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14篇)

最新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9 20:15:01
最新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14篇)
时间:2023-01-29 20:15:0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一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蔡军华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二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回顾我十年来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只知道整天忙忙碌碌,拼命苦干,勤奋教书,很少静下心思来反思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现今,我省新课改即将全面实施,我不得不反思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多少时候,我居高临下站在讲台上,板着面孔对学生说着这里不许,那里不准,容不得学生有一点儿反抗,不允许他们对我有一点儿不敬,极力捍卫着师道尊严,对学生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的,不合自己心意的,就大声呵斥,很少用温和的语气和他们交心,造成师生感情不融洽,缺乏共同语言,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缺乏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

十年来,我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出入课堂,面对教材的变化,理念的更新,我总是以教学工作忙为借口,很少主动去学习,去探索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造成这方面理论知识的贫乏,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时常要求学生去学,自己却懒于去学,懒于提高,身为人师,何为人师。

三、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只注重老师的讲,学生的听,做好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深入的思考,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明显地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使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采用了一些措施,把演讲、小品、表演引进了课堂,使课堂出现了热闹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对课文内容仍一知半解。

四、注重人文精神轻视工具性

在语文课堂上,忽视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有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工作,把目光聚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使学生基本的语言问题都没有过关,更使语文教学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用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

孔子日三省吾身,成为一代宗师。我在反复思考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实质:充满阳光的课堂,焕发出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平等的师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并非是一位不可胤傅娜ㄍ,学生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老师要平等地、宽容地对待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即使批评,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即所谓亲其师,才能学其道。

2.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的教育改革对老师的素质有新的要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并且要不断给这桶水注入新的东西,使活水长流。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学习,学习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习钱梦龙的“三为主”的教学主张,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等等,认真去领悟他们的教育教学精髓,认真借鉴,从中汲取适合我需要的教学艺术,我还继续阅读专业书籍,关注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成果和最新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变流于形式的课堂为实用的课堂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冲,任你全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土崩瓦解。/amwnsr/讲析课文也如此,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便可化难为易,执一而驭万,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迅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项链》一文中,抓住“项链”这一突破口,围绕项链写了几件事:借项链dd丢项链dd赔项链dd识项链,学生很快就对课文情节熟悉了。为何借项链?从赔项链中可见女主人公的什么性格?发现项链是假的.,结局安排是否突兀?

问题设计好了,就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击破,使每个环节都焕发异彩,吸引学生,避免了一言堂,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式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是带着更多的答案去学习,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促使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不断产生新问题来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

我也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表演来丰富课堂,而不是一味追求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情感交流,或表演角色,老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把自己作为一名旁观者,而应该作为一名参与者,使讨论交流得到更加深入。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有效的课堂交往,使学生能有效地接收信息,掌握知识,从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4.突出人文性,工具性也不容忽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绝不能以削弱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独到分析和见解,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一切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新课改为老师提供了一个契机,“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教学的根本目标,提高自身素质是老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提升教育理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学习型、经验加反思型的教师,为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三

《雨点》是一首简短的儿童诗,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我讲授的是《雨点》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帮助学生认清本课的生字(包括一类字和绿色通道的生字)并学写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如何抓住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结合课后与教师们的交流反思,将自己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整堂课层次清晰,以词语为主,主要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三个部分。在教授词语时,配以生动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再让学生结合说说自身生活中的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再将词语带到课文中,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写字教学中,将同偏旁的生字放在一起,分成“海”“洋”和“跃”“跑”两组,根据相似的字形进行教学,总结写字要领,使学生更好地写好生字。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临写相结合。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生动。富有经验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课堂的气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而我自身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尤其是评价语言,不够准确,而却显得单薄,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朗读课文不够充分。

这首儿歌的字词简单,所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可将词语的讲解穿插到课文的朗读中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上没有能够全面关注到回答问题不够积极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小部分的学生怯于举手,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我没有能及时地的关注到这一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4、写字教学不够到位。注意到生字的规律,进行归类的教授,但是没有能够指导学生记忆生字。

