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5篇)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0:26:52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5篇)
时间:2023-01-12 10:26:52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篇一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相互交融:(p10)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继承

17、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8、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19、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标志。(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我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

(1)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8、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9、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0、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首先和原则)①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2、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3、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4、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5、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6、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0、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2)双面交流。(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1、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制度的更替(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

2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3、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4、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

(1)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2)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5、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克服四种错误倾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26、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7、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8、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9、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3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1、中华文化为何源远流长?

(1)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

极成分。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2、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国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青年学生: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33、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5、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36、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7、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9、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9、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0、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现实需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必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⑤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1、面对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青年学生应肩负怎样的责任?(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年学生应发挥什么作用?)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2)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4)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5)要从我做起。

42、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请你说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43、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市场有什么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你是如何理解的?)“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44、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45、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46、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47、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48、多样化的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拓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49、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50、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51、什么是主导文化?对它的基本要求?作用?地位?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52、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5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篇二

2012-201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效仿,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⑴清明节是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基础

(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影响深刻

a.(1)(2)b(3)(4)c(2)(3)d(2)(4)

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材料主要强调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

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江西

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

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c.文化决定经济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

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①全民学习②活到老学到老 ③终身学习④把学习作为人的第一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1.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2.“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13.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14.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16.刘谦表演的魔术受到热捧。这表明在当今社会,若仍然依靠在刀刃上表演惊险的绝技来生活,显然不值得提倡;而魔术等传统艺术很受公众欢迎,是要及时挽救的。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17.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这句古训告诉我们

a.要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b.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c.要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8.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传,源远流长,是由于中华文化

①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④来源于实践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诗言志”。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勉。这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20、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

这表明发展中医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21、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2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讲,必须

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真正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④划清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划清文明与愚昧的界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4、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音乐这一新鲜事物,许多网民更是亲自参与其中。网络音乐节的举行,使中国成千上万的网迷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主要表明

a.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网络

b.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c.网络文化是人们所需要的大众文化

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25、网络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在的大部分读者喜欢有趣、通俗、流行的文化形式。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生产要贴近生活和实际②文化生产要讲究效益就必须通俗化、趣味化③大众文化应实现内容、手段、形式创新,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④文化生产与创新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6、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形式的是()

①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②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③打击非法走私、刑事犯罪、行贿受贿 ④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

a.邓小平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9、近几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30、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东方红》到《复兴之路》说明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我国政府开放了文化市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c.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d.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不断补充

二、材料题(40分)

31、材料一:安徽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涵盖各个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快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在皖重大革命历史文化题材挖掘和创作利用,创新红军文化和新四军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形式,激发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美好安徽和文化强省建设。

材料二: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其主体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授牌、等一系列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安徽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8分)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保护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8分)

32、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12分)

33、材料一上海某校开展了以“通过世博看祖国”为主题的谈天说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世博园参观,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世博风情,不仅能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游客们大开眼界,精神愉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12分)

2012-201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0cbbdc dcccd 11-20bcbac cdcbb 21-30bacbd ccbdb

二、材料题31、1、⑴立足本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2)弘扬老区传统革命精神,激发本省人民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的积极性和强大动力。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增强本省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2、(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因而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围绕保护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

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

32、答:(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33、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通过世博看祖国”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参观世博园使人们在无形中获得精神愉悦。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通过世博看祖国”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篇三

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3.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④文化塑造人生。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8.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①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②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①传媒发展历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7.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①传统文化的含义:p39

②传统文化的特点: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活动。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1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1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14.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p53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1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

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6.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b.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a.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a.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c.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a.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c.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③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作品。

②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①落后文化:a.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b.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c.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腐朽文化:a.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b.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c.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存在的原因: a.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b.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d.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②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

a.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c.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d.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什么)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b.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c.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a.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7.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①见主要内容。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10.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 19

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11.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1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②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统一关系。

a.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c.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13.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③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篇四

复习学案:4.8 走进文化生活(必修3)

【目标导航】

一、考点集结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2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3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考向动态

1.关注文化生活中的“三俗”现象,加强文化管理和引导。2.正确对待“草根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3.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做出正确的选择。

【基础知识梳理】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色彩斑斓、面临多种选择的原因: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生产设备、文化载体、传播工具,使文化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使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丰富活跃。)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主要表现: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2)“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对策: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当前人们的文化需求的特点

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针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及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

(3)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落后文化:

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表现:以传统习俗表现出来。

态度: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腐朽文化

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是腐朽文化。

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态度: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我国当前仍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①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现象。

2、克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影响

(1)原因:社会文化生活是极其复杂的,往往是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并存,健康向上的文化与消极腐朽的文化杂陈。置身于文化市场的海洋之中,如果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就会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2)应对的措施:

①公民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国家应该: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前的文化形势:各种文化有吸纳与排斥、有融合与斗争、有渗透与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纷繁复杂之势。我们必须奏响主旋律,引导文化生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还要利用法律手段,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文化市场。

【要点名师透析】

1.全面理解大众文化

(1)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在历史上,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那种文化状态是很有局限性的。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营利为目的,采取现代科技和机器设备规模化地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运作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这就是西方学者所指的“大众文化”。

(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内容,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则要强调两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二是在形式上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因此,不能将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混为一谈。2.克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影响

(1)国家:①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还要利用法律手段,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文化市场,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②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要增强识别和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

(2)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向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作品。

3.“传统习俗”与“落后文化”

(1)二者的区别:所谓传统习俗,是指世代相传的社会风俗习惯,是过去若干代风俗习惯的积累,而落后文化则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

(2)二者的联系: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和看风水等。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

(3)措施: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有糟粕的内容,我们应当保留传统习俗中的精华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予以改造和剔除。

