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12篇)

最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3:31:49
最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12篇)
时间:2023-01-10 13:31:49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一

物理化学实验在化学化工类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本科层次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的重要部分。与其它化学实验课程不同的是,物理化学实验更侧重于定量地解释化学过程的规律,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更加多种多样,涉及到热、电、光、声、磁等物理方面的内容较多。长期以来我校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突出的问题有:(1)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思想的束缚和教与学地位认识不清,实验教学始终摆在一个单纯配合验证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上,成了理论课的附庸课。(2)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差,课前不预习,课上不思考,缺乏探究意识,认为实验课总归会过关的,有时候老师也没有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实验教学的第一位。(3)实验内容过份侧重学科训练,实验功能单一,主要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学习兴趣低,应付了事。(4)学生实验挫败的心理素质差,在实验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和实验失败时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现状导致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削弱以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高级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对化工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调整实验课程结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长期以来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通常较多重视的是实验课程的显性功能,例如验证化学理论、训练化学实验操作、学习有关数据的处理方法等,而对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不够,缺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结构、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整合。

1.1调整实验课程结构

打破物理化学实验教学隶属于相应理论课程开设的传统模式,实验独立设课,构建新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是以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验能力为核心,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操作为主线而建立。

1.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实验内容分成四大部分:(1)实验基本理论与技术讲座;(2)基本试验的训练;(3)综合试验;(4)设计试验。并以先基础,再综合,后设计的实验课程设置模式,这样可以实现对学生循序渐进,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物理化学实验可开设的实验数目一共有13个,改革前,必做的实验为10个,改革后必做实验为10个,选做实验3个。选做实验由实验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实验题目、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实验的目的意义和现有的实验条件、本实验方法和手段在未来科研开发中的一些具体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学生根据实验指导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查阅文献,了解目前国内外相关实验的测试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进展。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科学分析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每位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虽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一定合理、科学,也不一定跟现有的实验条件相匹配等,但是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在若干小组内,进行讨论,公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探讨其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选出大家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大部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师对实验的各个细节完全交代清楚,因此学生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一些依赖老师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只是一种形式,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将实验内容抄了一遍,葫芦画瓢来模仿,甚至根本就没有通过大脑思考,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也满足不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2.1部分实验“先做后讲”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实验原理、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实验内容较为简单时,可采用“先做后讲”的方法。即教师在实验前不先讲解实验内容,实验操作等,学生在做好实验预习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实验,最后,教师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解析。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做好预习,是很难按计划完成任务的。预习与否、预习态度和质量决定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该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实验内容。由于实验是学生自己实施进行,且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推断,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设计实验“开放式”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大多数实验以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按教材上所写的实验步骤做完一遍,交上实验结果,教师通过将学生的实验结果与标准结果比较进行实验成绩评定。这种教学方式在化学化工人才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激活创新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对设计实验开放式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课中,改变强调一次性获得准确结果的观念,允许出现误差或失败,让学生从失败中学习,通过重复实验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对实验课时长,难以在课内重做,可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训练。开放式实验,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比较欢迎,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较好。

2.3教学手段“现代化”

尽管实验教学本身就是直观教学,但由于物理化学实验仪器水平较低,仪器数量不足;人力投入不够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因此还是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要重视计算机多媒体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仪器使用和操作技术,更深刻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较系统的讲授数据处理和误差传递、真空技术、温标及测温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常用仪器、实用电路及线路分析、常用配套电极的制备方法等,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技术知识讲座的开设加强了学生对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此外,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也是物理化学实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强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既要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数据记录与整理,更要注意实验后的数据分析与处理。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物理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数据处理是实验数据作图或对实验数据计算后作图,然后线性拟合或非线性曲线拟合求得需要的参数,用origin软件在计算机上很快完成。如“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一级反应——蔗糖的转化”、“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氢超电势的测定”、“粘度法测大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固体比表面的测定”等实验用线性拟合的方法。

2.4考试方式“多样化”

改变以往物理化学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来评定的方式,建立“注重平时、能力为主,兼顾理论,口笔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其中课前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独立工作能力、仪器保护及损坏情况、环境卫生及实验报告等内容,记入学生个人学习档案,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进行笔试、实际操作、口试三结合的考核办式,分别总成绩的20%。笔试主要注重于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内容,实验操作和口试是在实验室当场抽签进行,把学生做过的实验事先做了一些改动后,然后制成卡片让学生随机抽取,抽到哪个实验,卡片上设有口试题,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就口试题进行解答。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不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学习成绩,也是该课程最后一次实验技能进一步强化的巩固过程,有助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结语

