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5篇)

最新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4:42:02
最新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5篇)
时间:2023-01-10 14:42:02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篇一

草婴

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 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董乐山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傅雷

(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季羡林

(1911.8.6-)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桦

1927年生于昆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丹麦“伦斯特德隆奖”。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合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四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新世纪出版社,2000)。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新世纪出版社,1998)。

吕同六

193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回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会会长等职。在40多年 的翻译生涯中,吕先生一直致力于将意大利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入我国,他主持的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经典名著”丛书等体 系较大,眼光独到,收录完整,在文学爱好者中很有口碑。近年来,他任主编、由译林出版社出 版的《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因为在中意文化交流方面贡献突出,吕同六获得过多种相关荣誉,如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1996)、意大利 总统授予共和国骑士勋章(1990)等等,2002年6月3日,他荣获意大利国家最高荣誉——由意大 利总统颁发的爵士勋章。他出版过的主要著作有:《地中海的灵魂》(1993)、《多元化多声部 》(1993)、《寂寞是一座桥》(2002)等。

罗念生

(1904.7.12—1990.4.10)学名罗懋德。生于四川威远。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1927年在北京主编《朝报》文艺副刊时,在清华校刊上发表散文《芙蓉城》,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1929年至1933年先后进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

1931年在纽约与罗皑岚、柳无忌等合办《文艺杂志》。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艺术。193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外语系教授。1935年与梁宗岱合编天律《大公报》诗刊。

1936年在成都与朱光潜、何其芳、卞之琳等创办文艺半月刊《工作》。1952年调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古希腊文学。1964年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书目:

《龙涎》(诗集)1936,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芙蓉城》(散文集)1943,西南图书供应社

《希腊漫话》(散文集)1943,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分社

《论古希腊戏剧》(论文)1985,戏剧

《二罗一柳忆朱湘》(回忆录)与罗皑岚、柳无忌合著,1985,三联

翻译书目:

《儿子的抗议》(中篇小说)英国哈代著,与卢大野合译,1929,远东图书公司

《醇酒·妇人·诗歌》1930,光华 《傀儡师保尔》希腊施笃谟著,与陈林等合译,1931,光华

《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36,商务

《俄狄浦斯王》(悲剧)希腊索福克勒斯著,1936,商务

《特罗亚妇女》(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44,商务

《阿里斯托芬喜剧集》1954,人文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1957,人文

《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

《索福克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

《蛙》(剧本)希腊阿里斯托芬著,1961,人文

《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1962,人文

《诗学诗艺》(理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与杨周翰合译,1962,人文

《诗学》(理论)希腊亚里斯多德著,1962,人文

《意大利简史》英国赫德、韦利合著,与朱海观合译,1975,商务

《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1980,湖南人民

《琉善哲学文选》(政论)古罗马琉善著,1980,商务

《伊索寓言》1981,商务

《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1983,湖南人民

《希腊罗马散文选》1985,湖南人民

《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1988,北京 《伊索寓言选》1988,人文 王道乾

(1921—1993),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绍兴人。1945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获学士学位。1947年赴法国公费留学,在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攻读法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1950年在华东文化部工作。1954年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文艺月报》编委等职。曾经当选为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代表。1961—1966年在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派往出版干校参加《世界史》翻译工作。1979—1993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外国文学报道》杂志主编,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1991年获学术突出贡献国家特殊津贴。

王道乾先生还担任过以下职务:国家社科基金会外国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委;《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学研究会顾问;上海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辞海·文艺理论、现代文学部分》主要编写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部分条目撰写人。

以翻译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而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王道乾先生,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文坛神话:他在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从他的笔下诞生出的一系列杜拉斯作品,如:《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广场》、《埃米莉·l》、《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物质生活》等,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作家的创作,有相当一批如今驰骋文坛的作家从中获益良多。由此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个“《情人》现象”,也就是一个作家如何在另一种语境中最充分、贴切地演绎和表达?这是文坛颇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现象。不过在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勉为其难”的翻译家,正是某种时代的局限造就了我们的翻译家。如果文学翻译界颁发“诺贝尔奖”的话,那么王道乾先生将是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王道乾著译作品年表

1951年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法)让·弗莱维勒编选,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2年 《亨利·巴比塞》(法)让·弗莱维勒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5年 《左拉》(法)让·弗莱维勒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米晒耳·隆代》(法)安德烈·腓力普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7年 《烟斗》(短篇小说集)(法)安德烈·斯梯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法)戈日朗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 《红与黑》(选译)(法)司汤达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作品选》

1964年 《关于文学的发展》(法)马拉美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方文论选》下卷

《拉辛与莎士比亚》(选译)(法)司汤达 著,(同上)

1972年 《巴黎圣母院》(法国电影)(法)让·德拉努瓦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

1979年 《拉辛与莎士比亚》(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愿快乐常在》、《鲁滨逊·克罗索的结局》(短篇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 《琴声如诉》(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1981年 《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