【高考真题体验】

1、(2011·山东文综·t2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解析】本题以十二五规划中的“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重大时政的关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要充分把握选项的内涵。要理解设问的角度是“怎么做”。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审好题目要求,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必须是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由此排除b;即使优先提高了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也不一定就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二者尽管关系密切,但是不能相互代替,排除c;d本身是错误的,要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答案】选a。

2、(2011·广东文综t37)(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解析】首先应把握好设问的知识范围、待分析的事件、切入角度等限定,依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其次要明确材料中被“叫停”的对象。主管部门“叫停”文化发展中的不良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文化现象产生过程的不合理性及其造成的危害。回答本题,应具有立体思维、发散视野,从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先进文化等多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评分说明】第(1)问,若考生只答“不利于文化保护”或“不利于文化发展”,只给1分;其他答案若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分析得当,也可酌情给分,但该问最高不超过9分。

3、(2010·山东卷高考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解析】a 本题以净化文化环境为背景,考查考生解读与获取信息、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b、c项只是反映了其中的一方面意思,与设问不符;d项说法与题干意思不符。【答案】a

4、(2010·山东卷高考2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解答本题要抓住“文化消费时”的关键词,即公民个人如何做,依据学过的知识,不难选出①④。②说法错误,③是国家、企业的做法。【答案】d

5、(2009·山东文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沦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精题演练】

1、(2011·福建泉州一中高三一模)31.文化部和财政部要求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2011年前免费开放:某省文化厅组织全省各级艺术院团集中开展“百戏闹春——全省文艺院团元旦、春节演出”活动(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3月5日)。两项活动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 b.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c.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d.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2、(2011·上海市静安区高三4月教学质量调研)17.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2012地球将要毁灭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下列哪种形式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又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a.民族风俗

b.民族建筑 c.民族服饰 d.民族节日

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漫画《都是“风水”惹的祸》反映的文化现象属于()

a.淫秽色情文化 b.宗教文化 c.封建落后文化 d.腐朽文化、泰山和黄河文化怀抱着黄河三角洲这片古老美丽神奇的收获着希望的土地,泰山和黄河文化代表着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崛起形象。泰山和黄河文化代表着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崛起形象,主要说明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7、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用电脑打字方便、快捷,有人提出可以放弃汉字的书写。但学者指出,在电脑时代,我们还是要多写字,写好字。当汉字逐渐地在我们的手下变得生疏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遗失的时候。这是因为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汉字是世界上运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③汉字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 ④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易中天因讲《品三国》而被戏称为“学术超男”,不过他不认同,他说:“其实我讲的是萝卜史学,所谓萝卜:一是草根的;二是很健康的,有益身体的;三是它可以生吃,素吃,荤吃,老少咸宜。”这留给我们的思考是()a.要发展传统文化

b.要发展经典文化 c.要发展大众文化

d.要发展萝卜史学

【解析】选c。易中天所讲的“萝卜史学”,实际上告诉我们应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故选c。

8、《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

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互联网上出现恶搞闹剧,中国队和阿根廷队的“麻将大赛”,和法国队的“火锅大战”,看后让人哭笑不得。网上恶搞已呈蔓延之势,郭靖成了蜡笔小新,黄蓉酷似潘金莲。网上恶搞()a.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不应批评干涉 b.是创新的表现,应该鼓励

c.说明腐朽文化的存在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危害 d.说明大众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10、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①思想内容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表现形式上既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中成功的表现形式,又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③地位作用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别的文化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传播手段上运用互联网加以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近期,一些地方电视台的谈话、娱乐类节目,尤其是某些“电视相亲”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了媚俗、庸俗、低俗乃至恶俗的倾向。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0年7月23日进行第22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概括说明“三俗”之风蔓延的危害。

12、材料一: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1)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什么?(2)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倡导大众的文化?

(3)在我国现阶段,怎样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参考答案

1-5 bbadc 6-10cdcca

5、【解析】选c。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对“风水”现象的认识。漫画反映的文化现象是封建落后文化的具体体现,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8、【解析】选c。易中天所讲的“萝卜史学”,实际上告诉我们应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故选c。

9、【解析】选c。网络恶搞属于腐朽文化,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恶搞既不是文化多样性、创新的表现,更不是大众文化。

11、【解析】抵制“三俗”之风这一事件,实际上是考查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危害。在具体分析时,既要分析其对个人的不良影响,也要分析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

【答案】(1)“三俗”之风蔓延,破坏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侵蚀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精神颓废,道德修养下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2)“三俗”之风蔓延,侵蚀民族精神,阻碍

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众文化的内涵、倡导的必要性及发展的举措。三个设问体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维顺序。

【答案】(1)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就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要倡导大众文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思想道德,还是科学文化,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的。从根本上说,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民大众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老百姓喜爱不喜爱、欢迎不欢迎,是判断文化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规定着我们文化创新的方向和方法。

(3)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卷篇五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 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人民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四、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 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④教育(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五、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6、“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最具说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自夏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a.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a.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七、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5、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 革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意义)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b.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

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去,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走进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使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积极的影响)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③对文化市场忧的治理措施: 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提高自身的文化辨别能力,主动接受积极健康的文化的影响。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为什么?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怎么样发展?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主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①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这些文化污染文化环境、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如今,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我们应该怎么样做?①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始终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要求、根本保证)①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发展先进中国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a.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b.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c.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d.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②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重要性)

b.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③基本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根本目标(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为什么?★★★

a.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怎么做?★★★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b.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c.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建设和谐文化的关系: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b.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培育文明风尚。

★④补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1)含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5、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十、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

①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②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4、个人如何加强思想道德素养?★

①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②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5、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⑤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6,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路径: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⑷ 主要内容: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6)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靠人民群众,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参与。

7,怎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树立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个人角度:

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③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④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