几年来,我校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经过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办法;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等,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在对待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态度上,学生较为重视,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地方工科院校,基础差,起步晚,仪器水平较低,仪器数量不足,要真正使物理化学实验改革具有开拓性,尚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二

物理化学课程是大学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京化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高职-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简称“3+2”)化工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转段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许多化工企业在招聘普通员工时,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深度要求并不高,关键要看员工是否具备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化学不仅是化工专业核心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作者以南京化院“3+2”应用化工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高职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高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物理化学教学要求高

在“3+2”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物理化学课程理论课为88~96学时,实验课2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3、4学期开设,参照采用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物理化学(b)教学大纲,采用教材为天津大学编《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第3学期《物理化学》(一)理论课为44~48学时,需讲授的内容主要有: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第4学期《物理化学》(二)理论课为44~48学时,需讲授的内容主要有:相平衡、电化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课程教学课时少,知识容量大,教学难度相当大。

1.2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所招生源大多是高考低分段学生和中职毕业生,多数学生中学数理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对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状态函数、熵、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等难以理解。尽管第一学年已经学习过了高等数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等先修课程,可是有些学生连基础物理知识和简单的微积分运算也没能很好掌握,遇到热力学的功和热的计算,不知如何下手。这些不利因素增加了物理化学教学的难度。

1.3物理化学传统教法效果不佳

物理化学传统教法是授课教师首先参照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物理化学(b)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熟练备课后,开始授课。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上课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上课进度比较快,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物理化学中包含许多抽象概念,由数学推导得出的结论、公式,而公式的应用条件又是由具体的物理过程来决定。教师授课要先解释基本概念,然后要进行基本理论阐述及公式推导,再讲结论以及公式的应用,讲例题(需板书),最后再布置一定量习题让学生课后复习。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对于那些数学物理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较适用,他们会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作笔记,课后认真复习记忆,但这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只占少部分,不超过35%。多数高职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快节奏的传统教法,他们上课没有作笔记的习惯,对物理化学教学中一些理论阐述及公式推导的反应是—不懂;有些学生甚至连完成课后练习都感到困难,时间一长,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兴趣。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结果是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面对目前我校高职物理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具备必需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物化教师必须探索高职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好高职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三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不能按照“学术型”人才来培养,高职院校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侧重“实用性”,贯彻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观和教育观。

2.1以“应用”为主旨来选择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化工类专业基础课,在高职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原来参照采用的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物理化学(b)教学大纲,与南京化院高职段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对高职生不适用,需调整。为此,物化教师重新制定了高职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具体章节的教学内容、课时量以及教学要求也做了相应调整。具体做法是:(1)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公式的教学;不再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简化有关抽象概念的讲授和复杂的教学推导,如熵函数的导出,麦克斯韦关系式,化学势的多种表示式,开尔文公式的推导等,这些内容多数高职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可少讲或不讲,减少一些课时。(2)注重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及基本公式的应用;比如将物理化学原理与生产或生活实际相结合,补充应用例子,可以增加一些课时,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增加一定量习题课,补充一些综合应用思考题,让学生能运用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标注一些提高性或拓展性的应用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或教师选讲,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知识需要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来改进教学方法

多数高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的前两个月,对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模糊不清,学习很吃力。所以物化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组织教学。

2.2.1精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物理化学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前应正确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哪些重点内容需要精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哪些内容需要讨论学习等。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中pvt变化过程w、q、△u、△h的计算,化学反应热△rhm的计算,(qp,m恒压反应热)与△rum(qv,m恒容反应热)的关系式qp,m=qv,m△rhm-△rum=∑bvb(g)·rt,以及基尔霍夫公式等属于重点内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及其应用,恒温过程吉布斯函数变量△g计算通式△g=△h-t△s等属于重点内容,特别是公式△rgm=△rhm-t△rsm在化学反应方向判断、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计算中广泛应用,需要精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举一些计算化学反应△rgm的例子,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判断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凡重点讲授的内容均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及公式的理解记忆。