1984年 《广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中国社科出版社《世界文学》

1985年 《情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 《克洛德·西蒙》(随笔)(法)阿兰·罗布-格里耶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1988年 《彩画集》(散文诗)(法)兰波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关于<彩画集>》(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同上)

1989年 《埃米莉·l》(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文汇出版社

《婚礼弥撒——关于(埃米莉·l)》(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0年 《杜拉斯访谈录》(随笔 22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尔戈古堡》(小说,遗稿未发表)(法)于连·格拉克 著

1991年 《地狱一季》(散文诗集)(法)兰波 著 花城出版社

《通灵者书信二封》(法)兰波 著(同上)《智者的幸福》等诗四首(法)莱昂-加·格罗 著,《世界文学》 《诗三章》(法)于·拉布吕斯,(同上)《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遗稿未发表)(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1992年 《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 《驳圣伯夫》(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年 《ecce homo》等诗六首(法)亨利·米肖 著,《世界文学》杂志 《睡眠及其他》(随笔四篇)(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当代外国文学》杂志 1994年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礼拜五》(散文)(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外国文艺》1995年 《爱的沙漠》、《福音散文》(散文诗)(法)兰波 著,(同上)《亨利·贝尔》(法)梅里美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 《(意大利绘画史)导言》(法)司汤达 著,(同上)《(吕西安·勒万)序言》(法)司汤达 著,(同上)《(吕西安·勒万)原编者序》(法)亨利·马尔蒂诺 著,(同上)《向玛格丽特·杜拉斯致敬——关于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法)雅克·拉康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法国研究》 《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随笔,关于《琴声如诉》)(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1996年 《书及其他》(随笔十九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物质生活》(随笔集)(法)(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情人·乌发碧眼》(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关于(情人)》(法)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 《红与白》(小说,原名《吕西安·勒万》)(法)司汤达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社会地位》(小说)(法)司汤达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亨利·贝尔》(法)梅里美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旅人札记》(散文)(法)司汤达 著,花城出版社 未来的现象》(散文诗)(法)马拉美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森林的通道》(诗)(法)安德烈·于盖托 著,(同上)1999年 《书》(随笔一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重庆出版社 《书》、《巴黎》(随笔)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三联书店《书城》杂志 2000年 《一天上午的回忆》(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译》(法)兰波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篇二

小小翻译家

适用范围

1-6年级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把英语和汉语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游戏类型

输出型游戏

游戏准备

配套的英语句子卡片、汉语句子卡片两套

游戏教学实例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英语句子,直到学生基本熟练掌握。

(2)教师把英语句子卡片贴在黑板上,把汉语句子卡片放在讲桌上。

(3)将学生分成两组,从中各挑选出两名学生上台参加游戏。

(4)教师以 “ready? go!” 作为指令,宣布游戏开始,两组中的一名学生负责从黑板上摘英语句子,另一名学生负责从讲桌上找出相应的汉语翻译。最快完成且准确的小组获胜。

(5)教师授予获胜的两人“小小翻译家”称号。教师把卡片的顺序打乱,挑选学生上来继续参加游戏。

注意事项

(1)奖励一定要公平、公正。

(2)这个游戏还可以以教师说出英语句子,点学生起来说汉语翻译,或教师说出汉语翻译,点学生起来说出英语句子,或学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操作。当然,也可以请组织能力较强、发音清晰、准确的学生上台来主持操练活动。

(3)为表示教师对“小小翻译家”的重视,教师可以用卡片把“小小翻译家”打印出来,然后签上教师自己的名字,或专门刻一个“小小翻译家”的章,以对学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finish my sentence

适用范围

1-6年级

游戏目的通过简单的输入和简单的变通,来完成新授和复习的任务

游戏类型

输入型游戏

游戏准备

在进行板书时将句子中的重点地方标出来

游戏教学实例

这是一个单词和句子并重的游戏。下面以 “what is your name?” 的操练为例做一说明。

(1)教师引入游戏,设置简单的情景,询问学生的名字,并通过一定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明白教师所说句子的意思。

t: what is your name?

s1: zhou lan.t: yes, very good!

(2)教师依次问几个学生,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3)为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子,教师首先要把突破句子的重点放在单词name上。

t:(教师突然摸摸脑袋,作疑惑状)老师在说话的时候,不小心掉了小尾巴,看看哪个同学能帮老师把小尾巴找回来?(教师的话要有鼓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

t: what is your…?(教师在这里停顿就是为了让学生说出name这个单词,对于能够说出来的学生,教师要积极给予表扬。)

(4)当学生能清晰、准确地说出name一词后,教师在每说一次 “what is your name?” 时就减少一个单词,以此让学生不断完成下去。

t: what is…?

s: your name.t: what…?

