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九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06:03:4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九篇)
时间:2023-01-16 06:03:41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一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创作。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一、导入新课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立朝刚正,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在水生火热的南宋,杨万里携着那立在小荷之上的蜻蜓,从阴阴树木中走了出来,在他的诗中,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的春的活泼明妍,有“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的夏的闲适;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也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田园情趣。

二、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四、题目解说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五、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联,描写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

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

六、全文分析

1、简要分析每一句的内容。(小组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

①一、二句写一家老小插秧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既准确、具体、平实,又暗示分工明确。

②三、四句写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湿到肩胛,由此不难看出雨势甚猛。

③五、六句写农夫劳作到忘我程度,家人喊他吃早饭歇一会儿,他顾不上答话,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④尾联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根部尚不牢固,且还没栽种完毕,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破坏秧苗。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3、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一诗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点。

(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理念;《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展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七、中心思想

《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展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八、写作特点

善用白描,语言清新活泼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使诗读来耐人寻味。人们都说杨万里的诗多是即兴创作,口语入诗,生动活泼,《插秧歌》就有这个特点,由于表现的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显得逼真而又自然。

九、补充资料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来收并晾晒。

十、总结全文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傅岷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值此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b、通知:兹定于10月1日上午8时在学校礼堂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诗歌朗诵会,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

c、招领启事:本人早上在食堂拾到黑色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353元,请丢失者与校团委联系。

d、请柬:我于明天搬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您的光临。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4、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1)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①察看②惠顾③光临)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我决定应聘。”

(2)明天我校将举行青春励志报告会,恳请校长(①光顾②惠允③拨冗)出席,给我们指导。

(3)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①叨光②明教③借光)!”

a、①②①b、③③①c、①③①d、②①②

1、答案:b

解析:a“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b、正确,其中“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谢或客气;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d、“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可以改为“敬请惠存”。

2、答案:b

解析:a、“学生垂念恩师”错误。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c、“内有人民币353元”错误。招领启事中不应写出具体的金钱数额,可改为“内有人民币若干元”。d、“特于府上备下薄酒”错误。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故选b。

3、答案:d

解析: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语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b。a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b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c项,“指点”“不吝赐教”不应该从“自己”嘴里说出。

4、答案:c

解析:(1)句,“察看”,细看以求了解情况;“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惠顾”,敬辞,用于感谢别人的光顾。根据语境,应选用“察看”。(2)句,“光顾”,欢迎别人到自己这边来访问,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的敬辞;“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根据语境,应选用“拨冗”。(3)句,“叨(tāo)光”,沾光,多用于受到好处,表示感谢;“叨教”,领教,多用于受到指教,表示感谢;“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根据语境,应选用“叨光”。故选c。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二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课题]

2009年9月4日,温__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ppt课件演示:p.9]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三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du?(踱)步niǎo(袅)娜mí(弥)望yuàn(媛)女ǐ)鱼服小人所腓(f?i)四牡(mmǔ)业业

d、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尔于(yú)嗟鸠兮

1、c(偕xié;b渐jiān;d疚jiù于xū)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b(a夙,夜,名词作状语c象,鱼,名词作状语d雨,名词用为动词)

3、各句的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词,快乐。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动词,访问,探问。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载:动词,承载。

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动词,遮蔽。

3、c(载连词?又?)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见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二三其德吾其还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d(以:连词,表目的;介词,把。其:他,代词;表祈使、商婉的副词)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5、c(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实词意义和用法)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

6、a(根据课文注释,辨别通假字)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赋、比、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诗经六义?。

8

9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

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非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

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

9.c(第四段用桑树、淇水起兴,写弃妇婚后多年忍受贫苦生活,没有什么差错,而男人却改变了主意。)

《离骚》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谣?)离(sāo)í)岌可危b、方(yuán)?)眉朝(suì)而夕替

c、攘(rǎng)诟兰皋(gāo)相(xiàng)道d、溘(ka)死芰(jī)荷鸷(zhì)鸟

1、d(?芰荷?的?芰?应为?jì?)