热力学中麦克斯韦关系式、偏摩尔量与化学势、逸度与活度等抽象内容只作简要介绍。另一方面,对于在无机与分析化学中已经学习过的部分内容,如化学平衡常数表示式及平衡移动原理、动力学中的简单级数反应特征、电化学中的电极电势计算等,在物理化学中涉及时可以略讲。对于那些教材阐述较为详细学生又能读懂的内容,如热力学中可逆体积功、焦尔实验、焦尔-汤姆逊实验等可以预先布置思考题,安排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下次课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就思考题的结论在课堂提问,认真自学过的同学自然会踊跃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省了课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2加强习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等;每次下课前都给学生布置一定量习题和思考题,同时下达预习任务。其次,教师应加强习题课、讨论课的组织。在习题课上教师精选部分中等难度以上的习题来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时重点放在解题思路与方法上;然后让一、二名学生到台上演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演算的结果进行分析,若还有错误,就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通过习题课,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理解公式而不是死记硬背是学好物理化学的关键,要真正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演算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些联系化工生产实际的思考题,可以组织讨论课来加以解决。如相平衡一章中,讲完二组分实际溶液气-液平衡相图和精馏原理后,布置了两个思考题:(1)为什么工业上常产生95%酒精?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是否可能获得无水酒精?(2)常压下若将环己烷(沸点80.7℃)和苯(沸点80.1℃)的混合物进行常规精馏,能否将二者分开?需采用什么办法?让学生上网查找文献资料后再回答。讨论课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二组分实际溶液气-液平衡相图有什么特征?能形成最低恒沸物的二组分实际溶液精馏获得什么产品?许多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最后再归纳总结答案:问题(1)在常压下,h2o-c2h5oh二组分溶液能形成最低恒沸物(恒沸点78.1℃),恒沸组成:含乙醇95.57%,而纯乙醇的沸点为78.4℃,所以含水酒精用普通精馏方法是不可能获得无水酒精的。问题(2)常压下环己烷(沸点80.7℃)和苯(沸点80.1℃)的混合液能形成最低恒沸物(恒沸点77.3℃),三个沸点相差太近,用常规精馏方法不可能将环己烷和苯分开。可以加入第三种组分丙酮(共沸剂),由资料查出丙酮与环己烷能形成最低恒沸物(恒沸点53.1℃),共沸精馏时丙酮与环己烷可以从塔顶蒸出,从而将环己烷和苯分开。联系生产实际的课堂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2.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是高职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物化实验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及提高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南京化院开设的物化实验有:反应速率常数测定,反应平衡常数测定,物质燃烧热的测定,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测绘,以及电化学参数的测定等。物化实验技能训练,不仅包括基本操作能力、观察并收集数据的能力;还包括处理实验异常情况能力,处理实验数据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等。

实验教学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探求实验方法。例如,讲完化学热力学后,给学生布置任务:测定某个固体有机物的燃烧热,要求学生提前写好实验方案。该实验测定步骤较复杂,从样品准备,点火丝的安装,氧弹充氧到量热计的安装,温度测量等每一步都需要学生仔细操作,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就会因点火不成功或燃烧不完全而引起实验失败。同时要求学生认真作好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测记录。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会运用已学过的△rhm与△rum的关系式,以及基尔霍夫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最终计算结果即是所测物质燃烧热。学生通过圆满完成燃烧值测定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运用热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物化实验,可以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级“3+2”应用化工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学习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大多数同学都重视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过的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有了较深刻印象;并且,大二第4学期《物理化学》(二)期末考试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可见,物理化学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

3结语

根据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2”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高职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实施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具备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四

1.1轻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但传统观念上一直将实验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定位于辅助教学的地位。长期以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缓慢,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僵化。一些医药院校甚至只象征性地开设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学生按实验书上的步聚和方法机械地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局限于实验技能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实验积极性不高。

1.2实验内容与专业联系少

物理化学实验在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涉及的基本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是后续药学专业课程尤其是药剂学的技术基础。但现行的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内容,更多的是从化学的角度去设计,没有结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验进一步选择、扩展和深化。目前很多医药院校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并不能真正体现物理化学原理和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尤其是缺乏与药学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1.3实验仪器设备更新缓慢

物理化学实验主要是测定物质的理化性质,因此需要相应的仪器设备。近年来,随着现代实验科学技术的进步,涌现出了大量的智能数显式仪器。这些新仪器的使用,不仅使测量过程更为便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但有些院校由于对基础化学实验不够重视,实验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仪器设备老旧,长年无更新换代,从而影响了实验技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落后

物理化学实验结果得到的是一系列实验数据,目前大多数学生仍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即通过计算器计算、用坐标纸手工作图以获取斜率、截距,或在手工绘制的曲线上作切线等。由于物理化学实验数据量大,处理繁杂,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处理结果易出现人为误差,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核查其计算结果。因此,有必要选择适当的计算机应用程序来辅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五