s: is your name.…

而what一词可以通过教师张嘴不发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样,这个句子就完成了它的输入。本游戏的趣味性调节点就在于教师要越说越快,有时甚至要打乱顺序不从第一个单词说起,以此让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教师运转。注意事项

(1)奖励要敏感,及时表扬那些能说出来的学生,尽量避免出现教师说半天,而学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情况。

(2)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除了操练速度要快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抢答,使学生处于活跃的状态。

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篇三

不懂外文的著名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1924年)是我国近代一位享有盛名的翻译家,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挪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270多册,计1200万字,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草婴

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

(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季羡林

(1911.8.6-)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桦

1927年生于昆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丹麦“伦斯特德隆奖”。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合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四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新世纪出版社,2000)。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新世纪出版社,1998)。

吕同六

193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回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会会长等职。在40多年 的翻译生涯中,吕先生一直致力于将意大利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入我国,他主持的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经典名著”丛书等体 系较大,眼光独到,收录完整,在文学爱好者中很有口碑。近年来,他任主编、由译林出版社出 版的《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因为在中意文化交流方面贡献突出,吕同六获得过多种相关荣誉,如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1996)、意大利 总统授予共和国骑士勋章(1990)等等,2002年6月3日,他荣获意大利国家最高荣誉——由意大 利总统颁发的爵士勋章。他出版过的主要著作有:《地中海的灵魂》(1993)、《多元化多声部 》(1993)、《寂寞是一座桥》(2002)等。

罗念生

(1904.7.12—1990.4.10)学名罗懋德。生于四川威远。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1927年在北京主编《朝报》文艺副刊时,在清华校刊上发表散文《芙蓉城》,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1929年至1933年先后进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

1931年在纽约与罗皑岚、柳无忌等合办《文艺杂志》。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艺术。193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外语系教授。1935年与梁宗岱合编天律《大公报》诗刊。

1936年在成都与朱光潜、何其芳、卞之琳等创办文艺半月刊《工作》。1952年调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古希腊文学。1964年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书目:

《龙涎》(诗集)1936,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芙蓉城》(散文集)1943,西南图书供应社

《希腊漫话》(散文集)1943,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分社

《论古希腊戏剧》(论文)1985,戏剧

《二罗一柳忆朱湘》(回忆录)与罗皑岚、柳无忌合著,1985,三联

翻译书目:

《儿子的抗议》(中篇小说)英国哈代著,与卢大野合译,1929,远东图书公司

《醇酒·妇人·诗歌》1930,光华

《傀儡师保尔》希腊施笃谟著,与陈林等合译,1931,光华

《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36,商务

《俄狄浦斯王》(悲剧)希腊索福克勒斯著,1936,商务

《特罗亚妇女》(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44,商务

《阿里斯托芬喜剧集》1954,人文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1957,人文

《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

《索福克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

《蛙》(剧本)希腊阿里斯托芬著,1961,人文

《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1962,人文

《诗学诗艺》(理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与杨周翰合译,1962,人文

《诗学》(理论)希腊亚里斯多德著,1962,人文

《意大利简史》英国赫德、韦利合著,与朱海观合译,1975,商务

《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1980,湖南人民

《琉善哲学文选》(政论)古罗马琉善著,1980,商务

《伊索寓言》1981,商务

《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1983,湖南人民

《希腊罗马散文选》1985,湖南人民

《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1988,北京

《伊索寓言选》1988,人文

王道乾

(1921—1993),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绍兴人。1945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获学士学位。1947年赴法国公费留学,在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攻读法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1950年在华东文化部工作。1954年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文艺月报》编委等职。曾经当选为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代表。1961—1966年在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派往出版干校参加《世界史》翻译工作。1979—1993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外国文学报道》杂志主编,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1991年获学术突出贡献国家特殊津贴。

王道乾先生还担任过以下职务:国家社科基金会外国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委;《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学研究会顾问;上海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辞海·文艺理论、现代文学部分》主要编写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部分条目撰写人。

以翻译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而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王道乾先生,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文坛神话:他在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从他的笔下诞生出的一系列杜拉斯作品,如:《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广场》、《埃米莉·l》、《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物质生活》等,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作家的创作,有相当一批如今驰骋文坛的作家从中获益良多。由此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个“《情人》现象”,也就是一个作家如何在另一种语境中最充分、贴切地演绎和表达?这是文坛颇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现象。不过在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勉为其难”的翻译家,正是某种时代的局限造就了我们的翻译家。如果文学翻译界颁发“诺贝尔奖”的话,那么王道乾先生将是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王道乾著译作品年表

1951年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法)让·弗莱维勒编选,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2年 《亨利·巴比塞》(法)让·弗莱维勒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5年 《左拉》(法)让·弗莱维勒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米晒耳·隆代》(法)安德烈·腓力普 著,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7年 《烟斗》(短篇小说集)(法)安德烈·斯梯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法)戈日朗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 《红与黑》(选译)(法)司汤达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作品选》

