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5篇)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2 06:03:57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5篇)
时间:2024-07-22 06:03:57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篇一

1高三学生如何复习历史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目口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 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2013-3-2

4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2000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2001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育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如2000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2001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目口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由于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润,很多资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甚至参考答案错误多多,而学生往往不辨真伪,一看到资料就买,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

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出发点固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三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也较少,学生练习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每周星期五在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里,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选择题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选择题,原因是1个小时时间里要完成包括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选择题在内的练习是不现实的。同时根据高考的实践看,选择题的完成也需1小时左右完成。另外,在固定而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做选择题,学生的思维可保持相对集中与延续,同时学生也喜欢做选择题。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时间,且不影响平时复习教材的时间。

当然,做练习只做选择题是不行的。如果主观型试题也像选择题一样,每星期集中一个较长的单位时间去做,学生同样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坚持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在固定的复习时间以外抽时间看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问答题,先将提纲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比较哪一种答案更好,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若参考答案太长,应

尽可能的将其缩短,但以能将问题讲清楚为前提。另外要将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师分析试题一样分析给同学听,让对方听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便是主观型试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一个个死的答案。

以上是我在指导高三学生自主复习时的点滴体会。高三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进而提高高考成绩,是我们每个师生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篇二

高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计划

双峰八中:邓望宜

第一课时

本课高考地位:《“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题目比较频繁,有主观题、也有选择题例如2015年课标卷1考了主观材料题: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特别在十九大我们的习主席提出:“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深深根植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由此本单元及本课地位突出。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考点整合: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物史观的养成)。

(设计理念:以高考考纲为依托,掌握基本的知识,综合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着重要学生用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复习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 非子的主要思想。复习难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

(设计理念:夯实基础知识,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紧密靠拢,史观分析法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考点,具体体现在历史主观题12分的大题中。)复习方法:

比较分析法,史料研习法,图片教学法,自主分析

(设计理念: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在于夯实基础,第二在于养成自主分析问题组织语言的能力培养,第三高考重在能力的考查,大量的史实材料的阅读。)复习过程:

一.导入观看最近热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的关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部分。

(设计理念:枯燥的高三来点调味剂,既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可以了解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再读教材,考点整合 1.学生归纳,明确知识点

2.再读课文,夯实基础(列出提纲,学生自主总结)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先秦思想

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 2.道家:(1)老子(2)庄子 3.法家:韩非子 4.墨家:墨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2.社会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派别代表:

儒家:孔孟荀

道家:老庄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4.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孔子 生平:

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言行载《论语》,被尊为“至圣”。思想主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概括)(设计理念: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概括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

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留下宝贵教学经验,整理古代典籍“六经”

学生研习探究:如何看待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和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他的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但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尊卑有序,承认阶级压迫、压制人民斗争的保守性和消极性,这也是的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设计理念:明确评价题型要辩证的看待。)(2)孟子 生平:

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著《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重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高考自主设计题目:原创题

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的演讲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历史上那一次会议精神也能充分体现材料的观点?明确答案:包含并蓄的精神,多元文化并存。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精神。

(设计理念:高考不仅考学生也考老师,大胆的以教材为依托,以时政热点为方向设计原创题目,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也能获的更多的收获。)(3)荀子 生平: 战国时期赵国人。著《荀子》一书。思想主张(自主阅读明确)

① 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研习探讨:荀子被称为儒家思想的异端,你怎么看待?(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作业时间5分钟,并要求学生当场作答,要学生读自己的答案,并讲出自己答案组织的缘由,教师当场进行指导)

(设计理念:重在培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作业1:.(09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设计理念:当场体验高考)

作业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设计理念:前面对于荀子的异端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学以致用,巩固训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板书设计: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先秦思想 儒家:

(1)孔子 :主要主张(2)孟子 :主要主张(3)荀子 :主要主张

本节设计理念:本节内容是高考常考点,依据高考考纲,新课程标准、结合十九精神中主席强调的文化自信,民族根本等理念再结合本班学生具体的学情,基础知识不扎实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设计了本课时。落实基础知识,拓展知识点,同时进行高考答题的方法技巧指导,并且当场检查到位。用大量的史实材料突破重难点。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原创题目,双向提高。同时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学会用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看待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篇三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xx年,还是xx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最佳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先秦

(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

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物理⑤扁鹊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