2.1构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论证适当减少物理化学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并将物理化学实验从理论课中脱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单独计算学分。同时,根据实验课单设的要求,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注重对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2.2优化实验项目与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在实验项目选择与内容设计上除了体现物理化学原理的应用外,还必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以便更好地在有限的实验操作中锻炼、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们对原有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调整。首先,对实验进行整合,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实验内容和操作,多出的学时用于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如“电解质水溶液电导的测定和应用”和“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这两个实验使用的仪器都是电导率仪,而且电导测定所需时间较短,于是将两个实验整合在一起同时开展。实验中需要用到超级恒温槽,恒温槽的相关知识也在此实验中一并讲解。这样做虽然需要学生提前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但避免了仪器重复使用,提高了实验效率,节省了学时。其次,对一些经典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测定内容进行了调整,尽可能地改用实际的药物,使其更好地体现在药学中的应用。如将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改为测定中药注射液的渗透压;将三组分相图绘制中的水-醋酸-氯仿体系改为吐温-薄荷油-水体系制备药物乳剂;将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改为同样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的硫酸链霉素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等。再者,新增一些与药学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药物有效期的测定,给学生提供的药品有盐酸四环素、维生素c、金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提交教师审核后,安排实验顺序和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再做出整体评价。

在新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下,不仅实验项目数增加了,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实验内容和仪器,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突出了知识点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物理化学和自己专业的相关性,提高物理化学及实验的学习兴趣。

2.3更新升级实验仪器设备

物理化学实验需要较多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仪器推陈出新。笔者所在的学院近年来就投入经费逐步对一些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如更新了电子天平、数字式压力计、数字温度温差仪、数字贝克曼温度计、自动指示旋光仪、数显式恒温槽、数字电导率仪等常规仪器,同时也添置紫外、红外、荧光光谱仪及气相、液相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这些仪器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装备水平,满足了各种实验需求。

现代实验仪器价格昂贵,为避免浪费,合理高效利用资源,物理化学实验在项目选择和内容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药学专业特色,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尽可能与药学专业融合,充分利用现有药学实验仪器设备。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结合药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共同添置现代实验仪器,供物理化学实验及后续专业课程实验使用。

2.4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

目前计算机应用逐步普及。计算机除了采集实验数据外,还可对大量的、繁琐的物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处理。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计算机普及率较高,我们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实验数据和绘制图表。

excel、origin等是使用最多的数据分析软件,学生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批量处理、作图、线性拟合、非线性曲线拟合等步骤处理,快捷准确。笔者曾在所教授的班级进行试点,先向学生详细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要求他们用软件处理数据和作图,再打印出来。由于避免了繁琐的人工处理过程,这一要求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得表格和图形整洁美观,有的学生甚至用word软件来写实验报告。经过几轮试点,逐步推进,现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已成为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之一。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我们更期待有一天能实现“无纸化实验报告”,即学生网上提交报告,教师网上批改并反馈结果给学生。

此外,学生在物理化学实验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一般不能马上得知学生的实验是否成功,往往是在实验结束后的数据处理作图过程中才发现问题,而此时,为时已晚,只能另找时间进实验室补做。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利用计算机将相应实验项目数据处理的有关公式和流程编写成一个系统程序,学生做完实验后,把数据输入程序中,可立即得出实验结果并绘出相应的图形,从而判断实验成功与否。若不符合要求,立即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当场改正。

2.5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我们物理化学实验室部分时间定期对学生开放。目前情况下,实验室开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实验课上数据不理想或实验失败的学生提供重新做实验的机会;二是对一部分学有余力且感兴趣的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内容及实验操作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比如学生学习过电导率的相关知识,知道电导测定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水的纯度检验,也做过电导法测定弱酸的电离度及难溶盐的溶解度实验,懂得电导率仪如何使用,有的学生会想到收集学校及周边的自来水、井水、雨水、河水、海水、山泉水等用电导率仪进行水质检测,有的学生会更进一步想到设计电导滴定的实验来测定这些水样本中离子的浓度,如用氯化钡溶液滴定来测定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学生的这些创新性、发散性思维非常值得鼓励,而实验室开放给他们提供了付诸实践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3结语

通过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一改往日的沉闷形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今后,我们将结合专业的特点,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高素质药学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六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1.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给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测量课程的定位不明确,许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其实质性内容也不是很了解,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对该门课程产生抵触厌倦心理,认为这门学科的学习对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道路的意义并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关于该门学科作用的思考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老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被动学习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丧失了主动思维的能力。师资力量水平不足,导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普遍不高,教学质量不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受到了影响[1]。此外,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矛盾,新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学校教学只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学校对测量的仪器投入资金不足,仪器设备不能跟上市场需求。