1964年 《关于文学的发展》(法)马拉美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方文论选》下卷

《拉辛与莎士比亚》(选译)(法)司汤达 著,(同上)

1972年 《巴黎圣母院》(法国电影)(法)让·德拉努瓦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

1979年 《拉辛与莎士比亚》(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愿快乐常在》、《鲁滨逊·克罗索的结局》(短篇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 《琴声如诉》(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1981年 《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

1984年 《广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中国社科出版社《世界文学》

1985年 《情人》(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 《克洛德·西蒙》(随笔)(法)阿兰·罗布-格里耶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1988年 《彩画集》(散文诗)(法)兰波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关于<彩画集>》(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同上)

1989年 《埃米莉·l》(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文汇出版社

《婚礼弥撒——关于(埃米莉·l)》(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0年 《杜拉斯访谈录》(随笔 22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尔戈古堡》(小说,遗稿未发表)(法)于连·格拉克 著

1991年 《地狱一季》(散文诗集)(法)兰波 著 花城出版社

《通灵者书信二封》(法)兰波 著(同上)

《智者的幸福》等诗四首(法)莱昂-加·格罗 著,《世界文学》 《诗三章》(法)于·拉布吕斯,(同上)《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遗稿未发表)(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1992年 《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所《当代外国文学》 《驳圣伯夫》(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年 《ecce homo》等诗六首(法)亨利·米肖 著,《世界文学》杂志 《睡眠及其他》(随笔四篇)(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当代外国文学》杂志

1994年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礼拜五》(散文)(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外国文艺》1995年 《爱的沙漠》、《福音散文》(散文诗)(法)兰波 著,(同上)《亨利·贝尔》(法)梅里美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 《(意大利绘画史)导言》(法)司汤达 著,(同上)《(吕西安·勒万)序言》(法)司汤达 著,(同上)《(吕西安·勒万)原编者序》(法)亨利·马尔蒂诺 著,(同上)《向玛格丽特·杜拉斯致敬——关于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法)雅克·拉康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法国研究》 《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随笔,关于《琴声如诉》)(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1996年 《书及其他》(随笔十九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物质生活》(随笔集)(法)(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情人·乌发碧眼》(小说)(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关于(情人)》(法)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小说)(法)米歇尔·图尼埃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 《红与白》(小说,原名《吕西安·勒万》)(法)司汤达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社会地位》(小说)(法)司汤达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亨利·贝尔》(法)梅里美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旅人札记》(散文)(法)司汤达 著,花城出版社 未来的现象》(散文诗)(法)马拉美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森林的通道》(诗)(法)安德烈·于盖托 著,(同上)1999年 《书》(随笔一篇)(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重庆出版社 《书》、《巴黎》(随笔)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上海三联书店《书城》杂志 2000年 《一天上午的回忆》(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译》(法)兰波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吕叔湘-英语

夏志安-英语

杨绛-英语

刘士聪-英语

鲁迅-俄语 朱生豪-英语

张谷若-英语

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篇四

中国著名翻译家极其译作(转载)(2008-03-18 14:45:21)

转载▼

标签:

杂谈

注:这篇文章也是我转载的,之前未做说明,贪污了对原作者的谢意,我在此向原作者及读者表示道歉。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百余年来,一直向前发展,名家名译辈出。

但近几年来,大家可见,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象。一些译者越来越糊弄读者,而读者也越来越不相信译者,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这种情况,使得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我们应该庆幸,前辈们已经将大部分世界名作译出,可供我辈分享。

基于对经典译作的崇敬,也为了与大家交流翻译作品阅读的体验,本人整理了一份《翻译家及作品不完全名单》(见下)。既然是不完全,也就是说,此名单还可以继续补充,完善,希望好之者多多参与。

著名翻译家及其作品不完全名单:

英语

林纾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

严复 《天演论》

周瘦娟等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916年

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

朱生豪 莎士比亚作品

张友松 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

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

赵萝 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

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夫妻合译《尤利西斯》(译文版),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

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

《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

李文俊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

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

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汤永宽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杨德豫《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

江枫 《雪莱诗选》

冯亦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黄雨时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陈良廷《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

卞之琳《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

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屠岸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

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

林疑今 《永别了武器》

杨必 《名利场》

法语

苏曼殊 雨果《惨世界》即《悲惨世界》

赵少侯莫里哀《悭吝人》《伪君子》等,莫泊桑主要名篇,都德《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法朗士短篇小说集》

许渊冲《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埃及艳后》,《追忆似水年华》第三部等罗新璋 《红与黑》等

《红与黑》共有20多个译本

罗玉君(女),黎烈文,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郝运(据信80s末最好译本),闻家驷等

傅雷巴尔扎克作品《葛朗台》《高老头》等,《约翰克里斯托弗》,《贝多芬传》等方重 乔叟翻译大家

萧三 《国际歌》

李建吾 戏剧翻译莫里哀作品为主,《包法利夫人》

王道乾杜拉斯作品《情人》《琴声如诉》《广场》《物质生活》《杜拉斯访谈录》《洛瓦斯泰因的迷狂》,普鲁斯特《驳圣伯夫》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等

