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一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二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三
新考教材也好老教材也好,倒数的教学编排没有多大的变化。本人倒数教学也已经经历了许多次。每次教学都在探索,意图寻求最好的教学,当然,这实在是可想而不可及的,总是有喜有忧。
喜:
1、激发兴趣
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再让学生求算式的积,让学生在自我感知活动过程中,初步认识倒数的特点,再写出类似的算式。充分展开小组讨论,观察算式,发现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同伴说一说倒数的特点。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引出“倒数”的概念。
2、改变方式
《倒数》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下章节分数除法教学打好基础。我在备课时考虑到我的学生情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再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3、独立思考
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忧:
1、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去巡视会发现,发言的机会往往被好生抢去,个别学困生在探究过程中,发言机会较少。在探究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好生的作用,培养好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帮助身边的同学,让每个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都有所提高。
2、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性领域得到拓展,而知识训练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练习的形式、内容,老师都必须精心、合理的设计,以保证做到“事半功倍”。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四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我非常的喜欢这句话,并力图以它来做为我教学的精魂——让学生乐学、好学。本课是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之其一,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本节我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 小组合作讨论不是肤浅功夫。
对于小组合作的任务,我只停留在了对文本释义的层面上。让学生边读边译,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让学生进行深层的对比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体现的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之情体会不深。所以,我认为搞好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彻底放手,相信学生,深度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二、 纲举目张,有效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与《三峡》对比教学,结果设计地内容过多,课堂结构过于冗杂。在处理思考问题“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时,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简单的对照,未能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识说透,又想把两课对比深化,结果是的两项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敢于放弃,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纲举目张,有效展开。
三、 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情境也未能达到更好,学生朗读未能真正放开,那种由衷的美读未能引导到位。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让学生做到体会文章之美,美读,悟读。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五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被大部分版本的教材选用。文章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有趣,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课文第1小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火烧云?并用情境让学生领会“烧”字的妙用。
2、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你还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
3、引导学生读出颜色的美,并积累这些词语
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美,我在理解完书中几种颜色后,又及时的进行扩展词汇的练习。“想想天空中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并且要求像课文那样,分三种形式来说(金灿灿,半灰半百合色,梨黄)。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相互启发,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说出了多个不同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 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火烧云还会变出什么形状?(指名学生想象说话)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金字塔……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奥运会开幕式的礼花,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四、抓住一个“读”字,在读中锤炼语言美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也懂得美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六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故事。文章清楚有序地描绘了生动逼真的自然灾害场面,想象奇特丰富。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本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40分钟的时间,要把这两个目的达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互换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收效甚好。
师生角色互换就是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 “听”,而是跟老师“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学中,针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目的,我这样提问:“我查阅资料,听说《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想象力非常丰富,可我就是找不到体现想象力丰富的语句,请同学们帮我找找,跟我讲讲好吗?”学生顿时在小组内沸腾起来。几分钟后,我到学生中找个位置坐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来“教”我。有的小组说天出现大窟窿后的情景描写想象丰富,让人感到恐怖;有的小组说女娲寻找五彩石的内容想象丰富,体现了女娲的辛苦;有的小组说女娲冶炼五彩石的部分想象丰富,展现了女娲的强大神力……
针对“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一目的,我问:“女娲为了拯救水火中的人们,他做了哪些事呢?谁讲给我听听?”学生们先是一片宁静,然后举手高呼:求雨神下雨灭火,造船救人,找五彩石……
我接着说:“女娲做这些辛苦不?”
“辛苦。”学生们异口同声。
“从哪些地方知道辛苦的?”我搔搔后脑勺。学生都笑了。
片刻,学生争着举手,有的说求雨神不容易,有的说找五彩石忙了几天几夜,有的说炼了五天五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七
汉语拼音已经教学一个月多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一些学习汉语拼音的经验。执教了an en in一课,我作了充分的预习准备。但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课前导入,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去摘韵母苹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发言很积极,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在掌握an、en、in发音时,我让学生自己观察、找规律,然后再进行尾音-n的发音教学,掌握发音规律。之后学生能在互相交流中得出韵母“an en in”的发音方法。这样使学生学得快,掌握得好。在检测时,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准确地读出。
三、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锻炼孩子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声母与an、en、in相拼的音节词时,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带着小朋友重点学习第一组音节,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引出所要学的前鼻韵母。在学了这三个前鼻韵母之后,又利用语境歌帮助孩子们练习声调,最后利用词语的拼音连线进行巩固。这样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我采用了多种的形式,比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等给孩子们练习新学的韵母。
但是我没有把“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更好的落实,在指导拼读时还不够全面,不够扎实和深入,导致整堂课流程有些快。而且,我所使用的激励性语言表达不够清楚,对学生的鼓励平淡而过。
总之,在教学中,由于经验的不足,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设计不太合理,致使巩固环节显得仓促,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没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些,都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努力改正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能更灵活驾驭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
《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篇八
说实在的,在过去的现代散文教学中,我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学习专家毛洪其老师的讲座时,其中有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因此,在《周庄水韵》的教学设计中,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所刷新和改进。这篇课文的教学令我较为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1、以画导入,营造气氛好。
本文本来就是一篇文字美、景物美、意境美的散文。为了切合这个“美”字,我从优美的画面入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被周庄的美吸引且陶醉,并在美的享受中对周庄的有关建筑风貌有了深刻印象。
2、对有关语文知识教学能落到实处。
如游记知识的巩固及字词、修辞知识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理解。
3、朗读指导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指引了方向。
在学生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把握好本文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节奏停顿,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韵味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4、教学目标一完成得较为理想。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抓住了周庄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我从本文的整体脉络(总分结构)入手,让学生把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的描写上,并布置学生完成表格作业,使学生对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时间、观察角度、景物特点和详略安排了然于心。
当然,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感觉有明显的不足:
1、因为时间关系,我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彩和欠缺之处,忽略了进行有的放矢的鼓励性评价和具体有效的指引纠正。只是在学生读前作了指导,而读后只是用一句“好”或“读得好”草草带过。
2、虽然课前我很想一反过去的“讲读教学法”,但事实上,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还是讲解、分析得较多,对“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还是突出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