2.改革的实践措施

2.1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

高等院校有必要对该门学科的定位进行规范化,使其定位方向清晰。院校要向学生介绍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在哪里,告诉学生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院校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时,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变化,适应我国基础测绘成果的发展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就业率,为社会更好地服务。

2.2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

院校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注重与实际的练习,提供学生的工程意识。院校应该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对测量仪器进行及时性地改革换代,要尽快地拥有独立的规范化的测量产地,方便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服务。院校在教学中药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得书本知识内容的学习能够被学生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

2.3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被动学习为主,对学习内容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导致课堂学习效率普遍不高,教学质量水平低下。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一般比较枯燥难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直观性,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院校应该要注重对教师的再次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要自觉地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和生产,并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投入到教学中去,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以此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七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环境遭到了不合理的开发和破坏,人类面临着许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地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国家的地质机构已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方面上来。我国人口多,经济仍相对落后,环境问题更加严峻。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各种地质资源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专业纷纷调整专业方向,不断加大环境地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跟环境地质工作相结合。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环境地质学已发展成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方向,《环境地质学》课程亦成为很多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贵州民族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 年开始招生,是从早期的化学专业演变而来,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环境科学专业保持了原有化学背景的优势,在地质、地理、地球化学、生态等学科领域也相应得到了拓展,《环境地质学》课程也成为了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笔者在教授《环境地质学》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提不起兴趣,来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主动的去学习本门课程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该专业学生缺少地质学基础背景知识,《环境地质学》的课时又相对偏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又保证《环境地质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笔者一直在思考。基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撰写此文,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促进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1 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地质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地系统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调控与改善环境质量及减少环境灾害损失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综合性也比较强,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环境地质学等多个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也涉及到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环境地质学》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具有环境地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3]。通过《环境地质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解和掌握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原理、形成原因、分布规律、预防和治理措施,理解和掌握原生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了解本领域最新的发展动向,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觉、主动地把本课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

2 教材的选择

目前《环境地质学》的教材有不少版本,各有特色,但也存在如下问题:教材版本多,内容宽泛。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研究岩石、水、土壤、生物和大气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的侧重于工程地质灾害;有的侧重于环境地学调查、环境制图技术与方法。不同的教材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课时的教学需求。教材内容偏重于地质学专业背景,与环境专业联系不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环境地质学》课程的内容则应侧重于人类对地质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如何预防、调控这些地质环境问题,而目前侧重于这方面内容的教材相对较少。理论多、实例少,对环境专业的学生不容易真正掌握,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因此,通过对教材的对比分析及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要求,笔者选用潘懋等编著的《环境地质学》教材,该教材内容共有十章,分别为绪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能源与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讲授时以教材知识点为主线,通过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和期末考核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掌握环境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

3 教学内容的优化

要进行认真的备课,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把握环境地质学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授课内容,但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进行案例教学,结合与当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关的社会实事。比如,全球性的环境大事、国家及西南或贵州境内发生的地质环境方面的事件,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这一章的内容时,介绍我国和贵州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图片重点讲述我国西南及贵州地区石漠化的产生、分布及带来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让学生更加关注我国西南尤其是贵州石漠化地区的土地资源问题;讲述贵州“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后可能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在讲授“水资源与地质环境”这一章时,介绍我国及贵州水资源状况;我国及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结合图片举例介绍贵州水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贵州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途径。在讲授“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这一章时,结合图片举例讲解露天及地下采矿尤其是贵州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贵州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掌握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常用的技术与方法。在讲授“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这一章时,结合图片举例说明我国跨流域调水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垃圾填埋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土壤、大气造成的影响及贵州土法冶炼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贵州省的“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可能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讲授“地质灾害”这一章时,将 年冰岛火山喷发、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 的反常气候—旱灾和洪灾以及日本8.9 级大地震引发海啸以及贵州境内的一些滑坡等事件贯穿起来举例讲解;讲授“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这一章时,收集各种地方病尤其是贵州地氟病的图片来重点说明环境地球化学异常给人类带来的健康问题以及如何防治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环境及社会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和事件。