罗大冈 罗曼罗兰《母与子》,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鲍文慰 拉伯雷《巨人传》

李青崖首个白话翻译莫泊桑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三个火枪手》译者还有周克希(译名作《三剑客》),伍光建(译名作《侠隐记》)等莫泊桑《俊友》译者有:李青崖,何敬(译名作《漂亮的朋友》),王振孙(译名作《漂亮朋友》)

德语

张威廉 德国文学翻译名家,包括小说,童话,文论,诗歌等

钱春绮德国诗歌翻译名家,包括歌德诗歌,席勒诗歌,尼采诗歌,《尼伯龙根指环》,《恶之花》,黑塞诗歌等,《浮士德》流传最广

杨武能《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托马斯曼《魔山》,《里克尔抒情诗》

绿原 《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米沃什《拆散的笔记簿》等

《浮士德》的翻译者有:郭沫若,周学普,顾寿昌,梁宗岱,绿原,杨武能,董问樵,钱春绮等,十余个译本

傅唯慈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1984,动物庄园》,《基督最后的诱惑》(合译),卢森堡《狱中书简》

高中甫《莱辛寓言》,《茨威格小说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冯至 海涅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尔克作品

德语翻译家还有:叶廷芳,张玉书,韩世钟等

俄语

瞿秋白 高尔基《海燕》,其它俄国作家作品

冯春十卷本《普希金文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99年获得俄国政府普希金奖章。草婴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出版有《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上海文艺),肖洛霍夫全集等

顾蕴璞 《叶赛宁诗选》等

陆蠡 《罗亭》

飞白 俄国诗歌翻译,包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等

徐磊然法捷耶夫《毁灭》,普希金《上尉的女儿》,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多为人民文学出版

力冈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的顿河》

梅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行漫记》(后来有董乐山)

巴金 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屠格涅夫《父与子》《木木》

汝龙建国后契诃夫作品主要翻译者。其他包括《复活》《罪与罚》等

满涛果戈理《果戈理小说戏剧选》、别林斯基作品主要译者,契诃夫《樱桃园》韦从芜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作品(但多从英文直译)

余振 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作品

焦菊隐 契诃夫戏剧作品多种

戈宝权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是普希金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

孙用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黄裳 《猎人笔记》

朱雯 《苦难的历程》

金人 《静静的顿河》

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语等

但丁《神曲》翻译者:钱稻孙(片段),王维克(第一部完整汉译),朱维基(英文转译),田德望(最全面)等

吕同六:邓南遮:现当代意大利文学的主要翻译者

王央乐:西班牙语翻译家,主要有《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聂鲁达《诗歌总集》赵德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选》等拉美西班牙作品

李俍民 乔万尼奥尼《斯巴达克斯》

陈中梅 埃斯库罗斯悲剧,荷马史诗

罗念生古希腊戏剧多部,亚里士多德《诗学》,《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荷马史诗的译者包括:杨宪益,罗念生和王焕生,陈中梅,傅东华等

叶君健 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译者:叶君健,林桦

杨绛:《堂吉诃德》(直译)

杨译之前,《堂》皆为英法转译,杨后,《堂吉诃德》1990s出现更多译本,其中董燕生,孙家孟等为佳

杨周翰 贺拉斯《诗艺》

杨宪益 《奥德修纪》,维吉尔《牧歌》

日语

周作人《伊索寓言》,《枕草子》,《平家物语》,《希腊神话故事》等

丰子恺 《源氏物语》

叶渭渠:小林多喜二主要作品,川端康成《雪国》等主要作品,日本文学在中国主要推介者

唐月梅:川端《古都》,三岛由纪夫《春雪》等主要作品,林少华 村上春树作品

林林 日本俳句翻译 娄适夷 芥川龙之介小说,最早翻译井上靖小说 申非 继周作人后翻译《日本狂言选》,与周合作《平家物语》等印度文学季羡林 金克木其它纳训 《一千零一夜》其它译本还有:李唯中,王瑞琴,葛铁鹰、周烈等 韩少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小小翻译家手抄报 小小翻译家教案洪恩篇五

了解当代翻译家、从事译学研究的必读书

《巴别塔文丛》读后

林穗芳

翻译是学外语的年轻人向往的职业。进了翻译界就会发现,在从事这个沟通人类心灵的职业的同行之间难得有交流的机会。如果学的和用的是小语种,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笔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订阅一些有关翻译与外语的专业杂志,几十年来几乎看不到介绍小语种翻译心得体会的文章。近十几年来译坛快要成了英语独家的天下,这对开阔翻译工作者与读者的视野不利。花城出版社1994年出版飞白主编的10卷本、800万汉字的《世界诗库》,收入了古今100多个国家1€e?04位诗人的诗歌作品,涉及30多个语种,这是一个宏大的翻译家群体对繁荣新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重大贡献。各个语种作品所蕴涵的世界各族人民的绚丽多彩的文化精华,我们都得译介。各个语种的翻译都有其特殊性和不同要求。总结翻译经验,研究翻译理论,大小语种都得兼顾,不可偏废。

