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五篇)

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8:21:13
2023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23-01-11 08:21:13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教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一把。学生准备:一枚一角硬币

教学过程:

一、故设障碍,导入新课

1、填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6()老师高1()60()橡皮长5()一角硬币厚2()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

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建立表象

1、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0和刻1和刻3和刻

得出:1厘米=10毫米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诉学生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强化练习,观念清晰

1、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

3、辩一辩

4、改一改

小雯日记

2018年3月22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2 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厘米.我来到学校, 从书包里拿出10毫米长的钢笔和5分米厚的作业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设计说明:课始通过填合适的单位,既复习了旧知,又通过让学生填一角硬币厚2(),引出知识盲区,然后又通过测量书的长,让学生感受到引进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分步进行,降低了学习难度。感受毫米循序渐进,先感受1毫米,再测量7毫米(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建立1厘米=10毫米的观念,学习过程具有归纳性、猜想性。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二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济南市玉函小学

寇文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小方片

一、复习

师: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做单位?

生:测量门的高度时用米作单位(大树的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师: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少?

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生:测量铅笔的长时用米做单位(橡皮的长,铅笔盒,书本)

看来前面的知识大家学的非常扎实。

二、导入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写作业用的小演草,你们手中也有这样的小演草,请你先观察,再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估一估小演草的宽度。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估测小演草的宽度大约是10厘米。师:你估测的依据是什么?

生:1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小演草宽度大约有10个这么长。

师:老师也进行了估量,我感觉小演草的宽度比15厘米的尺子短一点,它大约有14厘米宽。

师: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可以用尺子测量 生测量、汇报

谁想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生:比12厘米长

生:不到13厘米

生:12厘米半

师:在这次测量中,我们发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不够用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三、学习新知 1.认识、感知

师:1毫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看屏幕,老师这有放大的尺子,请大家观察尺子上除了刻度,0、1之间有什么?

生:较短的刻度线

生:还有小格

刻度线之间是什么 师:(ppt)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样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师指后面任意两个小格,问,这个小格的长度呢?

总结,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相等的,它们的长度都是一毫米。感知:

师:一毫米的长度到底有多长呢,我们要借助教具中的小方片来感受一下。师:请同学们将小方片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

同学们感爱一下1毫米的厚度

再用左手小心翼翼地把卡抽出,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毫米。

师:同学们再拿起,再观察一下小方片的厚度,思考一下,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老师也搜集了资料,看屏幕,手机卡 2.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这个放大的尺子上,你能找到1厘米吗? 生:能,从刻度1到刻度1,就是1厘米。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从刻度1到度1,这1厘米中有多少个小格,ppt展示

你们还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 生:刻度2—3

用笔尖指着尺子

师:那我们数一数,刻度2到3这1厘米中有多少个小格 生:10个

师:从大家数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

同学们思考一下厘米与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厘米=10毫米

齐读,找生反过来

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拓展:2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四、巩固练习:

师:我们认识的毫米,那就要用毫米来解决问题。请拿出练习纸,做第一题。(三个题)先观察再填写

找生上台汇报,说第一题怎样填的(三个题讲完)师:填错的修改

师:第一题,同学们填地又快又好,下面我们来做第二题

(要求学生做提前先读题目要求)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那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的测量能力,看第三题,我们来测量下这个三角形各边的长度。

师:在课的开始,我们测量了小演草的宽度,我们再测一次,看看它的宽度到底是12厘米几毫米?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已知认识了毫米,请你回忆下,我们通过哪些学习活动认识了毫米。

①在直尺上指一指

②用手比一比 ③在生活中找一找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用以上方法探究其他的长度单位。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指一指 1厘米=10毫米 比一比 找一找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操作法

【学法】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看清楚了,变、变、变!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1)出示木棒一根,来估一估它有多长?(生:一米长)

师:来现在让金箍棒变短。(变成后让学生猜有多长? 20厘米)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生:不到1厘米。

2、动手测量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你们测量的结果是……(生:7小格,不到1厘米……..)

3、导入新课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

生:1个小格。(学生台前指指看)

师:从哪到哪?看清楚了吗?

生: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吧。

师: 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

师:同学们,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太小了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你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

生:动手画(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板书“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应用

考考你:从0刻度---2刻度长度是多少?

从0----3呢,从

1-----3呢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

5、感受毫米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

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的长度

b.举例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2、先估一估盒子的长、宽、高,再量一量。

3、测量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毫米的认识 微课教学设计 郭红星

篇三: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

1、做一做以及第24页练习五1、5。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

(学生估,教师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四

毫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王翠梅

教学设计:教科书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

体念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教学准备:

1分硬币、各种卡、绿豆、大米等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境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你能用身体中的尺表示吗?