4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1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让学生直观的去认识和思考环境地质学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激发不了学生对环境地质学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的特点[4],在环境地质学中许多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比如在讲解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时,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及井下开采造成的影响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和井下开采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开采对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和井下开采带来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露天和井下开采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一些大型的露天和井下采矿活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到这些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又如在讲解石漠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仅仅用文字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石漠化的严重性,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世界及我国不同严重程度石漠化的分布,石漠化带来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等,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视频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所教的内容,但要注意对教学视频进行挑选。要选择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的.教学视频。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视频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全面的,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进行仔细筛选。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我国石漠化报告”、“垃圾围城困局”等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石漠化、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通过这些清晰、客观、震撼心灵的视频的播放,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石漠化、城市垃圾等问题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石漠化、城市垃圾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4.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的,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环境地质学》课程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也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长知识的目的。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典型的,影响范围广、近期发生、贴近学生生活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对我国不合理土地利用造成的土地石漠化、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等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土地利用和矿山开采可能带来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并且深入思考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但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在制作案例课件时,尽可能减少枯燥的文字描述,尽可能多地利用图片、表格乃至动画进行更为生动的描述。通过案例教学法,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在具体、清晰、形象、直观的图片和数据面前迎刃而解,不仅活跃了思维,实现了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3 探究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要求,凝练出能紧密联系当前实际的一些科学问题。向学生讲解这些科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然后让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让他们了解这些科学问题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让学生以撰写读书报告、小组讨论总结及课堂演讲等成果形式体现来完成所布置的这些学习任务。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洞察问题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学科的前沿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这些前沿信息的过程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吸取。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法能使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体,课堂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呆板变活跃,提高了教学质量。

5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都为闭卷考试,由70 %的期末考试成绩和30 %的平时成绩构成,《环境地质学》课程也不例外。如果将《环境地质学》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60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等。另外,在期未考试试卷采用开卷的形式,学生自带资料,并大比例地提高主观分析题的比例,比如在试题中围绕石漠化、城市垃圾、水资源开发、矿山环境等比较现实的一些问题进行出题,让学生对我国石漠化的治理、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矿山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动脑思考,归纳总结,各抒己见。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基本杜绝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减少学生照搬书本、死记硬背、呆板学习的做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完《环境地质学》课程后,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收获,并且会运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所面临的一些地质环境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八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方面,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环境教育基础课,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后续环境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授课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九

中图分类号:tn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09(b)-0115-0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宽,在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以及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而微电子学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技术性强、知识前沿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给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如何改革、优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1 微电子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训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失当

微电子学课程知识有着前沿性的特点,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主要依赖教材,但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而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存在滞后性问题,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 教学模式和方式落后

许多学校的微电子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文本教学为主,教学模式落后,方式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受教。微电子学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1]。

1.3 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2]。但就目前来看,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还存在问题,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微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关设备的掌握情况,导致许多学生考前突击课本,并没有对微电子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吸收。

2 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2.1 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置

在微电子技术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微电子领域的前沿性知识,并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拓展和完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2.1.1 课题研究拓展完善知识

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综合性的知识,单纯凭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好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课题相关知识,广泛阅读资料,促进课题研究,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mos晶体管模型、电路设计、数字单元设计以及版图设计等计算机领域和电学领域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微电子领域的知识,还掌握了计算机设计和电学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课题研究。

2.1.2 在小组合作中拓展知识

目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不断凸显出来,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一个课题研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拓展。

2.2 教学模式、方式的.更新和拓展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一的文本教学方式,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拓展[4]。

2.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微电子学课程知识的兴趣,为课堂增添活力,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第一,在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微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微电子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掌握,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在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这就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2.2 實验教学改革

微电子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应当创建虚拟实验仿真设计工作站,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等都可以在工作站中完成,例如可以采用cadence来进行集成电路模拟房展实验,利用silcaco进行仿真参数提取等,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仿真中实现微电子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第二,应当增强课程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微电子学课程有着专业跨度大的特点,其涉及科学众多,教学过程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合理地规划实验内容,以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此来提升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提升微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性,从而深化实验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平台,例如三江学院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就与江苏东光微电子公司、无锡友达电子公司等十六家单位展开了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渠道。

2.3 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一,应当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综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实验课等的情况,并与实验报告相结合。

第二,应当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实验研究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加全面也更加客观,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指导,促进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对于提升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适应微电子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学情。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该文结合实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探讨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旨在为相关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培生,王金兰,蒋娟娟.“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09-112.

[2]肖功利,杨宏艳,钟艳如.微电子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2):64-65.

[3]孙肖林.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157.

