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6篇)

最新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31 17:15:52
最新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6篇)
时间:2023-01-31 17:15:5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篇一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纪晓岚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懒惰、戒奢华、戒骄傲;宜勤读、宜敬师、宜爱众、宜慎食。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风有: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我们祖上并没有传下如此这般的正式格言家训,但在父母亲的生活、行动、言语等诸多细节中,或许能捕捉我们家家风的踪影。

据母亲所说,父亲年轻时家境还算可以,但后来奶奶患了重病,爷爷身体也日渐衰弱,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家里重担全部落在刚二十出头的父亲身上,哥哥的出生无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担子。父亲和叔叔去隔壁村庄做帮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脏活、苦活、累活,没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从亲戚邻居家借的,勉强支撑奶奶的医药费和一家几口的口粮,奶奶终究还是没有逃过病魔的魔掌,几年后离开了人世,家里欠下了不小的一笔债。爸爸和叔叔依旧是咬紧牙关,或脏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赚来钱,都勤快的去干,后来活儿越来越多,都有了伙计跟着他们干,再后来,附近的活儿少了,爸爸就去县里揽一些小工程,一点一滴,终于还清了之前的债务。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并没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为什么老爸带着一群人干活,家里条件并不比别人家好呢。每临近春节,家里都是人来人往,有时老爸连续几天都是早出晚归,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个时点,我突然意识到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原来工程款一直拖欠导致工人工资发不出来,每到年关,工友们都来向父亲要工资,父亲是个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垫付不少,此时只能将家里不多的积蓄给工人们发工资;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个经理要工程款,据说那些经理到年底就躲起来生怕别人向他讨钱,这也就不难理解父亲地早出晚归了。

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和哥哥的学费、借读费、住宿费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村里也有几户人家的孩子辍学了,而无论家里多困难,父母从没动过不让我们上学的念头,因为他们知道读书对我们是何等重要。

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我平日里和母亲一起的时间多。母亲勤劳,小时候我穿的都是她纳的“千层底儿”、用自家种的弹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裤、缝缝补补的衣服和袜子;母亲俭朴,吃饭碗里不剩半颗米粒,将有些发黄的馒头皮儿剥下来吃,给我们吃馒头芯儿,还总谎称皮儿有劲道;母亲唠叨,但唠叨中无不透露着对我们的爱。如今家里条件改善不少,母亲的这些习惯却依旧保留,我们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响。

家风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浸渍、渲染,融化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之中。父亲的负责担当、吃苦耐劳、善良厚道,母亲的勤劳、俭朴、爱家顾家,都潜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质都值得借鉴和传承。家庭的教育铺就了人生底色,终将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应该承接父辈的正能量,借鉴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将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篇二

良好的“家教”之于良好的“家风”至关重要,良好的“家风”之于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睦、和谐、文明、进步也是不可或缺,这个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说它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根,也毫不为过。

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家训、家教、家风就是极具价值的一个系列。《大学》里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正是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每个人都是由“家”走入社会的。毫无疑问,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教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标准、操守品行,乃至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社会由个人组成,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

良好家风的形成必须靠家教。不幸的是,我们今天已经不自觉地将“教育”窄化为“学校教育”,以为“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们并没有将“家教”安置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在这种语境下,“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补课的同义词。这难道不让人担忧吗?曾国藩晚年在《与弟书》中写道:“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我们真应该三思其言。

在传统中国,几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训,通常在汇聚族人祭祀祖先时,由族中长老领诵,敬谨恭读,这就让族中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可惜的是,这一优良传统曾经被我们自己摧毁并且遗忘;可喜的是,近年来,它已经在民间复苏并且复兴。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诲、训诫,又重新在子孙后代的耳畔响起,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培育着良善的种子。

“家训”不仅是每个家族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家教”不仅关乎每个家族的子弟,也关乎社会整体。良好的“家风”,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不等同于教养,文化不等同于文明。教育必须体现为教养,文化必须落实为文明,才有真实的价值与意义,否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都是令人怀疑的。从教养、文明的角度看,家训、家教、家风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不言自明、毋庸置疑了。

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篇三

小时候很怕父亲,因为父亲很严厉,从来不跟我们亲热嬉闹。一米八四的大个子和笔挺的身材更是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威力。每天只要一听见门外有父亲的脚步声,我们姊妹五人马上就敛起笑容,赶紧各自学习或做事去。

