达成一件事情,以无为的思想去成就一个人的梦想,解决怎样才能使其长盛不衰。这是从阴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尝试做一个能够真正让《道德经》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篇七

学习哲学有特定的方法和顺序: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确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傅老师以《道德经》为例来说明这个先后顺序。《道德经》先确定 “道”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来回答人生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之处。

我是先学习西方哲学,再回头探讨中国哲学的。这个先后顺序,使我能以更客观、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做个简单说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学家虽然透过翻译才可阅读《道德经》,结果呢?无不被其深度所折服。当我们对《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觉得困扰时,他们却眼睛一亮,好像发现了稀世珍宝。

因为从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427-347b.c.)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来,西方的爱智者看到变化纷纭的宇宙万物,总要思索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一切变化的后面,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只有确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有办法进一步解说"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

现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说的",这个答案与西方第一流哲学家与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应的。"本体"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说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说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说的。

老子《道德经》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书八十一章的大约五分之一篇幅,从各种角度,藉各种方式来描写"道"是怎么回事?这一点使西方学者大为惊艳。

人生应该何去何从

接着,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之后,人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不易回答的新问题。老子《道德经》用"德"字来说明,"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万物各依其德而运作,原本应该保持和谐的生态平衡,但是人间常有困境,乱象层出不穷,又是怎么回事?对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说明天下大乱是如何来自人的认知与欲望,然后提出针对的解决方法。

对此,老子最大的手笔与最多的篇幅,是虚拟一个"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从根本上拨乱反正,要人回归原始的纯朴心境与类似婴儿的单纯状态。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会转移时空,不必想去统治别人,而须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万物有其来源与归宿,人又何尝例外?明白了这个要点,就会像婴儿般依靠在母亲怀抱中,然后表现新颖的人生观:少私寡欲、以德报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等等。这样的人生只有"平安喜乐"四字可以描写。

我有机会在喜马拉雅讲述老子《道德经》,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责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