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一
李发顺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313300)
摘要:学生原有的对事物的认知是思维的开端,问题设计的关联性、层次性、递推性是影响问题式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问题设计时,应考虑目的是什么――锤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认知、加工问题表征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要遵循计划性、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等原则;要弄清问题从哪里来――可以从课本的文字材料中挖掘、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重新提炼、从实验现象中创造,更要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描述。
关键词:问题设计目的原则来源情境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潜能得到挖掘。它要求教师以教学相关知识为背景,灵活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进行问题设计,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组织教学,并对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行为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是核心。只有接触的问题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平衡时,学生才会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动机;而问题情境越真实,越能激发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即思维动机。学生原有的对事物的认知是思维的开端,因此,问题设计的关联性、层次性、递推性是影响问题式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 问题设计目的是什么
基于问题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通过问题的解决来锤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认知、加工问题表征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一课,课堂上要进行如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3ml水,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3ml乙醚,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作出判断的依据。
(2) 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
(3) 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①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② 2ch3ch2oh+2na→2ch3chnaoh+h2↑
③ ch3ch2oh+2na→ch3cna2oh+h2↑
④ ch3ch2oh+2na→ ch2nachnaoh+h2↑
如果抛开实验,问题(3)的四个方程式的书写都是正确的。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对比回答,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
二、 问题设计遵循什么原则
(一) 计划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内容结构、提出问题的时机以及被提问的对象作前期的准备。课堂提问的随机性越小,越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与监控,也越有利于让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问题中得到应有的收获。
例如,教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笔者设计了下面四个问题:
(1) 请同学们观察实物钠,说一说钠的外观,在书本上找一找,钠有哪些物理性质?
(2) 请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论文 )说说钠原子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最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从钠原子的结构预测,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3) 钠能和hcl溶液反应,是先与水还是酸反应?请写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4) 钠可用于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氯化物中置换金属单质。观察下面的反应方程式,说说反应要注意那些问题。
ticl4+4na700~800℃ti+4nacl
这四个问题,旨在以实物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物理性质到抽象的原子结构,推测钠的化学性质中,加深对钠的认识。
(二) 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先是几个简单的、一目了然的问题,再是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步深化思维。例如,教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在学生认识了钠的性质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 金属钠的知识我们今天已经探讨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如果有一种性质和钠的活泼性相近,密度为0.53g・cm-3的金属锂,保存在哪里呢?
(2) 为什么金属钠不能用手直接去拿呢?
(3) 现有如下实验,在一只试管中,加入5ml c6h6溶液,再加入5ml h2o,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4)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用什么方法来制取呢?
(5)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可溶性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其原理就是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结果会如何呢?简要说明理由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一定要用钠置换出金属cu,要怎么做呢?
这五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只是简单运用钠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第三个问题就要结合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思考了;第四个问题则是希望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结合钠的化学性质特别活泼的特点,解决现实生产中钠的制取难题,与前面三个问题相比,难度有一定的提高;第五个问题则是对前面四个问题的综合运用。显然,这些问题有明显的层次性,难度逐步上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针对性
问题设置应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学生能力,具有定向性、限制性和指导性。定向性是指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立意鲜明、符合教学内容。限制性是指问题宽度和深度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预期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结果(当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使问题的结果超出教师的预期,教师的灵活机动性也十分重要)。指导性是指问题设计是否有一定的层次和关联度,以便于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例如,教学“盐的水解”,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原理和ph等相关知识,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测定氯化铵、醋酸钠、硫酸钠溶液的ph,引导他们从原有知识出发,分析、对比、联想、迁移,找出三种溶液ph不同的原因,进而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问题设计如下:
(1) 水的电离平衡是怎样的?酸和碱如何影响水的电离?
(2) 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在水中的电离情况如何?
(3) 它们溶于水后对水的电离平衡有影响吗?怎么影响?结果如何?怎样表示?
(4) 你能比较分析上述三种溶液ph不同的原因吗?
(5) 试总结一下盐溶于水后的变化规律。
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状态中,并诱发深层次的思考。
三、 问题从哪里来
化学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教师应有意识地联系自然、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善于从各种教学资源(如直观教具、文字材料、图表、实物或模型、实验等)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一) 从课本的文字材料中挖掘问题
课本对于知识的描述往往是直接的,而学生弄不明白的往往就是“为什么是这样”,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既学到知识,又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硫酸工业制备流程的叙述中,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1) 为什么黄铁矿在煅烧前要粉碎?(2) 反应物没有液体怎么要称造气设备为沸腾炉?(3) 炉气为什么要净化?(4) 为什么要用热交换器?(4) 二氧化硫氧化时为什么选择了常压而不高压?(5) 为什么不直接用水吸收三氧化硫等?
