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五篇)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5:44:52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五篇)
时间:2023-01-11 15:44:52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篇一

关于深圳市交通局委托行政执法的公告

(2005年12月13日)

深法制〔2005〕331号

根据《深圳市行政执法主体公告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126号),深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对深圳市交通局委托行政执法的有关事项进行了审查,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告。

深圳市交通局委托行政执法公告

根据国家、省、深圳经济特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交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深府办〔2004〕135号)、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市交通局增设轨道交通管理机构编制问题的批复》(深编〔2004〕30号)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公路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深编〔2004〕160号),深圳市交通局(深圳市港务管理局)负责全市交通、港口基本建设市场监管,审查交通、港口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办理从业人员的资质、资信登记;依法监督交通、港口建设工程的设计、监理和施工招投标工作;组织、协调交通、公路、港口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监督和定额管理。因执法工作需要,现委托深圳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深圳市港口工程质量监督站行使我局依法行使的部分执法职权。深圳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深圳市港口工程质量监督站在委托权限内依法实施行政执法,其执法人员持深圳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执法。现将深圳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深圳市港口工程质量监督站行政执法职责和权限、主要执法依据等事项公告如下:

一、深圳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

执法职责和权限:受深圳市交通局委托(委托期限自2005年12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负责对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公路工程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关于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安全监督、造价管理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办公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布龙路布吉段239号旧布龙收费站办公大楼东

咨询和投诉电话:28576073

二、深圳市港口工程质量监督站

执法职责和权限:受深圳市交通局委托(委托期限自2005年12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负责对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港口工程、水运工程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关于港口工程质量、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办公地址:深圳市滨河路229号海安中心16楼1602室

咨询和投诉电话:83797193

三、主要执法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五)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

(六)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

(七)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

(八)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篇二

深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深圳市办理人才居住证

若干规定的通知

(2002年1月8日)深圳市办理人才居住证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深工作,改善非深圳户籍人才在深工作、生活环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人才,是指国内非深圳户籍人口被本市用人单位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上工作,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二)具有高级技师技术等级;

(三)具有硕士研究生毕业以上学历。

第三条 《深圳市人才居住证》是符合本规定的非深圳户籍人才在深合法工作、生活的凭证,仅限于深圳市使用,可凭证进入深圳经济特区。

第四条 《深圳市人才居住证》的主管机关是市人事局、劳动局,发证机关是市公安局。

第五条 用人单位聘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人才,应为其申办《深圳市人才居住证》,不再办理《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

第六条 申请办理《深圳市人才居住证》,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深圳市人才居住证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企业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三)聘用(劳动)合同书;

(四)聘用人的身份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及证件照片两张。

第七条 经主管机关审核符合申办《深圳市人才居住证》条件的,应在3个工作日内开具核准通知书。用人单位凭核准通知书到单位住所地的公安分局办理《深圳市人才居住证》。

第八条 持有《深圳市人才居住证》的人员,除具有持《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人员的同等待遇外,并可享受下列待遇:

(一)其未成年子女入幼儿园、中小学就读免缴借读费,并可以报考重点中学的高中部;

(二)可办理综合医疗保险;

(三)可申请租用市、区住宅部门开发的全成本价安居房或社会微利价安居房。

第九条 持有《深圳市人才居住证》的人员,不需另外申办《劳务工就业证》。

第十条 《深圳市人才居住证》由本人携带,如该证遗失,应当及时向主管机关申请补发,申请时须提供用人单位出具的遗失证明。

第十一条《深圳市人才居住证》有效期为一年或两年。续办者须于期满前一个月内由用人单位到主管机关重新申请,经审核可办理续期手续,逾期自行失效。

第十二条 市、区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严格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深圳市人才居住证》手续,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如有违反,将追究有关单位及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深圳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二○○二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篇三

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4月10日在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许宗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6765.4亿元,增长14.7%;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达到10628美元。在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公布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等评估报告中,深圳均名列内地城市榜首。

(一)效益深圳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比上年提高0.4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一年净增157亿元,达658亿元,增长31.4%;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大幅增长78.9%,上划中央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11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9.8%,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0.4%。万元gdp能耗在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基础上继续有所下降;万元gdp水耗27.7立方米,下降7%,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9%。循环经济推广月活动和建筑节能示范试点全面展开,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检测示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保持平稳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50.9∶49.0。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270.1亿元,增长15.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8.8亿元,增长20.5%,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58.6%。产业高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芯国际在深圳设立南方总部并投资建设8英寸和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深超光电第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厂房封顶,深圳it产业正式告别缺“芯”少“魂”的历史,跻身国内集成电路和新型平板显示生产发展的前沿地带。国内最大的外商投资生物制药项目赛诺菲-巴斯德流感疫苗项目正式签约。世纪晶源化合物半导体、意法半导体封装测试等一批高端项目推进顺利。产业适度重型化成效显著,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建成启用,f6汽车正式下线,哈飞、标致合资项目积极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链初步形成。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加快。

金融业步入新一轮加速发展轨道。全市金融企业实现税前利润759亿元,增长超过2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四大金融产业基地开工建设,32家中小企业成功在境内外上市,我市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的上市公司已达22家,占全国的10%。成功发行全国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平安保险成为我市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本土企业,在我国世界500强非国有企业中排在首位。

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完善了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物流业创下两个2000万的佳绩,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1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量2062万人次。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内资本金最大的新兴寿险公司生命人寿公司总部迁入我市,阳光保险集团公司注册成立,南方电网保险公司、国际公司落户深圳。商贸、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健康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5亿元,增长14.6%;接待过夜入境游客 831.3万人次,增长16.6%。全年共举办各类展会72个,平均每5天一个展会,初步形成了与四大支柱产业相配套的展会体系。

(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与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政府分别签署协议,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信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强市,并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34%。在国内率先出台地方知识产权指标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5808件,增长20.5%,其中发明专利19198件,增长31.7%,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增长30.6%,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4件,广东省著名商标32件,均居全国、全省前列。其中我市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数量占全国的三成,居内地城市第一位。华为、中兴、迈瑞公司的三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功绘制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7大研究平台正式启动。与香港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一个跨城市、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聚集带,去年深港两地共同投入资金5500万元,支持创新项目53个。成功举办20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搭建起引进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新桥梁。

(三)城市现代化建设呈现新面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14.1亿元,增长11.6%。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提升辐射力、竞争力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正式动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掀起高潮,轨道交通二期工程5条线路全面开工;深港西部通道、福龙路、南光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盐坝高速公路c段、深盐二通道等工程加快推进,南坪快速路二期、丹平快速路一期、沿江高速、205国道改造等项目动工建设;大铲湾港区正式开港,一个现代化新港区正在形成。全市新建成5个集装箱泊位并投产使用,铜鼓航道一期工程完工,深圳港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

资源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东江水源二期、北线引水工程、铁岗水库扩建、公明供水调蓄工程等一批水源、水库工程建设加快,大鹏、梅林等支线工程基本完工。有效整合特区外水资源,加强全市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配,全年供水量超过18亿立方米,在枯水之年保证了生产生活正常用水。全年投入40多亿元加强电网建设,贵广二回直流配套工程等一批输变电关键项目完工投产。与南方电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争取省网用电支持,鼓励地方机组发电,实施错峰用电和节能节电措施,在电网最高负荷突破1000万千瓦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了城市电力供应,成为全省供电形势最好的城市之一。加强与成品油供应商的协调合作,成品油市场供应基本正常。广东大鹏lng一期增量工程竣工,深圳lng项目完成选址,争取西气东输二线向我市供应天然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天然气利用、天然气转换等工作加快推进。粮油等重要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健全,城市运行的安全保障能力大大增强。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高起点规划建设光明新城、龙华新城、大运新城和坪山新城,拉开城市发展布局,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呈现新局面。描绘未来十年建设蓝图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层次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取得积极进展。与香港联合成功举办第二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走向深入,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违法建筑查处工作继续保持了高压态势,户外广告整治成效明显,“重民生,保水缸”专项行动强力推进,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有效开展,覆盖全市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全面建成。高质量完成一批重点道路改造工程,深南大道更加安全畅通、更加赏心悦目,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适应城市管理转型要求,市政府代表团和10个专项小组大规模赴新加坡深度学习考察先进城市管理经验,考察成果转化成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3年行动纲领以及9个行动方案、80个具体工作项目,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的持续推进,大大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内涵。

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认真组织实施《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成为首个“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蓝天行动”成效显著,在全国首批实现了燃煤机组全部脱硫,电厂“油改气”工作加快推进,南头半岛、清水河等重点片区空气污染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南头半岛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下降18%。国ⅲ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减轻。治污保洁工程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新建污水主干管网140公里。持续推进特区内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和跨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五河一湖”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4%。

(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一批企业集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进展顺利,市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超过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各项经济效益、质量指标均位居内地大城市前列。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111家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获得认定和重点扶持,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全面完成,转企的事业单位和划转的党政机关所办企业已纳入规范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中,结束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办企业的历史。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法定机构试点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开始朝着标准化、均衡化、普惠化方向发展。居住证制度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盐田区逾19万人成功申请了集劳动社保、计划生育、教育、公共交通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于一卡的居住证。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组织管理,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实施社工工作试点,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社会服务需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以创新的体制设立光明新区,探索城市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完成非行政许可清理,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348项,减幅达50%。出台《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6区和16个政府直属单位开展绩效评估试点。建立政府部门责任检讨及失职道歉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203人和37个单位被追究行政过错责任。完成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全面整合各类政府性专项资金,清理预算单位自有账户结余资金,财政性资金统筹调度、统一管理得到加强。公安专业化改革有序推进,一线执法力量加强,警队的整体战斗力提高。城市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完善执法机制,初步解决了多头执法、权责分割、执法效率不高、基层执法薄弱等问题。开展聘任制公务员制度试点,公开招聘首批聘任制公务员。

