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5篇)

2023年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9:39:32
2023年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5篇)
时间:2023-01-11 09:39:3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一

心理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它会生病。它也是人们身上的某个“器官”,时刻都在运转,也难免会出现故障。所以心理课就是一门调节我们的身心,预防和治疗“身体”病症的课程。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每个大学生的必闯的一道关卡,挑战并克服心理障碍,告别脆弱的自己。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苦修的我们在这门课上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一样,感触颇深。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我们必须用警察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思维因由“如何做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转化为“优秀警官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警察是属于高危险、高压力、高应激的“三高”职业,“俩眼一睁忙到熄灯,俩眼一闭提高警惕”。而强健的体魄正是从事这一行业的重要保证。没有身体素质的保证,其他方面的素质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攀爬四米墙的课程结束之后,我曾想过:假设每位队员的平衡能力、力量和耐力等素质都足够优秀的话,在相互配合时,整个团队所发挥的效能将更加显著,并且没有了多余的动作,整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会更少。以后在与罪犯做斗争时,也能在最短时间将其制服,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损失,防止引发社会恐慌。每位警察都应时刻牢记:追捕逃犯时,对方不会因你跑得气喘吁吁而被抓住。只有有了过硬的体魄,过硬的本领,我们警察才能克敌制胜,成为群众百姓心中真正的“人民卫士”。身能行之,便能有效打击犯罪;身能行之,便能保一方平安,守一方净土。

同时,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不但要有过硬的体质,还要有过硬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学习,身为警察,必须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这是一个思考、积累的过程。研究过往重大案件,归纳出其特征,积累经验,培养出警察的思维,有助于找到案件的突破点。我们应关注西方警界同僚,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留意狡猾的犯罪分子,在与其斗志斗勇的过程中,他们会偷偷获取我们的技术知识,从而实行反侦查,故此,我们应主动去了解他们的世界和内心,摸清楚他们的犯罪模式,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观看完《人骨拼图》这部影片后,我们对警方先进的技术仪器感到震撼。如今,社会上一旦有了新的犯罪模式,犯罪分子的犯罪效能将会提升的非常快。地域分布排查、声控智能查询、物质成分分析等等,这些高科技手段无疑是警方快速破案的一大助力。因此,对于我们警察来说,提高自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要学习老警官们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也要学习当代执法的规范要求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更新面。

常言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1不竭动力。

如今各种新型犯罪也开始渐渐露出水面,例如电信诈骗。当我们处理电信诈骗案件时,会发现以前的调查办法行不通了,因为犯人是通过虚拟网络实施作案的,我们查不到指纹,看不了监控,更不能四处走访了解相关信息。我们也只能另辟蹊径,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遥控追踪。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发明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推动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公安事业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就必须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使其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公安机关不仅要努力创造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这样才能和敌人做长期斗争。

由于受我国教育的影响,如今培养警察处于一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模式,拉大了警察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这对警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是百害无一利的,一定要将平时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培养模式,创造并掌握新型技术和破案方法。

在警察心理课上,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感悟,我们收获最多、最重要的则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精妙的团队合作。

在心理课户外活动中,我们体验了从2米台阶上倒摔的游戏。有人体会到了戊戌君子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气;“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受他自己的信念所制约”。这里的信念,归根到底也就是作为警察应有的自信和对同伴的信任。还有人说,他学会了冷静和镇定。在警察这一行业,面对犯罪分子的威胁时,镇静是最好的办法。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进行理智的分析,并且抓住时机,一招制敌。无论是勇气、信心还是冷静,都是源于自己的心,诞生于强大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我们警察完成本职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其一切活动都会受到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由于警察是一个与危险的犯罪分子进行斗争和不分昼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具有特殊性,所以是当前社会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而现在正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将严重削弱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仅对警察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害,而且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都会产生损害和不利影响。