由南京大学教授、文学翻译理论家许钧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对外合作编辑部主任唐瑾编审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巴别塔文丛》,为我国现代通天塔的建造者、不同语种的翻译家们提供了难得的倾心交流的机会,也为了解当代翻译家、研究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和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巴别塔文丛》(以下简称《文丛》)共12卷,300多万字,是方平、屠岸、董乐山、叶渭渠、金圣华、李文俊、林一安、吕同

六、杨武能、刘靖之、施康强、郭宏安12位当代翻译家的文集,翻译语域包括英、法、德、意、西、日等大小语种。12位翻译家(内地10位、香港2位)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4位,30年代5位,40年代3位。有的在解放前就开始从事翻译,但他们的成长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与5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翻译家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有不少是他们的学生。最年长的一位出生于1921年,他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我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支壮大的文学翻译队伍中休戚相关的一员。”收入文集中的不是他们的译作,而是他们有关译品、译道、翻译工作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散论、随笔、札记等,以述怀抒见为主,使读者对翻译家们的了解不再限于译作的层面,而通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不懈求索”看到他们对翻译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广阔视野之后的高尚情怀和异彩纷呈的精神世界。

了解翻译家,仅看他们的译品是不够的,必须阅读他们的著述,特别是他们怎样写自己的翻译生涯、思考、情趣和追求,也就是离不开施康强先生的自选集书名所说的“自说自话”。这套文丛书名和单卷书名的设计匠心独运,各有特色,寓意深邃,耐人寻味。文丛以“巴别塔”命名表示这一套书是从事崇高事业的通天塔建造者翻译家的文集,有别于一般作家的文集。单卷书名则各有着眼点:屠岸先生用《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吕同六先生用《寂寞是一座桥》作书名以显示翻译家担负着沟通人类心声和在默默耕耘中架设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神圣使命,金圣华女士的文集《译道行》表示书中所展现的是“译家长年累月跋涉译途的实录和心迹”,董乐山先生的文集以《西行的足音》为书名意在再现作者“采撷西方文化精华的漫长里程”,方平先生的书名《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和刘靖之先生的书名《和谐的乐声》使读者联想到两位翻译家与诗、与音乐结有不解之缘,叶渭渠先生的书名《扶桑掇琐》显示作者的翻译与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文化。

编辑的生活特点是什么?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回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作者、同书稿打交道,为他人作嫁;目下还得增添一项活动内容:“跑市场”。作为曾经从事过多年翻译书出版工作的编辑,自然很想了解翻译家的生活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书上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读了这套文丛后深有感触地发现许多位资深翻译家的答案竟是不约而同的:寂寞。

四川大学教授、德语文学翻译家、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杨武能收入他的文集《圆梦初记》的一篇文章以《寂寞的丰碑怀念力冈》为题,追忆“先是寂寞地活着和奉献最终又寂寞地离去”“以九死不悔的毅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介绍俄罗斯文学献出了整个生命的大翻译家”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力冈先生,说他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和荣誉称号,也没有哪怕仅仅是在某个学会、协会担任过任何职务,作为教师和翻译家,他有的是辛勤的劳作、默默的奉献,他之能给后人留下《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猎人日记》等洋洋700多万言的精华译作,就正归功于他“耐得住寂寞”。杨先生谈到自己长期业余从事德语文学译介工作的体会时也说“自觉十分寂寞”。他孜孜以求的就是成为“一名学者加作家的合格翻译工作者”,他说:要想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付出数十年的心血和努力,不放过任何机会学习和积累必需的知识和本领,在这之后,还得有忍受盛夏酷暑的煎熬和寒夜孤灯的寂寞的耐力和毅力;这种耐力和毅力首先来自于对事业的爱,虽然它是那样的名小利微。他以杰出的前辈翻译家为榜样,严格保证选题和翻译质量,结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所选译 1的都是内容健康而又富有艺术价值的佳作,凝聚他从事德语文学翻译30年心血的结晶《德语文学精品》(自选集)可以作证。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翻译的歌德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1981年问世时深受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欢迎,10年总印数逾百万册,1991年收入这部精品自选集时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译文重新进行了修订。他强调翻译工作者应当自尊自爱,绝不能以不负责的行事玷污自己的神圣而高尚的事业,奉劝近些年翻译队伍中出现的少数文化垃圾的走私贩运者和伪劣商品的制造者应当迷途知返。