政府行政执行力明显提高。强化政府目标管理,扩大了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实施范围,根据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分解的169项重点工作较好完成。成立深圳市行政电子监察评价中心,充分发挥市行政服务大厅在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建立统一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审批效率,行政审批效能测评名列全省第一。市政府会议、发文减少15%的目标基本实现。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开展工作。加强与人民政协联系,完善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提高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办理市人大重点建议2件,人大代表建议533件,政协提案605件,代表和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以上。坚持依法治市,切实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制定和修订政府规章15项,提请人大通过和修订地方法规8项。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体系,越南中国(深圳)经贸合作区项目扎实推进,深圳企业境外协议投资额增长32%,对外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54.8%。外贸出口结构和引进外资结构得到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2875.3亿美元,增长21.1%,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684.9亿美元,增长23.8%,实现出口总额十五连冠。全市wto事务工作体系基本形成,进出口产业损害预警系统投入运行。首次编制《深圳市对口合作与服务全国“十一五”规划》,与湖南、江西签订经济社会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一批异地深圳工业园和产业转移园,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劳务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加强。

深港、深澳合作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按照中央要求圆满完成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各项工作,胡锦涛主席亲自为西部通道开通剪彩。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正式开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1+6”合作协议,形成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与澳门建立双方高层沟通协商机制,深港、深澳全方位合作深度推进。

(五)和谐深圳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市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528.3亿元,占一般预算总支出的72.6%。政府投资项目中民生领域总计投入200.6亿元,占政府投资总规模的71.8%。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70元,继续居内地大城市首位。积极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建立了“零就业家庭”灭零工作长效机制,全年帮助3万多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市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29%的较低水平。政府对每个少儿每年补贴75元建立少儿医保制度,从而在全国率先初步实现“全民医保”。实施《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劳务工医保住院起付线降低100元,劳务工医疗保险门诊药品目录由1200种增加到1841种。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5万,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75万,均居全国首位。出台加强住房保障的系列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强力开展政策性出租住房清退工作,共清退政策性出租住房1899套。住房保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打击恶意欠薪取得成效,农民工就业管理服务加强,被评为“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最低工资标准和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教育经费投入128.8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93.8亿元。新增中小学学位3.27万个,并逐步建立起学校设施和生均经费标准化配置制度,全市210所学校开展互助共建,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成效。非户籍人口子女就读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义务教育新生17.2万人中,非户籍人口子女占68%。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启动建设,市属高校改扩建工程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大学城科研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公共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社区健康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3.9亿元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总体价格水平下降8.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和品牌文化节庆活动,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深圳音乐厅落成开业,文艺精品创作喜获丰收,《亲情树》等4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功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和场馆建设全面推进,大运文化节拉开帷幕,顺利举办了一批国际高端赛事。

根据市民和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府制定实施了公交降价与公交补贴方案,财政每年补贴6亿元左右,使市民刷卡乘车的费用平均下降25%以上。对实施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并加快特区外公交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目前公交降价的各项措施已基本落实,降价幅度和市民优惠数量已达到预期目标。

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市刑事案件下降5.5%。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处理涉及民生的信访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大调解”体系建设,加强城市应急、“三防”等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建设,加强菜篮子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管理,对生猪生产和基地回流农产品实施补贴,稳定了生猪等副食品的市场供应,较好地保证了市民生活需要。财政还拿出1000多万元对低保户和市属大中专院校学生进行补贴。全市最大的菜篮子工程深圳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动工建设。大力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顺利通过国家检查,全市食品中毒事件下降36.8%。加强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清无”行动,专项打击黑网吧、非法营运、套牌车等违法行为,平稳完成2000辆出租车投放工作,平衡了市场供求关系,市民“打的难”问题有所缓解。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启动我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事故下降20.1%,死亡人数下降5.1%。在“全国宜居城市”和城市生活质量评比中,深圳均名列第一。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社区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人口和计生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提高9.57个百分点。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统计、档案、民防、气象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连续第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六)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部按时完成,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新建124家社康中心、343座垃圾转运站,建成104个社区公园;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5%;新增政策性住房用地60.5万平方米,开工、在建2.82万套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可供租售量达6006套;少儿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5万;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设备设施配置全面完成,财政补助经费1.7亿元,校舍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两家豆制品厂主体工程完工、三家大型屠宰场开工建设、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率达到50%;特区内建成区基本实现500米公交全覆盖,特区外建成区500米公交覆盖率达到65.7%,福田交通综合枢纽换乘中心建成投入使用;12345政府公开电话系统正式启动。

各位代表,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面对这场重大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急动员、周密安排,安全妥善地完成了春运工作任务,全力支持和配合湖南、湖北、贵州等灾区的抗灾工作,鼓励和帮助数百万来深建设者留在深圳过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春节期间全市居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让全市人民度过了一个充满爱心、欢乐祥和的春节。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赴时艰的强大凝聚力!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深建设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深圳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在调整中科学把握好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和产业发展的消长平衡,难度很大。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物价持续上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区外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市政管理、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城市化三年过渡期结束以后体制机制转型任务很重,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仍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三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居民收入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基础工作不够牢固,各种事故隐患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五是政府部门的战略视野、工作标准、管理和服务水平离国际化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民主法治建设有待加强,一些公务员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人口总体素质不高,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缺乏,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的要求新的形势新的目标

2008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是全市上下按照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满怀信心阔步前进的开局之年,是深圳高扬经济特区旗帜,继续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奋斗之年,是深圳以“特”的意识、“特”的思考、“特”的措施,率先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破冰之年,也是深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启动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寄以厚望,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倍受鼓舞、整装待发!

面对中央的重托、全国的关注、世界的瞩目,政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唯有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全市人民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求真务实、勇往直前,才能不负中央的信任,不负人民的期望!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元大幅贬值,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原油、粮食、原材料等价格处于历史性高位,全球性通货膨胀正在蔓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深圳经济具有高度外向型特征,所受影响远大于其他城市,我们可能面临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一些不利影响已经在国际订单、企业成本和贸易摩擦中开始显现。

从国内环境看,国民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增大,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我市企业的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全面趋于紧张,经济面临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挤压。同时,我们自身在经济社会运行和民主法治、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内在矛盾和问题,对于前进中的困难,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勇敢面对,悉心把握,切不可掉以轻心。

尽管挑战空前严峻,但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体深圳人民的鼎力支持,有特区成立28年来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有先行一步的体制机制优势,有改革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群策群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及早谋划、沉着应对,深圳一定能经受住新的考验,再创新的辉煌!

2008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全国“两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的总体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文明,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做出新贡献。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2008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0%,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75%和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3%。

需要说明三点:一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2%,主要是考虑了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对我市的影响,考虑了自身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考虑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需要;二是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75%和4%,主要是基于深圳当前万元gdp能耗、水耗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今年还将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投产,能耗、水耗继续大幅下降的空间不大,但是我们必须加强自我约束,通过认真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能耗、水耗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主要是考虑虽然通过加大调配储备力度,加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财政补贴等措施,使去年我市的物价涨幅一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我市市场化程度高,价格水平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资源、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供给来自市外,控制物价上涨难度很大;而考虑到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需要和居民、企业、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又必须努力把涨幅控制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寻求新一轮大发展的思路、对策和办法,要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原则,坚持方向、力度、节奏相协调,做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在工作中要把握宏观、积极调控,突出产业、增强后劲,完善基础、加强保障,关注民生、促进和谐,深化改革、搞活机制,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三、2008年主要工作

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高扬特区旗帜,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

重塑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形象。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继续高扬经济特区的旗帜,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弘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强化创新创业的激情,切实树立科学理念、忧患意识、全球眼光,敢于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努力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大胆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攻坚,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改革要以民生为重,更多地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改革的智慧和动力,更多地让普通群众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谋划改革,并实实在在地从改革中受益。要针对特区建设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紧研究完善今年我市的改革计划,重点谋划和推动几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改革措施,充分展示特区的崭新风采。

进一步理顺市场、社会和政府的关系。规范发展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市场机制;适应公民社会需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培育社会自治能力;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科学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从体制上规范三者关系,逐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社会自主管理、政府科学调控的善治格局,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让社会更好地自主治理。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和理顺三者的关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以深港合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体制创新。认真落实学习和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决定,坚持以国际视野审视自己,以国际标准要求自己,清晰认识深圳所处的国际坐标,以全面推进深港合作为切入点,加快体制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深入贯彻“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深港紧密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理念,全面学习借鉴香港融合西方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制度设计,包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市建设、政府运作、民主法治等,通过学习、消化、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深圳市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增创深圳体制机制新优势。全面加强“深港创新圈”建设,建立与香港的更紧密合作关系,促进双方在城市发展规划、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密切沟通与合作。更加主动、务实地推进深港合作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机场铁路接驳、莲塘/香园围口岸建设、皇岗和文锦渡口岸改造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前期工作,尽快启动深港河套地区的开发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深港共建人民币离岸中心,促进两地资本市场融合,推动“深圳通”与香港“八达通”互联互通,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继续加强与澳门的合作,落实深澳协商定期会议制度和政府高层定期会晤机制。