据人民公安大学的一项调查,目前仅有3%的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优秀的水平,37%的民警达到良好,34%的公安民警处于一般状态,26%的公安民警处于心理异常的行列。这一系列的统计数字表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一般人一生中见到的还要多。还有我们在工作时受到的误解和诽谤,百姓的不理解,还有上级要求我们快速破案的压力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比较压抑郁闷。长期受强烈刺激的影响,就会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

心理素质我认为包括两方面:

在《人骨拼图》影片中,女主阿米莉亚警官在勘察现场、收集证物时,观察力敏锐,能对血腥现场周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想象。所以第一个方面,是我们警察个人的观察、思维、记忆、应变、想象和操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现实工作中直接影响侦查工作的开展,作为一名优秀的警察,必须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高侦查水平、办案能力,在保持活跃的思维的情况下沉着应战,从容面对各种情况各种复杂条件。

第二,是民警身心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民警的精神状态、自身形象和工作效果。在心理课2米倒摔的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害怕和紧张而导致动作变形,使得在下面保护的同学所受到的伤害更大。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维持我们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战胜各种压力和挑战的重要保障。一名合格称职的人民警察,必须具备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和勇敢、坚定、顽强、敬业、奉献等心理素质。

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心理稳定能力。所谓心理稳定能力即“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种心理状态既适用于平时执勤工作更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发生。

警察的工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警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只有快速反应、策应及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要讲究策略和方法,防止因自己工作失误而激化矛盾,造成事态升级扩大。对区域性突出的治安问题,要因地制宜,及时开展时间短、力度大、小规模的区域性打击行动,稳住治安阵脚。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快速出击,依法处置,及时平息,另一方面又要针对不同成因,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表现类型的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用谋略,方法灵活,不拘一格,妥善处理。当然,这一切行动都是以前大的心理素质为基础,这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当遇到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或面对的场景比较恐怖时,个别警察会过分紧张,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我们这些大学生警察,会表现出目瞪口呆,惊慌失措,甚至浑身发抖,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地实施处置行动,心理承受能力差。那我们应该如何消除和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出无所畏惧的心理素质呢?针对此类情况,专家建议采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这类警察,如参观革命烈士和英雄纪念馆,使英雄勇于献身的形象在其头脑中深深扎根。

最后一点,我要谈的是——团队合作与协调。

攀爬四米墙和“穿越火线”是最能体现团队合作能力的两个游戏。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唇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作为警察,出勤、办案、抓捕行动,无不体现着团队合作。现在单一警种已无法很好的完成侦查、案件侦破工作。更多的时候,刑警,治安警,特警、交警等警种进行联合行动,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案件进行侦破。比如,《湄公河大案》以公安机关侦破“湄公河‘10·5’案件”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基础,讲述了中国公安机关在老、缅、泰三国警方的支持配合下,成功侦破杀害中国船员一案并破获重大国际贩毒团伙的故事,案件的成功侦破,除了离不开中国警察忠于职守、坚忍不拔、敢于担当之外,还少不了跨国警务合作的功劳。

可以说,合作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心灵的交汇。现在,大家都要走群众路线,办事依靠群众。在新疆有很多民族极端份子,新疆警察为了抓住他们,费尽心思,幸好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为警察指路,当向导,他们会联合起来,与警察一样,绝不姑息任何分裂祖国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也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仅要解决的问题更为复杂,而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了。协调好警民关系,所谓大力出奇迹,只有当警察与群众团结一致的时候才能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才能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世人皆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体由部分构成,而一旦部分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整体离开了部分也就无法成立。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正所谓五根手指捏成拳头才有力量,做任何事都必须树立全局意识,使部分组合成整体,使个人凝聚成团队。我所属的团队只有十人,有的体质强壮,有的个子高,有的善于幽默诙谐,有的擅长出谋划策,有的独具创新,有的会一手好字„„我们在同化的同时又做到了非同化,团结一心的同时又各有所长,各司其职,这一点对我们团队的运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一个警队来说,讲团结应更注重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狼,是陆地生物中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当我们面临困境时,我们必须学习狼的团队合作精神。图腾中的狼性,是值得人们景仰的。狼的勇敢智慧、强悍进取、团队精神、竞争精神以及战斗牺牲精神等等,与我们公安机关所倡导的警察精神极为相同。狼性具有现代性,应该大力弘扬。

