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5篇)

最新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7 00:58:53
最新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5篇)
时间:2024-08-07 00:58:53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篇一

含义:金融风险是指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价值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

特征:1.隐蔽性;2.扩散性;3.加速性;4.可控性

种类:1.按金融风险的形态划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

险,利率风险,汇率

风险,操作风险,政

策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

2.按金融风险性质划分: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3.按金融风险主体划分:金融机构风险,企业金融

风险,居民金融风险,国家金融风险

4.按金融风险区域划分:国内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

风险

5.按金融风险层次划分: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

风险

6.按金融风险业务结构划分:资产风险,负债风险,中间业务风险和外汇业

务风险

7.按金融风险程度划分: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

度风险

形态:1.银行业风险;2.证券业风险;3.保险业风险;4.基金公司风险,信用联

2.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信息的不完全性与不对称性;2.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3.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大;4.金融创新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5.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缺陷;6.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7.经济体制性的原因;8.金融投机;

9.金融风险产生的其他原因:国际金融风险的转移;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有效监管的原因。

3.金融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危害性

1.金融风险对经济主体的危害:1.直接经济损失;2.金融

风险对投资者的预期心

理有重大影响;3.金融风

险会降低资金利用率

2.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危害:1.金融风险会使经济增

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

增长;2.金融风险会弱化

金融中介的信用分配职

能;3.金融风险容易造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扭曲

3.金融风险对社会政治的危害

4.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与目的含义:是管理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银行等金

融机构的经营中各种风险的生成机理、计量方法、处理程序和决策措施的一门科学。

目的:1.保证各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安

全;2.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3.保证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4.保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制定和贯彻执行

5.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

程序: 1.识别金融风险;2.估测金融风险;3.选择适

当的技术或方法;4.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方案与审检;5.执行;6.评价与分析。

方法:1.规避风险法;2.自担风险法;3.转移风险法;

4.转嫁风险法;5.保险技术;法

6.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识别风险的方法

1.从资产负债表的总体状况来识别金融风险

2.从信贷资产的结构来识别金融风险

3.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识别金融风险

4.从在险资产价值和资本充足程度来识别金融风险

5.从银行的盈动能力来识别金融风险

7.信用风险的内含、特征、表现形态

含义: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信用风险,即信贷

风险,也就是由于借款人主观违约或客观上还款出现困难,而导致借款本息不能按时偿还,而给放款银行带来的损失。广义的信用风险既包括银行信贷风险,也包括除信贷风险以外的其他金融性风险。

特征:1.隐蔽性或潜在性;2.主观性;3.顽固性

表现形态:工商业贷款、贸易融资信贷、房地产贷款

和个人消费贷款

8.信用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1.借款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利润水平的不确定性及

信用等级状况的多变性;

2.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不稳定性;

3.自然社会经济生活中可变时间的不确定性;

4.经济变量的不规则变动;

5.社会诚信水平和信用状况、心理预期、信息的充分性、道德风险

9.信用风险估测的方法有哪些

1.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和借款人5c法);2.分类和回归数分析法(cart结构分析法);(3)信用评级法

10.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

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流动

性需求的可能性。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

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

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

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

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

11.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特征:1.频繁性;2.外生性;3.充足性;4.复杂性 表现形式:1.贷款的质量问题;2.贷款的结构问题;3.负债的结构问题;4.兼业业务与主业务的结构问题

12.流动性风险估测的财富指标

(1)现金资产比例;(2)超额储备比例;(3)存贷款比例;(4)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5)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例;(6)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7)流动性资产与易变性负债的比例;(8)存款增减变动额与存款平均余额的比例;(9)流动性资产和可用头寸与未履约贷款承诺的比例;(10)证券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的比例

13.利率风险的含义,表现形态,种类

含义: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种类: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等。

