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就业前景(四篇)

最新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就业前景(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9:32:59
最新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就业前景(四篇)
时间:2023-01-10 19:32:59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就业前景篇一

医保证号

主要病史及治疗经过

诊断部门

意见

县医保专委会意见

性别

人员类别

单位名称

医师签字: 年

医师签字: 年

(章)

****年**月**日

县医保中心审批意见

审核签字: 年 月 日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注:⒈此表由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疾病诊断机构相应专科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填写。⒉“主要病史及治疗经过”应简要记录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和治疗

经过。

⒊“诊断部门意见”一栏要明确疾病的名称、分期、分型及并发症诊断书。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就业前景篇二

认知水产动物 教学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胡佩军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河北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第一部分——《水产动物》。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动物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下一章内容-物种的多样性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

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

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学习鱼类的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水产动物及其生存状况等。第二课时做探究实验,探究鱼在水中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下面主要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实物观察及多媒体演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但却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观察、实验等充满好奇。因此,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2)提供探究、尝试、合作的机会(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4)提供成功的机会

四、课前准备:

透明鱼缸、活鲫鱼、放大镜以及电脑课件:(1)鲫鱼的身体分部(2)鳃的结构(3)鲫鱼呼吸的生理过程

五、具体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水产动物呢?大多数学生可能回答“生活在水中的就是水产动物”,这时老师通过强调其经济价值明确水产动物不同于水生动物,它是专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动物,通过这种启发和对比非常的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接着让同学举出几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的实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在水产动物中,鱼类是个大家族”,从而引出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淡水鱼类——鲫鱼。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明确概念,通过举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鲫鱼:1.观察外部形态 2.观察鳃的结构以及鲫鱼的呼吸(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首先设置思考问题(课件展示):鲫鱼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对鲫鱼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学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所以难度不大。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第一步分组观察、合作探究;第二步学生小结、教师补充;第三部步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步: 事先准备好活鲫鱼(放于透明的鱼缸),请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观察时,提示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侧重观察体形、体色、体表、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再进而用手抓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同时学生可以参看课本中图)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到各组巡视并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意识。第二步: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结。接着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如关于鲫鱼的感觉器官,学生可能答出眼等的特点,但对其特点、作用一般不太了解。这时教师指出鱼没有眼睑,高度近视,耳只有内耳听觉范围很小,鼻孔的主要作用是嗅觉作用,可通过嗅觉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设疑:鱼类大多生活在比较复杂的水环境中,它们是如何绕开那些险滩和暗礁的呢?这时会有一部分同学推测是侧线,但对侧线又不太了解,就要及时组织同学观察侧线的位置,并用放大镜看清侧线鳞上的小孔,然后进一步讲解正是这些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行形成了侧线,它的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温、水流和测定水的方位,它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感觉器官。接着教师演示鲫鱼的外形图,重点显示鳃盖后缘和肛门两处分界线的位置,使学生能正确区分鲫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有助于学习理解鲫鱼身体分部较少,躯干部和尾部肌肉发达并生有各种鳍,比较利于它在水中游泳。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师的补充讲解弥补了自主探究活动所获得知识不够全面这一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三步: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体形:背部青黑色,腹面灰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为保护色 体色:梭形,减少水中的阻力,适于游泳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鳞片上有粘液,游泳时减少阻力 鳍:是鲫鱼的运动器官

侧线:感知水温、水流,测定水的方位

身体分部: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之前为头部,肛门以后为尾部,中间部分为躯干部。设计意图:总结出的这些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系统、直观的再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刚刚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除了形态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的还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从而导入下一个学习内容。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3、课件展示思考问题:①观察鲫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相互配合动作的?有什么意义?②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③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这三个问题是这部分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4、为了突破这些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推测、课件展示、分析总结。

5、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仔细观察鱼在“吞水”的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缓慢游动时,可以在靠近鱼的口前方滴几滴红墨水(不许多),然后仔细观察水是从哪里流出来,学生很快会发现口和鳃盖的交替开闭情况以及水的流入和流出方向,从而推测鱼不停地吞水,可能就是在不断地呼吸。