3、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 师:【课件

1、出示课本书图】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估一估我们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 生:自由发言

师:谁来说说你估计的是多少? 生:。。。

师: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生:用尺子量。

2、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在小组内进行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厘米?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卡纸上。生:测量并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哪一组测量的结果。

生:数学书的厚度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小格等等。师:数学书的厚度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呢? 生:不能

师:归纳,当我们在测量数学书的厚度不是整厘米时,要想量的更精确些,我们通常用毫米作单位【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1)直尺直观演示

师: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你认为1毫米有多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究竟有多长吗?【课件】 生:同桌两人互相指出尺子上1毫米有多长。(尺子中的1小格也就是1厘米中)师:那也就是说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3小格呢?,5小格呢?1毫米到底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下,看看有什么感受。【课件显示】(2)动手实践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拿出尺子,用手捏住,然后捏尺子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卡尺子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生:学生体念

(3)生活中的1毫米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的硬币、直尺、公交卡的厚度等。)

师:那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很短的或很薄的)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课件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1)数一数 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课件显示】

师:那也就是说(1厘米正好=10毫米【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一遍)师:那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生:2厘米=20毫米,3厘米=30毫米 师:那1厘米6毫米=()毫米呢? 生:16毫米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出长16毫米吗?(2)量一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你能用毫米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能)请同学们打开书的22页拿出尺子量一量的第1、2题的线段各有多长。

四、课堂练习

师: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你能用这些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能)那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5)一枝粉笔长75()(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3)教室的长约8()

(7)一把钥匙的长45()(4)玲玲的身高为125()

(8)练习本的厚约3()

2、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床长2 厘米

()牙刷长约13毫米

()

小树高3 米

()

老师的讲桌高9米

()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

4、量一量完成练习五的第2题

5、拓展《小马虎的日记》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早上,我们坐在长约8毫米的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老师来了后发给每个人1枚厚度约是1厘米的1分硬币.我估计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的粉笔的长度约为7米5毫米,我手里刚开始用的铅笔长度约为15毫米,我估计铅笔盒的高度大约为20厘米.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橡皮的长度,约为8毫米.五、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六、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米

厘米 毫米

1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五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一角硬币、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板书:1米62厘米,或162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师:刚才小朋友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师:小朋友,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师:小朋友,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你有什么发现吗?(观察、交流后得出: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10个小格,即 1厘米=10毫米。)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板书:1厘米=10毫米)

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量完后学生明确1角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角硬币,再用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4、再次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然后逐一汇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5、先估一估你的橡皮的长度,再量一量。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画线段:(1)2 cm 5 m m。

2、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厘米()牙刷长约13毫米()钢笔长约140毫米()铁钉的长度约40mm()小明的身高130cm()橡皮的长约30厘米()

四、课堂巩固深化

1、小组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五、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师总结。

六、课后作业设计

1、练习一第1-3小题。

2、寻找生活中一般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并进行测量。

操作中感知,探究中感悟

毫米的认识

教学片段描述: 片段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估一估,刘老师的身高是多少?(板书:1米62厘米,或162厘米)。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厘米长。)

师:刚才小朋友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

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

师:小朋友,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小朋友,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从而引发不同的意见,在矛盾的冲突中,激起对新知的渴求。因为学生的铅笔实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当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发现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 片段2: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你有什么发现吗?(观察、交流后得出: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10个小格,即 1厘米=10毫米。)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

(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量完后学生明确1角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角硬币,再用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4)再次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然后逐一汇报。(实物投影演示,并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学生a:我的铅笔长是13厘米8毫米。学生b:我的铅笔长是9厘米2毫米。学生c:我的铅笔是85mm „„

(5)先估一估你的橡皮的长度,再量一量。

[反思: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1角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

片段3: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先估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高?再动手测量一下。

2、画线段:(1)2 cm 5 m m

3、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床长2 厘米();牙刷长约13毫米。()

小树高3 分米();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小明的身高130cm();橡皮的长约30厘米。()[反思: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有“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反思:

“毫米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并且体会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程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橡皮的长度,还有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是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一些素材,让学生感知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一系列的操作又都为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打下了基础。

2、注重在操作中感知,在探究中感悟。

学生亲历过程,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的过程,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根据对这一数学本质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注重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厚度、课桌高度,一角钱硬币的厚度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经历了又过程的学习。

3、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课标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因此,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提高能力。在教学“毫米”过程中,我注重加强将1毫米、1厘米、1米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如: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小朋友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厘米长,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为学生有根据的估测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请学生估一估老师的身高,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估测。接着,在让学生测量橡皮和课桌前都请他们先估一估,并交流估计的方法,再进行比较精确的测量,这样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估测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估测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