14.利率风险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 分析方法:收益分析法和经济价值分析法。计量方法:敏感性分析,缺口分析与存续期分析。15.操作风险的含义,特点,表现形式 含义: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特点:1.具有主观性(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2.发生频率低但危害大;3.具有复杂性 表现形式:1.执行风险;2.信息风险;3.关系风险;4.法律风险;5.人员风险;6.系统事件风险16.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架及其流程 基本构架包含四个组成部分:战略、流程、基础设施和环境。流程:1.确定操作风险;2.风险评估和量化;3.风险管理和风险缓释;4.风险监控;5.风险汇报。17.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 1.自担风险法;2.规避风险法;3.控制风险法;4.保险18.操作风险的指导性和原则19.商业银行的业务与商业银行的风险 业务:1.金融机构财务;2.交易与销售;3.零售银行业务;4.商业银行业务;5.支付与清算;6.代理业务;7.资产管理;8.零售经纪。风险:1.外部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2.内部风险: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20.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风险 1.信用风险:1.了解借款人的历史;2.了解借款人未来的发展;3.健全和完善信用评级;4.商业银行职员的职业道德。2.利率风险:1.借款人过去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2.借款人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3.产品的结构;4.市场竞争环境;5.借款人风险评估 3.操作风险:1.排除政府的行政干扰;2.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完善;3.职业与行业自律的规范 4.流动性风险:1.贷款业务结构性问题;2.存款的期限结构;3.投资结构的优先;4.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21.从经营角度讲,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异同 不同点:1.从风险来源及风险处理角度看,银行业主要是吸收风险,然后集中处理风险;保险业则是吸收风险与转嫁风险一对一的处理模式。2.从客户的角度看,银行业的客户行为主要是客户的个人行为;而保险业则是客户的集体行为。3.从融资方式看,银行业主要是以吸收存款为融资方式;保险业则是通过吸收保费为融资方式。4.从资金的返还情况看,银行业的存款是到期必还,而保险费则是发生了所保事故才返还的。相同点:保险公司于商业银行都是融资性金融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都通过防止、化解、控制等方法综合为风险管理。22.保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有哪些差异性 1.利率风险来源不同。保险业的预定利率大于实际收益率则为亏损,预定利率小于实际利率则盈利;而银行业的预定利率小于实际收益率则为亏损,预定利率大于实际利率则盈利。2.对利率风险的防范不同。保险业主要是通过预定利率与投资资产组合结构的最优化来防范;而银行业则主要是根据银行业务的不同来区别防范的。23.保险公司有哪些风险 1.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风险:保险产品风险、承保风险和理赔风险; 2.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现金流动性风险、会计核算工作风险、费用控制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3.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利率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委托—代理风险等。

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篇二

第二章

1.请简要回答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用会计平衡原则,将合乎会计原则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交易科目分为“资产”和“负债及股东权益”两大区块,在经过分录、转帐、分类帐、试算、调整等等会计程序后,以特定日期的静态企业情况为基准,浓缩成一张报表。其报表功用除了企业内部除错、经营方向、防止弊端外,也可让所有阅读者于最短时间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损益表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它是一张动态报表。损益表可以为报表的阅读者提供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所需要的有关资料, 可用来分析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 公司的经营成本, 作出投资价值评价等。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关系是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仅仅发生内在性变动的情况下(就是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几个科目互相转),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期末数减去所有者权益期初数等于损益表的本年净利润数。

2.如何理解资产负债表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我们把所有者权益理解为积累的资金资源他为银行的资产提供了足够的支付能能力另一方面银行的资产被理解为累计的资金使用和技能支付报酬。显然每使用一笔资金必须有相应的一笔资金来源支持,因此累积的资金使用一定要等于资金的来源资产必定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

3.主要的表外业务有哪些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表外项目也被称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项目,或者叫“或然资产和负债”。

银行在经办这类业务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银行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但在将来随时可能因具备了契约中的某个条款而转变为资产或负债。因此按照与资产、负债的关系,这种表外业务又可称为或有资产业务、或有负债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即包括银行所从事的所有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主要包括:各种担保性业务;承诺性业务。主要有回购协议、信贷承诺、票据发行便利;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传统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交易工具,主要有期货、期权、互换合约等。

4.美国fasb第133号文件是如何规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的新的规则要求所有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司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清楚地披露交易细节,同时还要求披露该交易对公司收入的影响,衍生金融产品一旦产生就必须以市场价格作为衡量贸易和损失的标准,因此就会影响到银行损益表,同时可能增大银行收入的波动性。更进一步,为了保证公众的利益,银行必须受到严格的规定,再经营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只能用于规避现实的风险爆露。

5什么是净利润净利润(net profit)是指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所得税以后公司的利润留存,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