三、改进措施。

1、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认真思考,准备教案。备教案重在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前做好认真准备和细致思考,并且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地制订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平时注意积累教学语言,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姿势,一句话语,给学生以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简化自身的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适当的引导。课前多思考,力求自身的教学语言生动、准确、简炼,结合体态语言,更好地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

3、关注不爱举手的学生和暂差生。在课堂上多给不爱主动举手的学生和暂差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课后多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动脑筋思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也要及时指出不足,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多以眼神和手势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班级上培养学生爱举手发言的习惯。

4、关注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记忆写字的方法,总结写字的规则,将同一类型的字放在一起教授,引导学生观察。另外,读写姿势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四

六、《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我首先帮孩子复习了书信的格式和组成部分。和孩子一起走进巴金。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设计充满感情的过渡语,准备如巴金创作《家》的心灵独白、巴金感动中国的颁奖辞、巴金的语录摘选,都希望营造一个浓浓的情感场,全身心地投入,让孩子了解、读懂巴金这位老人。巴金,是一个远离了故土很久的游子,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很有影响的作家、老人,在87岁的时候,在收到家乡孩子的来信后,克服着身体不便,给孩子们的回信。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朴实无华,仁者的风范从他的文字间弥漫开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出来,一份美好的祝愿和希冀流淌出来。“让生命开花结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愿,也是对孩子们最殷切的希望。学生们能从巴金爷爷的信中读出一种精神,读出生命的意义来!我还让孩子们用“生命开花结果就是……”的句式进行说话。

七、《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向同伴们袒露心迹,想早日回国,为祖国服务,尤其是他说日夜盼望的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正因为她贫穷,更需要我们共同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之情,跳动着他的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语言是多么朴实自然。本文选择钱学森出国留学,心系祖国决心回归贡献力量这几方面写,更加表现他的始终如一的爱国情。

八、《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虽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在课堂上,我希望学生能充分地读,感悟、再读,但是我在这方面训练还不到位,学生读的还显得有点少了!这和我有很大的关系,我应该多引导几次会更好了!在课堂上,有一个省略号,我让学生说一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说出了省略号省略了参议员的话,参议员做得动作。原本我准备让他们动笔写一写的,时间不够了。板书的书写也应该在精炼些!

九、练习六教学反思

语文与生活第一部分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相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练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倒顺词的规律。通过理解词义让学生总结出倒顺词会使词义发生变化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教学先让学生把每一对词读一读,再认真体会每组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第三部分是开放式的教学,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个性化的体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生活经历等来填充相声中省略掉的内容。这题不仅巩固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和有趣,激发对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十、《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我在教的时候,让学生读读、说说比较轻松。而后两句的知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这只有用实际的经验才好感悟,学以致用!

十一、《学与问》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内容论述没有记叙文有情节、有感染力。好在作者在文中用了生动的比喻,例如将“问”说成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就具体可感,较为好接受。而将“学和问”比喻为“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这才能够借助两只有力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翱翔,在宇宙里探索奥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对于这样的修辞手法,由于平时接触的较多,因此学起来感兴趣!

十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反思

在教学课文时,我利用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日常生活现象揭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如“精度与略读”来自学课文,学生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可以个人自学,也可以小组探究,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一边读,一边做记号。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正确读通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的几层意思。我还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句进行自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

十三、《练习七》教学反思

这个练习中出现了学生喜欢的鲁迅的相关内容,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方面的读书方法。对他们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古今贤文》蕴含深刻的道理,读起来琅琅上口,并给人以启迪,上我们再次感悟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辈们的的智慧!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五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新课改已有三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六

新课程实施五年多以来,通过走进新课程的大量培训学习,通过观摩大量的竞赛课和示范课,通过实践探索,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但也就是在这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下,在探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下,更多的疑点和困惑也随之产生,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通过认真归纳总结,觉得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和问题,课改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获得成功。

