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app星空游戏下载
>
热点资讯
>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选4篇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选4篇
时间:2023-08-17 13:46     小编:JangSX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从来没有忘记为世界作贡献的责任和担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选4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领域的体现,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基础的法治理论,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为基础的法治理论,是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经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治理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取决于法治及其涵盖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的发展状况,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广义的法治实践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法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求我们继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依据、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内在要求、中国特色、基本原则、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当前,随着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价值理论。具体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关价值、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重要内容。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律观、法治观、人权观、平等观、正义观、权力观等;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实践理论。具体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程序、法治结构等范畴和内容。例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原理原则的应用、宪法法律实施、法律制度运行的理论,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设各个实践环节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相关关系理论。具体阐释法治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外部关系,研究社会主义法治与若干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现象及其规律。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的关系,都是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对象。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篇二

创新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必须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充分认识创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向创新发展聚焦,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资源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正因为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创新发展被列为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创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极其紧迫性。

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是创新之争

二战之后,全球性经济危机、科技创新、产业革命、经济转型、国际关系大调整,这些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因果性越来越密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内在联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在这其中,创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二战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首推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给全球经济,特别是高度依赖廉价石油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这次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依托互联网、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数字技术等科技创新,展开了一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科技革命,进而引发了由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向以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信息化经济的转型。这一全球化的经济转型,重塑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在这场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中落伍或失利的国家,国家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又开始进入了新的一轮大调整、大转型周期。以智能化制造、再工业化为主题的新的科技创新、产业革命、经济转型、国际关系调整正在迅速展开,围绕此而来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力争领先、力争主动的作为和博弈也日益显著。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竞争,时不我待,我们国家必须全力以赴,奋勇争先。

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当前国际竞争的现实来看,都充分表明,创新之争是其中的关键,是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讲,创新之争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争。

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时,特别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强调要重视补短板。创新能力不强,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最大的短板。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创新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支撑起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需要,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发展方式与发达国家典型的发展方式作一个对比。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发展,技术、资金、设备等往往以依赖引进为主,产业发展更多采取模仿追赶方式;发达国家则大多利用先发优势,利用自己的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实行引领型发展,产业成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方式。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实施的基本上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式,即更多利用后发优势的引进型、模仿型、追赶型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足进步,可资利用的后发优势空间越来越小,引进之路也遇到发达国家日益强烈的限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自觉主动地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攻关的关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完成这三大攻关任务,创新发展是关键。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正如上面所说,关键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依靠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其次,优化经济结构,创新是原动力,是第一动力。没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转化增长动力,关键也是在于把创新摆在第一位,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向创新发展聚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跨越的关口和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拥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先发优势,关键就在于创新能力强,并且能够比较充分地不断增强和有效释放创新能力。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向创新发展聚焦,并以此为中心,推动和深化各方面改革。

创新发展需要有效的体系支撑。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社会主义的一大优越性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创新发展涉及面非常广,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亟须集中力量办好的大事。因此,推动创新发展,必须强调统筹协调,既注重全局推进,又注重重点突破。创新发展,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发挥综合优势,包括基础能力优势、人才规模优势、市场空间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体制动员优势等,总之要形成体系性的系统优势。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和发挥综合国力的过程。我们需要把推动创新发展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向创新发展聚焦。

创新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相对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言,我国人才资源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高原缺高峰。人才队伍的数量及整体水平在增长,但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相关方面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特别是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相关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创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企业家的主体作用。创新发展,核心诉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成果。没有这种转化,就谈不上是创新发展。在推动和完成这一转化过程中,企业、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企业、企业家的积极性的发挥,是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的关键。因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特别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体制上,也要围绕如何让企业、企业家真正成为主体、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来谋划和推进改革。要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创新发展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打通创新发展的体制通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成果,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这种转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转化环节:科技成果变成产品,产品经规模化生产成为市场的有效供给,进而成长为产业,这样就成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发展成果。其次,围绕这一转化过程,还必须注重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相关配套链条。这就需要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创新发展的通道。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资源充分涌流。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篇三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着力点,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比较多,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本也比较高。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社会治理应准确把握和主动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政府从基层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转变为主导力量和兜底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党委领导下,政府的作用应更多体现在以改革激发社会活力、凭规划引导社会预期、用政策保障社会公平、靠监管规范社会秩序,实现从管治向服务转变。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使各种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探索构建由财政专项、政府采购、公益基金等构成的社会公共服务资金结构,为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进入城乡社区服务领域提供便利。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科学设定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范围和工作标准,遵循基层社会治理规律,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新时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确定城乡社区的规模和布局,摸清人、地、事、物等基层社会要素情况,按照便于治理和服务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和网格体系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网格化治理为依托,进行集成化、精准化、智能化治理。改革基层工作体系,健全因地治理、因需治理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将行政管理、综治防控、监管执法、公共服务有机整合为“一张网”,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在总结现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协商调解体系、效果评估体系,完善部门间职能协调、信息共享、标准共建等协同共治体制机制。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执法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就需要在综治、信访、基层自治、社会组织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快立法进程。一方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范围及政府职能法定,明确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的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加快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根据新型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的发展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注重提升群众法治观念,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事务中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对外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反映和折射出中华文化“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气度,也是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与追求。

梦想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揆诸历史,从汉代到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长达十四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一直世界领先。在这一时期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发明中,相当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贡献。直到清朝中早期,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仍然很大。但此后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失去了发展的重要机遇,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使得中华民族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成为可能。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也一直强调要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他在1985年指出,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八十年代起,到20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和人类作出贡献。在走向富起来的征程中,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取得了一系列让世人瞩目的历史成就。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逐渐由梦想和追求变为生动的实践。

责任和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秉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的使命与梦想,顽强拼搏,努力奋斗。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的责任,就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3年1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谓开诚布公,意味深长。

方向和目标

为世界作贡献,需要正确处理其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关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和基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更好地为世界作贡献。

为世界作贡献,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摆脱了贫困,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可以给人类作更多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为全世界减贫和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消除绝对贫困树立了榜样,更为到2030年世界消除极端贫困提供了成功经验。这是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对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验”“对他们的发展提供比较多的帮助”的良好期许,正成为现实。

为世界作贡献,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演讲时指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历史上没有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4年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愿意支持和帮助亚洲各国人民实现各自的美好梦想,同各方一道努力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亚洲梦,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三个“一如既往作贡献”,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所担负的大党责任。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为世界作贡献,需要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方向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既讲爱国主义,也具有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从毛泽东同志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一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亚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以及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联合国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有关决议,充分体现了广大会员国对这一理念的普遍认同,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这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的最好注脚。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选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创性事业,也是一篇不断续写的大文章。实践不间断,事业在发展,思超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学习习近平新
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先导。开展主题教育、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是我们党的优势。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心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
在新征程开局起步之际,党中央决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把奋斗的青春融入历史发展的洪流,这是五四精神的延续,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新时代新征程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选4篇.doc
文件格式:DOCX
版本推荐:Microsoft Office 2020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a7a127d825d30960a400c8a23ea043ba
Baidu
map