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2年《丰碑》朗诵稿(九篇)

2022年《丰碑》朗诵稿(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14:20:19
2022年《丰碑》朗诵稿(九篇)
时间:2023-01-01 14:20:19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朗诵稿篇一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资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朗诵稿篇二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谈得非常深刻,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1)交流学习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齐读14小节。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朗诵稿篇三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近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习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近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习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朗诵稿篇四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习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习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

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

2、通过过联想补充老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内心活动,理解“镇定、安详”的内在意蕴,激活现场感,使学生入境入情;

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

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

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习: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丰碑》朗诵稿篇五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朗诵稿篇六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课文《丰碑》。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丰碑》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中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章的内容。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会本课13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b、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c、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力目标:

a、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b、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3)、情感目标:

a、能够深刻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到革命传统的感染和教育。

b、学生能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课文重点,难点:

本课中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是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对文字内涵的理解和意境的联想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手段及方法:

㈠教学手段:

a、“读(看)——议——讲”结合法;b、分组讨论法;c、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却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了解太少,因此会对军需处长“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对当时的环境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查找有关红军长征时的资料(如:上网、查找工具书、观看电影《万水千山》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可让学生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品格,激发他们对伟大人格的崇敬。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

a、板书:“丰碑”两字,提问学生,“碑”字的意思,质疑“丰碑”二字,形成阅读期待。

b、激情带读,整体感知

通过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心中对丰碑所指含义有个初步了解。

2、第二环节:答疑“丰碑”两字所指含义:

a、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丰碑两字含义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回答问题。

b、引导学生找到课文所指“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和身体。提出问题,为什么军需处长会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和身体指的是丰碑?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形成阅读期待。

3、第三环节:感受军需处长的无私精神。

a、通过精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的句子和段落,使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军需处长的世界,感受其无私的优良革命精神。

b、激情范读课文所描写的军需处长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升华学生心中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模仿句子,让学生书写对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4、第四环节:联想启发,拓宽学生的思想感情。

a、通过精读课文,创设情境,带学生想象长征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与无私。

b、让学生把想象的描写长征革命精神写出来,并让其读出来,强化学生对优良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

5、第五环节:总结结论,深化认识。

通过自己的总结,让学生领悟革命精神的伟大无私。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附板书设计:

“丰碑”精神、革命传统精神、伟大无私、长征精神、

写一篇赞美革命传统精神的作文。

《丰碑》朗诵稿篇七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朗诵稿篇八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习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习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习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习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平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习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习要为课外学习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习有效得多。

《丰碑》朗诵稿篇九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习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习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有名言说道: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时适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品质。课题揭示学生书写后,教者便可激发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习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1)用湿润晶莹造句;(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