2、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da、“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

d、

3、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3、d

a、背(喻准绳)以追曲兮。(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压抑)志兮,忍(忍受)(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溜应识九歌心”这幅对联说的是4、c

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

5、填空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构成。它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⑥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7、作者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即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吗?这一节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7、?悔相道之不察兮?具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去呢?这一节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8、承着前面反省的思路,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结果如何?

8、作者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持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9、喻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10、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孔雀东南飞》

1、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1、a)

a、公姥(mǔ)簿(b?)禄相伶俜(píng)

b、葳蕤(wēiruí)玳瑁(dàimào)王当(dāng)

c、钱帛(b?)便(biài)言多令才否(pǐ)极泰来

d、摧藏(zàng)虽与府吏要(yāo)敷衍塞(sa)责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终老不复取。b、箱帘六七十。c、谓言无誓违。d、府吏见丁宁。

e、奄奄黄昏后。f、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2、f(a、?取?通?娶?b、?帘?通?奁?c、?誓?通?愆?d、?丁宁?通?叮咛?e、?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3、下列句中没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a)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4、从题首的注音与释义中,选择恰当的将序码填入相关的例句括号中。

相注音:àng

释义:a.观察、审察b.命相c.辅助d.古代官职名e.互相f.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①儿已薄禄相(音b义b),幸复得此妇②操虽托名汉相(音_b__义_d__),其实汉贼也③誓不相(音a_义f)隔卿,且暂还家去④枝枝相(音a义e_)覆盖,叶叶相(音a义e)交通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音b义c_)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音a_义e)师⑦朱文子相(音b义c)三君,妾不衣帛⑧胜不敢复相(音b义a)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并指出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①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自由自在②虽与府君要古义:约今义:需要

③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人家④适得府君书古义:刚才今义:适合

⑤却与小姑别古义:回头今义:转折词⑥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⑦好自相扶将古义:服侍⑧何意出此言古义:料想今义:心意

⑨举手长劳劳古义:怅惘若失⑩奄奄黄昏后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绝

6、阅读“新妇谓府吏??吾独向黄泉。”两段文字,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①感君区区怀。区区:真挚的情意②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

③区区小事。区区:不重要④区区之众。区区:很少⑤区区与诸君。区区:自称的谦辞

(2)①君既若见录。见:我②信而见疑。见:被

③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显现?④真知灼见。见:见识,见解

⑤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见:会面,见面

7、“新妇谓府吏??吾独向黄泉。”两段文字中都用了“磐石”和“蒲苇”作比喻,分别说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使用这两个比喻的真正意义和说此话时的心情。

7、刘兰芝:表现两人对爱情忠贞不贰的决心和庄严的保证,心里强烈期盼焦仲卿和自己一样。焦仲卿:表现自己对爱情始终不渝的思想和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斥责刘兰芝变心的痛苦、气愤、焦急。

8、上面第一诗段刘兰芝说完比喻以后,又说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几句,说说这几句诗的含义和作用。

8、表现刘兄粗暴无情、独断专行的性格,预示了刘兰芝在婚姻问题上将会有巨大的不幸,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9、填空

(1)《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它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一种托物起兴的手法。旨在渲染一种笼罩全诗的缠绵悱恻的氛围;结尾部分(“两家求合葬??”)采用_浪漫主义_手法,表达了人们的_理想和愿望_;中间部分是诗的主体,记叙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

《诗三首》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子衿(jīn)呦呦(āo)越陌(m?)度阡(qiān)

b、鼓瑟(sa)参差(chī)飞猱(r?u)高堤(dī)

c、剽(piào)悍荫(yìn)庇羁(jī)鸟墟(xū)里

d、哺(bǔ)育掇(duō)暧暧(ài)守拙(zhuō)

1、d(a项?呦?读yōub项?猱?读náoc项?剽?读piāo)

2、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文言句式的一句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狗吠深巷中。c、鸡鸣桑树巅。d、不厌高,海不厌深。

2、d(a、宾语前臵句b、状语后臵句c、状语后臵句)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几何!几何:怎么样。b、采之欲遗谁?遗:遗留。

c、忧伤以终老。终老:度过晚年,甚至去世。d、何以解忧?何以:为什么。

3、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

4、下列五幅对联分别写出了五个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4、c)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孤傲,青莲居士谪仙人。