深化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市属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方式,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等级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公用事业专业化监管机构和公众监管委员会,改革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调整程序与机制,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探索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丰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中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研究制定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方案,大力推进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的整合,不断完善政府组织体系和行政协调机制,探索以光明新区为试点,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入推进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建设效率、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公共预算管理,强化公共财政职能,逐步建立运作规范、透明高效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公共财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集中财力办大事,更好地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让纳税人的钱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市场交易和企业要素成本,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推动出台《深圳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和发债融资,做好第二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申报发行,探索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再担保机制和体系,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着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全力扶持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各项改革,完善外部董事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制度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学习新加坡“淡马锡”经验,探索将国资委设立为法定机构,完善出资人制度,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推进集体经济和股份合作公司规范发展。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落实支持政策,完善政府服务,加强境外办展推介,发挥驻外机构和国际友城的作用,构建企业境外发展的全球经贸协作网络,协助优势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努力培育更多深圳本土跨国企业群体。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服务出口,发展服务外包。大力推进越南中国(深圳)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和招商工作,打造全国境外合作区的样板项目。积极申报设立前海湾保税港区,推动盐田保税物流园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研究利用cepa条件探索自由贸易区试点工作。完善进出口贸易预警机制,指导、协助企业妥善处理各类国际贸易摩擦,维护产业和经济安全。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工作,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深圳的发展要面向全国,服务全国,在发挥特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以服务创造深圳发展的新空间。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要加大对口扶持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和服务,认真办好异地深圳工业园和产业转移园。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有序可控地引导部分产业扩张性转移。做好对外迁企业的调研分析和跟踪服务,加强对腾出土地的规划利用,真正实现“腾笼换鸟”,“长”大于“消”。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统计与税收共享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与设计,以全新的思路探索与汕尾市的合作,拓展深圳发展空间,实现两地互利双赢。要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和华南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经贸、旅游、劳务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二)坚持好字优先,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立足于深圳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潜能,围绕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规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良性互动、双轮驱动的格局。要突出高科技城市特色,抓核心技术、抓高端项目、抓品牌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深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加快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全方位优化总部企业发展环境,强力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加快中芯国际、深超光电、意法半导体封装测试、世纪晶源化合物半导体、赛诺菲巴斯德流感疫苗等项目建设步伐,以核心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国际一流标准推进高新区、光明高新园区、大工业区、精细化工园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大力推进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加强与军工科技企业合作,积极承接国家重大军工项目。鼓励优势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继续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结合旧工业区改造,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培育和扶持远洋渔业发展,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推动创新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大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创新资源的聚集整合。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特别是财政性资金投入,加快一批重点实验室等自主创新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壮大我市研究院群,增强基础应用研究和源头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深港创新圈”建设战略规划,积极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深港两地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采取项目带动的方式,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共同投入、跨学科跨部门联合攻关,力争实现若干关键技术的突破。积极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生物制药、智能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战略创新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推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技术创新,提升民生福利水平。制定政府资助和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相关办法,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市场体系,实施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切实提高我市对各类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今年我市将再次组团赴欧洲和北美大规模招聘海外高端人才。加大对重大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带动战略和标准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认真办好第十届“高交会”,充分发挥其创新资源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业创新发展,建设全国金融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推进金融中心区和金融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聚集金融资源。培育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积极推动深圳金融租赁公司战略重组,打造国内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适应金融业扩大开放的需要,加强与香港深层次金融合作,稳步推进与澳门的金融合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创业板的开设做好各项准备,积极争取在高新区开设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进一步推进华南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巩固我市基金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积极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大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产业链条。发展多式联运,继续推进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实施“珠江战略”,拓展深圳港经济腹地。吸引国际班轮公司地区性总部或操作中心落户深圳,不断增强深圳港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辐射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深圳机场与香港、广州机场的战略合作,鼓励、支持现有基地航空公司增开国际航线,加快推进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申报。建立完善陆路物流运输体系,促进陆路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品牌化,推动陆海空港同步协调发展。积极促进物流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一批物流企业。

培育发展现代商业新型业态,加快构建覆盖面广、结构合理、活跃繁荣、辐射力强的城市商圈体系。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领域,提升居民消费层次。加快实施高端服务业企业认定办法和资助计划,继续壮大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设计、创意等专业服务业。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科学安排、统筹兼顾,着力推进事关未来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项目、事关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重大基础设施、事关民生福利、事关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的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大铲湾、盐田港区深水泊位和西部港区公用航道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物流支持体系。加快推进深圳机场飞行区和航站区扩建及配套工程。全力推进轨道交通二期工程5条线路及相关交通综合枢纽建设。积极推动国家铁路“两线两站”规划建设,加快设立广深港铁路光明新区客运站。抓紧高快速路、城市主干道路网建设和特区外重点地区的交通综合治理及微循环改造,建成东部沿海高速公路莲塘至盐田段、盐坝高速公路c段,积极推进南坪快速路二期、丹平快速路一期、布龙公路城市化改造、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等工程。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大民生领域的政府投入。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作为国内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深圳市民有权利实实在在地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深圳人的民生福利水平应该是全国最高的,政府必须为此不懈努力!要继续办好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显著提升民生福利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2008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4将安排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总投入554.9亿元,所占比重比去年提高2.7个百分点。政府投资计划中民生领域的投资223亿元,占74.4%,比重进一步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强化税收等调节手段,逐步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行积极的工资政策,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广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提高最低工资和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水平。严厉打击恶意欠薪和逃薪行为。高度重视物价问题,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关键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整计划,确保市场价格总水平运行平稳。建立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水平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积极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积极贯彻实施《劳动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力争年内80%的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加强劳动者就业培训,鼓励和引导本地居民就业,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积极稳妥地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时反映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和健全区、街道两级劳动仲裁力量,引导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依法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结合深圳实际尽快出台实施办法。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方案,积极推动特区内外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加快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改造进程,确保明年全部完成改造。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年内妥善解决好学生在校午餐午休问题。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寄宿制高中学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大学教育发展水平,适当扩大市属高校生源范围。强力推进南方科技大学各项建设和筹办工作,争取早日具备办学条件,早日建成招生。提升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加快深圳大学扩建和医学院建设步伐,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学院。认真总结完善大学城办学体制,更好地发挥大学城在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民办学校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完善均衡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继续实施“一大一小”战略,今明两年将动工兴建4个市级医院,做到每个区有一个市级医院,让市民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继续推进滨海医院、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基层医院改造进度。建立完善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和机制,实施依托大医院的院办院管体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民营医院加快发展。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进医德医风。进一步打造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同心协力加快破解交通拥堵这一世界性难题。全力以赴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确保到2011年前形成总长度177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实现特区内30分钟内、特区外其它城市组团45分钟内到达市中心区的目标,大大改善市民的交通出行环境。今年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关键期和高峰期,全市将有109个地铁站、104个建设区间、约150个施工点同时开工,深圳交通将因此经历一年半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减轻轨道交通建设给市民带来的出行影响,政府将进一步提高交通科学管理水平,加大交通疏解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将施工带来的交通拥堵降到最低点。同时,恳请市民群众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注意政府发布的交通信息,尽量避开拥堵路段、错开高峰时段出行,文明礼让,遵章驾驶,并对政府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交特许经营改革,完成特区外公交整合工作,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公交补贴机制,政府增加补贴2000万元左右,年内实现全市范围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搭乘公交车。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优化特区外公交线网布局,新开一批公交线路,特区外建成区公交500米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严厉整治非法营运行为,维护良好交通营运秩序。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实施《社会保险法》,深化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全民社保制度。适度提升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让参保人享受更多实惠。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0万以上,少儿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以上。每年拿出2000万元补贴残疾人社保,年内实现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险全覆盖。同时研究将家政服务业、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以及更多外来劳务工纳入保障体系。积极配合国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妥善解决好劳务工退保问题。加快建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跨部门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帮扶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捐赠、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推进慈善组织和工作网络建设,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实施第四期同富裕工程,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更好地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问题。优先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加快梅山苑二期、松坪村三期及地铁上盖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争取保障性住房供应总量达到住房供应总量的20%以上,确保廉租住房保障对“双困家庭”的全覆盖。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安全利益是老百姓的第一利益,要认真吸取“2·27”火灾事故教训,穷尽排查、铁腕整治、固化责任、强化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与综合监管体系建设,重点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全面推行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托管制度,切实强化安全生产企业法人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大力普及安全知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努力实现社会治安持续好转。深入推进公安专业化改革,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强化科技强警工作,不断提高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加强人口管理与服务,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大居住证宣传力度,弱化户籍概念,强化居民意识,使持证人在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更好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便利。全力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加快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建设,大力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饮食、用药安全水平。着力推进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产品保障能力。探索建立日用化学品安全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维稳和信访工作,完善市政府12345公开电话系统,进一步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

进一步提升城市应急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预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完善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联动联防,加快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应对极端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应急保障能力。

积极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明确社区工作站定位,做到权、责、利相统一,不断提升基层管理和自治水平。认真组织好2008年第五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确保实现直选率70%的目标。积极推进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完善档案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档案馆和档案集中储存基地。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台务、侨务和民防工作。

(四)坚持文化立市战略,加快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努力提高城市文明水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加快文化创新,不断提升深圳的文化软实力。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学艺术事业,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深层次、基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以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迎接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深入开展“关爱行动”等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互爱互助、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公民社会心态。着力推动基层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建设为载体,不断增强市民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家园意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法制意识。

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积极推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争取年内建成博物馆新馆,加快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展馆的建设,做好歌剧院前期论证,加大特区外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办好各类品牌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周末系列、流动系列和高雅艺术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度,不断增进市民群众和广大劳务工的文化福利。加大对咸头岭遗址、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客家民居等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历史感和厚重感。积极促进深港文化交流,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城市国际形象与国际品牌建设,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文化产业配套政策,加快推进“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和先锋城市。加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鼓励旧工业区、旧村和旧城区改造建设成文化产业园区。巩固发展广告会展、现代印刷等优势传统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新媒体等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引入香港品牌机构参与举办第四届“文博会”,提高“文博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积极发展高端旅游,全面启动深圳湾15公里海滨休闲带和金沙湾建设,加快东部华侨城二期、欢乐海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太子湾国际邮轮母港和未来乐园的建设。