净利润=总收入-总费用

6.请简要回答贷款损失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贷款损失准备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科目,当贷款损失发生时,用于冲抵损失贷款的账面价值。而损失贷款准备的来源就是每年从科目中提取的贷款损失备用金。

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篇三

一、金融衍生产品作用及其风险

系统考察金融衍生产品自诞生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与风险,分析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无疑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衍生产品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可分为利率产品、外汇产品和股指期货产品。从这三类产品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看,其产生和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满足企业规避风险的需求。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对经济和金融的促进作用,更主要地表现为风险管理。

一是规避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据统计,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中,系统性风险占50%左右,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如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证券投资组合等均无法防范系统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却能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1993年以来,资产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几乎全部使用衍生工具防范利率等系统性风险。

二是增强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和转移风险功能,可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将金融风险对承受力较弱企业的强大冲击,转化为对承受力较强的企业或投机者的较小或适当冲击,有的甚至转化为投机者的盈利机会,强化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三是提高经济效率。这主要是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前者体现为给企业提供更好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后者体现为以多达2万余种的产品种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提高定价效率等。

四是拓展了金融机构服务范围,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去二十年里,国际活跃的金融机构大幅度提高了衍生工具利润在其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当前每天的全球交易总额近3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0%~60%。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但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导致日本东京证券公司、巴林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破产,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在实践中是增加还是降低了金融市场风险呢?实证分析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产品并未增大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多的是降低了其风险。

从股指期货看,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1975~1991年间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德国、芬兰和香港等股指期货波动性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所产生的14组结果中,有4组表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存

在减少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9组表明不增加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有1组表明增加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总体看是减少了整个金融市场风险。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身风险变化,国际清算银行(bis)进行了大量研究,以1995年1月至2002年9月间为分析区间,分别对美国10年国债和标准普尔500的期货与期权市场的波动性与交易量月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基本呈现不相关或负相关,具体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由此说明,在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后,该市场波动性急剧上升时,投机者会因风险过大难以把握而主动减少交易,交易量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支持波动性持续走高,反过来有助于降低该市场的整体风险。

从国际上出现重大金融事件或金融危机时期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表现看,在金融动荡加剧时期,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剧增,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规避风险功能,极大缓冲和弱化了全球金融风险。如表2所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6月至12月期间,各个季度末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名义本金余额和交易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前者从危机前的9.9%增至危机期间的14.3%、21.5%和14.8%。在其后爆发的俄罗斯危机、“9·11”事件、世通案件期间,全球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均一致地出现大幅上升。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需求分析

金融风险按金融产品划分,可分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市风险。笔者认为,能够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已经存在较强烈的需求。

(一)外汇衍生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美元的币值与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稳定,而美元是自由浮动货币,美元对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会间接影响人民币对他国货币汇率,使持有外汇或以外币结算的企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而我国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实行限额管理,其限额原则上为上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境外机构可以保留外汇,不用结售汇。这样,持有外汇的境内机构、外资机构以及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均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需要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从我国外汇金融资产总量看,2002年末银行外币存款达12159.0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银行总资产的7%左右,银行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为31746.34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2003年3月末已达到3160.1亿美元;银行间外汇市场2002年交易量达971.9亿美元。随着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增大,交易规模快速增加,面临汇率风险的可能也越来越大,对外汇衍生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外资外贸角度看,截止2002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1384.23亿元,外贸依存度达到50.18%,外商直接投资达527.43亿美元,若按照留存20%的比例计算,外资外贸企业每年约10000亿人民币的外汇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加之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长,未来汇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尽管结售汇管理规定已允许有远期支付合同或者偿债协议的用汇单位可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远期买卖及其他保值业务,但受风险意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国内企业未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另外,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对贬值,对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产生了不同影响,特别是加大了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材料的成本,从而使其经营利润下降。因此,这类企业会对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套期保值或对冲等方式锁定进口成本,规避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风险。

总体看,较大规模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和实体外资外贸部门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客观上对外汇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提出了需求。今后,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这一需求将会在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和交易规模上呈现更快的增长。