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意大利文学学会会长吕同六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田德望于91岁的高龄完成世界文学名著但丁《神曲》全书的研译(译文加注释共100万字)之时,为表达自己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的崇敬心情,写了《寂寞是一座桥》这篇文章,其中写道:“田先生是73岁时研译《神曲》的,历时凡十八载。他以重病后的衰弱身躯,手执放大镜片,忍受着清贫和寂寞,矻矻终日。我记得一位诗人写过,寂寞是一座桥。不妨说,先生十八载的寂寞,也是一座大桥,巍巍屹立,联结着中意两国的文化和人民的友情。”田先生的另一名学生、我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叶廷芳作了进一步的诠释:“这18年不是忙里偷闲的18年,而是全力以赴的18年;不是远离死神的18年,而是死神几度敲门的18年!……田德望先生拿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集聚了生命所有的强光,进行了生命的最后冲刺,终于把这重担挑到了胜利的终点!”《神曲》这部代表意大利民族精神、标志欧洲近代文学和新时代开端的百科全书式鸿篇巨制,结构和韵律严谨完美,翻译难度极大。据吕先生介绍,从钱稻孙1921年发表《神曲·地狱篇》前五歌起,先后有七种中译本问世,这些中译本要么是不完整的,要么是从别的文字转译,存在着诸多缺陷;这样,从原文忠实地、艺术地翻译《神曲》,并予以准确阐释的任务,便历史地落到了田德望教授的身上,“田译可以当之无愧说是迄今译文质量最具水准、最富于学术价值的译本”。笔者相信,这代表我国意大利文学翻译界的一致看法。为打造出这样的精品,实现自己的追求,田先生在1936年赴但丁故乡佛罗伦萨大学深造、钻研《神曲》、为翻译作学识上的准备,到2000年8月(辞世前两个月)历尽艰辛地完成了全书的翻译,前后总共用了64年,竭尽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田先生荣获意大利总统亲自授予的意大利国家一等功勋奖章是当之无愧的。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中国莎士比亚协会会长、作协文学翻译荣誉奖获得者方平先生在他的文集《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中写道:“我一向把从事文学翻译看作是坐冷板凳的事情”,“已安于冷冷清清的命运”,由于喜爱这份工作,把它看作自己精神支撑点,“清冷点、寂寞点,想得开,并不盼望多大的回报”。“一位文学翻译工作者知道自己在祖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发挥了一份微薄的作用,那么乐在其中,就不会有太多的杂念和计较,就会甘于寂寞了。”寂寞可以出有声有色的、以其特有的魅力占领舞台的译作。谈到翻译《新莎士比亚全集》的体会时,方先生说:文学翻译一般说来是“斗室之内的一种无声作业”,翻译小说、论文就是如此;但他翻译莎剧却是“有声有色,犹如身历其境”,所以他“对莎剧翻译,情有独钟”,“你越是投入,越是体会到虽苦犹甜,乐在其中”。他的《威尼斯商人》译本深受读者欢迎,曾为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剧团公演时采用。

社科院外文所编审、译协副会长兼文学翻译委员会主任、1994年中美文学交流奖获得者李文俊先生在他的文集《寻找与寻见》中写道:“翻译家除罕见的例外总是寂寞的。……除了偶尔有个编辑向他催稿,他不会收到太多的来信与电话。”他在寂寞中“苦心孤诣”译成的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教科书的编者还特别提示学生要很好体会那些耐人寻味的词句和精彩之笔。事实说明优秀译文同优秀的原创作品一样可以成为汉语教材,成为本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世俗的偏见,译者没有获得与作者同样署名的权利,但李先生为自己的译品得到“这样的细心对待”认为“也该心满意足”了,翻译家的宽广胸怀可见一斑。

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才能译出精品,业绩卓著的翻译家们的言传身教和敬业精神,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劣质翻译触目惊心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文丛》使读者对我国翻译事业的新进展、翻译家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关注的重大问题和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有了更多的了解。翻译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前途,翻译工作者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从阐释学与译介学等新视角考察翻译的本质,诗歌不可译论的再审视,古典名著复译的必要性,当代文学翻译应当有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翻译职业道德,翻译批评如何避免片面性,以及现在已成为讨论热点的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翻译的忠实性和再创造性的矛盾、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等等,《文丛》都已涉及,其中既有翻译家们的共识,也不乏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例如把古典名著翻译比作没有终点的接力赛的观点是译家们都认可的,方平先生以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学术的自信心提出文学翻译“不存在理想的范本”这个带挑战性而又很有见地的论点,揭示文学翻译不同于创作的一个特点,为文学翻译工作者提出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精益求精的要求。他自己身体力行,以诗体翻译以诗体写成的莎剧,志在超越前人以散文体翻译的莎剧,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文集的有关文章中提供一些实例对两种不同文体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优劣短长读者自己不难作出判断。至于有一些认识尚不一致的问题,读来也饶有兴味,有助于启发