6、及时引到第二个问题: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许多学生都能凭生活常识说出是鳃。但是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适于气体交换呢?大家都不太清楚,教师展示课件:鳃的结构。通过鳃的结构图就很容易讲清鳃有鳃弓、鳃耙和并列的两个鳃片组成,而鳃片又是由许多鳃丝组成的,鳃丝之所以是鲜红色,是因为它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也正是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第三个问题: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辞典的前提下,播放鲫鱼的鳃呼吸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如下内容:

8、氧气

9、含氧较多的水 口 鳃丝中毛细血管

10、二氧化碳

11、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水 鳃孔

12、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静、动态课件的演示,使得复杂问题具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设计意图:这样既能反映出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通过比较,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3、教学方法:采取鲫鱼和其他水产动物对虾、河蟹等对比,引导内学生自己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14、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给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15、(五)关注水产资源的生存环境

16、教学方法:通过布置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一些由于水污染造成水产资源受到破坏的事例,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实际用)等,深入理解水产资源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水产资源的保护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7、(六)、反馈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内容,学生当堂答题,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重点习题,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做到查缺补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讲授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时,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一次次解难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在讲授鳃的结构及呼吸过程时,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就业前景篇三

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发病的原因:a,病原的侵害;b,非正常的环境因素,c营养不良d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e机械损伤

3.水产病害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

2)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 及水色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安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生态环境

6)操作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

8)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防止病原传播 9)订立和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10)药物预防 11)人工免疫 12)德育抗病力强的苗种

4.病毒的增殖复制步骤:吸附、穿入和脱壳;增殖;装配与释放 5.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6.病毒的致病机制: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和非溶细胞感染 病毒感染类型: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7.细菌的生长繁殖:基本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适宜的温度、必要的气体环境 8.细菌的感染途径:接触感染、创作感染、消化道感染

9.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显性感染 10.四类型: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毒毒血症 11.什么是真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真菌的致病性: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性中毒

12.寄生:有的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之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方式 13.寄生生活的起源:由共生方式到寄生,由自由生活经过专性寄生到真正寄生。14.寄主种类:终末寄主,中间寄主,保虫寄主。15.寄生虫的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染、被动经皮感染)

16.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水分化学因子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人为因子的影响,密度因子的影响,散布因子的影响

17.免疫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18.免疫细胞的种类: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其他免疫细胞。这5种的功能了解

19.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的物质

20.构成抗原的条件:异物性、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物理性状 21.抗原决定簇(ad):是存在于抗原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也称表位 22.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3.抗体ab:是指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刺激后,由分化成熟的浆细胞 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24.免疫球蛋白 的生物学活性: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休、调理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

25.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都是细胞防御和体液免疫 26.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是如何?

27.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28.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何?

29.包括以促进动物生长、系列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促进畜牧业、水产业及生产的一类物质,研究药物全部知识的科学称为药物学

30.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31.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

吸收:指用药部位运转到血液的过程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

代谢:多数药物在体内会经过氧化,还原、分解或结合等不同方式进行转化,使药理作用减弱或消失

排泄:排泄是药物的最终消失方式

32.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 33.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引起的坏死 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变性 :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34.代偿种类: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 35.创伤愈合的一期、二期特点:

一期:创缘整齐,组织缺损少,没有感染伤口。伤口炎症反应轻,血凝块少,愈合时间短,形成疤痕小

二期:创伤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口多开,坏死组织多,出血较严重,伴有感染和明显炎症。愈合时间长,疤痕较大

36.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操作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37.炎症原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子、异常免疫反应、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脓毒败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菌血症

38.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易感细胞 发生异常的反应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39.第 112页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0.鳜鱼虹彩病毒:病原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41.对虾白斑症病毒:病原:白斑症病毒

42.打印病:又名腐皮病,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症状:鱼种和成鱼患病的部位通常在肛门附近的两侧,或尾鳍基部,极少数在身体前部,亲鱼患病没有固定部位,全身各自都可出现病灶。初期下层肌肉出现红斑,后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的直径逐渐扩大和浓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43.草鱼出血病,病毒为呼肠孤病毒。

有以下三种情况: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

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到9月底,水温20-33度,最适水温为27-30度,流行地区广。

诊断方法: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1)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浓度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或10ppm漂白粉精消毒……

2)使用含氯消毒剂 3)加强馒头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回流清水,泼洒生石灰

4)人工免疫预防:用草鱼出血病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本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浸泡法和注射法)43.车轮虫病特点