全力做好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科学规划、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大运中心、大运村、南山体育中心、宝安体育场、航海运动学校等大运会场馆及相关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一流的大运新城。办好“大运文化节”,充分调动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为迎接大运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好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承办国际高端赛事。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品位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世界眼光和国际一流水准,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和修编工作,尽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加快实现法定图则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各层次、各领域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引导、统筹和主导作用。加强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开展城市美化行动,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城市景观和建筑精品,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气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城市更新力度,统一规划,完善政策,强力推进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和旧居住区改造升级,加快闲置土地清理和各类土地遗留问题处理,盘活存量用地资源。创新产业用地管理,根据产业周期合理确定土地出让年限,加快土地周转,提高利用效率。强化市政府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尽快完成宝安、龙岗两区和光明新区城市化转地收尾和后续管理工作,严格土地储备管理。严控建设用地增量,切实落实和保护基本农田。推进城市地下、空中和海洋空间资源的调查研究、规划管理和审慎开发。

深入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今年起,宝安、龙岗和光明新区的道路、环保等市政设施全面移交区级政府维护和管理。进一步加大特区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积极改善特区外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做好特区外城市化过渡期后的体制转轨工作,提高特区外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光明新区中心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达到甚至高于特区内现有水平的标准,深度规划,重点投入,加强管理,加快推进四大新城的开发建设,力争把四大新城和宝安、龙岗中心区建成缩小特区内外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示范区,并带动其他区域全面发展。六区和光明新区要努力避免功能和产业的同质化,充分发挥各自特色,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政府”创建活动,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实施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办法,切实加强环保责任约束,努力打造强势环保。加快污染减排的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完善治污保洁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监测和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深圳河、龙岗河、观澜河、茅洲河、大沙河等重点流域的综合整治。未来几年将投入106亿元,加快推进27座污水处理厂和580公里污水截排收集主管网、600公里支管网系统建设,同时继续深入开展排水管网清源活动,尽最大努力两年内实现建成区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继续实施蓝天工程,推进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治理,提升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基本生态控制线监测和保护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和采石取土场所整治复绿,深入推进生态风景林和水源保护林建设,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光明新区开展绿色城市规划和绿色建筑试点,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街道等系列创建活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和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打造绿色建筑之都。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加强节能减排执法,建立推广产业能耗指导标准,实施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综合运用市场、价格、信贷、环保和政府资助等手段,引导企业和重点行业实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生物化工技术研究应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推进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街道综合执法体制,逐步理顺各方关系,合理划分综合执法事项,完善综合执法环境。丰富和创新城市管控手段,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加大网格化管理覆盖面,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垃圾中转站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大型环卫设施,加强城市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各类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创新公共设施和公园管理体制,切实满足市民的休闲需要。继续落实查违工作责任制,强力查处违法建筑,确保实现违法建筑“零增量”。加大力度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问题,强化“清无”行动的后续管理。

进一步完善资源能源保障体系。继续推进东江水源工程二期等水源网络和公明、铁岗、清林径、东江下矶角等水务工程建设,将全市原水年供应能力提高到19亿立方米。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改造陈旧市政供水管网,尽快废除镀锌管。实施城市水系蓝线管理,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建设,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强化计划用水和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开展雨洪、地下水、海水和中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实施再生水源开发和战略储备,建立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的创建。进一步改革完善水源管理体制,整合特区内外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岭澳核电三期工程和滨海电厂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落实电网建设规划,抓紧完成抽水蓄能电站、骨干环网等电源、电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省网供电指标和区外电力供应,继续实施燃油燃气发电补贴措施,调动地方机组顶峰发电。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大面积停电处置预案和“黑启动”机制。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系统等新兴能源项目的研究论证和规划建设。推进建立多层次的成品油、气储备体系,加快深圳第二个lng接收站、国家成品油深圳储备基地、天然气安全储备库等项目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西气东输工程和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全面完成居民用户天然气转换。全面落实与成品油供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篇四

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http:// 2009年03月02日07:00 深圳商报

市长 许宗衡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科学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7806.5亿元,增长12.1%。人均gdp达到13153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27.8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7.6亿元,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2999.7亿美元,增长4.3%。其中,出口总额1797.4亿美元,增长6.6%,实现十六连冠。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其中属中央收入202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4亿元,增长21.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高出预期目标1.9个点,但12月价格涨幅已回落至2.5%。2008年,全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到4亿元,比上年提高0.52亿元。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10.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9.3%和6.8%。

(二)经济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国较早准确预见到我市面临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严峻的挑战,全面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领导主持了59次经济工作调研、调度和会议,力度之大、频度之密、规格之高,在深圳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开展了“工业贸易百人调研服务”活动,及时出台一系列扶持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财政投入20.7亿元,设立创投引导资金和企业互保金贷款代偿资金,建立再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成本。在全国首发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加快城市空间二次开发,完善产业用地出让政策,将工业和产业用地出让时间大幅压缩40天。解决了19家上市公司的用地问题,启动创新产业用房建设,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政府垫付20亿元电价调节金,确保电力供应,降低用电成本。将企业堤围防护费最高征收标准降低80%,财政出资2.2亿元支持外贸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企业部分社会保险费缴交标准一年,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近20亿元以上。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和骨干企业实行“服务直通车”,对重点企业配备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服务小组,着力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有关政策,依法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成功遏制了经济下滑,推动经济运行逐步好转,成为全国抗击金融危机的一个亮点,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市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推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和总体规划,出台33条鼓励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大发展。制定实施了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政策,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团赴海外大规模招聘人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快发展,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一项。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404件,增长1.39倍;pct国际专利申请2709件,占全国44.5%,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首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全球专利申请排名榜首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0.1∶48.9∶51.0,第三产业比重近6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抵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力量,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11亿元,增长14.6%,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59.1%。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3万亿元和1.12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和11%。物流业继续发展,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141.6万标准箱,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四;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2140万人次,连续7年位居内地第四。前海湾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批文化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旅游、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成功举办第十届“高交会”、第四届“文博会”和首届深圳文化产权交易会等一批品牌展会。

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制定出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暨推进双转移工作的系列政策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计划和招商引资责任制。中芯国际集成电路芯片、杜邦薄膜太阳能电池、大族激光全球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航天集团南方总部、赛诺菲巴斯德流感疫苗等项目正式奠基,世纪晶源芯片、日东电工偏光片、深超光电第5代tft-lcd等项目正式投产,比亚迪双模电动车实现量产,弥补和完善了产业链的关键缺失环节。高新区、光明高新园区、大工业区、软件产业基地、生态精细化工园等重大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发展顺利,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四)改革开放有序推进。积极配合和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调研起草工作,通过《纲要》正式明确了我市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新使命、新定位,为我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赢得了新契机。我们正在认真制定和完善我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取得新突破。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成立了市委市政府改革领导小组,调整了改革部门,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创新思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加强并联审批和协同办理,完成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的清理工作。以全新体制建立的光明新区实现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公安系统公务员专业化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法定机构试点工作、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推动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被列为全国全省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年内居住证办证量突破700万张。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项目正式启动,与国家发改委、韩国sk电讯株式会社签署了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研究出台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各类贸易摩擦应对工作,组织实施一系列境内外经贸推介活动,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深港、深澳合作会议首次在深圳举行,开启了深港、深澳合作新的一页。“深港创新圈”加快发展,深港河套地区综合开发研究取得新突破,两地联手应对金融危机取得共识,深港更紧密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深汕鹅埠产业转移园进入实质合作阶段,省外各深圳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对内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抗击雨雪冰冻、暴雨洪灾和千里驰援汶川地震灾区等重大抗灾救灾任务,率先提前建成援助四川灾区的活动板房,强力推进甘肃陇南甘南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灾区人民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面旗帜。

(五)城市环境更加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光明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四大新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区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持续改善,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上报程序,法定图则覆盖面继续扩大。积极创新土地管理模式,加大城市更新改造力度,福田岗厦城中村、南山永新工业区等改造试点项目稳步推进,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受到控制,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海滨15公里休闲带正式开工建设,道路修缮和二线关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城市总体形象进一步改善。完善综合执法工作,初步调整了综合执法范围,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交特许经营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规划建设三层次公交体系,开通特区外首批5条快速公交线路。特区内500米公交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区外覆盖率达到70%。落实公交燃油价格补贴、公益性补贴13亿元,进一步减轻了市民出行负担。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套牌车等违法行为,出租车管理得到加强。

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着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协调推进力度,全年基本建设投资达到827.8亿元,增长15.9%,创历史新高。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穗莞深城际轨道干线正式开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地铁设备国产化水平领先全国。深盐二通道主线、盐坝高速c段、南光高速、华为立交一期等建成通车,南坪快速路二期、西部疏港路、丹平路一期等建设加快。盐田港集装箱码头扩建、大铲湾港一期、蛇口港三期工程和国际客运候机楼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深圳机场扩建陆域基本形成。