父亲是公社的食堂管理员,要想往家里带点吃的那是顺手牵羊的小事,但是父亲从来不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国家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饿得眼睛都绿了,到公社、生产队偷东西的事情常有发生。我们家八口人,天天喝面糊吃野菜,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把食堂里的馒头、麻花带回来几个,让我们也解解馋,饱饱肚子啊!可是父亲总是空着手回来,到家里吃饭的时候,他说“我不吃了,我在公社吃得很饱,肚子没地方装了”。其实父亲说的是假话,他是想省一点粮食给我们吃,母亲最清楚。

父亲从来不许我们占公家便宜,他说:“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动,看都不能看,因为你看了就想拿,拿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父亲的严加看管下,我们一家人天天饿着肚子,也不敢走到公田里去偷掰一穗苞米,偷摘一颗苹果。每到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父亲就提醒我们:上学、下地干活都不许走生产队果园边上的路,免得担嫌疑。我们不服气,心想“不从那走从哪走?我们不偷不就行了吗?”父亲看出我们的心思,正告我们:“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你从那边走,看果园的人就得出来看看,是不是有人偷果,给人家添麻烦。”我们只好听父亲的话,绕着道上学。

父亲的教育虽然没让我们得到“实惠”,但是却得到了左邻右舍的称赞。生产队长开会表扬我父亲,说“曲洪山会教育孩子,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父亲是生产队里最信得过的人。有一年秋天,生产队要储存上千斤地瓜作种子。队里没有地方,只能放在私人家里。那时家家都想从中捞点便宜,都自告奋勇。队长对我父亲说:“放在你家最放心!相信你!”父亲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比拣了钱还高兴。回到家里二话不说就把西屋大炕滕出来。地瓜这东西特别娇惯,温度太高了长芽子,太低了又怕冻坏。父亲就让母亲每天做饭时注意火候,保证西屋炕不凉不热。

地瓜运来的时候,生产队没过称,以示对父亲的尊重和信任,父亲坚决不同意,队长只好大略称了一下,说是1200斤。队长说:“放时间长了,会跑水分,春天过后份量就不会这么多了。”父亲记住了1200这个数字,天天告诫我们不许偷吃,如果谁动了公家的地瓜,他要以家法处治。母亲有点不高兴,说:“这么多地瓜,孩子们饿了吃一两个也算不了什么,要不然让他们换一家去。”父亲听了这话,眼睛一瞪:“我看谁敢!”母亲就不敢吱声了。

西屋没有门,只是一块布帘子,一掀就可以进去,可是父亲的嘱咐像打雷一样,我们连动一下门帘都不敢。第二年春天,生产队来拉地瓜,一过称,不但没有短斤缺两,还涨称了(其实队长当初过称时就故意少说了一些)。这件事传出去之后,父亲的声望更高了,“手脚干净”成了众人对父亲的一致口碑,也从那以后,生产队年年把地瓜存放在我家,又年年按期如数地拉回去。

父亲就是这样传承着祖宗的家训,保持着清正高洁的品格不受半丝污染。他一生没有从公家拿过一张纸,没有在公田里拣过一粒米,没有在山上砍过一棵树,甚至没有挖过一个树根,他的心地就像他的衣服一样永远干干净净,整齐严肃。

父亲的不贪公物让我们有了好家风,一代传一代,直至今日。前几天,我和先生商量清明节为公婆扫墓的事,路挺远,小叔的车只能坐五个人,如果我和儿子也去的话,就只好再打一辆车。我先生说:“我单位的车闲着,我可以开去。”我儿子马上举手报告:“妈妈说公家的便宜不能占,你开单位的车不是占公家便宜吗?”我和先生相视一笑,当即决定不用公车,我和儿子换个时间坐出租车单独去。

我们深深地怀念父亲!是他老人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保持了清正家风长久不败。在父亲过世的第2个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真诚地道一声:“父亲您好!我们感谢您!”

