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3篇)

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7:14:43
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3篇)
时间:2023-01-11 17:14:43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篇一

我们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这是一大创新。早在1957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讲话中,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并把这一根本方法论展开为四个方面的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三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四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关系。这一根本方法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把解放思想称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其内涵和意义非常深刻。其一,表明当前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很重要,应通过解放思想把全党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来,使党员干部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实干者,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其二,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要求我们,要克服自满情绪,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差距,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要杜绝懒惰心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抓好用好发展机遇;要防止思想僵化,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更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还展现了六个新亮点。一是,从总量到人均两个翻两番。二是,提出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观点。三是,形成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新格局。四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小康社会,也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小康社会,又是一个文化小康社会。五是,第一次提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新思想。六是,把生态文明第一次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目标。

总之,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推动着中国特色发展观的不断创新,使我们找到了适合中国建设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揭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

通过学习我的思想水平不断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些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导,我请党组织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党组织的殷切希望的,请党组织考验我吧

汇报人:莫小敏

2011年12月

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篇二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同时,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群众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在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追求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保持一定经济总量的增加,有利于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看到,经济发展不仅应注重量的增加,更应注重的是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加,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表明,单纯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不能反映所付出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环境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成果分配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效益等为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增加,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更加重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程度的升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效益。

这些年,我国国民经济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人口和劳动力构成来看,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从区域发展看,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作、帮扶、互助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新增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

基础设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鼓励和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促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焕发了广大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有待改善,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政府改革,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改革的实质是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政府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鉴于目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因此,深化政府改革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看来关键在于深化政府改革。政府五年一任期,考核政绩一直以gdp增速为主要标准。政府追求gdp最大化,往往追求短期gdp最大化。这就极易导致粗放扩张,而把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一旁。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真正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再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与此同时,考核政府官员政绩不再以gdp论英雄。政府应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用到改善民生上面。应当看到,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总体上越过温饱线进入小康阶段,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政府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以便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并促进社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和谐进步。(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坚持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统筹规划篇三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心得体会

2011第四期处干班

陈有功

关于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我感到,要着力在“四个转化”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要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既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只有深钻细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善于对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综合、分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论转化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对具体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只有这样,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快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源于实践,更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新的一系列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当前首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工作进行精心谋划,对制度进行完善修改,自觉转化为抓落实的思路,转化为抓落实的办法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正确的态度就是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但是,实践中也有一部分同志,不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是满足于一般号召和原则要求。有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有的空泛议论,坐而论道。有的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有的说得多,做得少。说到底这是思想路线不端正的表现,其危害是很大的。纠正这种现象,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真

实情况,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做出科学的决策,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要在理论的具体化上下功夫。要善于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原则把握工作方向、特点和规律,善于把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思路、步骤、措施。在工作指导上,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把执行上级指示与创造性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仍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必须付诸实践,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要始终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放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抓好工作落实上。一是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人,就会始终保持雷厉风行、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状态。作为省级机关的党员干部,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振奋精神,勤奋工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奋力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二是要下大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工作才算到了位、做到了家。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同时,还要把这一科学理论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汲取群众的智

慧和力量,进一步保护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三是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努力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学习、强化素质,成为学以致用、用有学成的表率。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所谓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二、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具体地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拆建补偿等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显著增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使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需要大幅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投入。这些,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管理力度和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要求。二是社会管理难度增加,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社会运行在总体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不协调、不健康、不稳定现象,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如利益格局调整使社会纠纷、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而原有的利益诉求

表达渠道不够畅通,需要不断改进;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使社会矛盾呈现联动特征和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困难较多,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因此,加快社会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三、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因此,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千头万绪,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生活中。社会管理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积极创新。如何继承、如何创新?要摸准社会管理的脉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能忘。无论形式手段、机制体制如何创新,但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不能变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完善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做到这些,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政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三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重要着力点。源头治理是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理应在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防范决策失误。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要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建设。人大工作要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效运行,符合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要求,从而在公众中树立人大依法履职的权威形象,增加人大在推动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话语权和说服力。保障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确实施,梳理出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实施人大法律监督的重点内容,适时开展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二要着力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通过依法履行监督权,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促进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加强社会管理并重,着重听取和审议社会管理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并适时组织视察、检查。在监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创新工作机制,以人为本,致力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督促政府大力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质询、工作评议等监督方式,加强对社会管理部门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进一

步加强对重大民生工作的监督,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义务教育、就业创业、食品卫生监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实施监督,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并结合开展调研、视察和跟踪督查等活动,增强监督效果,促进工作改进,推动问题解决。

三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在真实反映民众诉求中发挥知情知政作用,通过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和“主任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代表将群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进一步加强代表培训,增强代表意识和执行职务的能力,提高代表建议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代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其真正成为值得群众信赖的社会管理中坚力量。二是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有效激励和正确引导,促使代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于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协同广大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主动向群众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

高群众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教育引导群众坚持通过法定程序和正常途径来表达意愿和要求。三是在有序引导公众参与中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代表立足岗位,争当干事创业表率的同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设平台;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突出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使这项活动成为督促代表履职的抓手,同时也成为向选民展示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