资源能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水库扩容改造全面推进,铁岗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公明、清林径、东江下矶角等供水工程稳步推进,北线引水、东江水源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电网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东部电厂、lng天然气发电厂和一批电厂综合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国家成品油储备深圳油库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正式开工,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管道天然气转换提前完成,油气及其他危险品仓储搬迁整治工作进展顺利,成品油、天然气供应情况良好。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等系列政策文件,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荣获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蓝天行动”成效显著,按国家标准测定的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4天。污水、污泥和垃圾处理等治污保洁工程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和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继续加强,生态风景林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民生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29元,增长10%。促进失业人员就业3.4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欠薪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劳动用工关系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1%。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幅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10.2万,少儿医保和统筹医疗参保人数达51.7万,农民工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数量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初步实现全民医保。我市关爱农民工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人均每月增加511元。全年为低收入家庭新提供2726套保障性住房。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双免,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增加免费项目,扩大覆盖范围,受益学生达到77.2万人次,累计免费3.22亿元。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寄宿制高中建设,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积极调研解决“午托班”、临聘教师问题,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校舍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南方科技大学动工建设,深圳大学等市属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学城功能进一步发挥。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学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实施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市眼科医院新院、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系统等投入使用,市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体结构工程完工,滨海医院动工建设,宝荷医院、新安医院正式奠基。新建3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新馆、少儿图书馆建成开馆,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投入使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究和文学工程硕果累累,沙头角鱼灯舞、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读书月”、“关爱行动”、“市民文化大讲堂”、“科技大讲堂”、“公园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正式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大运会场馆建设顺利推进,筹备团队运作高效,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市场开发有所突破,大运会进入全面筹备阶段。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我市运动员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夺得一金两铜的历史最好成绩。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向好。全面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不断完善“大调解”体系,信访维稳工作有序推进,市政府12345公开电话15秒内接通率达到97%,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大力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治,完善应急平台,强化安保和反恐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深刻吸取“2·27”、“9·20”火灾事故教训,扎实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行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弥补了38个方面的制度缺失。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24.9%和8.7%。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人大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议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首次超过97%。妥善处理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分别达到98.9%和92.2%,六区均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第五届居委会选举圆满完成,直选率达92.8%。社会福利、慈善、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第六次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六区首次全部评为广东“双拥模范区”。档案、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统计、气象、民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努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坚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重点建议2件,人大代表建议617件;政协建议案3件,政协提案669件,代表和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5%以上。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制订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与国务院法制办签订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出台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2009年市政府1号文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法规和特区法规草案12项,颁布规章21项。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分解的159项主要工作经认真督查督办和强力协调,全部按计划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绩效测评保持全省第一,行政服务大厅业务量位居全国同类机构首位,业务按时办结率达100%。继续完善行政责任“白皮书”制度,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全年责任追究199人、13个单位。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市级(含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一。

各位代表,在过去一年异常困难的形势下,我们取得这些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归功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市人民特别是广大企业和员工毫无畏惧、迎难而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和勇气。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深建设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深圳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更加困难,资源短缺和环境约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问题加速向社会领域渗透,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更加突出,社会维稳形势不容乐观;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任重道远,各种事故隐患尚未根本消除,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城市化遗留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特区外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仍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力推进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国际国内形势将更为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演变成为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内经济运行困难增加。深圳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依存度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受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更大,今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形势最为困难的一年。危机既是挑战和压力,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的机遇和动力;危机可能会带来很多改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深圳经济特区的精神和根基没有改变,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和决心没有改变。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第一次将珠三角的改革发展整体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进一步赋予了深圳新使命、新定位,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只要我们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将形势考虑得更严峻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战胜危机,确保深圳的科学发展不因危机而停步,改革开放不因危机而放慢,产业转型不因危机而中断,社会稳定不因危机而动摇,就一定能够超越自我,勇度难关,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一保四抓”,扩大内需外需,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以法治政府建设带动法治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十项重点工作的突破和十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努力提升民生福利水平,全面完成本届政府承诺的各项工作,为强化深圳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新贡献。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人均gdp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75%和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和6%。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今年将着重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需求,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加快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有利于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重大民生项目的规划建设。全年政府投资计划安排项目842个,投资总规模596.6亿元,以高强度的政府投资引导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增长。积极推进集成电路芯片、化合物半导体、tft-lcd面板、流感疫苗、清洁能源汽车等在建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全面加快地铁1-5号线,盐田港区扩建、大铲湾港二期、机场扩建、南坪快速二期、丹平路一期、外环高速、沿江高速等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安医院等市属医院、大运中心、中心公园、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馆、档案中心等民生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扩大投资的契机,加快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穗莞深城际线、岭澳核电、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抓好深圳沿海防护林工程等九个中央国债项目的实施,争取更多的国家性、区域性重大投资项目落户深圳。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实施并联审批,缩短项目投资管理链条。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责任制和重大项目分级协调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动态管理制度,加快各项前期工作,切实推动项目建设进度。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强化对投资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确保所有工程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判。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消费的政策壁垒,提升消费对深圳经济的贡献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全社会工资性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引导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促进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中,加大对本地自主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国家推行“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为契机,加快发展旅游经济,鼓励市民增加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支出,努力扩大节假日消费规模。加快华强北、罗湖金三角等老商业区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市中心区、南山商业文化中心、特区外中心城区等新兴商业旺区。加快发展连锁商业、信贷消费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公共平台,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经营和消费环境。

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落实国家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台账实转空制度,研究制定进一步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努力保持出口形势的稳定。高度重视经济危机中贸易摩擦加剧的趋势,完善应对工作机制,加强对应诉企业的指导和支持,发挥好反倾销和产业损害预警系统的作用,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我国对外谈判的成果。大力实施内贸战略,设立加工贸易扩大内销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好驻外办事处、深商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作用,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国内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二)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对外开放。高度重视、认真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给深圳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强学习、统一认识,逐条分解《纲要》内容,研究提出落实举措,抓紧制定配套政策,深入推进《纲要》落实。充分发挥深圳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全面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城市的合作,推动建立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服务全省、服务全国创造深圳发展的新空间。

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职能有机统一的原则,优化政务流程,整合政府机构,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缩短管理链条,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调整市、区、街道和职能部门之间的事权划分,减少事权的重叠和交叉。积极推进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和“在线审批系统”建设,精简项目,简化程序,再造流程,全面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试点和聘任制公务员制度试点,深入推进公安专业化改革,支持配合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方案的论证和研究。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完善国有产权制度,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模式。加强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效益集团”的要求,完善考核体系,促进国有文化集团做大做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大特区外社会民生投入,促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环境权益交易,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拓宽发展空间,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公用事业监管模式,推动公用事业监管体制改革。创新人口管理方式和手段,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推动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开展公立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有效增加基本医疗服务供给,逐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基本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医疗服务的格局。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各级各类教育的开放和准入程度,创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争取成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收购兼并,完善全球布局,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推进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境外合作区的样板项目。继续探索深港、深澳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和莲塘/香园围口岸、东部跨境高速公路等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香港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促进深港融合发展,建设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积极推进与汕尾共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认真做好甘肃“三县一区”的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对贵州、西藏、重庆、广东河源等地的对口扶持。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落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抓紧出台具体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和操作流程,加强政策解读和督查督办,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资金落地、项目落地。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和重大专项投入,确保未来三年内科技研发资金每年增加3亿元,今年针对企业的科技计划资金上半年全部发放到位。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积极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吸引科技重大基础设施落户深圳,深化与国家部委的创新联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聚集国家创新和科技资源。着力培育和吸引创新的技术源、项目源和企业源,设立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力争在一些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切实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抓紧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优惠政策,加大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力度,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切实增强深圳企业和产业的标准话语权。培育一批知名品牌,规范引导品牌效应低的初级创新产品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自主研发。强化深圳“改革之城”、“创业之城”的形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完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载体建设,提高人才待遇,降低生活成本,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海外人才招聘力度,着力打造完整的创新人才链。积极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促进两地创新资源整合,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跨境区域创新体系及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办好第十一届“高交会”。

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今年财政安排产业发展资金90.8亿元,同比增长60%,着力打造“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地位,最大限度地集聚资源,完善布局,优化环境,努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城市。加快落实led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

市长 许宗衡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科学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7806.5亿元,增长12.1%。人均gdp达到13153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27.8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7.6亿元,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2999.7亿美元,增长4.3%。其中,出口总额1797.4亿美元,增长6.6%,实现十六连冠。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其中属中央收入202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4亿元,增长21.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高出预期目标1.9个点,但12月价格涨幅已回落至2.5%。2008年,全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到4亿元,比上年提高0.52亿元。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10.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9.3%和6.8%。

(二)经济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国较早准确预见到我市面临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严峻的挑战,全面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领导主持了59次经济工作调研、调度和会议,力度之大、频度之密、规格之高,在深圳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开展了“工业贸易百人调研服务”活动,及时出台一系列扶持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财政投入20.7亿元,设立创投引导资金和企业互保金贷款代偿资金,建立再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成本。在全国首发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加快城市空间二次开发,完善产业用地出让政策,将工业和产业用地出让时间大幅压缩40天。解决了19家上市公司的用地问题,启动创新产业用房建设,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政府垫付20亿元电价调节金,确保电力供应,降低用电成本。将企业堤围防护费最高征收标准降低80%,财政出资2.2亿元支持外贸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企业部分社会保险费缴交标准一年,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近20亿元以上。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和骨干企业实行“服务直通车”,对重点企业配备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服务小组,着力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有关政策,依法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成功遏制了经济下滑,推动经济运行逐步好转,成为全国抗击金融危机的一个亮点,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市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推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和总体规划,出台33条鼓励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大发展。制定实施了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政策,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团赴海外大规模招聘人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快发展,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一项。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404件,增长1.39倍;pct国际专利申请2709件,占全国44.5%,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首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全球专利申请排名榜首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0.1∶48.9∶51.0,第三产业比重近6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抵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力量,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11亿元,增长14.6%,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59.1%。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3万亿元和1.12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和11%。物流业继续发展,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141.6万标准箱,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四;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2140万人次,连续7年位居内地第四。前海湾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批文化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旅游、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成功举办第十届“高交会”、第四届“文博会”和首届深圳文化产权交易会等一批品牌展会。