身为一队之长,当得到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应第一时间在脑中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案。考虑到各个队员的长短优缺,作出最优配置。防止队员之间在同一擅长的领域出现碰撞,使得整个团队的进度被拖慢了。由此可见,团队合作是一种智慧,发挥团队力量便是管理者的用人艺术。领导者必须协调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做到1+1>2,使整体的功能最大化。成功青睐于那些懂得如何将人们团结起来,利用创造性和多样化思维创造奇迹的人。”篮球之神”迈克乔丹率领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冠军的奇迹,也是要靠团队才能创造的!在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团队,简称“打造虎狼之师”——这其中的团队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警察团队中的指挥员心向往之。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在五个手指中,大拇指之所以能够成为老大,不是因为其长得粗大,也不是因为其排在手指的第一位,而是因为大拇指其它许多特征使大家不得不承认其老大的地位。首先,大拇指虽然独处一隅,从不与其它手指站在一列,但其与其它任何手指都能保持和睦的关系,这是其它手指做不到的。其次,在工作的时候,大拇指可以和任何其它手指合作,就连平时作用不大的小指,在与大拇指合作的时候也可以干许多事情。不仅如此,大拇指还谦逊、随和,从来不主动表现自己,也从不去争取戒指之类的东西以表现自己。大拇指不干活儿的时候,总是在地头沉思,只有在表扬别人的时候才挺起胸膛。失去大拇指的时候,其它手指的做事能力和做事效率会明显降低。是大拇指使所有的手指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的确如此,在五个手指中,大拇指能够稳居老大的位置,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协调合作能力!我们警察队伍中的领导者实在应该人人都争当大拇指!

让每个警察都牺牲自我并不是公安机关团队精神的形成所要求的,相反,它是建立在发挥队员个性能力、表现特长基础上的协作过程,并且只有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明确的协作意愿作为燃料,才能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对公安机关整体来说,讲团结就是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上,便是我们小组的共同心得。我们都以做一个优秀的共和国警官为目标,此课程将成为我们筑梦路上的强大动力。在今后,地表最强战队依旧会多人一条心,共同进退,同甘共苦,期待我们有一天,能再次相聚在那高台上,高唱那首《追梦赤子心》。

号角吹响,地表最强!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二

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大,长时间得不到释放的话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实践课

论文

,希望大家喜欢。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把握自己的生命,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

5.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则很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感情上的安慰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4]sheldon m,k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实践课论文推荐,当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去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三

调养心灵健康,造就身体健康

------浅谈现代养生新概念之心理养生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养生。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心理养生这一健康养生新概念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健康 现代养生 心理养生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健康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人追求的共同目标。什么是健康呢?健康(health)一词源于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其词义为:安全,完美,结实。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是:“无病、无残、无伤”。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健康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没有不舒服,也不是仅仅指体格健壮,它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人际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这么四个层次。现代健康是这四个层次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这就好比一层层向上的金字塔,是全方位的概念。可以看到,从躯体到心理的健康,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一个人心灵高尚,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可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社会适应性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蚀,还应具有健全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和调节能力,以应付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维持身心功能的协调、稳定、和谐地发展。才能随时驱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