(二) 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重新提炼问题
练习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缺陷,教师要迅速对其中的错误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重新获取正确的信息。例如,对于防倒吸装置和使用的改进,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较多,从中可以提炼问题:氨气溶解如何防倒吸呢?引导学生从装置角度或试剂角度进行设计,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 从实验现象中创造问题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会产生cuso4、so2和h2o,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提出很多教材中未提到的问题:(1) 实验需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吗?(2) 尾气需要吸收吗?用什么吸收?会倒吸吗?(3) 试管底部出现的少量白色固体可能是什么?黑色固体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怎样检验呢?
当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既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不仅知识面要宽广,而且学科专业要深厚,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四、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描述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既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探究未知的一种手段。问题可以从实验中产生,也可以从实验中得到解决,因此,实验往往是设计问题的最常见情境。一般来说,实验中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困惑、对实验装置的疑问和对实验步骤的反思。如乙酸乙酯的制取中,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乙醇加入得较多?为什么硫酸不能最先加?为什么导气管不伸入接受液的内部?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吸收而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为什么导气管要较长?这些问题的回答,无需过多的语言描述,而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实验情境和规范、完整的实验操作。观察仔细的学生还能够在实验操作中提出一些问题。事实上,学生提问是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的反映,教师提问则是启发诱导和执教反馈的手段;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创设中,仅有教师和学生的全情投入还远远不够,有时还需要辅以图片展现和语言描述。情境的描述要言简意赅,不要拖沓冗长。情境创设若缺乏深度与厚度――着眼点仅在情境的新奇有趣,过于关注情境的现场效果,停留于情感和情趣的共鸣,缺乏引人深思和内涵发掘,缺少深层次思维矛盾的激发和高水平思维参与的引导――这种课堂只是生动,而无质量。例如,教学“晶体结构”,有教师大量展示精美的晶体图片,却不深入分析其结构到底美在哪里,这种观看没有思维活动,因为感觉的刺激不能自动转化为思维的活动。情境创设若忽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便只是情境展示而无教学实效。例如,教学“氯气”,播放运输氯气的槽罐车事故、氯气泄漏的新闻报道,旨在说明氯气泄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但教师并没有分析怎样抢险、如何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运用什么原理,这就大大降低了情境的价值。情境创设若形式化,单纯地为营造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却不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关联,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情境的功能便无法得到展现,反而会干扰课堂教学的主体。
当然,问题的提出与设计离不开设计的目的、要求、来源与情境,且更应关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丁永霞。化学探究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8)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二
浅议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
浅议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文 汪清泉
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设计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已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好的化学课,教师的巧设妙问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且还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反思、总结,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设计问题呢?
一、创设化学情境性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特色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化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在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要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出“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讲授“物质的溶解”时,教师可设计:为什么修理厂工人手上的污渍可以用汽油洗去?洗洁精是如何洗去油污的?讲授灭火原理时油锅着火为什么用锅盖盖灭?吹灭蜡烛又是什么原理?讲授合金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常见的钢、铝合金窗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
二、利用课堂实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实验不再是验证学生知识、训练操作技能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设计问题,既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经常会出现液体低于或高于1/5的现象,这时就可以设计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气密性不好还是红磷的量不足或者是其他原因?若是气密性不好又该如何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方法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案?
三、根据学生作业、考卷设计问题,深化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的.作业、试卷是对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反馈途径,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为教师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提供了样本参考。教师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总结归纳出学生常犯错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些知识点设计问题,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刚开始在氧化物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把高锰酸钾、氯酸钾看成是氧化物,因此在学习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就要特别指明氧化物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顺便还可以引出含氧化合物的概念,让学生区分两者的不同,还可设问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氧化合物是氧化物吗?
四、根据学生课后疑问设计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个体的理解能力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可能是考虑问题不全面,有的可能是方法错误,有的可能是对定理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在学生疑惑的知识点设计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借此对该知识点做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解释,学生也在问题的再思考解决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强化了记忆和应用。如在讲授溶液知识中,学生很容易误以为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而忽略了溶液是混合物这个前提,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在讲溶液的定义时设计问题: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如果不是,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总之,问题的优化设计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三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技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技能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化课堂提问,应该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遵循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脑白金”和“生命一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让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性?