(二)利率衍生产品需求逐步加大

我国自1995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思路以来,利率波动性逐步增加,变动频率加快,利率风险不断加大。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下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8.96%下调至1.98%,波动性较大。在市场利率方面,已形成了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回购市场、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为基础的二级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放开;国债和金融债券发行采取市场化招标方式;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理方面,改革范围不断放宽,利率风险逐步增大,如放宽县以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可以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等。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步升高,迫切需要通过利率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降低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与利率变动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规模看,截止2002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182295.33亿元,各项贷款总额为139436.56亿元,各类有价证券余额为34267.11,面临利率风险的资产总量很大,对利率衍生产品需求规模较高。

从金融资产品种特点看,由于同业拆借和回购品种交易期限品种较少,且期限较短,二级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性相对较低。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固息债占比较高,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在目前利率低谷时期,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短期无风险收益,大量投资中长期债券,若未来利率上升,该种投资结构将引致很大风险,使这些金融机构对利率类衍生产品存在较强的需求。

总体看,尽管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但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较

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篇四

摘要: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时若使用不当,会加大金融风险,因为创新促使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策略,金融体系改变其构成,以及金融风险的隐蔽性更强。要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对金融创新进行立法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监管

金融创新是各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金融创新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如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形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旨在摆脱金融压抑的金融创新浪潮,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其动因与金融产品虽然有所变化,但金融创新的过程却一直没有停止。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导致金融深化和发展。

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发生金融危机,甚至会对整个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据imf的统计,自 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几乎占imf成员国的3/4,经历了金融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从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经营危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拉美金融危机,都表明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更多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由此给银行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由于银行传统业务的赢利性下降,商业银行被迫寻找新的有潜在风险的表外业务来保持其赢利水平,表外业务是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包括与传统信贷相结合的业务,如承诺、担保、承兑等,以及与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买卖相关的业务,如买卖金融期货合约、安排掉期和互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增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利用新金融工具开展的表外业务具有的“或有负债”性质蕴含着极大风险,银行开展此类业务大多采用支持性信用工具,也就是说,当市场上出现某种情况时,银行有义务向其客户提供资金,这样就形成了银行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的形成使银行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如票据发行便利这种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表外业务越来越集中在大型银行身上,使得风险集中化,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

表外业务弱化了风险管理。首先是表外业务逃避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商业银行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殊而受到中央银行的严格监管,中央银行对其进行监管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规定其资本充足比率(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值的比值),通过对这一比率的规定,迫使商业银行不断改善自身的资本基础,这一资本要求与银行的资产风险成正向关系,以此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要求越高,其经营成本也就越高,因此,为在不提高资本充足比率的前提下增加赢利,商业银行就开创了由金融创新工具支撑的表外业务。这一业务并不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样中央银行就无从对其真实的风险状况实施监督,而随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其资本充足比率就潜在地下降,承受风险的能力也随之降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也随之上升;其次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削弱其自身的风险内控管理,金融创新给银行内部管理会计带来许多困难,降低了资产负债表上的信息质量,表外业务的或有负债性质增加了会计报表中所含风险信息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降低了银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总之,赢利动机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产生了特殊偏好,它们迅速地运用新型信用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工具,但同时削弱了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因此,对表外业务加强监管势在必行。正是基于此认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补充有效银行监管原则时加入了“考虑到可构成银行大规模风险暴露的表外业务”这一条款。

(二)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加速发展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众所周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及迅速发展是近年来金融体系的一大特征,它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原有结构:商业银行地位的下降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地位的上升,这一变化也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状况。首先,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不能涉足过多的证券业为主业,大量参与具有高杠杆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并且它们参与此类交易的目的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不一样,传统银行是为了避免其资产头寸面临的市场风险,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纯粹以获取高额投机利润为目的,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十分注重运用衍生证券的杠杆原理。作为金融体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为金融体系埋下了隐患。其次,同为金融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体系的关系密切,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的经营手法给自身招致的风险极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蔓延开去,两者间巨额的资金借贷关系使得前者的亏损与倒闭就意味着后者将难逃厄运。金融体系中这种特殊的连锁反应极大地强化了风险的冲击力,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可能仅由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引致。再次,非银行金融机构一向不是中央银行的监管重点,所以中央银行并没有有效的临管措施;同时,市场对非银行金融的监管作用也十分有限,因为对于内容及原理都极其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很难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很难被投资者所理解,市场上有效的自发监督机制也就无从形成,风险的滋生与扩大就十分容易。可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壮大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孕育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三)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金融创新为单个投资者提供了转移因价格等市场总变量变动所产生的市场风险即所谓的系统性风险的手段,如期货与期权弥补了单纯进行证券组合投资无法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缺陷,使得市场上的所有风险似乎都可避免。但不幸的是,金融创新的这一经济功能对于整个经济体系而言并不存在,金融创新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却将风险转移到了另一经济主体身上,也就是说,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风险只发生了转移,并没有被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体中。而当市场主体都想转移同一方向的风险时(如都认为价格下跌,都希望通过金融工具转移这一风险),风险出售者就无法找到风险承担者,金融创新工具提供的保险功能将不复存在,风险在此时会集中暴露,给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造成严重打击。如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票市场暴跌就是一例,那天股票价格在一天里下挫了20%。有人认为在股票价格期货市场上做文章的交易战略是导致这次市场暴跌的祸根,股票指数期货价格的下泻导致了股市上的抛售,这表明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强动荡产生的破坏力。