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制定出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暨推进双转移工作的系列政策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计划和招商引资责任制。中芯国际集成电路芯片、杜邦薄膜太阳能电池、大族激光全球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航天集团南方总部、赛诺菲巴斯德流感疫苗等项目正式奠基,世纪晶源芯片、日东电工偏光片、深超光电第5代tft-lcd等项目正式投产,比亚迪双模电动车实现量产,弥补和完善了产业链的关键缺失环节。高新区、光明高新园区、大工业区、软件产业基地、生态精细化工园等重大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发展顺利,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四)改革开放有序推进。积极配合和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调研起草工作,通过《纲要》正式明确了我市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新使命、新定位,为我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赢得了新契机。我们正在认真制定和完善我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取得新突破。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成立了市委市政府改革领导小组,调整了改革部门,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创新思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加强并联审批和协同办理,完成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的清理工作。以全新体制建立的光明新区实现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公安系统公务员专业化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法定机构试点工作、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推动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被列为全国全省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年内居住证办证量突破700万张。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项目正式启动,与国家发改委、韩国sk电讯株式会社签署了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研究出台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各类贸易摩擦应对工作,组织实施一系列境内外经贸推介活动,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深港、深澳合作会议首次在深圳举行,开启了深港、深澳合作新的一页。“深港创新圈”加快发展,深港河套地区综合开发研究取得新突破,两地联手应对金融危机取得共识,深港更紧密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深汕鹅埠产业转移园进入实质合作阶段,省外各深圳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对内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抗击雨雪冰冻、暴雨洪灾和千里驰援汶川地震灾区等重大抗灾救灾任务,率先提前建成援助四川灾区的活动板房,强力推进甘肃陇南甘南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灾区人民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面旗帜。

(五)城市环境更加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光明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四大新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区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持续改善,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上报程序,法定图则覆盖面继续扩大。积极创新土地管理模式,加大城市更新改造力度,福田岗厦城中村、南山永新工业区等改造试点项目稳步推进,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受到控制,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海滨15公里休闲带正式开工建设,道路修缮和二线关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城市总体形象进一步改善。完善综合执法工作,初步调整了综合执法范围,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交特许经营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规划建设三层次公交体系,开通特区外首批5条快速公交线路。特区内500米公交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区外覆盖率达到70%。落实公交燃油价格补贴、公益性补贴13亿元,进一步减轻了市民出行负担。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套牌车等违法行为,出租车管理得到加强。

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着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协调推进力度,全年基本建设投资达到827.8亿元,增长15.9%,创历史新高。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穗莞深城际轨道干线正式开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地铁设备国产化水平领先全国。深盐二通道主线、盐坝高速c段、南光高速、华为立交一期等建成通车,南坪快速路二期、西部疏港路、丹平路一期等建设加快。盐田港集装箱码头扩建、大铲湾港一期、蛇口港三期工程和国际客运候机楼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深圳机场扩建陆域基本形成。

资源能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水库扩容改造全面推进,铁岗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公明、清林径、东江下矶角等供水工程稳步推进,北线引水、东江水源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电网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东部电厂、lng天然气发电厂和一批电厂综合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国家成品油储备深圳油库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正式开工,城市天然气输配管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管道天然气转换提前完成,油气及其他危险品仓储搬迁整治工作进展顺利,成品油、天然气供应情况良好。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等系列政策文件,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荣获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蓝天行动”成效显著,按国家标准测定的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4天。污水、污泥和垃圾处理等治污保洁工程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和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继续加强,生态风景林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民生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29元,增长10%。促进失业人员就业3.4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欠薪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劳动用工关系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1%。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幅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10.2万,少儿医保和统筹医疗参保人数达51.7万,农民工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数量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初步实现全民医保。我市关爱农民工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人均每月增加511元。全年为低收入家庭新提供2726套保障性住房。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双免,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增加免费项目,扩大覆盖范围,受益学生达到77.2万人次,累计免费3.22亿元。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寄宿制高中建设,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积极调研解决“午托班”、临聘教师问题,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校舍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南方科技大学动工建设,深圳大学等市属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学城功能进一步发挥。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学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实施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市眼科医院新院、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系统等投入使用,市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体结构工程完工,滨海医院动工建设,宝荷医院、新安医院正式奠基。新建3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新馆、少儿图书馆建成开馆,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投入使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究和文学工程硕果累累,沙头角鱼灯舞、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读书月”、“关爱行动”、“市民文化大讲堂”、“科技大讲堂”、“公园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正式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大运会场馆建设顺利推进,筹备团队运作高效,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市场开发有所突破,大运会进入全面筹备阶段。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我市运动员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夺得一金两铜的历史最好成绩。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向好。全面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不断完善“大调解”体系,信访维稳工作有序推进,市政府12345公开电话15秒内接通率达到97%,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大力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治,完善应急平台,强化安保和反恐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深刻吸取“2·27”、“9·20”火灾事故教训,扎实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行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弥补了38个方面的制度缺失。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24.9%和8.7%。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人大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议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首次超过97%。妥善处理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分别达到98.9%和92.2%,六区均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第五届居委会选举圆满完成,直选率达92.8%。社会福利、慈善、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第六次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六区首次全部评为广东“双拥模范区”。档案、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统计、气象、民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努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坚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重点建议2件,人大代表建议617件;政协建议案3件,政协提案669件,代表和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5%以上。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制订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与国务院法制办签订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合作协议,出台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2009年市政府1号文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法规和特区法规草案12项,颁布规章21项。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分解的159项主要工作经认真督查督办和强力协调,全部按计划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绩效测评保持全省第一,行政服务大厅业务量位居全国同类机构首位,业务按时办结率达100%。继续完善行政责任“白皮书”制度,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全年责任追究199人、13个单位。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市级(含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一。

各位代表,在过去一年异常困难的形势下,我们取得这些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归功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市人民特别是广大企业和员工毫无畏惧、迎难而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和勇气。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深建设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深圳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更加困难,资源短缺和环境约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问题加速向社会领域渗透,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更加突出,社会维稳形势不容乐观;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任重道远,各种事故隐患尚未根本消除,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城市化遗留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特区外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仍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力推进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国际国内形势将更为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演变成为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内经济运行困难增加。深圳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依存度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受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更大,今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形势最为困难的一年。危机既是挑战和压力,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的机遇和动力;危机可能会带来很多改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深圳经济特区的精神和根基没有改变,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和决心没有改变。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第一次将珠三角的改革发展整体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进一步赋予了深圳新使命、新定位,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只要我们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将形势考虑得更严峻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战胜危机,确保深圳的科学发展不因危机而停步,改革开放不因危机而放慢,产业转型不因危机而中断,社会稳定不因危机而动摇,就一定能够超越自我,勇度难关,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一保四抓”,扩大内需外需,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以法治政府建设带动法治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十项重点工作的突破和十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努力提升民生福利水平,全面完成本届政府承诺的各项工作,为强化深圳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新贡献。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人均gdp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75%和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和6%。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今年将着重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需求,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加快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有利于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重大民生项目的规划建设。全年政府投资计划安排项目842个,投资总规模596.6亿元,以高强度的政府投资引导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增长。积极推进集成电路芯片、化合物半导体、tft-lcd面板、流感疫苗、清洁能源汽车等在建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全面加快地铁1-5号线,盐田港区扩建、大铲湾港二期、机场扩建、南坪快速二期、丹平路一期、外环高速、沿江高速等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安医院等市属医院、大运中心、中心公园、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馆、档案中心等民生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扩大投资的契机,加快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穗莞深城际线、岭澳核电、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抓好深圳沿海防护林工程等九个中央国债项目的实施,争取更多的国家性、区域性重大投资项目落户深圳。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实施并联审批,缩短项目投资管理链条。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责任制和重大项目分级协调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动态管理制度,加快各项前期工作,切实推动项目建设进度。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强化对投资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确保所有工程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判。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消费的政策壁垒,提升消费对深圳经济的贡献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全社会工资性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引导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促进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中,加大对本地自主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国家推行“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为契机,加快发展旅游经济,鼓励市民增加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支出,努力扩大节假日消费规模。加快华强北、罗湖金三角等老商业区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市中心区、南山商业文化中心、特区外中心城区等新兴商业旺区。加快发展连锁商业、信贷消费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公共平台,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经营和消费环境。

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落实国家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台账实转空制度,研究制定进一步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努力保持出口形势的稳定。高度重视经济危机中贸易摩擦加剧的趋势,完善应对工作机制,加强对应诉企业的指导和支持,发挥好反倾销和产业损害预警系统的作用,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我国对外谈判的成果。大力实施内贸战略,设立加工贸易扩大内销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好驻外办事处、深商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作用,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国内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二)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对外开放。高度重视、认真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给深圳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强学习、统一认识,逐条分解《纲要》内容,研究提出落实举措,抓紧制定配套政策,深入推进《纲要》落实。充分发挥深圳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全面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城市的合作,推动建立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服务全省、服务全国创造深圳发展的新空间。