[4]张效华,辛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成功(教育),(4):205-206.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十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近些年服装行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高校服装专业的教育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纺织服装学科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集合一体的专业,因此针对其专业特性通过搭建一系列竞技平台,课程结合赛事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可以通过各类服装比赛逐步锻炼和完善个人专业能力,以求更好的达到行业需求。

关键词:竞技平台;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技能化,全面化。服装的流行趋势由繁入简,对于服装版型,服装做工,整体品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在学校教育这一块需要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进行把握和逐步提高。对于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样板基础和工艺功底以及良好的设计素质是基础的配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及课下的自学练习,学校可以通过搭建一系列合理的竞技平台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1建立竞技平台的合理性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与企业接轨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学生具备良好的设计、样板能力和对服装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技术熟知是必备的,一般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都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但基于学校教学系统的安排,但还是会出现一些断档的情况。譬如结构工艺课程,学生每学期只经过几周的练习,课下的自学能力又比较差,等到下一次课程时知识的遗忘已非常明显,这样非常不利于系统的教学和进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搭建竞技平台,在课程当中或者每学期特定的时间段通过参加技能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自学意识。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更加专注,荣誉的吸引力也会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探究。通过比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更独立的思考问题,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也让任课教师进一步看到教学中的问题,双方都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共找到查漏补缺的地方,对于促进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有极大的提高作用。

2平台搭建采取递进式会更行之有效

服装类的比赛一般包括服装设计比赛以及服装制作技能比赛等,这类赛事都会根据等级的不同,比赛项目的难度也会逐步增加,评级的标准也会更加严格。搭建递进式的竞技平台可以使整个竞技过程处于不断升级的状态,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每一次进阶都将面临新的挑战。服装技能型比赛,譬如女上装的制作,立体裁剪等会要求选手在特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指定服装款式,从结构制图绘制,样板制作,裁布,制作,整烫等整个过程。此一系列过程对学生的制版能力,工艺技术是十分有利的考证,因此可以先从校级的较简单一些的比赛开始进行锻炼,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比赛节奏的把握,这样更利于学生在后期省级,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除去教师在课堂中对校内平台资源的整合,院系可以积极参与或组织省级或国内外各类服装类型的比赛,院系可以通过筛选在学校的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可以推荐到省级技能比赛和设计比赛当中。通过跟全省同类院校的一个竞技活动,对院系的教学质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培养推荐可参加全国性大赛的选手,以此推动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的提升。

3搭建竞技平台的实施措施与方案

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中心思想来进行平台的搭建,可以先从院系内部组织校内的竞技平台,级别设置从简单到复杂,根据现有的一些服装类的比赛来进行实施方案和文件的制定,规范操作,以此作为整个平台的基石,做到有据可依。在平台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则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的配合。通过比赛的形式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行检验,这一过程中即需要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对平台的运用。教师可以将课堂本身作为一个竞技平台,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练习,以竞技活动作为课堂的最终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为后期更高层次的比赛积累经验和资本。除去课堂本身,教师可以将现有资源平台引入教学中,譬如省级的各类服装设计比赛,国家级的各类设计比赛,甚至一些等级考试,都可以作为专题融合到授课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现阶段行业状况以及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针对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竞技平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能更灵活更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都是能保证此平台顺利运转的有利因素。同时,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企业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接触市场一线讯息,作为一种集训的形式对真正有提高需要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良好的自学氛围。以此达到从基础到顶层的整个平台的扎实与稳定,才能更好的服务教学,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改革。

4结论

通过建立竞技性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转变目前因为教学系统出现的知识断档问题,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比赛过程的锻炼,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使所学知识能为己所用,成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有明显的侧重点和指导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童辉.浅析服装专业教学中的赛事实践极其重要性[j].纺织报告,2016(08).

[2]王珺.从服装设计比赛看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j].美学美育研究,(31).

[3]杨周敏.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j].西部皮革,2016(24).

[4]潘洪生.试析技能大赛背景下的中职服装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4(2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十一

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基础实验,它主要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其它教学环节和实验不可替代的功能。但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已不适应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对非化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落后保守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助长了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如何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是实验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根据不同专业选取教材及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教材的选取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关键因素。选取一门合适的教材是对任课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一直以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多数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教材都采用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实验》,该教材最适合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材,而对于作者所在的环境工程等专业并不是特别合适,没有根据专业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选取,直接导致所开设的实验缺乏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是个大学问,它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实验内容的取舍要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删除过时理论和实验内容,使教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凡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以后工作关系密切的要多安排课时。如分析天平称量练习实验仍介绍全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的结构、原理、称量方法,而笔者现在采用的是先进的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因此关于全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的实验内容应该删除。

2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采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前教师要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才可以按照教师讲的和实验教材上写的实验过程,一步步做下去,并且大部分实验教材对于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所需药品的质量也都会清清楚楚的给出,学生根本不用计算及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实验步骤和方法即可,这样的实验课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固然是必要的,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验证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教会学生实验的操作手法并会使用各种仪器,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给出实验题目和实验所需的条件并提出对实验的要求,由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因此必须将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验相结合开展。如酸碱滴定实验完成后必须进行设计实验,之后再进行络合滴定及氧化还原滴定实验。设计实验不仅是对所学知识及所做验证性实验的总结,也是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体现,并且由于实验方案是自己设计的,学生做起实验来非常认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都不放过,从而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和效果。