二、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制度创新,推动金融业发展。

由于规避管制和盈利动机,金融企业进行市场性的金融创新,在市场性创新的过程中,金融企业有倒闭乃至危及整个金融企业稳定发展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以配合市场性创新。

1、必须彻底进行银行体系的改革,银行现在不良资产比例很高,如果不解决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或政府填补而造成很高的通货膨胀,两者都将使银行存款遭到巨大损失。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充实了资本金,降低了不良资产,并相继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环境。其次,发展地区性的中小银行,我国现在每年农村和城市各新增八百万个劳动力,只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只有地区性的中小银行,才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2、资本市场应该做到决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盈利的,是能够分红的,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分红来获取收益,基金也可以帮助个人投资者选择比较好的上市公司,而不必靠坐庄、炒作来获利。

3、建立社会诚信和建立信用体系,当企业在短期内资金周转有困难的时候,可以用未来的收入做抵押来借钱,以渡过当前的困难关。银行也不用成为必须有抵押才贷款的当铺。

(二)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注重监管的有效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和业务的国际化,监管当局必须从以监管信用风险为特征的传统监管方式转向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监管。新巴塞尔协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逐步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随着中国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银行业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为未来银行经营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

(三)对金融创新进行立法,为金融创新提供保驾护航功能。一是通过立法保护金融创新者的利益。对金融创新产品,要有一定时间的收益保护期或应用专利保护期。二是规范创新规则。金融创新不是无序创新,而应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要通过立法或管理条例等形式,规定各种创新、程序、保护期,使创新有规可循。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金融企业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如银证通、离岸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需要立法予以规范,这是金融创新业务顺利运作的外部法制框架。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金融企业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内部法律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事前防范、控制和化解创新业务法律风险的功能。四是尽快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为金融创新风险的有效处置建立公共安全设施。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预先建立相应的公共安全设施。这不仅有利于及早防范和处置因金融创新失败引致的风险苗头和风险隐患,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处置,抵消和控制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创新的信心。

金融风险分析答案第二章第六节 金融风险分析第六章课后答案篇五

陈元生/丛明 国务院研究室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处于举 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 民经济适度、健康发展;但近年来积聚起来的金融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金 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经 济问题之一。

一、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 突出的金融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占全部贷款 的余额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 区,有的高达40%多。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 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 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 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 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市、县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1996年底,江苏省有42家农村信用社存 贷款比例超过85%,不良贷款率高于65%,备付金率低于3%,要不是县联社统一 调度资金,这些信用社早已出现挤兑**和支付危机。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 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 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自 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 虚盈实亏。如建设银行反映,虽然从1993年以来帐面上年年有利润,但若扣除应收 未收利息划作收入的部分,实际年年都亏损。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导 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

4.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

股市风险尤为突出,估计目前股市资金约有40000多亿元,有2000多万股民参 与炒股。有相当一部分新股民渴望在短期内致富,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盲目投机行为严 重。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乘机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 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不少外资通过资金拆借纷纷进入股市,加剧了 股市波动。部分上市公司乘机配股送险,使个股价格不真实地拔高上扬,给股市波动埋 下了隐患。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计划内批准发行 的企业债券,已经或行将到期。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 中许多债券是由金融机构担保或代理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金融机构垫付,企 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 较普遍,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据对江苏省调查,1994年以 来先后查处九起违法集资大案。涉及资金累计达50多亿元;1996年全省有600 0多个企业搞高利集资,金额达120多亿元,80%的企业集资到期没有能力兑付; 还有一些农村合作基金会和部分供销社,以招股方式变相高息吸收公众存款,部分基金 会因备付金太少已经引发挤兑风潮。