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篇四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教育已经给孩子的生命打下了最重要的烙印。教育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更健康的成长,而我从小就沐浴着好的家风。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绊绊,但他们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和父母出去吃大餐。记得很深刻,有次吃喜酒,菜还只上了2道,我看得眼馋,已经想吃了,拿起筷子准备夹菜,妈妈一把夺过我的筷子,并适时对我进行餐桌礼仪教育。虽然当时很生气,但是现在我要感谢妈妈,是她让我明白了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妈妈经常教导我:“自古,中国人便十分重视餐桌礼仪,中国人的餐桌礼仪体现在礼、孝、德、让、教。讲宾客长幼之礼,尊敬长者的孝道,饮食谦让有度且不浪费粮食,像你这样,菜没上齐,客人没上桌就想吃,就是不懂礼仪。”

现在我长大了,如果我吃饭只用一只手拿筷子,另一只手放在桌子下面,妈妈依然就会批评我。她认为这样的仪态是不妥当的,他坚决表示有教导的必要。

其实,懂不懂礼仪、会不会礼仪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双手如何摆放,这些礼仪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更是“为他人着想”。试想,和你同一桌的家人或是朋友,

当看到你不懂礼仪,他们的感受如何?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信息的传达,或许身为当事人的我们并不在意,但这样的行为一方面体现一个人的内涵,另一方面传达出外在的素养。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去羡慕别人家多么有钱,有权势,只是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曾发生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我和爸爸一起去参加他的同学聚会。待我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还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衬衫。“爸爸,你不换衣服吗?”“不换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哎呀,我们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只要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在聚会时,爸爸遇到了一个和他曾经很要好的同学——张叔叔。张叔叔的儿子小时候成绩很差,长大了也不误正业,游手好闲。于是他们便聊起了家风、家教对儿女的影响。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影响了,只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够了,自己却不管孩子,任由他们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说道。

“说来也惭愧,我就是这样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关心着、管教孩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孩子会怎么样。”张叔叔叹了口气说着。“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好,这个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爸爸对张叔叔说着。

张叔叔也附和着:“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夫妻关系融洽,家庭和睦的孩子性格会大相径庭!”

现在我参加工作了,作为班主任,研究班里的学生发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生活在问题家庭中,不是父母离异了,就是常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好的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谐、美满、昌盛的法宝。父母还经常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他们就是我们家里的一面镜子,从小就教育我要勤俭节约。他们说:“节约要从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我们家的节电方法:床头灯、房厅吊灯都用的是白炽灯,并且加装了调光节电装置,父母经常说:“离开房间,随手关灯”;我们家的空调的温度设定都是恰当即可,在家用空调制冷时,爸爸说:“设定温度高2摄氏度,就可节电20%”;我们家还把淘米水用来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于浇花,擦家具;洗衣机漂洗衣服洗涤水用来拖地、冲坐便器;妈妈经常嘱咐我说:“洗澡时掌握调节冷热水比例,不要将喷头始终地开着,更不应敞开用水,淋浴要抓紧时间,全身淋湿即关喷头,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冲洗干净”;爸爸经常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看似唠叨的琐碎事竟然促成了我一个好习惯。是呀!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态度。

父母的教导,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再好也应以“俭”持家,因为俭以养德呀!作为家庭一员的我,应当成为一个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发扬者,使良好家风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是最基本、最经常、最具有影响力的正能量教育。

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篇五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深夜还点着通明的大亮灯,在辛勤地为家操劳,使家而明亮?是我们的家!这盏黑夜中的明灯,在社区,不,在温州,是一束最闪耀的光芒。

告诉你,我们可是这社区里少有名气的勤劳之家。四代祖传,代代勤勉!

要说,就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没闲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如果实在不行,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们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正因为这种态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妈妈下班后,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她表现得没有特别的夸张,只是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声喘气。晚饭后,妈妈放弃了娱乐项目,也没有倒头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惊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见书房里闪着微弱的灯光,妈妈还在收拾书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续不断。我看见妈妈脸颊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的背微微驼着,曾经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儿怎么有些驼呢?我的睡意全无,书房里的灯依旧亮着。妈妈,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还要不辞辛劳在家整理家务。妈妈不愧是我们的勤劳榜样!

我在奶奶、妈妈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勤劳。在学校我可是卫生大组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例外。

一次,林老师布置作业,很少。但要求我们认真完成。是的,只有两项,一项是常规作业,另一项是作文。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作文写了五面。完成的很认真。也许是平时课外书看得多,拿起笔来,我的灵感就会突发,越写越有劲。那次作文,我被当众表扬,那是勤劳的结果呀!