3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效率

采用演示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演示实验同时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分析化学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较为简单,并且常见的实验就是滴定实验,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很快的掌握操作方法,所以第一节滴定分析实验课应该具体的演示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练习,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掌握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及滴定的操作规范。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实验原理,把演示与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克服学生上课被动听,老师枯燥讲,加强师生互动。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的教学手段,一些滴定反应的实验可以通过powerpoint软件、flash软件等形象地展现出来。利用合适的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各种仪器药品的使用及实验室安全知识等有关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反应的过程,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对实验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此外,一些较为复杂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如origin、sigamplot等软件。

4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目前,中国大多数院校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是摆在各个学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地方院校由于经费、场地、实验人员的不足,导致很多实验课程不得不压缩,有些甚至无法开课。如该校是前几年从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原有的实验设备已不能满足实验课程的需要,并且很多设备已经严重老化,虽然学校已经加大力度购买了一些新的实验设备,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对于一些新开的.专业,实验设备的缺乏已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笔者专业分析化学实验室中仅有3台电子天平及3台分光光度计,由于设备的缺乏使得学生在课上操作仪器的时间过少导致对实验的理解程度降低。因此学校应加大经费力度的投入;实验场地紧张也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由于近年来学校不断扩招,导致学校教学场地严重不足,用于实验的场地更是少之又少,实验课经常呈现人多地少的现象;此外,专业实验人员配置过少使得一些老师身兼数个课程的实验,这样不仅使老师投入到一门实验课程的精力减少,更由于专业程度的不够而降低了实验教学质量。以上都充分说明了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验教学课时上也充分体现,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由于学时数的限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生没有机会在选择-尝试-失败-思考-再选择-再实验一直至成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无法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另外,每周的学时数的增加,而课表的安排一般都是先排理论课,使得能安排实验课的空档很有限,实验课的安排只能见缝插针,而又因为每一个空档的前面或后面大多有理论课,所以在上实验课时,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紧迫感,在做实验时只能抓紧时间,匆匆忙忙,这种条件下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5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使这一有效的教学形式充满活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地方性院校一项重要任务,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把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作为关键因素来抓。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地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与时俱进,尽可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者所在的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四年的课程中将开设很多实验课程,实验技能是专业水平好坏的一个评定标准。而分析化学实验课是专业实验课的基础,只有打下良好的分析化学实验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接下来的专业实验课。因此教师必须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始即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实验时问、良好的实验条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篇十二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研究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变革正在全方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网络在线学习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一系列不同网络化教育方式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如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称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这些正在教育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迅速蔓延开来,尤其是mooc给全球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也是如此。

一、spoc和mooc特征及其影响

自新世纪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相对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一直处于落后和迟滞阶段。目前关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数量均很少。一般认为spoc由福克斯教授最早使用,其面对的学生规模小,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且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如众多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精品课程等),不是任何学生均可浏览和进行在线学习。随着我国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件或开放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mooc应运而生,国内外mooc联盟及平台已形成,正在推动mooc快速崛起。而mooc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高校精品实体课程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视频、课程公告、课程大纲、评价方式、延伸阅读、课后作业、讨论区、结业考核等模块,实体课程所具备的要素在mooc中均能完整呈现。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高端、在线开放、社会性和自组织等特点,最终课程考试合格能够获得认证证书。斯坦福校长jone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组织)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也积极响应mooc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mooc,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能帮助各国大规模学生自由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接受在线教育;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和深远的辐射与影响。同时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精品共享课建设等。

二、国内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必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极少的课程系列,mooc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高校均应重视和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建设,尤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更应走在mooc建设的前沿。其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需求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学习方法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

三、我国高校环境学科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mooc建设的基本对策

1.对于普通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和应对mooc面临的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是否达到并满足要求;软件环境是否形成;正确处理mooc与校内课程的关系、mooc课程设计应做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计划和统一部署;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实施mooc,创建自己的mooc品牌课程。

2.借助mooc进行混合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3.借鉴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mooc教学的理念、新方法与过程,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国内外联盟: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重点对策

1.建立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教学体系。

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3.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保证质量规范和提高mooc课程质量。

4.推动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各类课程社群,利于师生通过mooc的互动和交流。

5.牢牢把握mooc建设机遇,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平稳顺利对接。

作者:罗运阔 陈文波 周亮梅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