一是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问题。从课改以来听过的一些示范课可以看出,有些老师认真地进行了备课,并且备得很细,哪个环节要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都记得滚瓜烂熟。时间安排也比较合理,什么内容要多长时间都计划好了。就是因为追求课堂教学的系统和完整,老师们对各别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不予理睬,对教学中突然出现的很难解决的问题轻轻带过,唯恐影响到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学生只有硬着头皮跟着老师的问题转,时而一问一答,时而小组讨论,时而交流汇报,好像这样才叫新课改的新教法。试想一下,不尊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的教学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吗?充分的预设是为了更精彩的生成,而不是限制生成,课堂生成越多,越说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越多,学生学到的东西就会更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如何处理好活跃课堂气氛和静思默想的关系。良好的课堂,应该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师生融洽配合,学生思维得到激活的课堂。但课堂又是一个有些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来思考的课堂。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很有必要,虽然课堂气氛活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表现,但如果只是刻意追求热热闹闹,对学习内容的掌握都关系甚少,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总之,课堂要像波浪一样时起彼伏,既有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回答的场面,又有学生静思默想、作业练习的场面,这样的课堂,才是完整的课堂。当前,有些课特别是有些示范课和公开课追求热热闹闹,课件充斥课堂,像演电影一样的演给大家看一遍。试想,没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的精彩回答从那儿来?那不是预先就准备好的了吗?还能起到示范作用吗?

三是如果处理好教师的导和讲的关系。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主要任务。现在的情况是,由于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对传统教学中讲风大盛的尖锐批判,教师不敢讲了。教师真的不能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是不能讲,问题是要怎样改进教师的讲。通过引导学生还不懂的地方就得讲,学生没听说过又无法去了解的就得讲,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去发现的知识就得讲。在农村任教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农村学生见的世面少,读的书也少,而很多课文要收集很多资料才更容易教学,但学生又没有收集资料的条件,教学当然就困难了。但是我们教师还可以做到一点,自己课前多花点功夫去收集资料,能让学生看的就让学生看,无法让学生看的就讲给学生听,这些就得讲,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这也算是结合实际进行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好方式。

四是如何把读很好的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有些课堂教学,一节课下来很少见到读,把朗读从阅读教学中分离出来。有些老师说,要理解的内容太多了,没时间读啊!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没有读,语文阅读教学就失真了。学完了课文后连课文都读不熟,能说课文就学好了吗?所以,课堂教学要做到边读边学,边学边读,以读促学,以学促读,学完课文后不但课文读熟了,内容也理解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的过程也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课文的理解。当然,要做到即要学好又要读好,困难是很大的,这是我们很多教师最困惑的一大问题,再加上我们很多老师朗读能力低,不能给学生示范读,不能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读法来读,那就难上加难了。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多下功夫学习探索,认真总结反思,总能探索出一些方法来改善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学与读。

五是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的问题。记得,我在阅读《小学语文教师》第4期《语文课缺失了什么》的那篇文章时,看到文章中提出“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我就想,难道阅读教学课和阅读理解课不是一回事吗?细读后,才觉得说的很有道理:“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

前不久,到其它学校听课学习,近期又听了本校的老师上的公开课,这也许是我做老师以来在半个学期内听课量最大的一次,听后总觉得多数课是在上阅读理解课,确切的说是在上应付考试课或试题分析理解课。一堂课下来,读得少甚至不读,按考试卷阅读题里的一般步骤进行:先理解词语的意思(或者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分段,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教给一些方法,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开头要说“这篇文章主要写(讲)了”,叙事的文章要用“的事”结尾,写入的文章要用“的人”结尾。再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要用“这句话说明(表达了)”等来开头。这样的课能叫是阅读教学课吗?这样的课如何体现三维目标呢?这样的课又如何使我们的课改获得成功呢?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七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课堂。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吗?比如学生思考问题时就适合让学生默读和浏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一课结束,老师问:“你学懂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只做简单的评价,不深究。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和引导。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问题。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写景、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呢?