我们家的家风——勤劳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勤劳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我的家教家风好故事活动征文篇六

谈起我家的家风,我想起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记得真切的,有些是听父亲母亲后来说的。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却影响我至深,浸润我一言一行。

百善孝为先

《三字经》里黄香温席的故事,父母不知给我讲了多少遍,百善孝为先是小时候父母经常给我上的课,也是我家的传承。

讲起孝道,父亲经常拿奶奶给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岁就中风瘫痪了,那时候家里负担重,又缺少劳动力,大家都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奶奶当然也不例外,白天她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休息的时候就跑回家照顾祖奶奶,给她喂饭。晚上还要去祖奶奶房里看她好几遍,渴了给她喂水,不舒时给她挠一挠、按一按。祖奶奶大小便失禁,也是奶奶一直给她擦洗身子,更换衣物。“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你奶奶尽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几年,直到她去世,那几年里我从没听过她一句抱怨。”奶奶读书不多,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亲也传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对爷爷奶奶大声说话,老人生病的时候,父亲总会亲自去老家接老人看病。近几年爷爷身体不太好,老有头脑眩晕的症状,父亲带他看遍了附近的医院,一听说有什么新药就会第一时间请教医生,确有其效便会托人在外面寻。保健枕、按摩仪,只要听说有用就会往家里买,爷爷的记忆不太好,有时不记得是否吃过药,父亲便每晚叮嘱,若是没亲眼看见爷爷服药,还会把药瓶里的药数一遍,确保爷爷已经吃过才放心。

待人以宽

“饶人不痴汉,痴汉不饶人”是曾祖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来又成了父亲的口头禅。小时候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父亲对我说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就对了。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最初的理解。

那是1998年夏天,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弟弟上街买菜,弟弟被背在背后,手里拿着母亲的钱包把玩。菜市场人多路挤是小偷经常出没的场所,弟弟手里的钱包因为并不在母亲视线范围之类自然成了小偷的目标。趁着母亲挑菜的间隙,小偷一把抢过弟弟手里的钱包转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起来,母亲赶紧回身,发现了原因,两步抢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镇上的人们大多互相认识,于是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亲当街质问起小偷,让他把钱包还回来,一开始小偷死不认账,周围有人便出来作证说自己看见了。僵持之际,围观群众中认识父亲的人赶紧打了电话给他。

一会儿,父亲到了,他先谢过周围的热心群众,然后让大家都散了,之后父亲出人意料地请小偷到家里吃顿饭,小偷一开始不敢去,以为父亲是要关门打贼,后来在周围人的劝解下还是去了我家。中午,母亲烧了一大桌子菜,父亲让他别客气,还不时给他夹菜。“兄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但路子千万不能走错了。”父亲斟了一杯酒递给他。小偷接过父亲的酒,望着满碗的菜,两行泪滚了下来。

原来小偷是镇子周围的人,当时围观群众中有人认出了他,把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人原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最近几年家里有老人一直生病,光景很不好,估计也是没有办法才走上了歪路。这件事情之后,再没听过他偷鸡摸狗的消息。

清白做人

我家温饱有余,算不上富裕,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对于利益不要锱铢必较,不义之财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纪90年代,不到30岁的父亲当上了镇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不算什么官,但在旁人眼里却有不少实惠。那时候金融市场不像现在这么活跃,贷款管得紧,镇上和村里想贷款的人却不少,僧多粥少,于是大家就想起了“办法”,记忆中经常有人拎着土鸡蛋、老母鸡、烟酒之类的东西来我家拜访,父亲总是一一谢绝。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提着几个袋子来到我家,庄稼人实诚,一来就说明了意图。父亲听后笑着对老伯说:“老人家,您看这样要得不,您先把东西带回去,再来找我谈业务,您这东西搁这儿我就没法跟您往下谈了。”老伯拗不过父亲,只得提了东西回去。事后,父亲带上其他同事去老伯家走访,了解他家情况以及贷款原因。老伯家条件符合业务规定,父亲便及时为他办理了贷款。

还有一次,镇上一位开饭馆的付叔叔来到我家找父亲下棋,将近傍晚,父亲便留了他吃晚饭。席间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扩大餐厅规模,需要资金,请父亲帮他想想办法,晚饭之后他便告辞了。晚上,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在付叔叔白天坐过的沙发靠垫后面发现了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钱,父母相视,明白了付叔叔的目的。第二天,父亲带着信封去付叔叔的饭馆,准备把钱还给他。父亲到的时候,饭馆里有人正在吃饭,他便把信封塞进付叔叔手里,说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这里借的钱我现在周转开了,今天来还你,谢谢啦!”当时付叔叔先是一脸错愕的样子,随后便脸红了。付叔叔的贷款申请在政策支持范围内,父亲也按规定给他办理了。付叔叔踏实勤劳,又经营有方,饭馆生意越做越好,很快便还清了贷款。

没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做的,虽都是些日常琐碎事,体现的却是我家的风尚,我深信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