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可以说,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60%~80%的现代疾病,都是由各种压力、烦恼等心灵问题造成的。有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人们的生理疾病。身体再好,心态不好,还是病人。健康不是医生的恩赐,不能单纯依靠运动和保健品来获得,而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必须具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通过调养心灵的健康,来造就身体的健康。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养身是术,养心是道,因此,心理养生必将成为现代人追求的健康新方式。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却深刻得多。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这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忧)、(惊)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情绪体验,都和内脏反应紧密相连,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严重危害人的身体。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过度的、强烈的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会使情绪失控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烦闷、懊悔、愤恨、焦虑、忧伤等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疾患的内在因素。持久或过度地沉浸在这些不良情绪中,就会使机体能量耗竭,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衰老进程加快,从而各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使肿瘤的发生率上升。《养性延命录》说:“喜怒

无常,过之为害”。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在临床医学上,过度的情绪反应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3、忧、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

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关于这一点老百姓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人一忧愁了就不想吃饭。

4、悲、思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情绪直接伤人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当内脏因情绪伤害而劳损虚弱,人更容易受外界六淫的侵犯。所以中医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摄取营养,适当运动是养生,而情志养生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治病救人,治心才是最高境界的医生。能达到治心水平的医生,能治国也。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养生关键在于养心(理),有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引起的,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对生命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同,对于人们的养生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说心理养生的关键在于心理平衡。只要做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养生的金钥匙。一个成熟的人会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金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而正确对待和处理外界刺激,是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轻松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在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很多是与心理保健有关的,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等。都是让我们放松心态,开怀欢笑。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养生”呢?心理养生,最主要是做到“八戒”和“四要”

心理养生“八戒”: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心理养生四要素:

一要善:即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助人的过程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帮助了别人,你的心灵得到愉悦,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若心存恶念,必将引起身体不良的变化。所以,心存善良,不仅能使我们的精神愉悦,更能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只有心地正直而善良的人才能因常养心养德而长寿;那些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昧良心、使毒计妄图算计无辜者的恶人,因为其居心叵测,设阴谋、放暗箭、唯恐天下不乱,身心惶惶不可终日,无一刻安宁,这又怎能谈到养心、养德而延寿,因此《增广贤文》中曾总结了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养心养德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善良是人的基本素质和美德。一个善念如万两黄金难求;一句善言如滋润心灵的甘露;一项善举如永恒的春天。善良是做人的成本,是生

命的原色,是人生的本能,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们说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二要乐:即快乐。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举世皆从愁里老,乐观才是长寿药。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途中,也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坎坷。境遇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心情!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另一种是用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你若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了乐观的心境,就能得到快乐的因子。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可能的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去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理由。“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运动。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乐观精神是自疗心病的无形妙药。医学家们认为,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脑内吗啡分泌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维持身体健康。“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这就是说,用乐观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除了快乐的情绪可以悦心而外,没有一种药剂是可以通心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达观者,那么你是一个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即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拥有快乐,就等于拥有健康。

所以,我们说,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三要宽:即心宽。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生坎坷,有喜有忧。只有心胸宽阔的人,气量最大,心态最好。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好撑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心宽是福,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宽的人“看人看事”都是往好的一面看,从不钻牛犄角。我们应该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跟事情较劲,不跟别人较劲,更不跟自己较劲。心宽了,眼前总是海阔天空,脚下总是平坦大道,心中总是阳光明媚。心宽的人偶有伤心寂寞的浮云,也会很快被微风带走,微风过后留下一片光明、一丝清凉、一阵轻松。有句话说的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句经典的良言,“向宽处行”是至理,只有把心放宽,道路才不会拥挤,血脉才不会堵塞,生活才不会失意。心宽是一种良好心态,是一种崇高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要做到宽容就要有容人之量,要珍惜时间和精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 做到情绪平稳,心胸宽阔,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四要淡:即淡泊淡定。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有一对联说得好:“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 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小的人是无法“淡泊”的,自私自利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呢?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更是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懂得淡泊,节操高尚的人向往淡泊。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繁华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因此淡泊是福,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所以说,淡泊、淡然、淡定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以上的“八戒”“四要”,总而言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两点:

1、知足常乐: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往外追求了。古代人为什么烦恼少,都是因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那种修养。所以古代人他就没有这么多的烦恼,现在我们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五子登科,妻子,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统统都要。其实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太不容易满足的。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有良田千亩,每餐不过一碗饭”;下联是:“有广厦万间,每日只睡八尺床”。满不满足,全在我们自己的心态。

2、正确认知: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人们思想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认知正确了,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换句话说,有和谐正确的三观,才会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才会拥有全面健康的人生。

俗话说“上医治心”。积极的心态,高尚的情操,饱满的精气神,就是我们身体最好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才能拥有快乐、幸福、成功的美好人生。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梁田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姓名:孔立斌 班级:14自动化2班 学号:2014104843131 学院:自动化学院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或精神病占休、退学的人数比例相当高,多数学校达到30%左右,如对北京16 所大学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 9%和64. 4%。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下面是一则笔者遇到的案例。

一、案例事件

杨某,是笔者的同班同学,在一大上学期一直是个正常的男生,会吉他、篮球,进了歌唱队,得过唱歌比赛奖项,同时是班里的篮球队,和篮球队获得了各种冠军。高考成绩也是在班里名列前茅,上半学期的期末成绩也是班里的前列。按道理说,笔者在他面前是个什么都比不上的人,他应该是个阳光、快乐、到处受人欢迎的男生。可是,到了大一第二学期,他开始了独来独往,和宿舍人的矛盾日益加剧,到某天居然到了试图用凳子砸舍友的地步,若非班长在现场挡住,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到了两天后,他开始爆发,不仅在自己宿舍闹个鸡犬不宁,白天还到女生宿舍找一个对方不认识他的女生,扬言要找她上床,若非辅导员、书记、保安等一群人赶到现场阻拦,后果也不堪设想。结果是心理工作的老师初步判断是有狂躁性精神疾病,他父亲过来带他回家休学。这对笔者来说相当震惊,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阳光男孩竟然会和精神疾病这个词扯上关系,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反思。

二、工作反思

现在,精神疾病是大学生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心理状况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身体机能,更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因此,笔者认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有几点笔者还要加强认识,比如在在本学期发现杨某开始抑郁寡欢后,笔者身为副班长应该及时自己或者找心理委员和他聊聊天,多多和他沟通,打开他的心结。在生活上,应该坚持多和杨某聊天玩耍帮助他减轻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对于班级的活动,也要引导杨某参加,可能他活动参加多了,人一忙就不会想太多。特别是在他觉得心情郁闷,应该及时诊断出是心理出现异常,帮助他走开心理的困境。

三、大学生精神疾病成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费孝通先生说过: 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改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如今,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制度变化等,给正在成长着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如对这种变化适应不良,就会出现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 性格因素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特征对于人体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变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特殊性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经常保持乐观、豁达、自信的心境,对于喜怒哀乐等消极情绪,能够主动调节。但是,对于内向、寡言少语的同学,他们不喜欢倾诉,有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面,长时间缺乏倾诉的渠道,会导致心理扭曲和畸形,影响身心发展。

3. 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表现在茁壮成长的身体,更包括健康的心灵。有四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畸变: 第一种是溺爱型。父母过度宠爱,对子女一味溺爱娇宠,容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第二种是放任型。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忙于挣钱,忙于生活,忙于玩乐,缺少最基本的沟通和交流;第三种是专制型。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对于子女管教严格,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偏差;第四种是期望过高型。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形成反差,会使子女学习压力增大,引起自卑、厌学等消极情绪。以上这些教育弊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阶段,高等教育尽管已经摆脱了高中的“填鸭式”和“轰炸式”模式,但是成绩仍然是衡量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标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围绕着学习会有不少问题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如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的不适应,而产生无兴趣的问题;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产生的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用脑的问题;因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下降造成的自尊心受损而引起的考试焦虑等问题。