4.“你真棒”。

现在教师把批评学生认为是一种教学失误,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却是“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等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样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些教师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例如,某教师教学《家》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刻意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教学本身,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在这新课改的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拥有可贵的教学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华,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八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九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十

内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经验交流

在近期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新课标,体会新课改精神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的去把学到的,领会到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以下几个片段。

一、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

“课怡始,情趣生”在课的开始就创设情景,想法从学生身边及生活中的实力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事例、游戏入手。熟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多想法学生就会乐学。在6、7的加减法学习时,可刚开始我就以故事导入,通过小花猫、公鸡哥哥,狐狸姐姐、山羊伯伯的对话及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也如此游戏,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整个课堂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掌握的也很好。另外还有巧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的产生情感和联想,从而自然获得知识和能力。如在加减法的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每人10枝铅笔,有的买铅笔,有的卖铅笔,售货员在顾客买完铅笔后要迅速说出自己还剩多少铅笔,或根据顾客手中的铅笔数以及自己手中剩的铅笔数算出,原来有几枝铅笔,并列出算式。如果售货员算错了,再互换角色继续进行。这样学生们都很专注的投入到计算当中,并且也训练了其应用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注重实践。

学生年龄小,数学又是很抽象的东西,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例如加减法的学习直接抽象出数与数的加减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应让学生经历实物——图象——符号的认知过程,在实物或学具的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最后抽象出数的加减。在8、9的加减法学习中,有两个知识点需要动手操作,一个是8枝铅笔,分别装在两个笔筒里,另一个是两只猴子分食9枝香蕉。我设计情境利用学具代替铅笔和香蕉,让学生去动手,“分一分”、“装一装”我们通过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分、装的过程中掌握了8、9 的分成,并抽象出了8、9的加减法。让学生把加减法的学习设置成了一种操作活动,加深了对加减法的理解与认知。

三、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无论是 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的课程理念改变了旧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一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种题型:共5个小朋友,2个杯子,差几个杯子的问题,学生们都知道差两个,但是对“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却有疑问,不明白。那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现场演示:找5个学生,在讲桌上放2个杯子,学生们去拿杯子。如图:

5-2=3

使学生明白,5个小朋友同时拿杯子,肯定有两个拿不到的,5个小朋友,去掉2 个拿到的还剩3个没拿到的,5-2=3。

另外,在教授《分类》这一单元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分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穿衣要分类,收拾物品要分类,连卖东西的超市也要分类。于是在学习这一章之前,我先给学生布了作业,大休的时候到超市、书店,衣服店、菜市场去逛一逛,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帮妈妈收拾一次家务,请教妈妈,该怎么收拾合适。大休回来后学生们的分类知识已经学习好了,根本不用再去教了。

数学源与生活,使数学的问题生活化,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生活中多去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教师,还需多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多进行学习,我所说的只是一点个人见解,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十一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李玉宏 才让拉姆

摘 要:素质教育提倡以来,语文教学方法指导日渐得到重视,不仅城市教师在努力探索,就连广大的农村教师也在努力地摸索,有关研究文章也经常见诸报刊,但实际收效不大,尤其是在农村学生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教学问题仍然备受社会关注。

关键词:农村语文;兴趣;素养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调,特别是在农村,语文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现阶段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放教学空间。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

汉语比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1.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

2.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发挥教师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1.教师要与学生多一些课外的沟通和交流。

2.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农村广阔的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都是农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应发挥它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