(5)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a、谢灵运欧阳修杜甫辛弃疾诸葛亮b、欧阳修范仲淹白居易李白陈寿

c、范仲淹欧阳修杜甫李白诸葛亮d、范仲淹谢灵运白居易杜甫陈寿

5、补写名句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四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五

第一课时(一)文学知识:

1、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一般认为《水浒》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

3、有关情节:

禁军教头━━起义英雄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三)情节结构:

1、课文的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将此标题加以扩展,写成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被发配沧州的林教头开始时随遇而安,后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得知了奸贼要加害自己,于是在山神庙前手刃奸贼,投奔梁山。

2、本文的情节由四部分组成,文后的“课文简析”中有具体分析,请大家根据这些分析,分别用七个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1)序幕

(2)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5)开端

(3)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发展

(4)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 高潮结局

3、线索:全文以林冲思想变化为线索,通过四部分情节表现了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过程。

4、情节特点:小说情节曲折巧妙,张弛相间,故事性很强。

(四)人物性格:

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本课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

从课文情节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谁能用比较简练的句子,概括一下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变化?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大怒杀敌,逼上梁山。

让我们来根据有关情节看看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情况。

杀敌复仇

┏━━━━━━━━逼上梁山

┃ (奋起反抗)

┃亲

┃闻

买刀寻敌 ┃阴

┏━━━━┓自心下慢 ┃谋

┃ ┃ ┃

沧洲遇旧 ┃ ┃管草料场 ┃

━━━━━┛ ┗━━━━━━━━┛

(善良安分) (随遇而安)

林冲的性格就是在这种情节的变化中,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面发展变化的。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水浒》的突出特点,作品对人物思想性格不加任何评点,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自己随着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对林冲的描写是如此,对其他人的描写也是如此。

三、小结:复习这篇作品要注意把握:

1、情节结构。2.人物性格随情节发展而出现的变化。3.精彩的人物描写。

第二课时

(五)景物描写:

我国古典小说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善于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使用其它手法,特别是单纯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如果有的作品使用了景物描写,也是运用白描手法,以极为简洁的笔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西游记》是如此,《水浒》也是如此。

在这篇作品中,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写得恰到好处,并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描写。(读有关描写)

1、找出所有景物描写。2.多角度的景物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1共有三处请指出来。

2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

——“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我们一会儿再说。

(2)侧面衬托风雪:

1指出哪些语句是侧面描写风雪。

2在这些语句中能够表现风大雪猛的词语有哪些?

——“摇振”“压倒”“向火”“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而行”“迎风”。

3、这里的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其作用却非常丰富,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1、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2、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许陆谦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呢,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呢。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

(六)细节描写: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大致有三种情况:

(1)有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比如第八段中对林冲出门买酒时的描写,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细节,表现出他谨慎小心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表现了他的随遇而安的一面。

(2)有的细节描写则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这样的细节描写也很多,比如第七段开头对林冲离开天王堂时的描写,看起来好像是不经意的描写,但这里所写到的事物,在后文都有着落:包裹——放在床上(第八段);尖刀——剜了陆谦的心(第十二段),同时也照应了第五段的“买把解腕尖刀”;花枪——挑了酒葫芦(第八段,第十段),挑了差拨和富安(第十二段)。

再如第十段对林冲来到山神庙后的描写,通过他掇石头靠住庙门为下文写陆谦等三人进不了庙埋下伏笔。

有道是名家笔下无闲文,从本文来看,确实如此。

(3)有的细节描写同时兼有以上两方面作用。请大家找一找这方面的例子。

——这种细节描写也不少,如第五段写林冲听到店小二报告的消息后,立刻大怒,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刚烈的性格,也为下文写刀剜陆谦心做好了铺垫。

再如第十段,写林冲见草厅被雪压塌后,怕火盆内有火引起火灾,就探半身进去摸。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的小心谨慎的性格,也为下文写陆谦放火做了铺垫。

(七)语段阅读:

1、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本文是长篇小说节选,好像应该从第二段开始选起,因为第一段与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不从第二段开始,而非要选上第一段呢?第一段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这一段实际与课文部分的故事有着直接的联系,无论对人物还是对情节都有着重要作用: ①这段描写表明了林冲是个乐于助人,济危救贫之善良之人。

②这段描写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如果没有这段描写,下文写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

3这段描写也表现了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他被发配到沧州,并没有向陷害他的仇人报仇的想法,反而与李小二你来我往地过上了平静的日子,表现了典型的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2、阅读第二部分(2-5段),讨论:

(1)这一部分,情节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陆谦来到沧州,密谋杀害林冲,使情节陡起波澜。

(2)作品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管营、差拨等四人的谈话?作者通过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所疑所思来交代情节,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在这一部分中,作品不是直接写出四人的谈话,而是通过小二夫妻所见所闻来写他们的怀疑与推测,这就使情节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使作品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3、阅读第八段,讨论:

这一段中除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之外,还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这一段中除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外,还用了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这里的心理描写通过写林冲想等雪晴之后修理草屋,说明他是准备在这里安心长住的,这就反映了人物随遇而安的性格。

4、阅读第十一段,讨论:

在这一段中,作品详细描写了庙外三人的对话,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些对话?━━这是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因此要详加描写。通过这个描写,对以前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补充,并交代了整个阴谋的策划过程,并由陆谦等人亲口说出,这就比别人介绍更易于使林冲认识到敌人的凶狠残忍,更易于激起他满腔怒火,从而促使他毅然做出了手刃仇敌的壮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三、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 开端,2-5 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四、分析林冲的性格

① 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②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③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www.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④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⑤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第二教时

一、复习巩固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及林冲性格变化过程。 二。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渲染浓重气氛

风雪 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衬托 烘托人物形象

一、施耐庵与《水浒传》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二、《水浒传》的结构和语言(茅盾)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如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用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于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自然,《水浒传》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鉴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十回。《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传说他和元末的农民起义军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明王朝建立后,他在史实、民间传说、话本、剧本的基础上,编写创作出这部文学巨著。

《林》,写的是林冲终于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其父做过提辖,岳父也是教头,家有贤妻,生活美满。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使他安于现状,软弱妥协。妻子遭人调戏,他正要怒打歹徒,一看是高衙内,提起的拳头又自行放下,慑于权势,忍辱息事;对头布下陷阱,赚他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他仍逆来顺受,不想反抗。两个解差在途中百般折磨,他甘受凌辱,“野猪林内几乎丧命,他反劝鲁智深勿杀解差,仍然幻想能够“挣扎着回来”;他一直委曲求全,但总是得到对头更加凶恶狠毒的迫害。节选部分着重表现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

①《水浒》,在统治集团腐朽凶残、官吏土豪无法无天、广大人民苦难深重的典型环境中,描写各个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典型性格。《林》这个节选部分,则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由陆谦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狠毒谋害林冲,又具体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凶残永无止境、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全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促使林冲思想性格产生飞跃的典型环境。

②本篇开头写出林冲发配到沧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冲当年救过李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来。这不但增强了作品的生活实感,而且为后文描写陆谦、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现,小二夫妇窃听谈话,告知林冲,作好了捕垫。叙写这些,看似脱离故事主干,实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的必要的情节安排。

③本篇从李小二的视点,描写陆谦、富安在酒店出现的情景,写出二人在沧州的出现。通过描写二人鬼鬼祟祟地让小二去邀请管营、差拨,他们之间交头接耳地诡秘交谈中泄露出“高太尉”这个名字,差拨还表示“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似明又暗地表明了二人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来谋害林冲。这样写出二人在沧州出现,不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自然地引出林冲听小二述说情况后,断定二人来害自己,突出了尖锐激烈的矛盾,过渡到描写林冲对二人追来谋害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阴险恶毒,又给具体描写林冲的反应提供了条件。

④本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冲得知陆谦买通管营、差拨谋差他性命后,反被“抬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他带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寒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满天低压的乌云,凛冽呼啸的寒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环境气氛,烘托着林冲前途未卜的心情。