一、应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
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存在一些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选择问,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等。这类问题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2、问题空乏,难度大。这类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这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学生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老师自己回答。虽然这完成了提问的形式,但只是在学生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这种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两方面无益。
3、问题雷同,毫无新意。如: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老是那几问,千篇 一律。这类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4、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向学生提问不得法,不仅耗费时间,毫无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提问除了蹉跎岁月、误人子弟外,毫无意义。
二。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的明确性。不明确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造成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问题的适度性。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定的思考功夫,才能回答出来。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够得着。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
3、问题的激发性。 “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教师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①,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促使学生的深思。
4、问题的灵活性。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如:初读课文时可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用探究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用鉴赏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以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
三、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研究提问的艺术,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启疑开窦,问得美妙,问得开窍。
1、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②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首先,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故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闰土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闰土由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善于表达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寡言,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勤劳、淳朴的闰土为何生活如此惨淡,兵、匪、官、绅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要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我接着问: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篇幅较短,很容易就能找到“豹斑”,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篇幅较长的文章更应该做到“长文短教”.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范进中举后的一句疯话:“噫,好了!我中了!”一句进行设问: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说“好了”?都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窥一斑便可知全豹,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3、巧用变化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十分感兴趣,很快找出了他的几次变化,但此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他狡猾、善变。为了能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能说出奥楚蔑洛夫的“宗”是什么吗?我认为如果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实质。小说《驿路梨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设计问题,在明确小茅屋的主人发生的变化后,提问:在这十几年中,茅屋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始终没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瞄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4、 平中出奇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似乎没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这句话,学生很可能一掠而过,不去领会其内在深意。对此可以提问学生: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何在?“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学生经过琢磨,讨论,就能进一步明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七根火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从这一角度发问:党证上肯定有无名战士的姓名,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交代出来呢?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不难明白无名战士是长征的红军战士的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代表,不写出他的姓名,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仰。这显然比问《七根火柴》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善于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理解课文有关的地方巧设疑问,能促使学生发掘其中蕴藏较深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夫,同时,也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咬文嚼字的甘甜。
5、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不仅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6、化深为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让无比徇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青一代的心坎。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四
物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松江一中 倪菊兰
摘要: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教学活动便有师生的互动、便有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长盛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提问是提高我们的课堂的有效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也就是说,教学中尚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将会极大改善这个局面。新二期课改课程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那么它就要求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一、有效性提问的含义和常见误区
“有效”从传统意义上说是“有效果”,大家最关注的可能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反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常走入这样的提问误区:有时是为提问而提问,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距甚远,结果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之中;有时只是面向少数学生提问,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坐了“冷板凳”;有时更是没有把握恰当时机,超前的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滞后的提问又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显得乏味。
问题的提出过程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有效提问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结合我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对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谈谈几点思考。
二、有效性提问的设计
1、课堂教学的问题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我们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传统教材中常出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o,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这样的问题叙述让学生感觉乏味,只能机械的套用公式。但如果教师将此题做一些改变,把题目的形式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65。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有在学习完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我们常利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来测高度,但如果只是问学生,物体下落的时间是2s,求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那么效果就远不及以下这道从漫画所提出的问题:根据“漫画――洞有多深?(如下插图)”问题讨论: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去测量洞的深度?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指出有何优点与不足?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很新奇:漫画也跟物理原理有关吗?当带着刚学完知识去分析可以知道当物体近似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根据下落的大概时间来估测高度,而且题目还问到了其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就会进行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也可把一些实际测量过程要注意的细节搞清楚。从而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加以巩固。可见,学习的兴趣来源于问题的设计与趣味。
2、课堂教学的问题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内容偏多,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课本知识内容,我尝试运用以下的问题:1、当你预习课本内容后,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哪些主要应用? 2、卫星在不同的高度环绕地球运转时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如何变化?3、在应用定律求第一宇宙速度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地面上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能否让它不落回地面?它的抛出速度要达到多大时它才不落回地面?这样就为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理清了思路,就可以与学生在共同的情景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可见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从整体上理顺课本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和实际联系引发学生进行探究,那么学生就会渴望着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互动起来。
3、课堂教学的问题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由于物理学中有较多复杂的物理情景过程,所以我们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提问,起到搭桥引领探究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新教材中已经非常注重“探究”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探究性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设计《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的教学时,由于它整节内容都是探究性质的。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旧教材中所述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理顺,然后做实验,实际上就只是验证一些结论,学生只能是被动记忆,主动探究和能力培养就欠缺了。新教材中已有所改变,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 v 100 w”和“220 v 15 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你会如何设计?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这样在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分步讨论与分析,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并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有极高的兴致,在问题情境中在隐含的“问题”的不断引导下自我探究,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又如在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实验 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以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验?