3.指导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练字的习惯。通过对农村和城镇小学生的调研考试的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农村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练字。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并对他们的读书和练字作出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别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此通力合作。真正树立终身教育不雅,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十二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知识传授的实施者,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注重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合理的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学生建立平的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1 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他所教学科的态度,一些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因此教师在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饱满的热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兴趣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从而更有效的去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在讲解《动物乐园》一课中,老师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他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因此我们人类要保护它们。在设计教学中,运用图片的形式来教学生认识动物,让大家搜集有关于动物的资料和成语。也可以为学生呈现出动物的录像,让学生说出这些都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大家在认识动物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生字,课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把自己喜欢的或者平时能接触到的动物画出来,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的描绘,评选出谁画的最好,老师鼓励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愉快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课后可以给家里人讲述在课堂上认识到了哪些动物,带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热情。

2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课堂氛围

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是基础,首先就要学好拼汉语拼音,它是将来小学生在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和看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生字,通过自己查阅字典来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分析字体的结构和特征。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好时间,把一些难点知识变成儿歌,灵活我们的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也轻松很多。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增加趣味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知识的渴望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加入现代信息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优帮差的学习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边阅读边理解课文,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措施

针对小学生语文的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目的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进而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赠汪伦》这首诗的中,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情谊,感受到李白对好友的情深,培养学生对诗句中表露的情感有所认知。

有效的情景教学有助于将学生带入老师设计的场景中,从而更好的展开教学,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创建合理的教学场景引发学生更好的学习。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让学生回忆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看到地上白茫茫的一片景象,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由此想象一些“小画家”和我们一样兴奋的在雪地里欢呼的心情,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创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所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使学生能够把真实的感受融入到日记中,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加强学生的写作技巧。

在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自我素质培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从而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在语文水平上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思维活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地积累大量的词汇,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从而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十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势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简称“新课改”)的提出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出了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新课改”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与时代大背景相适应的工作要求。

一、从提升自我做起

教育工作者面对不断变革的周边环境,应主动适应“新课改”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节奏。

1.加强学习“新课改”内容,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学习“新课改”内容,领会其精神内涵,继而努力践行“新课改”精神。学习领会“新课改”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反思自我多年教学得失的过程,也是一个更新教育理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新课改”提出的问题及要求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和经常思考的问题。践行“新课改”要求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育体制下的`很多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操作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小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习“新课改”内容、更新教育理念。

2.不断提高自我,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新课改”的提出不仅对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而且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主动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主动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类知识,真正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合格的普通教育工作者。

二、“新课改”理念改变课堂教学

“新课改”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指南针,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教师除了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应该努力反思教学,摸索出符合“新课改”要求乃至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1.努力挖掘多媒体教学功能。

广泛运用多媒体,很多现实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摒弃了这种教学方式,就算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仅限于使用ppt进行授课,对于多媒体教师的诸多教学功能,并未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及领会,发现很多教学目标只有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因此,笔者在苦练计算机操作本领的同时努力挖掘多媒体的各种教学功能。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模式,笔者探索出很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如,小学生不仅可以克服语言发音方言的影响,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记住多媒体展示的诗歌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利于激发“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总之,多媒体教学在情境创设、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2.课堂表演树立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在每个班里都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被称做“后进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进生会产生缺乏学习信心等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运用一些课堂表演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一些课文的教授中,让学生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后进生扮演文中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非常有利于一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小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恢复其学习语文的信心。

3.分组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新课改”提出学生“协作”方面的要求,让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培养小学生协作能力及团结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五到七个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达到一般的教学目标,还可以给学生创造进行“团结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结意识。

4.演讲辩论激发创新思维。

很多人认为,演讲和辩论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事,让小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些不切合实际。事实恰恰相反,其实在适合小学生年龄的演讲辩论规则下,小学生完全可以参与基本的演讲和辩论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关键是,要制定合适的规则,并且要重视引导和帮助在语言学习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参加这类活动。教学中的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方面有障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新课改”的提出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新课改”的实施必然会指引我国教育工作者进行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也必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为培养出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的合格小学毕业生打下坚实基础。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常用语篇十四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这些值得提醒广大一线教师。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构想。

二、“洋葱式”课堂教学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极力营造热闹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我们把他称之为“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