症状:主要寄生在大大鲵幼体的皮肤和鳃上,以吸取其皮肤和鳃的组织细胞为营养,从而扣件皮肤和鳃组织。幼体鳃丝肿胀充血,黏液分泌过多时,影响呼吸和生长。大量感染时身体消瘦,生长减慢,流动迟缓,摄食不良,体表充血,重症者可造成死亡

预防:用浓度3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8小时后换注新水 治疗方法:用浓度30毫克/升的冰醋酸全池泼洒

用浓度0.7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用100平方米的楝树新鲜枝叶5千克,煎煮后全池泼洒

44.九江头槽绦虫的生活史: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5个阶段。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就业前景篇四

现代生物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养殖06-4班安海燕0601101401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推动了养殖业的迅速发,增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疾病滋生,有严重困扰着养殖业的步伐。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来缓解疾病给养殖业带来的危害与损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题。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新的挈机。国内外诸多学者将这一新兴科技用于病害防治,取得了不少成果,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相应的病原研究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近20年来,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细菌性病害的发展迅速,主要有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由于上述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用性好等特点,在国内外已成为多种水产动物病毒、细菌等病害的常规诊断方法。对鲑鳟鱼、对虾等的主要病毒和细菌病原的相应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病原检测技术多数都开发成了商品化的试剂盒。

近年来,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向,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体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对解决水产业的技术难题、开创新的领域、改造产业的传统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发与水产业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着力于开发新的优良养殖种类、培育高产抗逆的良种以及探寻检测和防治病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产养殖品种的疾病诊断领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病原体检测上的应用,我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虾类、贝类、鱼类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十分严重,如何对水产动物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报与诊断,是摆在养殖业面前的第一道门坎。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快速、高效、灵敏的技术手段。

同时,免疫学快速诊断技术是一项特异、敏感和简便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尤其在生物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包括血清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抗体和免疫酶标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上的应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位准确和应用广泛等优点。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免疫学对免疫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技术与免疫学相结合方法等 1

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细胞传代所产生的高纯度、高特异性的抗体。它与常规血清抗体相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与针对性,且制备简单,因而在病原检测中得以广泛应用。80年代后期,已成功研制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出血病毒等单克隆抗体,并用于鱼类多种疾病的诊断。近年来。有学者已成功制备了抗鳗弧菌的单抗和抗嗜水气单胞菌的单抗。我国在单克隆抗体技术中,将其应用于检测草鱼出血病毒和对虾白斑病毒,均获得了较为

酶联免疫吸附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载体表面,通过酶与底物显色来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技术。该技术具有反应迅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目前,elisa在鱼类病原体检测上的应用较广,国内诸多学者将此技术用于疾病检测上,如李焕荣等(1997)应用dot-elisa快速检测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胞外蛋白酶ahecpase54;黄?(1995)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到了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陈怀青等(1993)应用dot-elisa检测到了鱼类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国外对此项技术的研究较国内早,广泛用于对疖疮病、红嘴病、细菌性肾脏病以及爱德华菌病等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此外,noel等将elisa用于菲律宾哈上,成功检测出了弧菌pi满意的效果。

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是指利用特定标记的dna或rna探针与病原生物中的与探针互补的靶核苷酸序列进行杂交,以此来确定宿主是否携带病毒的一类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方法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特点,在病原检测中倍受青睐。futo,hiney(1992)将此技术应用诊断细菌性鱼病,comps等(1996)采用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检测fev病毒在鱼类中的表达,bruce等(1994)利用dna探针检测对虾杆状病毒。日本学者也采用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进行菌落杂交,用于鳗弧菌的鉴定。我国学者对导致我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已成功研制出核酸探针试剂盒,用于虾病的诊断。该法简便快捷,操作性强,已获国家专利。