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

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

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xx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xx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xx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xx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6、(xx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7、(xx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xx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9、“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0、(xx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xx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08年上海历史卷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教后记】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篇四

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3个专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

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

11、中国思想发展史;

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如2003年文综第40题从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03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今年高考第39题从地理学科考察了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从历史学科考察了50年前发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精神和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从政治学科考察了与当代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综合测试题的特点和考察的思路。

二、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一)复习时注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如封建社会的衰落是我国明清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这一节内容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①政治制度上: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地方废行省,三司分权,解决地方与中央的矛盾。②军事制度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解除军事将领对皇权的威胁。③法律上:制定《大明律》,通过立法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④加强特务统治,用非正常的手段来强化君权。⑤“削藩”,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⑥营建北京城,突出皇权,体现出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就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来说,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军机处、“均田免粮”无不体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②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开始冲击着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④对外关系上,西方的殖民活动已到达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出现了反侵略的斗争,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对外关系的主流。⑤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出现了一些反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文学作品,西学东渐。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题篇五

2019.8---2020.6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复习方案

备课组长:杨卫丽

一、高考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

(一)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

历史高考题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年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套试卷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集中思维,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

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二)考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深入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进入当前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奠基石,也是学科教学和高考改革推进与深化的重要“风向标”。随着课改的推进,历史高考也有了新的命题思路,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引导,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主导,素养立意”已成为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导向。而高考历史第41题开放性试题作为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则是最能体现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趋势的题型,值得深入研究。

1、命题从基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考查侧重点转变。考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实测情况看,命题者多在非选择题上强化了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而在选择题上则多考查基于对历史事实与现象的历史理解与解释。

二、应对与落实复习

1.把握命题特点和方向,突出重点考点,落实能力要求

要吃透把握近三年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考点、新题型、新样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和练习,突出重点考点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通过月考和随堂练习,反复做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把能力要求落实到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并整理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相关题材,强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问题发现、讨论与解决中的体现。(如: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中国生态文明)

5、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升华认识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史学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等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特别重要的知识,必须做到讲授透彻准确,理解深刻全面,认识升华到位,打牢双基。

6、以基于史料的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以教材与课外材料为载体,以若干问题为纲重建知识结构,着眼于应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重构知识结构。

7、重视历史知识体系的交叉和综合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历史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已十分明显,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整体上、宏观上、长时段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做到专题基础上的通史,通史基础上的专题,专题史和通史交叉综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交叉综合,会总结一个历史发展时段内历史发展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8、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阐释历史

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和史学观,如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了新认识、新观点;如对历史研究中产生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9、重视书写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尽量做到审题准确,观点明确,书写整洁,语言规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按分值设计答案要点,不重复啰嗦;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对于选做题上,如果学生做了,但不明确是做哪一题,没涂题号的,我们改卷时都是按零分为记。

10、历史试题测试

在进行一轮专题复习及二轮通史复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命题进行月考,(按通史复习及高考考纲、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结构、考点命题)。认真讲解试卷,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不仅仅靠课堂上去培养,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讲解试卷,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然后再组织答案。针对学生所考的每一套试题,历史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具体说来,对只是部分学生做错的选择题,只做个性化处理;而对大部分学生都做错的选择题,教师会仔细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材料,然后将备选项与材料靠拢,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错选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非选择题着重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最后再来组织答案。

三、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和高考复习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以《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新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转述和概括材料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成通史体例,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知识,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3.讲练结合,精讲精练,通过练习和考试培养学生答题的准备率和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

(二)教学进度安排1、2019年8月---2019年9月前,完成一轮复习工作。

一轮复习按课本编排的内容进行专题史的复习(外加通史),是从纵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状况。这一轮复习花费的时间较多,做到认真过每一个知识点,对核心主干知识讲清、讲透,该提升的内容一定进行提升,因为光靠二轮和三轮复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时间太短,也太过仓促。由于此前的一轮复习是和州上组织考的内容相挂钩,到2019年6月份复习过于仓促,所以在开学后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整体的、框架性的复习。

2、2019年9月中旬---2020年1月底,进行二轮复习,构建起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通史复习(外加专题史),是从横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主要抓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完成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通过接触综合学科命题,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2020年3--5月,进行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强化训练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

(1)强化练习主要是选用全国各地的历年高考题,强化学生对每一类题的做题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考的难度。

(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人类的命运,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核心的价值。历年高考都不回避热点问题,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一些重要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的特点,所以要加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链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