林冲来到草料场,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寒冷难耐,只得出门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后,“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肆虐的狂风,飞扬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险恶凄凉的气氛,烘托着林冲踽踽独行的凄惨心情。

朔风大雪,林冲才难耐寒冷,只得出门沽酒;大雪压倒了朔风摇振得动的草屋,林冲才只得到古庙栖身,并且为免风雪侵袭,掩上庙门后,又用大石头“靠了门”;因而得以免被陆谦等人放的那把火烧死,并且隔门听到陆谦等人自己说出恶毒用心、凶狠行径。这样一门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矛盾斗争达到了顶点。

⑤本篇细致描写出了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飞跃过程。

林冲被屈衔冤,饱受折磨,被发配到沧州以后,本来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安心作囚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谦、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必致林冲于死地。听到李小二述说陆谦等人鬼祟情景后,林冲为对头追踪而至、继续迫害而既惊且怒,脱口说出“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且“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带上了武器,急欲报仇了。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经不像前几天那样猛烈。他对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起过疑心,还是“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了,而且准备修理草屋,好度严冬;虽然未忘携带武器,却也又想安心作囚。寒冷逼得林冲到市井沽酒,风狂雪骤,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叹。雪压厅倒,林冲只得到古庙栖身。草料场起火,他“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一门之隔,仇人相遇,陆谦等人不打自招,和盘托出了恶毒用心、凶狠行径。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个死罪。仇人逼得林冲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统治阶级的恶毒凶残打掉了林冲对他们的幻想。林冲奋起反抗了。他一扫以前的委曲求全之态,思想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大喝“泼贼那里去”,石破天惊,鬼蜮丧胆,陆谦等想跑却迈不开步;他略施武艺,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陆谦等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才显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从此,林冲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成为梁山一员叱咤风云的大将,以他那超群的武艺歼丑除恶了。

作品细致地描写出林冲思想性格飞跃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这也正是林冲这个典型性格深刻社会意义所在。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六

《我有一个梦想》选自沪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九课,是一篇政治演讲词,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气势昂扬的演讲稿。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可见,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则是教师应该重点推敲的内容,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在实践《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了对话式教学。

首先是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设计了几个操作步骤,比如查找有关马丁·路德·金及其“非暴力抗争”的相关资料;理出文章思路;对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写出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等,这是对话的初始阶段。接着针对学生在对话初始阶段提出的见解、观点和疑难问题进行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然后教师针对对话中出现的有争执的问题进行深入性引导,到此,对话过程结束。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给你”到“我要”,学生的情绪被调动,思维也就更开阔了,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便是深入钻研,细心品味,挖掘教材美的潜因,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灵感,这才进一步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最后,要实现教学策略和实施的有效性,也不能忽视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语言能摄人心魂,让人陶醉于其中。

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设置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我想学生肯定不能立马就找到文末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应该只会看到文首的描述,所以我还设计到学生找到前面的答案时我如何将他们往后引。但没想到上课提问,第一个学生就道出了正确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课后反思,为什么预设与生成之间有了偏差?问题在于我没有注意预设问题回答对象的可接受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智力发育等特点对课堂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设”,而每一个学生的层次不同,在预设时就应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生成情况,这样才有生成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开始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前,我就布置了一份准备作业:写出自己的梦想。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学生都写一些诸如“我要考入年级100名”“希望以后可以当设计师”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出发的浅层次的愿望,很少有人从社会、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这些,我知道这次的教学取得了有效的效果,不仅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一定的影响。

有效的教学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那么更高的层次就是培养学生关注人性和生命意义的能力。教师要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也就是说不仅指对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将学习所得进行内化,内化进自己的知识构架,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确立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时间只有一节课,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那么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把切入点放在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上,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2、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次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所以一开始我播放了学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 have a dream,缓和气氛,活跃课堂,并自然而然地导入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探究学习中。

3、把教师的“给”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这堂课,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归纳方法,但教师“给”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追求永远在路上,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成熟的。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七

在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我们总结出如下的观点:

本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发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相机诱导,积极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诱思教学思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为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品味作品语言。

1、熟悉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语言风格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一)快速浏览了解概况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整体了解小说

(二)阅读课文了解情节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43年,故事发生在山西某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刘家峧,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诸葛给小二黑收了一个童养媳,三仙姑逼小芹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退职军官。

一天夜里,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兴旺捆住,借机陷害,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兴旺,故事从这里开始……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最后四节,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快速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一)分析形象把握方法

小说常常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勾画人物描写的语句,独立思考后,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但不可重复。

设计意图: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勾画,分析等活动,从而掌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了解作者品味语言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素、凝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山药蛋派语言特色的语句,仔细品味,小组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朗读,力争读出人物个性。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山药蛋派语言风格,体会小说语言特色。

小说中精彩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语句,猜一猜1、2句写谁,3、4句是谁说的。

1、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2、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小二黑是装病,其实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斗争他一顿。”

4、“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

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请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1、50—100字左右。

2、写本班你最熟悉的同学。

3、不出现姓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突出人物个性。

写完后自由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猜猜写的是谁。

设计意图:把学生分析理解人物的能力,落实到写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八

基本信息名称小二黑结婚

执教者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卷最大的变化是在试卷中出现了必考题和选考题,其中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小说和人物传记任选一题作答。基于这个变化,我们在本学期选择了《中国小说欣赏》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特色、源流及发展;学习作者对于乡土中国的出色描绘,比较他们笔下农民形象的不同,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赵树理抓住典型动作和语言塑造人物的方法,学习他出色的讲故事技巧。

《小二黑结婚》成功的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形象。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势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小》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语言风格在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适合农民大众,又非常个性化。

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作品语言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情:经过必修六个单元的小说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赏析小说的方法,可以到找到描写人物、环境的词句,并且对其进行赏析。另外在一年多的诱思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拥有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经验,可以很好的适应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熟悉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新课标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

张雄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精髓。

这就是我这堂课的理论依据。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提到,教学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规律,归纳方法,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启而不发”或可能是“诱之不当”造成的。诱思探究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应再是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要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基于此,我确定这节课采取的教法是: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积极思维。

(二)多媒体法——增强知识直观性和兴趣性。

(三)仿写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重视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规律。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从而有所收获。

3分钟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84、85页,整体了解小说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倡导:实现学生独立性,自学,靠自己学。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上几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简介,了解小说概况。

5分钟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投影】《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43年,故事发生在山西某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刘家峧,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诸葛给小二黑收了一个童养媳,三仙姑逼小芹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退职军官。

一天夜里,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兴旺捆住,借机陷害,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兴旺,故事从这里开始……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最后四节,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快速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自由发言

新课标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15分钟

【投影】小说常常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勾画人物描写的语句,独立思考后,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但不可重复。

仍然是依据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意图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勾画,分析等活动,从而掌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从而有所收获。

5分钟二、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投影】(二)了解作者品味语言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素、凝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山药蛋派语言特色的语句,仔细品味,小组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朗读,力争读出人物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要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自己走进作品,自主了解作者及山药蛋派语言风格,体会小说语言特色。

2分钟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猜一猜

【投影】小说中精彩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语句,猜一猜1、2句写谁,3、4句是谁说的。

1、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2、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小二黑是装病,其实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斗争他一顿。”

4、“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

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观看视频】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5

请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50—100字左右。2、写本班你最熟悉的同学。

3、不出现姓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突出人物个性。写完后自由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猜猜写的是谁。第二部分注重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把学生分析理解人物的能力,落实到写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分钟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盘点课堂收获

1分钟预读《平凡的世界》

板书设计由学生盘点展示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们力求高效,精简问题,长课短讲,争取一课一得。从自读问题,自读文本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无不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改进的主要有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多角度和灵活性;临时借班上课,课堂之初师生互动略显僵硬。

语文是美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美的,语文课上我们的学生应该在美的陶冶中浑然忘我,沉醉不觉,意犹未尽,这也要求语文老师有较高的素质修养,语言也应该精炼,精确,精辟,有着点石成金的效果,在这方面我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电子版篇九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