思考。例如,对原作和原著作者持什么态度对翻译的取向有直接的影响,译者面对原作应当持什么心态:高于原作,平起平坐,还是低于原作?有的译家说自己愿意采取低于原作的心态,认为先有一种谦虚态度和敬重心情,才会尽心理解其含义,体会其风格,然后考虑如何用译语表达。有的译家认为“发挥汉语优势”可使自己的译作高于原作。有的译家以学者型译者自勉,不赞成译者以我为主,和原作者比高低,以作者型译者自诩;他认为最好是做到:在翻译过程中既和原作者倾心相交,成为朝夕相处的师友,同时也不忘其本,心悦诚服地做原作的忠实的追随者。

解放前我国小语种翻译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建国初期西、葡、意等语种的文学作品仍然主要靠从大语种转译。大批小语种翻译工作者是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培养的,他们已陆续成为在各领域开拓我国翻译事业的中坚力量。《世界文学》编审、我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一安先生在他的文集《奇葩拾零》中指出转译的先天性致命弱点:原译者往往不将原作和盘托出,或掐头去尾,或藏匿不露,或囫囵吞枣,甚至乔装打扮、重新包装……;例如“从英文转译的《聂鲁达诗文集》多有误译”,而“许多从俄文转译的拉美文学作品大多面目皆非”。他介绍说,经过国家数十年的培育,已造就了一支语言功底扎实的西语和葡语文学翻译队伍,他们在进行着超越前人的可贵尝试,他们狠下决心:“自我们始,一切西葡语文学作品均直接译自原文,奉献给读者第一手材料。”全部直接译自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多达数十卷的《拉丁美洲文学丛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他们实践自己的决心和诺言的最有力的证明。

虽然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出版社以来不断同小语种译者打交道,但都只见其译稿,未曾读到过他们有关翻译小语种体会的文章,也未见有人为小语种翻译家立传。吕同六先生的《寂寞是一座桥》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小语种翻译家论著自选集,它融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为一体,内容引人入胜,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别有一番天地的翻译信息宝库。阅读时深深被该书通过意大利语文学翻译反映出来的小语种翻译工作的喜与忧所打动,心情许久不能平静。当今翻译工作的待遇特别是名著翻译的稿酬偏低,与译者付出的艰苦劳动和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很不相称。书中《谁来接这个清贫的接力棒》一文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深思:像意大利语这样的小语种的文学翻译近十几年刚刚起步并进入兴旺期但队伍很快就老化,面临断档的危机,迫切需要培养和吸收新生力量。连中年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也在为“译介者后继乏人的前景深为忧虑”。

综上所述,我感到这套文丛的编选出版有如下重要意义,值得向广大读者介绍推荐:1)以出版大型文丛的形式把内地和香港这样多的大小语种翻译家作为一个群体推出,在我国翻译出版工作史上是第一次,这个创举大大地拓宽了翻译出版领域,很好地贯彻了双百方针。民族有大有小,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宝贵的贡献。十六大报告在讲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强调“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包括汲取他们的文化精华,离不开各大小语种的翻译工作,离不开大小语种翻译家。作家出文集,翻译家出译文集,过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翻译家如果不同时是作家或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一般是与出版文集(著作集)无缘的。这套文丛的编选出版改变了翻译家特别是小语种翻译家长期受冷落的境遇,不仅使入选翻译家“心头涌起了一股暖流”,同时也使被铺天盖地的低俗作品困扰的读者感到耳目一新。2)随着翻译研究领域从译作和两种语言的转换拓宽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翻译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这套文丛的编选出版正好适应当今翻译研究转向的需要,成为了解当代翻译家、从事译学研究的必读书。有的作者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成长为译家的全过程,除已发表过的有关文章外还新写了全书的一半,有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文集适应这套文丛的总体要求,赶写了七八篇随笔补充进去。这些材料自然是在其他书看不到的。3)这套文丛令人信服地表明,业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作家兼学者,它的问世将有助于提高当代文学翻译家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激励有抱负的年轻人献身于崇高的翻译事业。4)近几年来翻译书籍质量滑坡、粗制滥造的译品急剧增多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切,这套文丛为翻译工作者和出版者确保和提高翻译书籍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因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屠岸先生在他的文集《后记》中写道:“我了解到湖北教育出版社的出版方针中有一条:大力推出翻译理论和有关翻译、有关外国文学研究的著作,目的是要为了推动中国翻译事业健康发展。这类书籍是不会赚钱而要亏本的,但他们是为了事业,愿意作出奉献。我也是一个出版工作者,对湖北教育出版社这种做法十分赞赏,并对主持此项工作的唐瑾女士表示敬意。”这样一套对推动我国翻译事业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大型翻译家文丛的成功推出,首先得归功于湖北教育出版社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及两位熟悉译界情况、了解读者和研究者需要的主编一位翻译理论家和一位翻译书籍编辑家通力合作与精心策划,这是笔者阅读了12卷书的《后记》后得出的看法。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