四、大学生精神疾病防范对策

1. 建立信息渠道,加强专业学习

辅导员在学生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新生进行心理摸排,发现问题尽早治疗。建立寝室长周报制,召开专题会议,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辅导员还应该建立起班干部和党员的预警机制,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多倾听,多了解,多关切,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辅导员一定要加强指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要多听,多学习,多钻研。特别是要增强班干部的心理学方面知识,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波动,就能够尽早了解症状,寻找学校帮助。

2. 班干部及时上报辅导员或心理老师,注重与辅导员沟通的班干部队伍是一支高效率的队伍,能指导好班干部的辅导员也是具有丰富学生经验的前辈。所以,班干部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听取辅导员对事件的分析和指示,制定应急预案。学生干部工作无小事,每一个做过班干部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义。每一个同学都牵涉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在做学同学工作时,一定要注重和辅导员的沟通。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出现精神疾病时,和辅导员进行交流,把学生的近况和症状告诉辅导员,等辅导员联系并获得家长的支持,及时给学生治疗,这才是对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3. 创造良好氛围,预防重于一切学校应营造科学、民主、有序、协作、积极、文雅、充满爱心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保证学生在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炼意志,从而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应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的心理起不同的作用。学生家长也要行动起来,在家庭中营造尊重、宽容、和睦的家庭氛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远离精神疾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每个辅导员的义务和责任。这就要求辅导员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解决大学生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板报以及校园网的作用,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号召同学加强心理建设。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唯有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员切实负起责任,班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家长关心爱护孩子,四方合力才能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远离精神疾病的危害。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五

心理课论文

本学期心理课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课程,发现心理课给我带来了许多有用的待人处事的方法。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授课,如看电影,自我授课,互动。在这之中,让我们去发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环境,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的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教会了我很多心理学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确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未上大学之前,我总是很憧憬大学生活。但当我真正成为一位大学生时,我的新鲜感也随之而去了。因为来到大学后,我发现这里有很多东西需要你去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眼花缭乱的学校活动,还有最重要的学习。所有的事情一起涌上来,似乎让我们一下子还来不及接受。但是学校开办的心理课却马上给我们点出了很多建议,缓解了我们的压力,让我们迷茫的大学生活渐渐变的清晰起来。

学习心理学,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和别人。你会知道自己和别人做出某些行为,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到底是什么,可以了解自己的个性、脾气以及有何不足的地方哪个。同样也可以用来了解他人,通过他人的的行为推断其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

如上次的自我授课。老师让我们自己找人组成小组,以小组形式来讲述一下心理现象。活动开展的很好,有的同学甚至自拍视频来讲述大学宿舍生活的一些矛盾和解决方法,让我们很好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是如何学会去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去了解他人,如何去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更好的处理遇到的问题。要善于用心去观察别人,通过别人的一些行为去推断其内心活动,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更好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而开展这么的活动中,看电影给我带来的反响更深远。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两部电影《美丽人生》和《肖申克的救赎》,都给我们指出了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每当看完一部之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都让我为这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从一开始被误判无期徒刑到最后花费20年的时间挖了一条隧道逃出监狱,这一过程中,在我看来,主角的心理发生了很重大的改变。起初,他是很反抗的,因为他知道他是无罪的,但天意弄人,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必须接受现实。在他向瑞德购买小锤子时,他的心理已经改变了,他不再反抗,而是默默接受。但是默默接受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秘密,他已经决定挖隧道逃出这没有希望的“笼子”。这20年里他忍受过别人凌辱,过这非人的生活。但是他的心理去再也没有在动摇过,希望是他活下来的唯一动力。他如此的坚持,都源于心底的信念。他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却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示。他从一个自闭的人,到尝试着与他人交谈,到成为监狱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学会了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不动声色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转眼间,学期已经到了尾声,心理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这一学期,心理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教给我如何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待人处事之间,学会去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学会去理解他人,用心考虑问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