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9 20:23:23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时间:2023-01-29 20:23:23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仔细回忆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自能读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读法与写法相结合。

课件

一课时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设计意图:从课题解析入手,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抓过渡,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设计意图:每个景点抓住具体生动的语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4x七月的天山

雪峰像白缎

初进天山水雪水像银链白莲

小溪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往里走树像巨伞幽静

像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花五彩缤纷像霞光

像彩虹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一课时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1、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3、回忆前一课的方法,自主学习。

一、直接揭题,进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3、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之后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3、明确任务:

①“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②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③回忆前一课的方法,自主学习。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共同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也叫移步换景。)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回归整体,小结学习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方面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

1、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2、小练笔:

注意顺序,全文以游踪为序写景状物。

练习设计

1、多音字:

2、摘录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雪水、雪水溪流(水)

移步换景密林(树)

天山深处(花)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预习探究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天山,我心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冰山、雪峰、溪流、野花、羊群和牧羊女,饮马溪边,策马奔腾,大气而不乏精致,粗犷而不失娴静,好一派奇异的北国风光。《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月底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互相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天山风景的图片,《天山景物记》序的音像材料。

2、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

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今天我们随同作家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出示: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齐读)

3、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

4、出示有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情绪刚刚调动起来的时候,适时插入一些图文并茂的对天山的介绍,则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投入的在课文中去感受去感受天山的美。

5、难怪作家碧野说:(生接读)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汇报。出示句子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就是作者游览的行踪。)

7、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到天山深处,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用恰当的词语分别给2、3、4自然段拟一个简洁的小标题,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词语。(归纳板书)

1、每一道风景都在我们心头留下了独特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抓住某个景点,多读几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师相机引导品读,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这些句子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4)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设计意图】:品与读结合,在反复读中品,在品的基础上进行好朗读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来回报交流,讨论对语句的理解,交流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1、一路上,我们跟随作家碧野,从字里行间里领略了天山的风景,现在,想不想看一看这些美丽的风光呢?(播放图片)

2、归纳小结,形成板书

五、拓展延伸,积累优美语句。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天山景区的小导游。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2、先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再展示。

板书设计

4七 月 的 天 山 走进天山 雪峰 溪流

再往里走 森林

走进天山深处野花

奇异风光天山景 生机无限七月情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

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

教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

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

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

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

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

松。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

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

这些生命的源头。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

平,都会平静下来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

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

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

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2、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1课时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树、花三方面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