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 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
4.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如何测量?
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能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单纯的老师理论分析讲解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又要兼顾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还要考虑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当教学进行中时,学生可能会精神不振或走神。在这种情况应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注意力回升。我觉得适时地提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力学“摩擦力”一课中,当我们向学生介绍摩擦力概念、产生条件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后,可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设想一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呢?”适时的讨论会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整回来,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无摩擦的世界。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提问。我觉得有效的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联系生活进行物理教学策略》 作者:曾志旺 来自 《物理教学探讨》
3、《物理教师的提问技能》 作者:刘诚杰 来自《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物理课堂提问的探讨》 作者:王赵云《物理教师》期刊 第9期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五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1 时代的要求与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 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
我区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 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 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 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 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 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 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 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 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 动者与合作者。
2 研究性学习促进基础性学习
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 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 《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利用ti计算器,测定溶液中的电导率变化, 分析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2)通过网上浏 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 高科技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到氯碱总厂参观调查,了解电解食 盐水的原理,并以经济、环保等角度分析氯碱产品的 用途。
(4) 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 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 池的意义。
(5)广泛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 用范围,并设计若干实验来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
(6)剖析光化学烟雾的原理,设计减少汽车尾气 中废气的各种方案。
[1] [2] [3] [4]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的材料,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素养。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实验教师的关心、配合下,开足开齐了上册化学课本上出现的化学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化学教师来说,也从思想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些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诸多方面的素质。现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好奇心很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在实验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也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实验内容方面
1、认真对待演示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本中的每个演示实验我们都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
2.、力开足学生分组实验
根据教学进度努力开足学生实验。本学期共完成“化学基本技能训练、氧气的制取与性质验证、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验证、粗盐提纯”四个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8人一组,位置固定,每次实验都进行登记,并对每个实验从课堂纪律、操作规范、整理仪器等方面对每学生严格要求,对于学生的.错误操作予以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分析操作错误的原因,教学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感知过程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从化学实验现象中获取直接获取原始“信息”,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指了解实验的目的及实验原理、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会纪录必要的数据及实验现象、会分析整理数据得出结论,会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的能力。这是初中阶段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做并要看到效果的一项任务。
四、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方面。
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验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要具体指导。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填写并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实验教学的教研气氛不浓,创新意识不足;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使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3、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开发学生的思维。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七
化学课堂教学反思700字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
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八
化学课堂教学评语
化学课堂教学评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化学课堂教学评语你能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化学课堂教学评语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却忽视作业评语。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到的多是简单的“√”与“×”,再加个日期,至多是一个“好”或“认真”,几乎没有评语。这种方式太呆板、生硬,毫无生气,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应如何避免出错。有些学生上次作业中的红“×”还没有搞懂,下次作业中红“×”又出现了,问题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对化学作业缺乏激情,乃至出现怕做化学作业、拒绝学化学、不做化学作业的情况。
我们知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适时适度地搞点作业评语,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在课堂上,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全班数十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对每一个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价。而批改作业时,时间较为充裕,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因此,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事实上,适时适度地搞点作业评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根据过去几年在教学中作业评语的尝试,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赞扬式
任何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例如在初三化学复习中,我布置一道推断物质化学式的综合题,一些拔尖的学生综合运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不循常规,另辟蹊径,正确地得出了结论。对这样的作业,我作了如下批语:“思路开阔,思维清晰,方法灵活,具有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不落俗套”。学生看了这些批语后倍受鼓舞,从而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二)启发式
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审题不求细、只求快,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结果对题意似懂非懂,解题时思路不清,走了弯路,甚至错漏迭出,答非所问。对这样的作业,我的批语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清题意才能解好题。”、“再审题意,寻找捷径”、“努力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当学生看到批语后,常常会茅塞顿开,经过重新认真地审题之后,豁然开朗,迅速找到了正确简捷的解法。这样做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式
对于中等偏下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后进不可怕,就怕无信心”、“不怕基础低,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等批语。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敷衍塞责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书写比较工整认真的情况,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扎扎实实地学习,一定能跨入优秀生的行列”等批语。这些富有情感的批语,“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些批语就会减轻差生自卑心理压力,使他们敢于启齿发问,学业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四)指导式
