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15篇)

最新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7:07:01
最新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15篇)
时间:2024-03-20 17:07:01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起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起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课本《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猫的古怪与淘气的特点以及学习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猫的挂图。

2、学生描述他们喜欢的猫的特点。

3、教师予以归纳,猫:属于猫科动物,机敏灵活,行动敏捷。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课文《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提示学生标号段落)(一两个即可)

2、再读课文,并概括本篇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圈点勾画出这两个时期的猫都有什么核心特点?(板书:大――古怪;小――淘气)

3、快速阅读全文,找到概括猫特点的句子,说说它与上下文的关系,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总分式写法。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是文章前三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古怪的性格特点的总体概述,文章显得清晰易懂。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明下文写的是小猫满月时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过渡:紧接着让我们分别体会猫的古怪与淘气。先来品读1―3段,体会猫的古怪。)

说说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指名学生回答,分别用下列的句子概括。

它又___________又__________又___________。(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会___________,不高兴时会___________。(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它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什么都怕、勇猛敢斗)

(过渡:我们已经整体上知道了猫性格的古怪之处,那么作者如何具体去写的呢?逐步学习1、2、3段。)

1、细读第1段,找到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体会它的这些特点,并且朗读出“老实”“贪玩”“尽职”的感觉,老师指导朗读。

相机理解“无忧无虑”“屏息凝视”的含义(无忧无虑指没有一点有仇,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屏息凝视指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体会“任凭……也”“非……不可”这些词语有何表达效果(“任凭……也”突出猫特别贪玩;“非……不可”表现出猫等待老鼠的耐心和决心,说明猫的尽职尽责);思考作者连用语气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猫的关心、担心和着急)。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以四人为以小组自学第2段,说说猫高兴时候的表现是怎样的?不高兴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词句用的有何妙处?

“蹭”“印”用得有何妙处?(“蹭”字说明人与猫之间感情深厚;“印”反映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把“几多小梅花”换成“几个小脚印”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比喻的修辞,不仅写出了脚印的形状,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作者对猫的宠爱。)“无论……也”有何表达效果?(写出了猫不高兴的时候的冷漠。)

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抽取片段表演猫高兴和不高兴的样子,进一步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3、朗读第3自然,思考猫胆小又勇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作者既写猫什么也怕,又说猫勇猛,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体现猫性格的古怪,写作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

(过渡:猫长大的性格如此古怪,那么它小时候是怎样的?阅读第4自然段)

学生思考猫小时淘气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学生联想这只猫淘气时的其他表现是怎样的。

学生自荐回答,教师总结,随便讲解第3、4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猫的淘气)以及“遭了殃”“枝折花落”等词(用周围的事物衬托出猫的淘气)。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集体回答课文表达出了作者对猫的何种情感。(喜爱)

同桌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师总结。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

利用已有的词语,仿写句子。(“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

(五)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观察一种生物,尝试写成一篇文章。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习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白磷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一、课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为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设计思路

六、教学准备

1、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的视频,用flash动画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课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简史的录音。

2、学生实验用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坩埚钳、烧杯、试管、托盘天平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何变化?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根据实验结论推导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实验

讨论

通过几组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都是遵守质量守恒的。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总质量

②气体的质量不能忽略

③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讨论并解释化学反应后质量变化的原因。

通过不同的事例让学生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

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思考并讨论: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为何质量不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观察整个过程并推导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本学期化学课讲授内容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共五章。

上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共有三个课题: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化学研究些什么

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重点)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共有四个课题:

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2、性质活泼的氧气(重点)

3、奇妙的二氧化碳(重点)

4、自然界中的水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妙

共有四个课题:

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重点)

3、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重点)

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难点)

第四章:燃料

共有三个课题

1、燃烧与灭火(重点)

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重点、难点)

3、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共有四个课题:

1、金属与金属矿物

2、铁的冶炼合金(重点、难点)

3、金属的防护和回收(重点)

4、石灰石的利用(重点)

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与探究”即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拓展视野”等增加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增加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联想与启示”即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活动。

(二)基础知识:

⑴知识点:

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②水的组成;

③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

④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

⑤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⑥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⑦燃烧及灭火的应用

⑧酸碱盐的性质

⑵综合点

化学与物理、生物中有关知识如物质结构、带电粒子、原子的结构等的联系与综合。

⑶拓展点:

在教学中将化学知识拓展到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

⑷创新点:

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明创造。

(二)教材编排体例及特点:

本教材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努力方向,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处理学生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的关系,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三)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1、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水的净化等

3、中和反应等有关酸碱盐的实验

4、有关溶液和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酸碱盐的性质

2、难点: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概念

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和有关性质及计算

学习正确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学习氧气、二氧化碳合金属等我们身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五)思想教育内容:

1、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3、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意识;

4、科学家不畏艰难、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独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一)教研重点: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教研教改精神,结合化学本学科的特点,确定,本学科本学期的教研重点为“为先学后教”。

“先学”即学生拥有主动参与学习探索的欲望,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即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实践和主动发展。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化学的实验有很多是验证性实验,而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在授课后进行,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依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做实验大多是“依照葫芦画瓢”,仅仅是完成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几乎没有探索和创新的余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维,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在自学中促使学生去阅读资料,设计实验,提出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后教”即在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适时地引导点拨,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时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创造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并设计难易适中的习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改专题:

教改专题:

1、课题名称:“初中化学规范、参与、探索、创新教学”教改实验

2、目的:确立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在实验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能力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3、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发动、准备阶段。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逐步研究探索,进行可行性分析;

第二阶段:深化提高、全面展开阶段:在局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展开实验,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指导实验的进一步开展;

第三阶段:验证完善、形成规范,结题阶段。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市教研室“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验和“先学后教”精神和“快乐教育”理念。

2、通研大纲、教材,熟知大纲对知识、能力等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体系及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效益;使课堂充满快乐。

4、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师换脑工程,以适应素质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四为主原则”,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

5、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最后一名学生,不放弃最后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6、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争取计算机达到高级水平;

7、做好特长生培养工作。在教学中,注意发现特长生,并积极做好特长的培养,使之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8、建立健全成绩检查评价制度。精选习题,认真批改作业,在作业批改中坚持使用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

9、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记录本”,要求学生人人做到每日一问;建立“错题记录本”,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建立“典型题目集锦本”,做到聚集精华,举一反三。并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解题的思路和能力;

10、积极开展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辟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获取知识;实现快乐教育

11、在学生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发挥优等生的“小老师”作用,“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做好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2、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议,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寓教与乐。

初中化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人教社化学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实施,让学生明确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关注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科学情感,养成终身学习化学习惯。

二、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标高,明确重难点,注重因材施教。

2、重视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与问题,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与价值观。

3、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用具及可能获取的实验仪器,开展探究性实验。

4、加强化学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三、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5)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溶解度

1、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中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3)对溶质为气体时,必须同时指明温度和压强

注: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对某中溶质而言”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2、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的能力

(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也于温度、压强有关

(3)同一种固态物质在同一溶剂中(通常为液态)的溶解能力于温度有关:

①温度升高时,大多数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所溶解的量增多。

②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所溶解的量是一定的

3、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四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质量单位,常用单位是克。

(3)固体的溶解度在大多数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有的却相反,如ca(oh)2在水中的溶解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1)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的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o2↑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高温cao+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c高温h2+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