聚合酶链反应

酶链反应(pcr)技术是指在引物的指导下,体外酶促反应,迅速扩增dn**段的一种方法。该法反应十分迅速,几小时内便可扩增到108-10倍,因而pcr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目前pcr在水产动物病原的操作中,已成功应用于毛蛤甲肝病毒,对虾桃拉病毒、的检测白斑病毒等,并研制出了诊断白斑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可用于幼虾、成虾以及亲虾的带毒检测,同时还可对养殖环境中的宿主、底质、饵料等进行检测。另外有学者也报道了应用pcr技术检测贝类肠道病毒以及周围水体内的病菌等。

pcr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pcr不仅自身可以用来检测病原体,也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点。例如sukhum-sirichart等(2002)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地高辛标记的dutp,采用将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结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pcr-elisa)从虾中检测出了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通过比较实验,说明其灵敏度是southern杂交(southern hybridization)的10倍,是常规pcr的20倍。该法避免了pcr中使用溴化乙锭的缺点,但是它也有实验成本较高的缺点。schwab等采用一种从嗜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提取出的耐热性的同时具有反转录酶和聚合酶活性的酶rtth,与rt-pcr结合建立了deia(dnaenzyme immunoassay)法检测出了诺沃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nlvs),由于该法的结果是用数字表示的,这样也避免了电泳和southern杂交时人的主观判断。del ophilum.。heath等等利用竞争pcr扩增鱼类的一种病原体piscirick-ettsia salmonis的核糖体rna基因间(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部分序列,并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到了结果。

16s rrna技术

16s rrna是核糖体rna的一种,具有分子量适中、所含的遗传信息丰富等特点。在结构上分为保守区(conserved domain)和可变区(variable domain)。保守区能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可变区能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被认为是最适细菌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的指标。目前16s rrna序列分析已广泛用

于水产动物病原菌的鉴定。ragnhild等(1995)通过对分离于大西洋鲑鱼、虹鳟鱼、大菱鲆和鳕鱼中的致病弧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对鱼类致病弧菌进行分类。carlos等(1999)通过对26株不同来源的鱼病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确定了鱼出血性败血病血症病原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类地位,并建立了基于16s rrna基因的巢式pcr病原检测方法。cerda等(2001)icus 病毒进行检测。邹玉霞等(2004)通过对大菱鲆出血症病原菌的16s rrna 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了该病原菌为鳗弧菌。耿毅等(2006)从发生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斑点叉尾鱼回肝脏、肾脏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细胞培养

当前,动物细胞培养也作为一类技术用于水产动物病原体的检测。如lu等(1995)应用对虾淋巴器官原代培养细胞检测对虾黄头杆状病毒(ybv)。此外,水产动物细胞培养也可用于筛选抗菌药物、培育新型品种以及生产各类疫苗和免疫制剂等。

限制性酶酶切检测

限制性酶可识别dna上较短的序列,在识别位点上切开dna,单个核苷酸变化即可导致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增加或缺失。因此,酶切后产生的片段数目发生了改变,即所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根据酶切后的dna片段在凝胶电泳上进行分离,染色后即可观察各个不同大小的片段,进行遗传变异的分析。这种诊断对于病原微生物是相当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如katja einer-jensen等通过rflp技术分析鱼体棒状病毒血红素败血病病毒的基因型。

荧光抗体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反应,把荧光素作为抗原标记物,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呈现荧光的特异性抗原复合物及其存在部位,在水产动物病原体的检测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鄢庆枇等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牙鲆体内的弧菌。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产动物疾病研究广泛地与其它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尤其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为水产动物疾病快速诊断技术的研发带来了

福音。快速准确的病原体检测手段,高效免疫疫苗的制备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病害所带来的严重损失。然而目前许多快速诊断技术都处实验室研究阶段,将这些快诊技术应用于生产,还有待于条件方法的优化以及仪器设备成本的降低。随着研究的深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技术的研发也渐有突破。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已经成功开发出利用dna晶片快速诊断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新技术,利用dna晶片的诊断法与过去只能检出特定病原菌的pcr法或培养法相比,不但在检察时间或步骤上缩短许多,在成本上也比较便宜。利用该技术,以往被归为不明原因的细菌性疾病也能在一次的诊断中检测出来。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快速诊断技术确实是一种敏感性强、精确度高的有效检测手段。

国际上正在着手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和规范,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高新生物技术,如核酸探针、pcr、荧光抗体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技术等在疾病诊断和病原生物检测中将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的商品化程度将大大提高。对病原生物核酸序列的掌握为核酸探针和pcr引物的人工合成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借助上述手段,检测技术将能精细到对病原分类分型鉴定和致病因子的测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