学生解题不符合要求,这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指导,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从中吸取教训,使解题过程完整规范。如关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作业,学生的步骤往往很乱,有时开始不写“设”,计算式中的“x”看不出指什么,最后的“答”常用“略”,在方程式下面标数据时,左右数据不相当,上下单位不统一。对这些作业,我的批语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为:一设(未知数)、二写(方程式)、三标(数据)、四列(计算式)、五答。”、“化学方程式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数据要相当,上下单位要相同。”
(五)警钟式
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不重视作业,以敷衍、应付的态度完成作业,由此常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如概念混淆,乱套公式,数值看错,遗漏符号,计算错误等等,这些错误还会经常出现,很难改掉。对于这些学生的作业,我写的批语是:“马虎不改,难有作为”、“化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学习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这样的批语提醒学生学习是严肃认真的,不得半点马虎和草率,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强,却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可写“扶不起的刘阿斗”之类评语,加以激将。激将法应该慎用,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六)借喻式
对于那些缺乏良好习惯或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经常在作业评语中采用借喻的方式,巧妙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表达对他们的希望。只要这些希望是真诚的,要求是适中和具体的,学生就会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动力。例如有一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我想起在《交际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故事:某公司的女秘书写信件时字迹潦草,公司经理没有直接去批评她,而是说:“詹尼,你的头发很漂亮,真的。如果你的字写得像你的头发一样漂亮就更好了。”听了经理这样的话,女秘书今后的行动就可想而知了。我来了个移花接木,写道:“小张,你的百米跑水平很高,夺了全校的冠军,要是你的书法水平像你的百米跑那样就更好了。”
评语方式多多,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作业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习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去给学生下好作业评语,的确还需要同仁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探索,提高作业评语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力争做到对症下药,具有审美价值和感召力!
化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篇九
通过两周的几部内听课,整体感觉到老师的课堂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比开学是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教案、导案的设计上都内看出老师在课后的用心。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形式也灵活多样,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也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深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的这些进步与我们全体老师的女里分不开的。为了迎接下一轮的级部课堂“授课比武”,更好的打造我们的课堂,在“校级授课比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两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的问题在这里一起与老师们探讨。
一、老师的备课不能把教案当成是学案简单重复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辟的一类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协帮并推进学生自学。所处置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力图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
教案:从教师本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传授的角度来考虑,真正在处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利用的。所以教案和学案的用词上要有一定的尺度。
二、在学案的编写上存在以下几方面
1、学案编写作业化
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程度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构成部门,有些老师们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学案中很少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若是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学案的编写缺少层次性
学案编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得到到喜悦。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决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学案编写时必需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正在通过他们的合做探究后有所提高。
3、学案的编写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
学案的中自学部分的设计缺少启发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就是简单的“看看课本多少多少页,然后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等语言,没有指明具体的看书要求,看书自学要弄明白的问题太大太模糊,不具体,不细致,导致学生刚学习这部分新知识难度加大(实际上使我们老师在编写自学学案时不具体、不细致造成的)。学案中探究性的问题的语言设计总是感觉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使得这些探究性的问题更加无从下手。(尤其理科学案的编写)
4、导学案检测试题的编写的针对性和梯度性以及全面性把握不准
有些学案中的试题只是随便找了几个题目列在上面,缺少和这节课紧密相关的知识检测,有些题目的设计梯度很大,层次性不强,导致学生感觉到这一节课学下来后收获不多,喜悦感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
1、小组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深度思考方式。
【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在给出学习的任务以后,没有为学生从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出引导和必要的提示,就让学生开始了学习和讨论活动。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被“抹杀”,对于活动讨论的内容,即使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没有了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机会。其结果也只能是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低水平上徘徊。
2、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精彩、简练、启发性、引导性不够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思考的开头和余味无穷的结尾。我们老师的课堂在新课导入这环节上下的功夫有很大的思维定势,很少有引人入胜让人难忘的导入,(记得老张讲课的“必吃容”从而引入了“比热容”)我们老师应该在引入方面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再就是老师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简练程度不够,拓展程度不够(尤其是理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
学生是最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我们老师可能为了赶时间,却把学习的主任——学生的感受给忽略了,把握不住学生的情绪感受,估计接下来的课堂效率也不会很好。我们老师一定要激励性的评价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最好方法。
4、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生成的问题的处理不到位,使学生无法使知识链接,造成知识上的断层。(这是教学上的大忌)原因是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四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自主去阅读并思考;(由教师编写学案时的语言决定)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
3、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4、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上老师的几点要求
1、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由问题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的伊始,我都会用谈话的形式导入课,把休憩中的孩子慢慢的拽入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让学生质疑,设计符合该年纪阶段的的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情境当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老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让学生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懂得的东西也多,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必须有更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要丰富品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连接课堂内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品社教学应创设让学生学知识、长见识、多实践的社会活动。若只是盲目以教材为主去认识社会,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参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时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激发了他们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4、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5、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别忘了给予激励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