5.犯罪风险。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1996年

全国金融业发案率,最高是广东省,其次是江苏省。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

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

遇到“十假”,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

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

6.利率和汇率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不仅比国外银行高,有时甚至比国内

同期贷款利率高,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

是经常存在的。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一种不正常利率风险,即银行同业,以及其他吸收存

款的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竟相高息揽储。这种违规竞争,使利率风险大增。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

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

高汇率风险。八十年代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调幅度达80%多,企业实现利润赶不

上汇率下调幅度,偿还外汇贷款能力急剧下降,导致银行外汇信贷资产风险加大。

概括起来说,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集中性。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

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帐贷款就是明

显的表现。

二是隐蔽性。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若经营不善,就会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

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家国有银行,其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生存,各种风险

和损失都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都会聚集到总行,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

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

三是社会性。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

很淡薄。社会各方面都想搞金融,都要高回报,但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一

旦金融风险暴露,特别是到期无力兑付,就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闹事,从而影响社会

安定。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当前出现的各[!----] 种金融风险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就会

引发深刻的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灾难性的,这时再采取补救措施

就来不及了,它会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求得暂时的平衡。可以说,无论改革开放取

得多大成果,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就会毁于一旦。因此,任何

时候都要防患于未然,要坚决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用若干年时间逐

步铲除各种金融风险的隐患,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

必严的金融规范化、法制化法制环境。依法实施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管理

。设立金融机构必须有法定投资者数量和足额自有资本金,要有足够的合格的业务管理

人才,以及其他必备的条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对金

融机构接管、合并、兼并、收购、破产等法律和法规,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

第二,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力量,对金融机构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监管。要把

中央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与各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分工协作、功能

互补的中央银行大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监管和本外币业务的统一监管

。尽快健全非现场监控和预警系统,逐步实现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与中央银行

监测系统的联网,对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监控。

第三,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同时保留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适当增加高流动性资产,大力

发展商业票据业务,通过贴现再贴现等来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 构趋于对称。坚决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是堵,防止银行债权的不正常流失,另 一方面更要积极地疏导,研究使不良资产流动和化解的办法。彻底清理和回收各商业银 行对绕规模发放的贷款和私设帐外帐造成的不良贷款,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 例。增强商业银行自求资金平衡的能力,如适当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要保持 合理的存款利率,保证居民储蓄的稳定增长不滑坡。在逐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的同时,保持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在金融宏观调控下活而有序地运转。

第四,加大股票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与股市监管力度,严密监测股市走向,改善股

票二级市场的管理办法,积极防范股市风险,有关部门尤其是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券商、新闻媒介要加大股市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证券监管部门要严密 监测股市动态,及时引导股市合理走向。严把股票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对股 票发行计划管理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要研究和制定防止外资进入股市的有效 办法。今后股票发行计划由国家计委与国务院证券委联合编制下达后,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证监会共同核定具体发行企业和额度,证监会具体负责股

票发行上市的具体运作。要严密监视股市动态,加大对市场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对操纵

市场行为、透支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要严厉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五,坚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要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与少数信托投资 公司、人民银行与有关证券公司的脱钩。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对于银行用信贷资金 或拆借资金买卖股票及其他直接投资,通过占用银行联行资金买卖股票和用银行资金垫 交股票交割清算资金的,一经查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 刑事责任。严肃清理、纠正和查处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银行业务等违规行为,取缔非法设 立的金融机构。

第六,继续查处各类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加强现金和储账户的管理

。对各类金触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谋取个人和团体利益严重的,要严肃查处

负责人和经手人员,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银行业务。为 了减少现金投放,减少可能引发的违规犯法活动,必须建立大额现金提现备案、审批制

。严格储蓄帐户管理,尽快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要按照《贷款通则》要求,检查商业

银行对异地存贷款备案制的执行情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