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职能有机统一的原则,优化政务流程,整合政府机构,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缩短管理链条,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调整市、区、街道和职能部门之间的事权划分,减少事权的重叠和交叉。积极推进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和“在线审批系统”建设,精简项目,简化程序,再造流程,全面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试点和聘任制公务员制度试点,深入推进公安专业化改革,支持配合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方案的论证和研究。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完善国有产权制度,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模式。加强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效益集团”的要求,完善考核体系,促进国有文化集团做大做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大特区外社会民生投入,促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环境权益交易,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拓宽发展空间,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公用事业监管模式,推动公用事业监管体制改革。创新人口管理方式和手段,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推动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开展公立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有效增加基本医疗服务供给,逐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基本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医疗服务的格局。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各级各类教育的开放和准入程度,创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争取成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收购兼并,完善全球布局,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推进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境外合作区的样板项目。继续探索深港、深澳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和莲塘/香园围口岸、东部跨境高速公路等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香港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促进深港融合发展,建设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积极推进与汕尾共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认真做好甘肃“三县一区”的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对贵州、西藏、重庆、广东河源等地的对口扶持。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落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抓紧出台具体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和操作流程,加强政策解读和督查督办,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资金落地、项目落地。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和重大专项投入,确保未来三年内科技研发资金每年增加3亿元,今年针对企业的科技计划资金上半年全部发放到位。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积极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吸引科技重大基础设施落户深圳,深化与国家部委的创新联动机制

深圳市人民政府电话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篇五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5月28日在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深圳市常务副市长 许宗衡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市长李鸿忠同志委托,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深圳进入新世纪的头五年,也是深圳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对深圳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战胜种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五年来,本市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连续实现了2000、3000亿元的跨越,2004年达到3423亿元,提前两年实现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近两倍,出口总额达778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0多亿元,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建成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发展后劲大大增强。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2700多亿元,相当于前20年的3倍。

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三大支柱产业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近3倍,达到326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45%,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366万标箱,在世界集装箱枢纽港的排名由1999年的第十一位跃升至第四位。机场旅客和货邮行吞吐量分别进入全球100强和50强,初步确立了区域性航空运输中心地位。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形成。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115亿元和6547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获准设立中小企业板。保险、基金、创投业健康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上了转变发展模式的新路子。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方向转变。2004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1.75亿元的gdp和6000万元的税收,比1999年提高了1.4倍。万元gdp能耗0.55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47.2立方米,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4.6%,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快速增长,发明专利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全国第三大专利申请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全国第一。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56.7%。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得到加强,五年共引进各类人才42万,成为人才聚集的重要基地。华为、中兴等一批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民族高科技企业已初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在平板显示、存储技术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高端领域初步形成发展优势。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五年中产值翻了两番多。商贸、旅游、会展等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功举办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推动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力度加大。大力实施“净畅宁工程”。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环保一票否决的项目年均超过1000项。全面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实现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从“梳理行动”到查处违法建筑和城中村改造,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违法抢建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宝安、龙岗城市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化转地工作全面启动。中心区基本建成。地铁一期如期通车,轨道交通二期项目获得国家批准。规划建设“一横八纵”干线路网,优化交通组织管理,公交优先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交通拥堵现象有所缓解。启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流动人口、出租屋和娱乐场所管理,推行“网格化”布警,增加4500名警力,刑事案件高发势头初步得到控制,连续三次在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中获得第一,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三)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努力办出经济特区新特色。积极推动行政体制创新,通过两轮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37%,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四成多。建立大企业便利直通车和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对话沟通制度,设立行政服务大厅。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全市所有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启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综合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和预算监督,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拍卖、政府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市场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清退违规借贷和逾期借款,不断创新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政府廉政建设成效明显。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大批竞争性领域的劣势企业安全有序退出,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国有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财务风险基本解除,经营机制的转换有了新进展。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了重大调整,国有资产的监管得到加强,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得到遏制。探索创新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全市私营企业年均增长30%左右。

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调节,建立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机制,及时加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积极应对全国性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了城市正常的生活生产需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土地与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有效遏制了投机炒作行为,保证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投融资体制改革、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素市场建设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新成果。

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完善口岸通关服务,加快发展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成立市wto事务中心,积极应对贸易风险和摩擦。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来深投资已逾百家。抓住入世和cepa实施的有利时机,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加强与香港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在粤港合作的框架下,建立深港政府间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口岸和跨界基础设施合作不断加强,经贸、科技、教育、金融、旅游等合作不断深化。密切与珠三角各城市、泛珠三角各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大了对口扶持力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法制、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做到重大决策事项事先征求人大、政协的意见。支持鼓励媒体的舆论监督,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市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五年来,市政府系统共办理人大议案7件、办复建议2193件、政协提案2677件,提请市人大审议法规议案26项,制定、修改和废止了一批政府规章。推行政府机构和行为的九个法定化,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制和行政综合执法,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增强,行政执法水平提高,行政诉讼败诉率逐年下降。

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群众性文体设施和网络不断完善,各类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卫星电视频道开播,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基础教育初步实现均衡化和优质化,六个区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区,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市,高等教育发展加快。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突破,在两届奥运会上为国家赢得一金一铜。

成功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防控体系。组建了市应急指挥中心,形成了行之有效、协调有力的公共危机处置机制。认真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管理得到加强。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五年未发生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畅通信访渠道,健全各级领导接访日制度,积极化解集体访及各类重点社会矛盾。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五年共帮助7万多人次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制定并严格执行《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人员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劳务工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基层组织和社区建设得到加强。认真做好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同富裕工程”取得成效。整合全市档案资源,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民防、气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行市民行为道德规范,通过开展“深圳关爱行动”、“深圳读书月”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深圳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五次评为省“双拥模范城”,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都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在此,我代表本届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及外地来深建设者,向给予我们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深圳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比较多;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成本比较高,水、电、土地等资源约束趋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河流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下降,治理效果尚不明显;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刑事案件发案仍在高位徘徊;查处违法建筑、违法用地和城中村改造的任务比较艰巨;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执行力还不够强,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认真采取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不断实现新的发展,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深圳充满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的五年,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并实实在在取得成效的关键五年。

刚刚闭幕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深圳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努力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力争在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左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建设国际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实现产出水平、产出能力的提升,还要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下降;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社会进步,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深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资源节约、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文明法治、安定和谐、最适合人居和创业的城市,让我们的市民为自己的城市感到由衷的自豪。

我们要按照党代会的总体要求,依据未来五年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可考核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步骤,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加大力度,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在工作指导和安排上,突出三个方面:第一,要建立一个面向未来、创新活跃、具有持续增长动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第二,要建设一个文明法治、和谐有序,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起责任明晰、执行力强、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一)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为核心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未来五年,建设效益深圳的关键就是要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物流、金融、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努力提升我市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强化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施适度重型化战略是适应我国、我市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效益深圳的重要内容。未来五年,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升级,加快从加工装配向设计制造转变,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有市场潜力的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切实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文化产业以及商贸、旅游、会展、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外辐射能力,促进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切实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既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又要保持产业发展的消长平衡,要从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水平及能源资源消耗标准等方面,调整不同产业类型的准入门槛,保证新增产业的高效益,促进产业存量的结构调整和优胜劣汰,让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未来五年,要实现全市万元gdp的建设用地年均下降1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万元gdp的能耗、水耗逐步下降。要按照“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两翼港口旅游”的空间布局战略,调控城市产业布局,使特区外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达到目前特区内的平均水平,大工业区、光明高新区、宝龙工业区等主要工业园区的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达到目前市高新区的水平。

第二,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科技创新的特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试验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标准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积极组织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努力在重点领域形成产业创新高地。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支持创投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国内外研发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切实把我市的专利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企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自己更多的名牌产品和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激发和保护好企业家群体的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发展动漫、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科技的对接,努力把高交会和文博会办成国际知名展会。

金融创新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业在业务、技术、组织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支持金融创新,形成“大金融”的发展格局,巩固和加强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支持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和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加强深港金融合作,提高深圳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等,积极推进市属金融机构的改革和整合。加快金融聚集区的规划建设,继续做好政策支持、服务和协调工作,完善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积极配合各监管机构建立健全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协助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认真做好金融稳定工作,努力建设金融运行安全区。

第三,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外贸出口从低附加值、简单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自有品牌为主转变。完善外贸争端应对和服务机制,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维护产业安全。全面推进“大通关”工作,完善口岸通关服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引进有利于完善产业链的关键项目,不断扩大园区招商比重,吸引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设在深圳。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拓展国际市场。全面推进与香港的科技、教育、服务贸易合作,提升深港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水平。落实《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的交通、资源、能源、环保等合作。

第四,大力增强城市功能和辐射力。未来五年,要加快推进京广深、杭福深高速客运专线深圳段建设,加快新深圳站、深圳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以“两线两站”为标志,把深圳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这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在国家交通布局中地位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丝毫不能放松。积极推进港口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深圳从国际集装箱大港到强港的跨越。加快推进深圳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深圳机场航空货运中心地位。完善中心区功能,规划培育和改造提升一批重点商圈,加快物流、商贸、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全面推进覆盖全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构建网络化的轨道交通体系。抓好“一横八纵”城市干线路网建设,滚动推进“七横十三纵”路网远期规划的实施,使特区内外的交通联系更加顺畅便捷,推动城市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沿江高速、广深铁路四线等省重点项目建设。完成西部通道、皇岗和文锦渡口岸改造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引水工程、供水网络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能源和水资源保障体系。继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积极扩大投资项目储备库,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实施重大项目责任制,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第五,加大科技、教育、环保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投入体系,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突出素质教育,进一步办好深圳艺术学校等有特色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整顿、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把深圳大学办成教学与科研并重、若干专业在全国领先的综合型大学,继续保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职业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努力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办好大学城,尽快形成办学规模,使之成为培养高级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基地。进一步加大市区两级政府环保投入的力度,发挥社会资本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使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相适应。

第六,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节约型城市的建设。要抓紧研究制定行业节能降耗标准和措施,推行节能审计,鼓励开展资源节约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推动各类企业向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转型。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把若干产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政府部门要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模范,充分运用立法、价格等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大力推动海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二)以增进和谐为核心全面推进社会发展。

建设和谐深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保证公民平等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共享发展成果。

为此,必须扎实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坚持不懈实施“净畅宁工程”。“净”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河流污染问题。过去五年,市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初步效果,但距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明显差距。河流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内外河流治理短则十几年,长则上百年。深圳河流普遍径流量小,生态补水和纳污能力很差,治理的难度非常大。经过努力,已经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治理方案,在完成专家论证后,年内将启动实施。治河的同时,要抓紧做好排污管网建设和错接乱排纠治工作,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重点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推广环保车型,加快电厂脱硫和“油改气”工作进度。要加强与周边各市合作,共同治理珠三角空气污染。做好城市卫生保洁、垃圾处理等工作,建立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全面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裸露山体和采石取土场的整治、复绿工作,新建一批市政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和生态风景林。继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岸线自然景观保护,严格控制东部海岸的开发强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推进旧城区的二次开发和改造提升,妥善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问题,积极做好违法建筑查处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使特区内城中村,特区外城市干道两侧、重要功能区内及各街道中心地段城中村的环境得到普遍改善,违法建筑得到全面整治。

实现城市交通的“畅”,要在抓好交通整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轨道交通体系,推动快速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加大公交企业的重组,提高公交企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交通组织,完善公交线路和行人过街系统,推进特区内外公交一体化。通过公共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引导,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使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50%以上。要严格交通秩序管理,加强交通联合整治,减少违章率,使交通拥堵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市民出行更加从容便捷。

要多管齐下解决“宁”的问题。进一步处理好社会治安管理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的关系,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推进公安改革工作,建立现代警务机制。加强公安正规化建设,加大装备投入,积极创建科技强警示范市。继续充实警力,精简机关,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全面提高警队的实战能力。扎实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改进暂住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各类刑事犯罪特别是严重暴力性犯罪的打击力度,五年内实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执法,建立现代安全教育基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每位社会成员都遵纪守法,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文明和谐。要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都要依法办事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和责任体系建设,稳妥实施司法体制改革,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市民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健全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公告制度,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公示、听证制度,拓宽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渠道。政府要主动与市民沟通,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善于运用宣传、解释和引导等方法化解矛盾,争取市民对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这对于保障依法行政,增进社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府要自觉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认真做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建议案的办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居委会直接选举,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增强社区自治功能。

第三,切实关注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继续保持居民收入水平全国领先,让全市人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和创业资助制度,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使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打击劳务诈骗和欠薪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研究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规范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监管。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完善劳务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加强基金使用的审计、稽核和监察。全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使市民享受到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优质医疗服务。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积极推动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中低价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继续实施“同富裕工程”,推动我市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支持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认真抓好《信访条例》的贯彻实施,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弘扬深圳精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深圳关爱行动”,积极发展义工事业,在全社会倡导关爱家园、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力争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继续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弘扬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吸引文化人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精品创作,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展演等文化事业,加强“两城一都”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办好文化节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办好重大体育赛事。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增强大局意识,做好对口扶持工作。认真开展国防安全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积极开展双拥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边防、保密、档案、气象等各项工作。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努力突破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我们要树立和强化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意识,不断开创改革事业的新境界,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未来五年,要立足于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立足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立足于增进全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重点推进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八大改革。

一是加强和规范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人才市场。继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垄断性资源和垄断性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政府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价格水平,还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和效率。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的民间化改革,培育、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走私贩私等不法行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保证。加快推进财政预算改革,提高部门预算的水平和覆盖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财权事权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系,明确两级政府的支出责任。深化非税收入改革,逐步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监管。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深化地方税收征管改革。

三是深化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继续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公用事业、基础产业等领域做大做强一批产业集团,提高国有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胆探索和创新行政性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加强对行政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全面剥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积极推进集体股份公司改革。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创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非公有制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遵守法律法规和安全、环保规定,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四是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放松对投资、技改的审批和审核。改革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完善投资主体和项目责任制,从根本上改变投资决策无人问责的状况。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和各种金融工具创新政府融资方式,提高资金运作能力,发挥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实现城市建设资金滚动发展,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以国际化城市的标准提高管理水平,做到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实现城市发展由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适应城市化需要,统一特区内外规划建设管理标准,加快特区外向现代城市管理体制转变,使特区外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按照责权统一、管事与管人相一致的原则,合理调整市、区、街行政管理职能和权限,强化市政府对空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坚持规划的刚性和法定性原则,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建立规划实施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部门协同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加快特区外法定图则编制工作,实现对规划建设区的全覆盖。

六是大力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社区建设投入,整合社区资源,全面设立社区工作站,健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管并重的方针,规划发展自律性、互助性和公益性的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七是深化人口管理体制改革。尽快推出加强人口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创新人口管理手段,建立人口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合理控制人口总量,调整优化人口结构和空间布局。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的调控作用,降低初级劳务工比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及时将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转为户籍人口,适当扩大户籍人口规模和比例,增强城市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八是全面推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加大财政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通过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积极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扩大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合理规范教育收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药品政府采购制度,规范医疗服务收费,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提高服务质量。

三、以提高行政执行力为重点,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面对全球竞争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就是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执行力,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的总体要求。对于深圳而言,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更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现代政府的一个特征就是职责清、任务明、交叉少、可考核、执行能力强。要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重点解决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的问题,明确每个部门、每个公务员所肩负的职责和责任,实现政府职能、机构、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使政府成为可考核的政府,公务员成为可考核的公务员。优化部门内部的人员配置,把更多力量投入到执法一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凡是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能解决的,政府都要坚决退出,把主要精力用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审查和评价机制,把阶段性的审批制度改革变为经常性改革,该放的要放,该管的要管好。

二是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执行力的关键环节。要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率先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部门间的执法协调,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执法不力的现象。既要认真做好行政复议,重视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及时纠正执法偏差,又要树立执法权威,做到坚决执法、严格执法、敢于执法,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坐视不理,更不能无原则地纵容退让。

三是加强行政效能监督和责任追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让政府的工作时刻处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完善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建设,把政府行为的全过程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之内,进一步扩大绩效审计范围,推进绩效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在提高政府效率、规范行政行为中的作用,使行政监督贯穿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和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对行政不作为,有令不行,推诿扯皮,影响行政执行力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确保政令畅通。

四是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和政风建设。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坚持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等不良作风,节约行政成本,改进会风和文风,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快建设学习型政府,不断推动管理服务创新,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行政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政府各项工作。

五是进一步提高政府战略决策水平。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抓住了一系列战略机遇,避开了一系列风险,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靠两条,一是从全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高度出发,以超前的眼光想大事、谋大局;二是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防止战略决策失误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当前,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我们必须以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精神,认真探索、紧紧把握关乎深圳长期发展的战略机遇、战略关键、战略要点。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整合培育决策咨询研究队伍,发挥专家和研究机构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规范与完善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人大、政协意见的工作制度和程序;探索建立决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战略决策水平。

四、对2005年政府重点工作的建议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也是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起步之年。按照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和第四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对今年政府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要实现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0%、万元gdp能耗和水耗有所下降、空气质量和河流水质有所改善,在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道路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同时,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3%,全口径财政收入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

今年前五个月全市正朝着上述目标稳步发展,接下来要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把深圳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加强空间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抓紧编制《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科学统筹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定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强化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力争在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些关键领域继续取得突破,做好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的规划建设。办好第七届高交会,加快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促进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推进金融中心区建设,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做好第二届文博会的筹备工作。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

三是加强对改革的领导、统筹和协调,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建立改革工作责任制,形成推动全市改革的有效协调机制和合力。重点在加强政府执行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强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是要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上取得实效。加快建立健全wto公共服务平台,进出口预警系统和法律援助体系,帮助企业应对各种贸易摩擦。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着力引进产业层次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比较好的项目,鼓励外商充分利用现有厂房和土地增资扩股。

五是高度重视协调解决好水、电、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问题。加快推进东江水源二期、北线引水和梅林、笔架山、大工业区及大鹏半岛支线等工程建设,加大特区外饮用水管网建设,切实保证饮用水质量。统筹安排电源,加快电网建设,完善错峰用电方案和电力供应安全应急机制。研究建立能源储备制度。积极配合市人大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大力开展节能、节水活动。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六是认真做好城市化转地、违法建筑查处和城中村改造工作。能否按期完成转地工作,对于保证深圳未来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对转地工作的难度要有充分的估计,要把转地工作摆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相关政策法规在转地工作中得到严格执行和及时、全面落实,确保转地工作如期完成。认真做好转地后土地资源的储备、控制和管理工作。严肃查处违法抢建和抢种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改造,确保完成工作任务。认真研究解决特区内城市化遗留问题。

七是加强督查督办,切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启动轨道交通二期工程,1号、4号线延长段年内全面动工,2号、3号线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坪快速路一期、清平路、盐排高速要全面建成通车,加快西部通道、福田交通枢纽换乘中心、福龙路、南光高速、深盐二通道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东部地区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加快京广深和杭福深客运专线深圳段“两线两站”立项和前期工作。加快盐田、蛇口、赤湾、妈湾、大铲湾港口建设,力争开通深圳至昆明、长沙等地的“五定”班列。做好深圳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

八是大力实施珠江流域(深圳)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启动深圳河湾水污染治理,实现新洲河、福田河、大沙河、盐田河四条流经市区的河流基本不黑不臭,积极推进布吉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河流的整治。全面推进特区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加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迎检工作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九是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开展针对“涉黑”、严重暴力性、多发性侵财犯罪和重大经济犯罪的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推进出租屋旅业化、暂住人口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路面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遏制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管理、自治、服务功能。

十是推进并完成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申办工作。认真做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有关庆祝活动。

各位代表,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大政方针已定,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扬志气,在全国各地加快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挺立潮头,再创佳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建设深圳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